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游子吟孟郊

更新时间:2023-01-24 19:51:22 阅读: 评论:0

流浪什么的作文600字-巷组词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新年祝福佳句)

孟郊的游子吟古诗赏析

孟郊的游子吟古诗赏析

《游子吟》是孟郊所写的歌颂母爱的诗篇,也抒发自己对于母亲

的思念之情,而这首诗成为许多游子对于母亲的深切思念的代表作。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孟郊的《游子吟》古诗赏析,欢迎阅读!

孟郊的游子吟古诗赏析篇一: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

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

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

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

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

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

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

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

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

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

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

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

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

《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

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

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

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

“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

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孟郊的游子吟古诗赏析篇二:

“母爱”是人类纯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性主题。讴

歌之惟恐不逮,佳作自然不少。早在《诗经》就有“哀哀父母,生我

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诗句,简括而形象地唱出了人子的心

声。而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751一814,湖州武康人)的《游子吟》,

更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之作。它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

围中,加以弘扬和歌颂,使之脍炙人口,连不识字的妇孺都会记诵不

差: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

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

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

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史记》“游子悲故乡”。也许

慈母意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

头,就似笼著一层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

乡远游的举子。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

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诗人以其亲身体

验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浓缩和“转嫁”,让人细味和借

人传达,如此,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况,赋予了诗的

社会意义,表明了自己对生活的评价。

接著,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原来临

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

“游子无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许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迟迟

归”的内涵。“短章蕴藉”(《白石道人诗说》),是诗意的生发,更是

意境的升华。末尾二句,从意义上说,是从“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化出,但较之原诗句,比拟切当,对比强烈,形象更为鲜明;而且“游

子不言苦,家书但云安”,要解脱和抛却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难而前,

锐意进取,冀报恩于万一,给人以奋发和鼓舞,因此,诗句的思想意

义也更深刻和积极。

此外,就诗的艺术性看,有两点值得注意。这既是“雅俗共赏”

的一个原因,也可窥见诗人的艺术探索之一斑。

一是浓情淡化,引起广泛的共鸣。共鸣,是文艺小说诗歌文学作

品在读者身上引起的共同激情,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主人公一起体验

他的痛苦、磨难和愿望等;浓情淡化,是指作者通过对艺术的理解,把

浓烈感情融注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而使读者觉著是淡然地传达出来

的。这首小诗浓情淡化,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诗的审美客体仅是慈母

为游子缝制征衣所生发的感情;但它唤起的却是人们对母子至性情爱的

体验中的理解、同情而至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不从诗人对审美意识

的理解去探求,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是最为习见的生活图景,而其

中浸透的却是深入骨髓的感情。谁无父母,谁无兄弟?离亲别故在社会

现实生活的人际活动中总会发生的,思亲恋故之情又谁能避免?人们读

文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总是有所希冀的,解除痛苦,获得欢娱,哪

怕是一瞬间的。一个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撞击力在读者身上引起的回

应力应该是适度的,比如李白的《静夜思》。

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没有提供特定的背景、环境及其他,但蕴藏的

故乡之思的感情是深厚真挚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淡淡的

说出,引起了至今千年的共鸣。《游子吟》使浓烈深厚的感情“轻描

淡写”似地传达出来,在读者心理上,引起震动,像山泉沁入心脾,

给人以某种满足、慰藉和感奋。总之,这首诗的情思、哀愁、艺术氛

围都是淡淡的,然而人们却从中产生共鸣,引起反思和感奋。

二是冲淡的感情得之于平和的语言,这也得益于民歌形式的运用。

这首诗是抒情诗,体例为乐府诗,它俚语入诗,明白晓畅,著语不多,

纯是白描,洋溢著强烈的生活气息,那真挚深沉的感情就从平淡的语

言中得出。从而较为适应广大读者的审美心理,使人们自觉地接受其

诗歌的思想,心灵得到了陶冶和净化。

总之,这首抒情小诗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称得起广泛流传千古不

朽之作。而恋母、思乡、念国,似在人们情感上一脉相承而呈现阶梯

性或说档次,因此这首小诗,在今天更能激起海外同胞思乡念国的情

感,产生特殊的反响,那么,它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上的探索也就有更

值得注意的东西了。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9:51: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90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hudie
下一篇:杨贵妃画像
标签:游子吟孟郊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