《⽔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翻译及赏析
《⽔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作者为宋朝⽂学家⾟弃疾。其全⽂如下: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须长剑。⼈⾔此地,夜深长见,⽃⽜光焰。我觉⼭⾼,潭空⽔冷,⽉明星
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矣!不妨⾼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时
登览。问何⼈⼜卸,⽚帆沙岸,系斜阳缆。
【前⾔】
《⽔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南宋词⼈⾟弃疾所作,祖国的壮丽河⼭,到处呈现着不同的⾯貌。吴越
的柔青软黛,⾃然是西⼦的化⾝;闽粤的万峰刺天,⼜仿佛象森罗的武库。古来多少诗⼈词客,分别为
它们作了⽣动的写照。⾟弃疾这⾸词,就属于后⼀类的杰作。
【注释】
⑴⽔龙吟:词牌名。
⑵南剑:即南剑州,宋代州名。双溪楼:在南剑州府城东。
⑶西北浮云:西北的天空被浮云遮蔽,这⾥隐喻中原河⼭沦陷于⾦⼈之⼿。
⑷⽃⽜:星名,⼆⼗⼋宿的⽃宿与⽜宿。
⑸待:打算,想要。
⑹鱼龙:指⽔中怪物,暗喻朝中阻遏抗战的⼩⼈。惨:狠毒。
⑺束:夹峙。
⑻欲飞还敛:形容⽔流奔涌直前,因受⾼⼭的阻挡⽽回旋激荡,渐趋平缓。
⑼冰壶凉簟:喝冷⽔,睡凉席,形容隐居⾃适的⽣活。
⑽百年悲笑:指⼈⽣百年中的遭遇。
⑾卸:解落,卸下。
⑿缆:系船⽤的绳⼦。
【翻译】
抬头观看西北⽅向的浮云,驾驭万⾥长空需要长剑,⼈们说这个地⽅,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
⽜的⽕焰。我觉得⼭⾼,⽔潭的⽔冰冷,⽉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灯⽕,倚在栏杆处却怕,风雷怒,
鱼龙惨。
⼭峡夹江对应⽽起,过⾼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体精神都已感到疲惫,不妨舒服的躺下
来,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千古兴亡的事情,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时登⾼楼观赏风景,问
什么⼈能够放下尘世的琐事呢,⽚⽚⽩⾊的船帆的影⼦印在⽩沙河岸,如同系斜阳的`缆绳。
【鉴赏】
《⽔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翻译及赏析
这是⾟弃疾爱国思想表现⼗分强烈的名作之⼀。作者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抚使。从
这⾸词的内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馋害诬陷⽽落职时的作品。作者途经南剑州,
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作为⼀个爱国词⼈,他⾃然要想到被⾦⼈侵占的中原⼴⼤地区,同时也很⾃
然地要联想到传说落⼊⽔中的宝剑。在祖国遭受敌⼈宰割的危急存亡之秋,该是多么需要有⼀把能扫清
万⾥阴云的长剑呵!然⽽,词⼈之所见,却只是莽莽群⼭,潭空⽔冷,⽉明星淡。欲待燃犀向潭⽔深处
探着,却⼜怕⽔⾯上风雷怒吼,⽔底⾥魔怪凶残。说明,若想取得这把宝剑,组成统⼀的、强⼤的爱国
抗⾦⼒量,这中间是会遇到重重阻挠与严重破坏的。后⽚即景抒情,虽然流露出壮志难酬,不如困居⾼
卧的隐退思想,但这⼀消极思想之产⽣,是与他当时的处境,与南宋王朝整个政治形势分不开的。南宋
⼩朝廷偏安⼀隅,不图恢复进取,⼀味妥协投降;对爱国抗敌的有识之⼠却百般压制打击,直⾄迫害镇
压,使统⼀中原的伟⼤事业,付之东流。因此,在指出⾟词中经常流露的隐退闲居这⼀消极思想的同
时,还必须指出这种思想之所以产⽣的客观原因。
词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是线索清晰,钩锁绵密。这是⼀⾸登临之作。⼀般登临之
作,往往要发思古之幽情,⽽⾟弃疾此词却完全摆脱了这⼀俗套。作者即景⽣情,把全副笔墨集中⽤
于抒写主战与主和这⼀现实⽣活的主要⽭盾之点上。开篇远望西北,点染出国⼟沦丧,战云密布这⼀时
代特征。、接着便直截提出了解决这⼀主要⽭盾的主要⽅法:"倚天万⾥须长剑!"也就是说,要⽤⾃卫
反击和收复失地的战争来消灭⼈侵之敌。下⾯紧扣双溪楼引出宝剑落⽔的传说。这⾥的宝剑既指坚持抗
敌的军民,⼜是作者⾃况。这是第⼀层。从"⼈⾔此地"到上⽚结尾是第⼆层。作者通过"潭空⽔冷"、"风
雷怒,鱼龙惨"来说明,爱国抗敌势⼒受到重重阻挠⽽不能重见天光,不能发挥其杀敌报国的应有作
⽤。下⽚换头⾄"⼀时登览",是第三层。正因为爱国抗敌势⼒受到重重阻挠,甚⾄还冒着极⼤的危险,
所以词⼈才产⽣"不妨⾼卧"这种消极退隐思想。最后紧密照应开篇,以眼前之所见结束全篇,使全篇钩
锁严密,脉络井然。
第⼆是因迩及远,以⼩见⼤。作者胸怀⼤志,以抗⾦救国、恢复中原为⼰任。他虽⾝处福建南平的
⼀个⼩⼩双溪楼上,⼼⾥盛的却是整个中国。所以,他⼀登上楼头,便"举头西北",由翻卷的"浮云",
联想到战争,联想到⼤⽚领⼟的沦陷与⾻⾁同胞的深重灾难。⽽要扫清敌⼈,收复失地,救民于⽔⽕,
则需要有⼀⽀强⼤的军事⼒量.但作者却从⼀把落⽔的宝剑起笔,加以⽣发。"长剑",最长也不过
是"三尺龙泉"⽽已。⽽作者却通过奇妙的想象,运⽤夸张⼿法,写出了"倚天万⾥须长剑"这⼀壮观的词
句。这是词⼈的⼼声,同时也喊出了千百万⼈⼼中的共同意愿。
第三个特点是通篇暗喻,对⽐强烈。这⾸词⾥也有直抒胸腺的词句,如"元龙⽼矣,不妨⾼
卧","千古兴亡,百年悲笑,⼀时登览。"但是,更多的词句,关键性的词句却是通过⼤量的暗喻表现
出来的。词中的暗喻可分为两组:⼀组是暗喻敌⼈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云","风雷怒,鱼龙惨","峡
束苍江对起"等;⼀组是暗喻主战派的,如"长剑","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矣"等等。这两种不同
的形象在词中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对⽐。这种强烈对⽐、还表现在词的前后结构上。如开篇直写国
家危急存亡的形势:"举头西北浮云",⽽结尾却另是⼀番⿇⽊不仁的和平景象;"问何⼈⼜卸,⽚帆沙
岸,系斜阳缆!"沐浴着⼣阳的航船卸落⽩帆,在沙滩上搁浅抛锚。这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是何等的
不同!
这⾸词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地,⼀⾯是"西北浮云","中原膏⾎";⽽另⼀⾯却是"西湖歌
舞","百年酣醉",长此以往,南宋之灭亡,势在必然了。由于这⾸词通体洋溢着爱国热情,加之⼜具
有上述⼏⽅⾯的艺术特点,所以很能代表⾟词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读之有⾦⽯之⾳,风云之
⽓,令⼈魄动魂惊。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22:31: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97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