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
状态。”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
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提炼,言简意赅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便于为广大干部群众把握和遵循。
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2014年
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
集体学习。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年5
月,在大学考察时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
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
道德规X,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指中华传统文化,即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
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
的中国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经典文学、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
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X、风尚习
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
传统文化教育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用传统文化来影响、熏陶儿童。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她不仅能提供文化滋养,而且融会其中的智慧、风骨、
胸怀和操守都是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和精神的重要资源。
同时,传统文化是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糅合并存的复杂体。要以历史唯物
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地去解读与构建;同时要面向
世界,博采众善,在以我为本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以儿童可接受
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和载体呈现给孩子们,吸引他们亲近、热爱、眷恋自己的
民族传统文化,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内外现状及趋势
1994年,王财贵先生在XX发起了“儿童读经”运动,企望以中国古代经典开启儿童心灵,让
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奠定“优美人格”的基础。在1995年召开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
初、叶至善、曹禺、冰心、启功、X志公、夏衍、陈荒煤、X西冷九位德高望重的政协委员,
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著名作家老舍之子舒乙在
密云区创办“圣陶”小学,并响亮地喊出了“培养国学大师”的口号。不久XX省“五一”小学开始
试行读经教育。随后,各地文化教育界积极推行对学生的读经教育。
近些年来,“传统文化热”可谓是持续升温,从评选国学大师、中国人民大学开办国学院、百
家讲坛,到汉服热、成人礼;从全球联合祭孔,到全球五十多个地区建立一百多所孔子学院,
以及汉语成为许多国家学校开设的课程等等。
其实好多国家都采用多种措施来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日本,日本学校贯彻
一条原则,就是“不易”和“流行”。所谓“不易”,就是指保持传统文化中的珍品;“流行”就是体
现时代发展的内容。因此在学校里,通过摔跤、柔道、剑道等传统体育活动,培养顽强竞争、
敢于拼搏的民族精神;通过书道、茶道、花道、雕刻、古典音乐等的学习,促进民族认同感、
自豪感,并以此抵制西方低层文化的影响。
新加坡鉴于“近20年经济增长提高了新加坡人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加强了人们实际主
义和个人主义的偏爱,”于是新加坡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道德说教和对他们文化传统的提
醒,使新一代的新加坡青年人信服,儒家伦理不但在社会方面而且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对国
家建设做出了贡献”。
韩国主要是以儒学文化为中心进行开设必修课程,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礼节、忠孝精神,
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民族气节。正是有了这些培养作基础,使得韩国人民表现
出极强的民族热情,他们的团结合作、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使韩国在很短的时
间内就跻身为世界强国的行列。
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培养离开优秀传统文
化是不行的,至少是不利的。
2004年,儒学学者蒋庆先生花费两年时间编撰的一套12册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通本”
正式出版。
通本的出版,遭到了耶鲁大学历史系薛涌博士的撰文批评,引发了“我们要不要读经”的
大讨论。这场讨论从网络到现实媒体,逐步上升到文化、哲学的层面。论争之初,双方从心
理学、教育学甚至医学等方面各执一词,针锋相对,言辞激烈,互不相让。南师大X晓东
老师就曾写过若干质疑文章,以现代教育观和儿童观的立场对读经进行了质疑和批驳。近来
的讨论已相对冷静了许多。大家对儿童读经问题的思考从“要不要读”过渡到“怎么读”。通过
争论,在怎么样读经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即在态度上,不能“跪着”读经;在内容上,应
该加以筛选,去粗取精,使之符合时代需求;在阅读上,保护儿童的阅读权利,尊重他们的
兴趣。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的现实缘由及意义
1.源自教育本宗
孔子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六艺”学习的耳濡目染中。要有道、
德、仁作为前提条件,并使学生有所意识和感悟。教育家蔡元培曾对小学教育宗旨有段精辟
的论述,他说:“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之身心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
须之知识技能为宗旨。”教育家陶行知有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
真人。”
种种关于教育宗旨的论述,均从做人的根本出发。而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最核心的部分是孕育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生生不息、难以割裂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对孩
子进行“立德”“修身”“发蒙”“启智”教育的经典教材。
2.基于文化传承
龚自珍讲“亡国先亡其史。”西方哲人曾提出:“叫这个民族毁灭很容易,两代不读这个
民族的书就可以了。文化毁灭、精神毁灭很快,建起来难,再下去就成了失落的文明。”
基于这样的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
精髓,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
3.应用于形势变化
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文化的全球化有利于各民族国家吸收外来文明
发展本国文化,但也使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如何发展适合本国国情、体现本民
族特色的文化难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
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
态。”
2006年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X重指出:“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
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等课程,在
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X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的各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
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在2007年10月份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七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四大战略部
署之一。
《全日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总目标有如下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
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今天中国经济飞速前进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着世界的
目光。
镜头一: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一次会议闭幕时提出“如果人类
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000年的文化,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一议题。
镜头二:联合国总部高悬着《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名言。
镜头三: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璀璨绚丽的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以其优
雅壮观又一次征服了全世界。
……
与此相对的是:
镜头四:中国的孩子最爱吃的是肯德基,最爱看的是日本动漫。
镜头五:韩国片《大长今》热播,演完了我们才知道,通篇演的都是中国文化,仁义礼
智信、孝忠悌,文化反销成功!
……
通过以上镜头,我们一方面欣喜地发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走向世界,她正在逐步
被全人类所喜爱、接受、认同,并给予全人类无限地启发。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
应试教育带来中国学生功利性思想的膨胀以及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缺失。孩子们在看美国
大片、吃汉堡包、喝可乐的环境中,说教式的德育课程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在文化上帮助孩
子寻根,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们从中汲取营养,在幼小的心灵中
撒下“真、善、美”的种子。唯有向自己的文化扎根,才能挺立起中国真正的文化精神,才不
会迷失在物质世界中。
4.立于儿童分析
儿童与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为旺盛的时期。记忆力、学习可接受性非常强。
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传统文化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构筑起人生最基础也
是最牢固的道德底线。
5.固于办学特色
在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等方式,整体规划、设计、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彰显
学校的特色,促进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当然,在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除了经典读本(《四书》《五经》、诗词文赋)以外,我们
认为各种古典艺术(如音乐、绘画、书法、服饰等)、民俗(如剪纸、茶道等)、体育运动(如武
术、民间游戏等)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有必要让孩子去了解、感受。同
时,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将近代的以及国外的经典文化内容等纳入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必要的,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我们认
为,在学校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对于传统文化本身的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
对于学校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是有益的。于学生而言,在得到一定的传统文化滋养后,
其语言文字的修养,其文化底蕴,必然会有一定的提升。同时,蕴涵在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
族的精神、风骨、操守必然也会为成长中的孩子提供更为健康的精神养分。同时,进行传统
文化教育的教师们,也一定会在其中得到一定的气质养育,学校的特色也会日益彰显。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既具有地域特
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所谓传统文化,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
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文化学辞典》)。这里所
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融合了中华民族各种思想的文化,是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
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
她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并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
维方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感叹:“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把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
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的境地。”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
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的物质文明成果与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重义
轻利、诚实守信、兼容并包、强调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等精神内核,对培养和提高人的
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文化趋同
化趋势日益加剧,信息化技术对文化认同感消解的日益严重和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精神消解
和侵蚀的日益突出,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根本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作为文化传承
主阵地的高等教育,在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传承与弘扬
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1、有利
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们要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在人生的几十
年中创造一点有意义的业绩,专业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更有决定意义的是要有正确的、符
合时代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是否具有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自身能否成材,也直接关系到我们现代化建
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我们的国家向哪个方向发展的大问题。中国具有悠久文化历史,
正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她记录了中华民族和
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并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
惯,渗透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老子》
指出“明生者强”的观念,《大学》中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另外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吾善养吾浩然正气”等无数传世佳句无疑都是关于人生及其价值的正确
思考。只要我们在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正确引导,就可以达到对其进行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从而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三观”教育中的作用。
2、有利于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道德是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道德是以善恶和
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社会规X。作
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就把“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以德负天”、“春秋决狱”、“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观念和事实,都表明了道德在人
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等传统道德观念,至今仍然是人们信
奉的美德。然而,正是在这样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有着悠久文化沉淀的中国,有
着璀璨文明和瑰丽思想的中国,却反复出现各种无道德底线的现象。扪心自问,我们的文化
真的传承了吗?传承的是糟粕还是精华?这难道不是我们背离教育本意,忽视传统文化教育
的恶果吗?
3、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
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创新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时代的要求。我国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创新,走创
新型国家发展之路,全面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
地。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创新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一直都是不断创新的文化。无论是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还是近代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都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丰富的改
革思维和创新能力。他们锐意创新和改革的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应汲取的。中华民族独创
而成的文化传统,具有自新能力。这种自新能力能不断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将民族精神
与时代精神相调节、相整合。这使我们能适应时代的变迁,开发新的文化资源,保持民族的旺
盛力,吸取和消化外来文化,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为大学生
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为大学生提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深厚的文化背景,整个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更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供了生动的案例说明。“教”的意思是
“上所施,下所效”,“育”的意思是“教子使做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长善而救失”,但如今
我们的教育却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
青年一代的身上本应具有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优良的传统品性
正在悄然消失。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悲哀!所以我们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传
承中华民族的灵魂,不要丢了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任何一种现代文明,都必须从传统中吸取营养才
能获得长足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
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为其提供重要
的思想来源。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才
能造就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文化力量。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这一行动指南,离不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
思主义的构成要素,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互补共生,
才最终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
利。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长
葆活力。青少年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引导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
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20:58: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93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