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太冲脉

更新时间:2023-01-24 19:37:29 阅读: 评论:0

中考物理考前辅导-nd过去式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联想e430c)

1/71

《内经选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

一、单选题

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

A、《史记·扁鹊传》B、《七略》C、王叔和《脉经》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E、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B)

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温病条辨》

(A)

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

A、黄帝B、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

(B)

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

A、战国B、东汉C、西汉D、战国至秦汉E、秦汉之际

(D)

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

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B、刘歆的《七略》C、司马迁的《史记》

D、《后汉书》E、《吕氏春秋》

(A)

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

A、《黄帝内经》B、《针灸甲乙经》C、《难经》D、《伤寒杂病论》E、《脉经》

(D)

7、《灵枢》之名始自()

A、唐朝王冰B、东汉张仲景C、晋代皇甫谧D、西汉刘向E、西汉刘歆

(A)

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

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类经》D、《黄帝内经太素》

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D)

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其注家是()

A、杨上善B、王冰C、张介宾D、马莳E、林亿

(B)

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

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D、《黄帝内经太素》E、《类经》

(C)

15、《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

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杨上善

(E)

2/71

16、《类经》的作者是()

A、王冰B、张介宾C、张志聪D、马莳E、高士宗

(B)

19、《内经知要》的作者是()

A、李中梓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

(A)

21、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书是()

A、《内经知要》B、《黄帝内经素问》C、《黄帝内经太素》D、《黄帝内经

素问集注》E、《类经》

(E)

23、被称为《灵枢》第一注家的医家是()

A、王冰B、张介宾C、全元起D、杨上善E、马莳

(E)

第一单元养生

一、名词术语

2、天真:先天之真气。

3、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遵循。

4、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

八益等。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

5、不妄作劳:劳作合宜,不违背常规和法度。妄,乱也。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

房劳。

6、形与神俱: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形,指形体。神,指精神。俱,全也,引申

为健全、和谐。

7、天年: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

8、不知持满:不懂得保持精气充满。

9、不时御神:不善于使用精神,不善于把握和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时,善也;御,用也。

10、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11、恬惔虚无: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恬惔,安闲清静。虚无,心无杂念。

12、精神内守:精神守持于内而不使外耗。

14、高下不相慕:无论社会地位尊卑贵贱都能不互相倾慕,安于本位。

15、德全不危:懂得修身养性之道,并身体力行之,即可免受内外邪气的危害。

17、天数:自然所赋之寿数,即天年。

18、齿更:人到七八岁,乳牙脱落,被恒齿代替,谓之齿更。更,更换。

19、天癸至: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充盛而发挥作用。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

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至,充盛、发挥作用。

20、地道不通:月经停止来潮,即绝经。

21、精气溢写:肾中精气盈满而能外泄。写,通泻,此为泄之义。

22、阴阳和:指男女交合。一说男子阴阳气血调和。

23、却老而全形: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

24、发陈:形容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

25、被发缓形: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舒缓形体。被,同披。

26、蕃秀:形容夏季植物繁茂秀美的大自然景象。

3/71

27、容平:形容秋季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生长的自然形象。

28、闭藏:形容冬季阳气内伏,万物潜藏的自然景象。

29、痿厥:四肢软弱无力而逆冷的病证。包括痿证和厥证。

30、内格:人体内在生理性能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不相协调。

31、治未病:含三方面意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三是早诊早治。

32、肌肉解利:肌肉分理间隙润滑,气道通畅。

33、气以度行:气血运行速度与呼吸次数保持一定的比例。

35、其肉不石:肌肉松弛而不坚实。

36、乱而相引:真气衰败,功能紊乱,非但不能驱邪外出,反招邪气入内。

二、单选题

1、《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发始堕的原因是()

A、肾气虚B、肾精亏C、血不足D、阳气衰于上E、阳明脉衰

(E)

2、《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而精藏之。”此处“主水”是指()

A、主水液代谢B、主藏精的功能C、主骨D、主天癸E、生殖之精

(B)

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五脏之气的充盛B、天癸的形成C、水谷的摄入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

(D)

4、《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思想无杂念,则“嗜欲不能劳其()”

A、口B、心C、目D、耳E、神

(C)

5、《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男子衰老始于()

A、四七B、五七C、四八D、五八E、七八

(D)

6、《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四七则()

A、肾气平均B、筋骨隆盛C、筋骨坚D、阳明脉衰E、肾气实

(C)

7、《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天寿过度”的原因是()

A、肾气有余B、三阳脉盛C、气机畅通D、天癸未竭E、肾气实

(A)

8、“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的养生方法适应于()

A、春三月B、夏三月C、秋三月D、冬三月E、四时

(B)

9、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违背秋三月的养生之道,到冬天易生的病变()

A、寒变B、痎疟C、飧泄D、痿厥E、洞泄

(C)

10、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蕃秀”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A、春B、夏C、秋D、冬E、长夏

(B)

11、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发陈”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4/71

A、春B、夏C、秋D、冬E、长夏

(A)

12、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容平”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A、春B、夏C、秋D、冬E、长夏

(C)

13、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闭藏”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A、春B、夏C、秋D、冬E、长夏

(D)

14、《灵枢•天年》认为表现为“好趋”的年龄段是()

A、十岁B、二十岁C、三十岁D、四十岁E、五十岁

(B)

15、《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

A、基B、本C、楯D、根E、标

(A)

16、《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父为()”

A、基B、本C、楯D、根E、标

(C)

17、《灵枢•天年》篇认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

A、好趋B、好步C、好转D、好走E、好坐

(D)

18、据《灵枢•天年》篇所述“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之“四脏经脉”是指()

A、心脾肺肾及其经脉B、肝心脾肺及其经脉C、脾肺肾肝及其经脉

D、肺肾肝心及其经脉E、肾肝心脾及其经脉

(B)

三、多选题

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二七可有()

①肾气平均②肾气盛③任脉通④太冲脉盛⑤天

癸至

(③④⑤)

2、《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七七可有()

①阳明脉衰②任脉虚③天癸竭④冲脉衰少⑤肾气

(②③④)

3、《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二八可有()

①精气溢泻②肾气盛③任脉通④太冲脉盛⑤天

癸至

(①②⑤)

4、《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七八可有()

①肝气衰,筋不能动②天癸竭,精少③肾脏衰④形体皆

极⑤发堕齿槁

(①②③④)

5/71

5、《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养生者的主要做法是()

①起居无节②务快其心③食饮有节④法于阴阳⑤和

于术数

(③④⑤)

6、《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不善于养生者的主要表现为()

①以酒为浆②以妄为常③不妄作劳④不知持满⑤不

时御神

(①②④⑤)

7、《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精神养生者能够()

①美其食②高下不相慕③恬惔虚无④任其服⑤乐

其俗

(①②③④⑤)

8、《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春天养生应()

①夜卧早起②早卧早起③被发缓形④广步于庭⑤使

志安宁

(①③④)

9、《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夏天养生应()

①夜卧早起②早卧早起③使气得泄④无厌于日⑤使志

无怒

(①③④⑤)

10、《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秋天养生应()

①夜卧早起②早卧早起③使气得泄④以缓秋刑⑤使志

安宁

(②④⑤)

1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冬天养生应()

①早卧晚起②早卧早起③必待日光④以缓秋刑⑤使志若

伏若匿

(①③⑤)

1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顺四时而“从其根”的养生方法是()

①春夏养阳②春夏养阴③秋冬养阳④秋冬养阴⑤必待

日光

(①④)

13、《灵枢•天年》认为人能长寿的内在因素是()

①五脏坚固,血脉和调②营卫之行,不失其常③呼吸微徐,气以

度行④肌肉解利,皮肤致密⑤六腑化谷,津液布扬

(①②③④⑤)

14、《灵枢•天年》中三十岁的表现为()

①血气始盛②五脏大定③血脉盛满④肌肉坚固⑤肌

肉方长

(②③④)

15、《灵枢•天年》指出人生百岁则()

①五脏皆虚②神气皆去③精气皆亏④形骸独居⑤六腑化谷

(①②④)

6/71

16、《灵枢•天年》篇认为“其不能终寿而死”的原因有()

①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②喘息暴疾,又卑基墙

③薄脉少血,其肉不石④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⑤真邪相攻,乱而相

(①②③④⑤)

四、简答题

1、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分析早衰的原因及养生的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形与神俱”?

3、如何理解“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

4、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5、《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何谓“治未病”?其实践意义?

8、结合《灵枢•天年》简述决定寿夭的因素有哪些?先天禀赋、后天调养对寿夭有何

影响?

五、论述题

1、《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①调养精神:凡情志失调,思虑过度,嗜欲无穷,皆可使精神耗散,导致早衰或发病,

故调和精神,使精神乐观,少有各种过分的欲求,在养生中处于重要地位。方法如“美其食,

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

心”等。②顺应自然:凡四时气候的突然变化,使风寒暑湿侵袭,必然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

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故养生必须顺从自然环境的阴阳变化,以避免外邪的侵袭,方法如“法

于阴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等。③锻炼身体:运用气功,按跷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

延长寿命,是养生的方法之一。如“和于术数”。④节制饮食:凡“以酒为浆”之类,可损

伤脾胃,影响健康,故原文提出“食饮有节”。⑤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凡“起居无节”,

“以妄为常”可伤精耗气,短折寿命。故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只有遵循

以上的养生原则和方法,才能保精养神,益气全形,做到形与神俱,尽终天年。

2、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分析人体生长衰老的生理过程,说明肾中精气的作用?

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精神,分析归纳人体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如下:

生长期:男子八岁—二八,女子七岁—二七。

特点:肾气充盛,身体发育表现为齿更发长,天癸至,男子精气溢泻,女子月事以时下,

具有生殖能力。

壮盛期:男子三八——四八,女子三七——四七。

特点:肾气充满,身体发育为真牙生,发长极,筋骨坚,肌肉壮。

7/71

衰老期:男子五八——八八,女子五七——七七。

特点:肾气衰,表现为面焦发白,发堕齿槁,筋骨解堕,天癸竭,男子精少,女子地道

不通,形坏而无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都与肾气密切关系,都取决于肾气的

盛衰,故肾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人的生殖机能与天癸有关。天癸是一种以

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逐渐成熟的对人体生殖机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物质。所

以随着肾气充实,而天癸至,随着肾气衰,而天癸竭。

3、如何领会《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实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段原文反

映了《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其精神实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⑴未病先防:即防病于未然,突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了防病的重要性,这与现代

预防医学的预防为主的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内经》强调人在平时就应从生活起居、饮食

劳倦、精神情志等方面进行调养,使正气充足,并且对外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预防

疾病的发生。

⑵已病防变:即防止疾病发生传变。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传变而影响波及他脏,

因此一旦疾病发生,就应针对相关脏腑进行调理,防止疾病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即是此意。

⑶早期诊治: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小到大、由轻转重、由浅至深的,所以临床上应

在疾病的萌芽阶段就能够诊察出来,并给予及时的治疗,防止疾病转深转重。

总之,《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注重于未病先防,若已病之后,则重视早期诊断、早期

治疗,并注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这种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思想,至今

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防治实践,为中医预防医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

对中医治疗学的影响更为深远。

4、结合《灵枢•天年》谈谈你对人体十年一个阶段的人体生命规律是怎样理解的?各

阶段有何生理特点?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灵枢•天年》云:“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

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

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

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悮。九十岁,肾气

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原文所述人体生命过程各阶段的生理特点,为临床各科的形成及基本诊治原则,奠定了

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十余岁,生机勃勃,发育迅速而生理功能尚未完善,故儿科病证,除

先天发育不良外,多易患外感、伤食,易虚、易实,发病迅速,必须及时诊治,当泻则泻,

当补则补,贵在切当。人生四十岁后,生长发育盛极而衰,乃生命过程中盛衰转折阶段,不

仅生机开始衰退,而且以往所受的病理损伤也由隐伏而显现出来,新旧疾患,虚实夹杂,因

此,内科病证的诊治,需要详察病因,细致辨证,分清主次,循序处理。五六十岁,人体生

机进一步衰退,不仅表现为明显的老态,而且因虚生实,浊物积聚,形成虚实夹杂、标本互

制状态,慢性病多,病程长,并易感外邪,故老年病证的诊治,以虚为本,攻邪不忘固本,

补正不忘疏导,贵在调理,治和养结合。本段论述人体各阶段变化以精、气、神的盛衰变化

为基础。人的生命源于先天之精,精能化气生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三者之间相互依存,

8/71

相互影响,后世将其概括为人身“三宝”。精、气、神虽源于先天,但必须受后天的滋养培

育,才能不断化生,不断充盛,维持生命活动。因此,调养精、气、神,也成为养生保健的

重要内容。

第二单元哲学思想

一、名词术语

1、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3、䐜胀:指胸膈胀满。

4、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5、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6、濡泄:又称湿泄。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而致肠鸣腹泻,大便稀溏的病证。

10、痎疟:疟疾的总称。

11、法阴阳:效法阴阳的法则或规律。法,取法、效法之意。

12、喘麤为之俛仰:呼吸急促而困难,前俯后仰之状。麤,粗的异体字。俛,俯的异体字。

13、烦冤:烦闷不舒。

14、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

法。

15、阴萎:即阳事不举,又叫阳痿。痿,与萎同,萎弱不用也。

16、权衡规矩:泛指四时常脉,即春弦(规),夏洪(矩),秋毛(衡),冬石(权)。权为秤

锤,衡为秤杆,规为作圆之器,矩为作方之器。

17、身常清:身体常有清冷的感觉。

19、涌泄:泛指呕吐泄泻。

二、单选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

A、阳生阴长B、阳杀阴藏C、阴静阳躁

D、阳化气,阴成形E、水为阴,火为阳

(C)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气厚者为()

A、阳中之阴B、阳中之阳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E、以上均不是

(B)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味厚者的功能是()

A、通B、泄C、发热D、发泄E、发散

(B)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痛而后肿者”是由于()

A、寒伤形B、热伤气C、形伤气D、气伤形E、寒伤气

(D)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肿而后痛者”是由于()

A、寒伤形B、热伤气C、形伤气D、气伤形E、寒伤气

9/71

(C)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A、病因B、病机C、正气D、病性E、阴阳

(E)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机理是()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C、脾阳衰不能运化水谷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E、以上均不是

(B)

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气在上,则生胀”的机理是()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C、浊阴滞于上而不能降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E、以上均不是

(C)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归形,形归气”,其中“气”是指()

A、水谷之精气B、天地之精气C、真元之气D、药食之气E、正气

(C)

10、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药物的性能是()

A、固表发汗B、发散属阳C、宣通肺气D、补虚E、涌泄属阴

(B)

1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E、濡泄

(C)

1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冬伤于寒”,到春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E、濡泄

(A)

1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秋伤于湿”,到冬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E、濡泄

(D)

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春伤于风”,到夏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E、濡泄

(B)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出上窍”,“清阳”是指()

A、糟粕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E、营血

(B)

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发腠理”,“清阳”是指()

A、糟粕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E、卫气

(E)

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实四肢”,“清阳”是指()

A、糟粕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E、营血

(C)

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出下窍”,“浊阴”是指()

A、二便等污秽之物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

10/71

D、津液E、营血

(A)

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走五脏”,“浊阴”是指()

A、二便等污秽之物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

D、精血津液E、卫气

(D)

2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谷气通于()

A、肝B、心C、脾D、肺E、肾

(C)

2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经文中“之”是指()

A、阴阳五行B、脏腑气血C、养生规律D、呼吸精气E、七损八益

(E)

24、《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这句

经文说明了()

A、阴阳的统一性B、阴阳的对立性C、阴阳的运动性

D、阴阳的可分性E、阴阳的物质性

(D)

2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气”的病因是()

A、寒暑B、喜怒C、湿邪D、燥邪E、劳作

(B)

2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形”的病因是()

A、寒暑B、喜怒C、悲D、恐E、劳作

(A)

三、多选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的走向是()

①出上窍②走五脏③发腠理④归六腑⑤出下窍

(②④⑤)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的走向是()

①出上窍②走五脏③发腠理④归六腑⑤实四肢

(①③⑤)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不知七损八益,则年五十出现()

①阴气自半②起居衰③体重④九窍不利⑤耳目不聪

(③⑤)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阳胜则出现()

①身热②寒厥③齿干④腠理闭⑤喘粗为

之俯仰

(①③④⑤)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阳的特性()

①静②躁③化气④成形⑤生清

(②③⑤)

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阴的特性()

11/71

①静②躁③化气④成形⑤生浊

(①④⑤)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的范畴里包括下例哪些内容()

①生杀之本始②天地之道③变化之父母④万物之纲纪⑤神明之府

(①②③④⑤)

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发散为阳”的是()

①辛②甘③酸④苦⑤咸

(①②)

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涌泄为阴”的是()

①辛②甘③酸④苦⑤咸

(③④)

四、简答题

1、简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静阳躁”的含义及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阴静阳躁”说明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阴阳是八纲辨证的内容之一,又

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如望诊,病人沉默寡言则属阴,躁扰多动则属阳,是谓“阴静阳躁”。

2、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体现了《内经》什

么学术特征?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句经文以寒热互变为例,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阴阳相互转

化规律。“重”的含义有二:第一,重,重复、重叠。如冬日感寒为重寒,夏日感热为重热。

第二,作“极”解。义同上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其义为:由于重复感寒(热),或寒

(热)过极,物极必反,寒可转化为热,热可转化为寒。如“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即是“重

寒则热”的体现。

3、试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之机理?

本句以阴阳为纲,论述了机体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病理。飧泄,为完谷不化的泄泻。?

胀指胸膈胀满。清气,属阳当升。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则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浊

气,属阴当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表现为胸膈胀满。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

浊阴,故后世常用此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

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掌握此特点,就能

判断疾病发生的所在,并指导临床。

4、试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

归六府”中“清阳”、“浊阴”的含义?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

后二阴。清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

质。浊阴,为二便污秽之物。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

糟粕。

5、如何理解味、形、气、精、化的关系?

药物饮食进入人体之后,其气与味分别转化为人体的形、精、气、化,药物饮食之气、

12/71

味与形、精、气、化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可以归纳为下图:

气(阳)

气归精(精食气)

精归化(化生精)

化(气化、化生)

药物饮食气(太过)伤精精化为气

味(阴)

味归形(形食味)

(气生形)

气(真气、元气)

味(太过)伤形形归气

气伤于味(太过)

药食气味生化示意图

6、如何理解“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本句原意为属阴的季节,感受阴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为阳性病证。反之,属阳的季

节,感受阳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生阴性病证。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明了阴阳之间

的相互转化关系,例如指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即在属阴的季节又感受寒邪,寒为阴邪,

若当时不病,则寒邪内伏,至春季阳生之时逢阳化热,若复感风邪,则风邪引动伏邪,则两

阳相合而发为温病。

7、如何理解“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本句原文是承上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而来。故“冬”,阴时也;“寒”,阴邪也。

“冬伤于寒”,是谓重阴;温病,阳证也,是即“重阴必阳”。

冬伤于寒,若当时发病,则表现为寒邪侵袭的伤寒病;若当时邪不即发,寒邪内伏,郁

久化热,至春季阳气发生之时,感受春令风邪,风为阳邪,外感引动伏邪,两阳相合,发为

温病。此句原文为后世“伏邪温病”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将温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类,

并发展成为后世的“伏气温病”学说。

8、如何理解“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春伤于风,风属木,木气通于肝胆,若当时发病即是外感,若当时不病,邪气留连,伏

藏于体内,至长夏脾土当令之时,木郁乘土,则发为飧泄。此为临床常见病证,症状表现是:

腹痛,飧泄,泻后痛减,证属木郁乘土,治以疏肝健脾。

9、如何理解“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痎疟,疟疾的总称。夏季伤于暑邪,立即发病的,则表现为暑证。若不立即发病,暑邪

留连于体内,郁而化热,至秋季又外感秋凉之气,引动体内郁热,寒热交争,则发为痎疟。

10、如何理解“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指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长夏湿气较盛,若此时伤于湿邪,当时立即发病,则病湿

气淫脾的濡泻等证。若当时不病,湿邪蓄积于体内,秋凉之气亦内伏,郁而化热,至冬季又

外感寒邪,外寒引动内热,上乘于肺,发为咳嗽。

11、如何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3/71

原文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气居于内,为阳气的主持;阳

气居于外,为阴气的役使。守,镇守于内。使,役使于外。言阴阳内外相合互用,不可相离

也。阐明了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的阴阳双方依存互根、相互为用、消长转化的关系。在

人体来说,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是阴精的功能表现,二者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

这种观点对分析病机和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2、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七损八益”之理?

七损八益,是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

做法。运用房中养生术中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可以使人体精气充实,耳目聪明,身

体轻巧强健;反之用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则使阴阳二气不能调摄,耗

损精气,过早衰老。因此,调摄阴阳二气必须懂得七损八益的道理,遵七损八益之理进行养

生,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15、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

则阴病。”此处阴胜是指服用酸苦涌泄之品太过而言,阴盛则伤阳,故导致阳病;阳胜是指

服用辛甘发散之品太过而言,阳盛则耗阴,故导致阴病。指出药食气味阴阳太过,可以引起

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后世医家对此句有所发挥,认为阴气偏胜,则见阳气

亏虚之证;反之,阳气偏胜,则见阴精耗伤之证,并以此作为分析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

原则。

16、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列表简述外内相应的五脏功能系统。

神(阴阳莫测的变化)

阳(天、上、气、火)阴(地、下、血、水)

木火土金水

天方位东南中西北

气候风热湿燥寒

品类木火土金水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脏肝心脾肺肾

官窍目舌口鼻耳

五体筋脉肉皮毛骨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志怒喜思忧恐

变动握嚘哕咳慄

五、论述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试论其道理及意义。

14/7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明确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这一临床诊治原则。本,指阴

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其道理是:

(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

阴阳之分。

(2)从病因上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之不同,

也有阴阳之异。

(3)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

(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

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

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论述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

原文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

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

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厚——阴中之阴(纯阴)——泄-大黄、芒硝

味(阴)出下窍

薄——阴中之阳——通-泽泻、茯苓

厚——阳中之阳(纯阳)——发热-附子、干姜

气(阳)出上窍

薄——阳中之阴——发泄-麻黄、桂枝

3、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

散气,少火生气。”其中“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

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意为:药食气味纯厚而作用纯阳,服之则耗散人体的正气,

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而作用平和,食之则能使人体正气壮盛。即具有纯阳作用的壮火之品能够

损伤人体的正气,具有平和作用的少火之品能够补益人体的正气。后世医家对“壮火”、“少

火”有进一步发挥,将“火”解释为阳气,壮火是过亢的阳气,即病理之火;少火是平和的

阳气,即生理之火。这种壮火、少火的理论,不仅成为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

后世主火的学术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6、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述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

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阴与阳是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其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运

动、发生、发展、变化与消亡的根源。

基本内容:

(1)对立:如“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等。

(2)互藏:如“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等

(3)互根: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等。

(4)互制:如“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5)交感:如“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

而变作矣。”

15/71

(6)转化: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等。

7、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认识生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三对“清阳”、“浊阴”含义各异,但均指生理活动。

(2)解释精气的生化过程:药食气味分阴阳,滋养形体,充实精气,而气化作用又促

使药食转化为精气。如饮食不节气味太过,也可损伤阴精阳气。

(3)说明病因致病特点和规律:六气致病特点:“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

胜则浮,湿胜则濡泄”。不同病邪所伤不同:“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4)分析病机:阴阳升降失常:“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阴阳

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5)指导辨证:阳证:“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

冤”。阴证:“阴盛则寒,汗出,身常清”等。阴证、阳证是病机的反映,同一症状,可见于

不同病机,如“腹满”,既可由阳盛伤阴,邪实中焦所致,也可由阴盛阳衰,中焦不运所引

起。

(6)归纳药性功用:气味分阴阳:“阳为气,阴为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

为阴”。少火、壮火: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温和者为少火。后世将少火引申为人体的正

常阳气,生理之火;壮火引申为过亢的阳气,病理之火。

(7)指导诊法:以阴阳为辨证总纲,如“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8)指导针刺治疗:如“善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

(9)指导养生:“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10)以五行沟通天人关系:人体脏腑与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体、五志、五

色、五音、五声、五味的关系,通过五行归类和生克制化,建立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时

五气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大体勾画出《内经》理论体系中“四时五藏阴阳”的系统结构,

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藏象

一、名词术语

1、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2、相使:互相使用的意思。指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关系。

3、贵贱:指十二脏腑功能的主要、次要之分。

4、六节:节,度也,古人以甲子纪天度,甲子一周之数为六十,是谓一节,每年三百六十

日,即称为六节。

5、中正之官:胆正直刚毅,不偏不倚,故为中正之官。

6、膻中:其义有二,一指胸中气海,一指心包络。这里指心包络。

7、化物:指小肠将饮食物分清别浊,消化吸收的功能。

8、作强:指精力充沛,强于所用,偏指体力强健。

9、伎巧:指人的智力发达,精巧多能。

10、决渎:疏通水道的意思。决,通也;渎,水道也。

16/71

11、州都:指水液汇聚的地方。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

12、气化:此指肾气(阳)对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升腾、输布和

尿液的形成、排泄。

13、使道:指十二藏相互联系的通道。

14、主蛰:此以冬眠伏藏之虫,比喻肾主藏精的功能。

15、封藏之本:指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

16、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

为罢极之本。

18、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

19、至阴:从阳位到达阴位。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曰至阴。

20、女子胞:即子宫、又名胞宫。位于少腹之中,主月事孕育胎儿,为奇恒之腑之一。

21、奇恒之府:奇者,异也;恒者,常也。言异于通常所说的腑,包括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因为功能上似脏,在形态上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名曰奇恒之府。

22、传化之府:传导变化饮食物的器官。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脏。

23、魄门:指肛门。魄与粕古通用。

24、肺朝百脉:经气由肺通向全身经脉,而百脉又都流注于肺,故曰“肺朝百脉”。朝,会

合之意。百脉,指全身经脉皆会合于肺。

25、毛脉合精:肺主气,心主血脉,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

26、府精神明:言经脉中精气的运行正常不乱。

28、四支不用:即四肢不能随意运动。

29、脾不主时:此言脾不单独主一时令。脾土居中央,以灌四旁,各脏无论何时,均需要脾

转输的精气,四季末各有十八日为脾所主,故脾不独主一时而旺四季。

30、肠澼:指下利脓血的泄泻。

二、单选题

1、《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谋虑出焉B、伎巧出焉C、神明出焉D、喜乐出焉E、治节出焉

(C)

2、《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气化则能出矣”的“气化”主要由何脏腑施行()

A、三焦B、脾C、肝D、肾E、命门

(D)

3、《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膻中指的是()

A、虚里B、心包络C、穴位D、气海E、心

(B)

4、《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膻中的主要功能有()

A、产生七情B、聚藏精气C、代君行令D、辅助血行E、以上都是

(C)

5、《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

A、对水谷消化吸收B、分清泌浊C、化生水谷精气

D、化生营气E、以上均不是

(B)

6、据《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论述,十一脏的功能取决于()

A、肝B、心C、胆D、脾E、肾

17/71

(C)

7、《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中肾为()

A、阴精之本B、封藏之本C、阳气之本D、先天之本E、罢极之本

(B)

8、《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心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是()

A、生命的根本B、主思维活动C、主推动血在脉中运行

D、主面之华色E、以上均不是

(A)

9、《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肾其华在()

A、毛B、骨C、筋D、血E、发

(E)

10、《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心其华在()

A、面B、骨C、筋D、血E、发

(A)

11、《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充”中,肺其充在()

A、毛B、皮C、筋D、血E、发

(B)

12、《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具有生血功能的脏腑是()

A、肝B、心C、脾D、肺E、肾

(A)

13、《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肺通于()

A、秋气B、夏气C、冬气D、春气E、土气

(A)

14、《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的仓廪之官是指()

A、肝B、心C、脾胃D、肺E、肾

(C)

15、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藏的功能是()

A、藏精气而不泻也B、泻而不藏C、传化物而不藏

D、实而不能满E、以上均不是

(A)

16、据《素问•五藏别论》六腑的功能是()

A、藏精气而不泻也B、泻而不藏C、传化物而不藏

D、满而不能实E、以上均不是

(C)

17、据《素问•五藏别论》,传化之府中不包含()

A、三焦B、胆C、肠D、胃E、膀胱

(B)

18、据《素问•五藏别论》,为“五藏使”的是()

A、脉B、脑C、髓D、魄门E、女子胞

(D)

19、据《素问•五藏别论》,水谷入口,则()

A、肠实而胃虚B、胃实而肠虚C、肠胃俱实

D、肠胃俱虚E、以上均不是

(B)

18/71

20、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

A、面B、发C、气口D、目E、七窍

(C)

21、据《素问•太阴阳明论》,伤阳的邪气为()

A、饮食不节B、起居不时C、贼风虚邪D、情志不节E、跌仆损伤

(C)

22、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病()

A、泄泻B、四肢不用C、水肿D、饥不受食E、腹痛

(B)

23、《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与季节的关系是()

A、脾主长夏B、脾主四时C、脾不主时

D、脾主四时末十八日E、以上均不是

(D)

24、《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为胃行其津液”,其中“津液”是()

A、水液B、尿液C、水湿D、水谷精微E、汗液

(D)

25、《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伤于风者”()

A、下先受之B、上先受之C、脏先受之D、腑先受之E、表先受之

(B)

26、《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者,土也,治()”

A、东方B、西方C、北方D、中央E、南方

(D)

27、《素问•五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

A、视B、步C、握D、摄E、行

(A)

28、《素问•五藏生成》曰:“指受血而能()”

A、视B、步C、握D、摄E、行

(D)

29、《灵枢•脉度》指出肺和则()

A、呼吸微徐B、鼻能知香臭C、口能知五谷D、通调水道E、气血相合

(B)

30、《灵枢•脉度》指出心和则()

A、呼吸微徐B、鼻能知香臭C、舌能知五味D、通调水道E、气血相合

(C)

31、据《灵枢•脉度》,五脏不和则()

A、七窍不通B、留为痈C、耳不闻五音D、舌不知五味E、目不辨五色

(A)

32、据《灵枢•脉度》,六腑不和则()

A、七窍不通B、留为痈C、耳不闻五音D、舌不知五味E、目不辨五色

(B)

33、据《灵枢•邪客》所述,“五藏六府之大主”的藏是()

A、心B、肝C、脾D、肺E、肾

(A)

19/71

三、多选题

1、《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仓廪之官”是指()

①大肠②小肠③胃④脾⑤三焦

(③④)

2、《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的心的生理功能是()

①生之本②通于夏气③其充在血脉④通于冬气⑤其充在

(①②③)

3、《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肺为()

①生之本②气之本③神之变④魄之处⑤魂之居

(②④)

4、《素问•六节藏象论》主要论述了()

①人体以五脏为本②五脏与五华的关系③五脏与精神活动的关系

④五脏与五体的关系⑤五脏与四时的关系

(①②③④⑤)

5、据《素问•五藏别论》,奇恒之府的特征是()

①与五脏相表里②贮藏精气③传化水谷④形态中空⑤形态中满

(②④)

6、据《素问·五藏别论》,奇恒之府包括()

①女子胞②脉③骨④脑髓⑤胆

(①②③④⑤)

7、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脏总的功能和特点是()

①藏精气而不泻②传化物而不藏③泻而不藏④满而不能实⑤实而不能满

(①④)

8、据《素问•五藏别论》,传化之府包括()

①胃②大肠、小肠③膀胱④三焦⑤

(①②③④)

9、《素问•五藏别论》所说:“魄门亦为五藏使”说明肛门的启闭要依赖于()

①心神的主宰②肝气的条达③脾气的升提④肺气的宣降⑤肾气的固摄

(①②③④⑤)

10、《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食气入胃后的输布过程中正确的有()

①输精于皮毛②散精于肝③行气于府④浊气归心⑤留于四

(①②③④⑤)

11、《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后的输布过程中正确的有()

①脾气散精,上归于肺②毛脉合精③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④通调水道,下输膀胱⑤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①③④⑤)

12、据《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阳道实,阴道虚”,其中伤阴的邪气为()

①贼风虚邪②食饮不节③起居不时④情志不节⑤劳逸失

20/71

(②③)

13、据《素问•太阴阳明论》,邪气入六腑的表现为()

①身热②谵语③不时卧④喘呼⑤便秘

(①③④)

14、据《素问•太阴阳明论》,邪气入五脏的表现为()

①身热②谵语③满闭塞④飧泄⑤久为肠澼

(③④⑤)

15、据《素问•太阴阳明论》,关于脾胃的观点有()

①脾胃为仓廪之官②脾者属土③脾不独主时④脾主四肢⑤脾治中央

(②③④⑤)

16、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的生理组织结构关系是()

①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②脾胃与四时阴阳“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③脾与胃以膜相联④足太阴脾脉“贯胃属脾络嗌”⑤脾为胃行其津液

(①③④⑤)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主宰全身,其重要性好比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心主血脉,血能

营养全身,血又为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心藏神,神能支配调节全身脏腑组织,由于心

为全身之主宰,故以“君主之官”喻之。

2、如何理解“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为气之本,与人体之气的生成、运行密切相关。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

皮毛,通调水道,使精微之气布散全身。此外,“肺朝百脉”,有助心行血的作用,以上均为

肺主治节的体现。肺主治节是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肺主治节的作用,是在心神的支配

下进行的。由于肺辅佐心,治理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且肺位最高,为诸脏之华盖,故以“相

傅之官”喻之。

3、如何理解“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太过,失于疏泄,易使人急躁发怒。肝内寄相火,肝

阳易于偏亢。所以将肝比喻为刚强急躁的将军。谋虑属精神思维活动的一部分。《灵枢•本神》

有“肝藏血,血舍魂”的论述。说明肝也协同心参与神的活动。此外,肝主谋虑与肝气的升

发作用与肝藏血的功能有关。当人们深谋远虑,筹划谋略,进行紧张思维活动时,需要肝气

的升发和肝血的供给,故谋虑出焉。

4、如何理解“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主决断,贮藏精汁。胆所藏精汁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决断属精神活动的内容,故

胆主决断与其内藏精汁功能密不可分。此外,肝胆相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互

配合,才能进行正常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于胆主决断,不偏不倚,如同执法如山的法官,

故以“中正之官”喻之。

5、如何理解“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膻中,此指心包络。臣使,是指表达君主意志和命令的官职。膻中有保护心脏,代心行

21/71

令的功能。外邪侵犯心脏,心包络代心受邪。所以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其作用以“臣使”

之职,故称为“臣使之官”。心志为喜,膻中为臣使之官,代心行令,所以能传达心之喜乐

情志,故称“喜乐出焉”。

6、如何理解“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仓廪之官,即管理粮食仓库的官吏。五味,指水谷化生的精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

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喜燥恶湿,胃主降,喜润恶燥,二者一脏一腑,升降出入,燥湿

相济,共同完成对饮食五味的消化功能,故称之为“仓廪之官”。

7、如何理解“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接受小肠传送下来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部分水液,形成粪便,然后由肛门排出

体外。所以大肠有传送残渣,并使食物残渣变成大便的功能,故称“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8、如何理解“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上口与胃下口会于幽门,故能盛受胃中腐熟之水谷,并进行分清泌浊,清者渗入膀

胱,浊者注入大肠,故有主化物的功能。因为无论胃腐熟的水谷,还是脾运化转输的水谷精

微,均赖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故以“受盛之官”喻之。

9、如何理解“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作强,指体力强健。伎巧,指智力发达,精巧多能。肾藏精,肾精足能充养骨骼,补益

脑髓。骨强则能耐受重劳,动作有力;髓足则精神健旺,精巧灵敏。故曰“肾者,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10、如何理解“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位居下焦,全身津液经过升清降浊的气化过程都要下注贮藏于膀胱之中,故曰:“津

液藏焉”,以“州都之官”喻之。膀胱所藏之津液,其贮藏和排泄均与肺肾有密切关系。肺

为水之上源,津液在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下,通过三焦的渠道,下输于膀胱,然后在肾阳的作

用下,由膀胱本身的气化作用而成尿液排出体外,故曰:“气化则能出矣”。

11、如何理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决渎,通利水道之意。水道,指水液运行的道路。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及

通调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饮入于胃,由中焦脾胃受纳运化,上归于肺,再由肺的宣发肃

降作用,使水气下行,至下焦再由肾阳的蒸化升清降浊,清者上升,浊者流入膀胱排出体外,

整个水液的代谢过程,都离不开三焦的气化作用。由于水液代谢要历经三焦,离不开三焦气

化,故三焦与水道通畅与否有密切关系,以“决渎之官”喻之。

14、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分述五脏的主要功能及与形体组织、精神活动、四时阴

阳的关系如何?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

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

华在爪,其充在筋,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

22/71

15、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

心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主要是由心主血脉、藏神的功能所决定的。血液在心的统领下,

沿脉道运行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肢体百骸。“心藏脉,脉舍神”(《灵枢•本神》),心又是人

的精神思维活动,是聪明智慧的源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正如《灵枢•本藏》云:“人之血

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16、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肺主气而司呼吸,肺既主呼吸之气吸清吐浊,又主一身之气,故肺为气之根本。《素问•

五藏生成》:“诸气者,皆属于肺。”《灵枢•本神》:“肺藏气,气舍魄。”“并精而出入者

谓之魄。”肺为藏魄之处,魄,主要指形体固有的感觉和运动及其它本能的行为而言。所以

说“附形谓之魄”。形,由精而成,精由气而化,形由气而生,故魄以气为基础,肺为气之

本,所以也是藏魄之处。

17、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为人身摄纳、收藏功能的根本,是藏精之处。精为人身之根本。《素问•金匮真言论》:

“精者,身之本也。”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后天之精,

为饮食水谷所化生,亦藏之于肾,由于肾是全身精气归藏之所,故为“精之处”。肾中精气,

只宜固藏,不宜耗泄,又为生长发育,繁衍后代之资源,故喻为封蛰,称之为“封藏之本”。

18、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肝者,罢极之本,魄之居也”?

肝藏血,血养筋,筋连缀关节而主司运动,肝血充盈,筋膜濡润,运动灵活,耐受疲劳,

所以说肝为罢极之本。“肝藏血,血舍魂”(《灵枢•本神》),肝为藏魄之处,“随神往来者谓

之魂”说明魂是在神的支配下“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类的无意识的精神活动或动作。是

以肝血为物质基础的。肝血充盈,魂有所舍,则夜寐安和。

19、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上述脏腑均与饮食水谷的受纳、贮藏、消化吸收、传导排泄有关。饮食物摄入后必须经

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输布,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导变化,三焦的气化作用,膀

胱贮藏与排泄等,各脏腑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既似贮藏粮

食的仓廪,又是饮食水谷化生精微(营)的处所,所以称之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20、何谓“奇恒之府”?何谓“传化之府”?其区别何如?

奇恒之府:奇者,异也;恒者,常也。言异于通常所说的腑,包括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因为功能上似脏,在形态上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名曰奇恒之府。

传化之府:传,传导。化,变化。即传导变化饮食物的器官。包括胃、大肠、小肠、三

焦、膀胱。

其区别如下:

脏腑组织属性应象功能功能特点

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

阴象地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传化之府胃、大肠、小肠、三

焦、膀胱

阳象天传化水谷泻而不藏

23/71

21、结合《素问•五藏别论》简述魄门的作用及与五脏的关系?

《素问•五藏别论》指出:“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门,即肛门。肛门也

为五脏的役使,水谷所化生的糟粕不会久留体内。本句主要指出肛门局部组织与五脏的整体

关系。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

摄,方能不失常度。而魄门功能正常又能协调内脏的升降之机。所以魄门的功能常能反映内

在脏腑的状况。这对于临床辨证、治疗、预后等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若魄门久藏不泻,则

见腑气不通之承气汤证;若门户不约,洞泻不止,则为脾肾阳虚之泄泻,宜用四神丸、真人

养脏汤;若二便同时失禁,说明五脏精气败绝,可用于判断病危者的预后。

22、结合《素问•太阴阳明论》原文简述“脾病而四支不用”的机理?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

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

故不用焉。”此段原文明确指出,四肢必须依赖胃中精气的充养,肌肉才能充实,屈伸有力。

但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必须经过脾的转输,方可布达于四肢,若脾病则

不能为胃输布水谷精气,四肢就不能得到水谷之气的滋养,筋骨肌肉屈伸无力,日渐消瘦,

倦怠不用。

“脾病而四支不用”从病理方面反证了“脾主四支”的生理功能,对指导临床认识和

治疗疾病,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

23、你对《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脾不主时”的学术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独主于时也”。脾主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滋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如同自然界的土

能生长、滋养万物一样,故称脾者土也。“治中央”,指脾主中央,因土在五方位中居中央。

“各十八日寄治”,是说脾在四季之末,各寄治十八日,而不是只主旺于一个时令,故脾虽

“不主时”,但却无时不主,这是脾与四时关系的一种说法。脾不主时,是《内经》重要的

学术观点,它与《金匮真言论》、《六节藏象论》等篇“脾主长夏”的观点,共同强调脾土之

气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地位,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

五、论述题

2、藏象的含义如何?藏与象的关系何如?藏象的意义?

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专指五脏。广义,泛指居于体内的诸多内脏,包括五脏

六腑。象,①指内脏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或病理现象。②指形象,即内脏的解剖状态。③指

出脏所通应的自然之象。藏象,二者的关系是藏决定象,即某一脏有其特定相应的象,“以

藏定象”;因此在临床中可以“从象测脏”,通过对内脏活动而现于外的征象来探知内脏的变

化,以指导诊断和治疗。

意义:说明了藏象学说所论述人体生理、病理的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长期对“象”的

观察而总结出来的。因此,它突破了解剖学概念的局限,从整体的高度,把从外部观察到的

生理现象,加以归纳,使之与各脏腑功能活动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以脏腑为核心的一个

完整的生理、病理的理论体系。

4、结合《素问•五藏生成》,试述脉、髓、筋、血、气的生理与病理及其临床意义?

《素问•五藏生成》曰:“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

24/71

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

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此段经文论述了脉、髓、筋、血、气的生理和

病理。首先阐述脉、髓、筋、血、气在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用,而它们能够发挥各自的生

理功用,主要依赖它们各自的连属关系而形成的整体功能。五脏六腑之精气由十二经脉上注

于目,始能有眼目的视觉功能。肾藏精主骨生髓,而上注于脑,使脑具有主持肢体运动和思

维之功能。肝主筋,全身筋膜连属骨节,形成肢体运动功能。心主血脉,在心气推动下完成

血脉循行不息。肺主气,完成人体呼吸功能和气机的调节功用。其次讨论血的调节、流行及

其功能,指出一切脏腑组织都需要气血的供养和调节,才能发挥其功能,所说的目之能视,

足之能步,手之能握,指之能摄,均系举例而已。人体的四肢运动,由筋主管,只有在筋脉

得到肝血的充分营养,才能发挥正常生理活动。“人卧血归于肝”,人动血行于诸经的论述,

说明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液的生理功能,实为肝藏血功能的具体表现和理论依据。

5、结合《素问•五藏别论》论述五脏六腑功能特点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也”,其特点是“满而不实”。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

而不藏也”,其特点是“实而不满”。五脏六腑的藏泻并不是绝对的。五脏主藏,藏中亦有泻;

六腑主泻,泻中亦寓“藏”。五脏的特点是“满而不实”。满,是形容五脏藏精气的状态。精

气是应当丰满充盛,才能游溢于中,供养人体,从而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如补脾之

时配以和胃消导之品,养心宜佐以和血活血之品,补肺应配伍宣肃之品等。六腑的特点是“实

而不能满”。实,是形容六腑传输水谷的状态。另一方面提示了六腑在形态上是中空的,只

有中空才能容纳水谷。肠与胃的虚实交替,共同发挥着六腑传化物的功能,而不似五脏藏精

气的功能。因而在临床上六腑以满而不通为其病理特征,如食积、便秘、癃闭、黄疸、水肿

等实证病变,故以通降去实为其治疗大法,如攻下通便、疏利膀胱、清泻三焦等,所以后世

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说法。历代医家据此创立了许多著名方剂,诸如大黄牡

丹汤、承气汤、大柴胡汤、龙胆泻肝汤等,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6、结合《素问•经脉别论》原文论述谷食入胃后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营养输布过

程?

《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

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

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此段经文概要地叙述了谷食入

胃后在体内的消化转输过程。谷食入胃后,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物质输散到肝,滋养全身

的筋膜。谷食入胃,其所化生的另一部分浓厚的精微物质,注入于心,流注于脉中,经肺输

送到全身的血脉。再把营养输送到皮毛,气血相合,汇于经脉之中,通过经脉的转输再流注

到心、肝、脾、肾四脏。在整个精气输布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平衡的协调状态。原文突出了

经脉在精气输布过程中的作用,并突出了肝、脾、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肺朝百脉的理论,

更突出了肺在精微物质输布中的重要作用。

7、结合《素问•经脉别论》原文论述水饮在体内的转输过程。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

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段说明

了水饮入于胃的消化转输过程。水饮入于胃,将其营养物质上输于脾,再由脾的运化,把精

气输布到肺,经肺的宣降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布达全身,其清者输布于全身四肢百骸、肌

肉皮毛;其浊者下达膀胱,如此把水精布散全身,流于五脏六腑。在这个过程中,肺、脾、

25/71

肾三脏是关键,需要肺的宣降,脾的运化转输,肾的气化作用。还强调了水液代谢必须与四

时阴阳变化和五脏功能特性相适应。了解这一过程,有利于分析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的病机,

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8、如何理解《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的“阳道实,阴道虚”?有何指导意义?

“阳道实,阴道虚”,是阴阳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凡事物之属于阳者,必须有充实、

满盛、向外的特点;凡事物之属于阴者,必须具有柔弱、不足、向内的性质。据此观点来认

识中医学中的问题,如以人身之阴阳之气而言,则《素问•生气通天》云:“是故阳因而上,

卫外者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以男女而言,则男子为阳,十六岁而精气溢满,保持

长盛而不衰;女子为阴,十四岁月事以时下,而不得不通。以脾胃病言之,则脾为阴脏,其

病多虚;胃为阳腑,其病多实,因此,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论。虽然胃病亦有虚寒

证,但治疗时常从补脾入手;脾脏亦偶有实热之证,治疗往往从泻胃入手。后世据此把中焦

病的治疗特点概括为:“实证责之于胃,虚证责之于脾”,可见“阳道实,阴道虚”在临床应

用中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9、结合《素问•太阴阳明论》原文谈谈脾是怎样为胃行其津液的?

《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

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

故为胃行其津液。”从本篇原文来看,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要是通过经脉输布实现的。足太阴

脾经因其循行“贯胃属脾络嗌”,与其他脏腑间的经络相互贯通,且脾属太阴,而三阴为里,

所以能为胃运行水谷精气转输于三阳经。脾胃相表里,胃属阳明,而三阳又为表,所以脾可

通过阳明经,而将水谷精气转输于三阳经,这样脾将胃中之津液,通过其转输作用,入于三

阴,出于三阳,而归于五脏六腑,所以五脏六腑皆因经脉相连,而得到阳明所化生的水谷精

气。

10、《素问•太阴阳明论》所叙述的太阴阳明在生理病理方面区别何如?

生理方面之异有二:①太阴属脏,主里、主内,地气也;阳明属腑,主表、主外,天气

也。②脏腑阴阳与四时通应,故四时之中,互有逆从。足太阴脾以秋冬为从,春夏为逆,阴

气从足上行到头,下行循臂至指端。足阳明胃以春夏为从,秋冬为逆,阳气从手上行至头,

下行至足。

病理方面之异有四:①“阳道实,阴道虚”,故胃病多实,脾病多虚。②阳明致病多由

内伤,由饮食不节所致;起居不时则伤脾为主,多为里阴之证,而见胀、飧泄、肠澼诸症。

③疾病发展趋势,病随气转,故阳明之病的传变多下行极而上。④六淫袭人,同气相求,故

风为阳邪而先伤于胃(阳、上),湿为阴邪而先伤于脾(阴、下)。

第四单元血气精神

一、名词术语

2、两精相搏: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相结合。

3、僻邪:即致病的邪气。

4、长生久视:即长生不老,健康长寿之意。

26/71

5、怵惕:惊恐不安。

6、动中:动摇内脏使其不宁。

7、破脱肉:形容肌肉极度消瘦。,隆起的大肌肉块。

8、毛悴色夭:毛发枯槁,面色晦暗无泽。

9、悗乱:心胸郁闷烦乱之意。悗,同闷。

10、意不存人:精神失常,旁若无人状。

11、经溲不利:指二便不利。

12、胸盈仰息:胸部满胀,仰面呼吸。

13、太阴主内:太阴,指手太阴肺经。内,指营气。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而复合于手太阴,

故曰:太阴主内。

14、太阳主外: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外,指卫气。卫行脉外,始于足太阳而复合于足太

阳,故曰:太阳主外。

15、阴阳相贯:营气循行主要沿十二经脉之序,阴阳表里迭行相贯。

16、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17、昼精:白天精力充沛,精神饱满。精,精明。

18、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卫气内扰,克伐营气)。

19、毛蒸理泄:皮毛被风热之邪所蒸而腠理开泄汗出。

20、其气未定:饮食进入胃中,尚未化生精微之气。

21、漏泄: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而致腠理开泄汗出如漏的病证。

23、有两死:两,指夺血、夺汗。有两死,指既夺血,又夺汗,预后不良,故是死证。

24、无两生:谓夺血而不夺汗,或夺汗而不夺血,夺血、夺汗只见其一,尚有回生之机。

25、济泌别汁:指小肠分清泌浊的功能,清者渗于前(膀胱),浊者注于后(大肠)。济泌,过滤

的意思。别汁,分别清浊。

26、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27、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

28、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

29、两神相搏:即男女媾合。搏,交、合的意思。

30、宣五谷味:宣发布散水谷之精微。

31、熏肤:温煦肌肤。熏,同薰。

32、汗出溱溱:形容汗出很多。溱溱,众盛貌。

33、淖泽:指水谷精微中质稠浊如膏泽的部分。淖,泥沼。

34、泄泽:即渗出汁液而滋润。

35、壅遏:限制、约束。

36、营复阴阳:指血脉运行,往复于周身。营,营运。复,往复。阴阳,内外。

37、分肉解利:意指肌肉滑润,通利无滞。

38、精神专直:精神集中而无杂念。

39、三隧:指水谷入胃后,其精微糟粕输布的三条途径。糟粕之道出于下焦,津液之道出于

中焦,宗气之道出于上焦。

40、以应刻数:指营气运行节律。古代用铜壶滴漏法计时,一昼夜水下百刻,营气一昼夜运

行人身五十周次,即营气运行人身一周,水下二刻,故曰以应刻数。

41、上焦出气:指上焦宣发卫气。

42、中焦出气:指中焦化生营气。

27/71

二、单选题

1、据《灵枢•本神》篇所述,所以任物者谓之()

A、意B、心C、志D、思E、虑

(B)

2、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心有所忆谓之()

A、意B、心C、志D、思E、虑

(A)

3、据《灵枢•本神》篇所述,意之所存谓之()

A、意B、心C、志D、思E、虑

(C)

4、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因志而存变谓之()

A、意B、心C、志D、思E、虑

(D)

5、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因思而远慕谓之()

A、意B、心C、志D、思E、虑

(E)

6、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因虑而处物谓之()

A、意B、智C、志D、思E、虑

(B)

12、《灵枢•本神》篇指出,肝藏血,血舍()

A、志B、魄C、神D、意E、魂

(E)

13、《灵枢•本神》篇指出,脾藏营,营舍()

A、志B、魄C、神D、意E、魂

(D)

14、《灵枢•本神》篇指出,心藏脉,脉舍()

A、志B、魄C、神D、意E、魂

(C)

15、《灵枢•本神》篇指出,肺藏气,气舍()

A、志B、魄C、神D、意E、魂

(B)

16、《灵枢•本神》篇指出,肾藏精,精舍()

A、志B、魄C、神D、意E、魂

(A)

19、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心气虚的症状是()

A、恐B、四肢不用C、腹胀经溲不利D、悲E、笑不休

(D)

20、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脾气虚的症状是()

A、恐B、四肢不用,五脏不安C、腹胀,经溲不利

D、悲E、笑不休

(B)

21、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肺气虚的症状是()

A、恐B、四肢不用C、鼻塞不利D、怒E、笑不休

28/71

(C)

22、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脾气实的症状是()

A、恐B、四肢不用,五脏不安C、腹胀,经溲不利D、悲E、笑不休

(C)

23、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肝气实的症状是()

A、恐B、怒C、笑不休D、腹胀,经溲不利悲E、思

(B)

24、《灵枢·营卫生会》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之“内外”是指()

A、营气与卫气B、体内与体表C、白天与晚上D、气与血E、阴经与阳经

(A)

25、《灵枢·营卫生会》中“血者,神气也”的含义()

A、神气是血产生的物质基础B、血是中焦化生的精汁奉心神化赤而成C、血就是神气

D、血受神气支配E、血是心神所化

(B)

26、《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营卫五十而复大会的部位在()

A、足少阴肾经B、足阳明胃经C、足太阳膀胱经D、足太阳脾经E、手太阴肺经

(E)

27、《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夜半为()

A、阴衰B、阴陇C、阳衰D、阳陇E、阴阳俱衰

(B)

28、《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营卫之气在体内一昼夜各运行()

A、二十五度B、三十五度C、四十五度D、五十度E、四十八度

(D)

29、《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夜半后为()

A、阴衰B、阴陇C、阳衰D、阳陇E、阴阳俱衰

(A)

30、《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日中为()

A、阴衰B、阴陇C、阳衰D、阳陇E、阴阳俱衰

(D)

31、《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日西为()

A、阴衰B、阴陇C、阳衰D、阳陇E、阴阳俱衰

(C)

32、《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老年人表现为()

A、昼不精,夜不瞑B、不昼瞑C、夜瞑D、昼精E、夜昼不瞑

(A)

33、《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少壮之人表现为()

A、不夜瞑B、昼不精,夜不瞑C、昼瞑D、夜瞑E、夜昼不瞑

(D)

34、《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血与营卫之气()

A、同名异类B、异名同类C、异名异类D、同名同类E、以上均不是

(B)

35、根据《灵枢•决气》篇,“常先身生是谓精”的“精”指的是()

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C、水谷之精D、天地之精气E、以上均不是

(A)

29/71

36、根据《灵枢•决气》篇,不属于“液”的功能的是()

A、淖泽注于骨B、熏肤、充身、泽毛C、骨属屈伸D、泄泽补益脑髓E、皮肤润泽

(B)

37、《灵枢•决气》篇认为“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属于()

A、津脱B、精脱C、液脱D、血脱E、气脱

(C)

38、根据《灵枢•决气》,精脱者的表现是()

A、目不明B、耳聋C、腠理开、汗大泄D、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

耳数鸣E、色白、夭然不泽

(B)

39、“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出自()

A、《素问•上古天真论》B、《素问•阴阳应象大论》C、《灵枢•邪客》D、《灵枢•本

藏》E、《灵枢•本神》

(D)

40、《灵枢•邪客》认为营气的功能主要有()

A、分泌津液B、刚悍卫表C、营养四肢D、宣发汗液E、抗御外邪

(C)

41、根据《灵枢•邪客》“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指的是()

A、宗气B、营气C、卫气D、中气E、水谷精微之气

(A)

42、据《灵枢•本藏》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作用的是()

A、卫气B、营气C、肾气D、志意E、五脏

(A)

43、《灵枢•邪客》篇中,“以应刻数”指的是()

A、营气运行失常B、营气运行节律C、卫气运行节律D、营气的作用

E、卫气运行失常

(B)

三、多选题

1、《灵枢•本神》认为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可出现()

①腹胀②四肢不用③五脏不安④经溲不利⑤少气

(②③)

2、《灵枢•本神》指出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可出现()

①鼻塞不利②少气③喘喝④胸盈仰息⑤经溲不利

(①②)

3、《灵枢•本神》认为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

①狂忘不精②阴缩③挛筋④两胁骨不举⑤毛悴色夭

(①②③④⑤)

4、《灵枢•本神》认为肺,喜乐无极伤魄,魄伤则()

①狂②意不存人③皮革焦④竭绝失生⑤毛悴色夭

(①②③⑤)

5、《灵枢•本神》所述,在五脏虚实病中,引起五脏不安的脏是()

①肝②心③脾④肺⑤肾

30/71

(③⑤)

6、《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做到()

①和喜怒②顺四时③节阴阳④安居处⑤调刚柔

(①②③④⑤)

7、《灵枢·营卫生会》篇主要论述了()

①营卫二气的生成、运行与会合②营卫与血汗的关系

③营卫与痹证的关系④营卫与三焦的关系及三焦的部位和功能

⑤老人不夜瞑和少壮人不昼瞑的机理

(①②④⑤)

8、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营卫二气运行的规律是()

①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②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③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④营卫者,精气也⑤血者,神气也

(①②③)

9、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老人之不夜瞑者”的主要机理是()

①气血衰②营卫之行不失其常③肌肉枯,气道涩④五脏之气相搏⑤营气

衰少而卫气内伐

(①③④⑤)

10、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少壮之人不昼瞑者”的原因是()

①气血盛②肌肉滑③气道通④营卫之气相搏⑤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①②③⑤)

11、《灵枢·决气》篇指出,液脱的主要表现是()

①骨属屈伸不利②色夭,脑髓消③目不明④其脉空虚⑤胫痠,耳数鸣

(①②⑤)

12、《灵枢·决气》篇指出,津脱的主要表现是()

①耳聋②目不明③腠理开④汗大泄⑤其脉空虚

(③④)

13、《灵枢·决气》篇指出,液的生成和作用是()

①谷入气满②淖泽注于骨③骨属屈伸④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⑤若雾

露之溉

(①②③④)

14、《灵枢·决气》篇指出,气的生成和作用是()

①腠理发泄②上焦开发、宣五谷味③熏肤、充身、泽毛

④若雾露之溉⑤补益脑髓

(②③④)

15、《灵枢·决气》篇指出,脉的作用是()

①变化而赤②壅遏营气③发泄腠理④补益脑髓⑤令无所避

(②⑤)

17、《灵枢·本藏》篇认为卫气的作用是()

①温分肉②充皮肤③肥腠理④司关合⑤濡筋骨

(①②③④)

18、《灵枢·邪客》篇认为宗气的循行及作用是()

①积于胸中②出于喉咙③以贯心脉④而行呼吸⑤泌其津液、注之于脉

31/71

(①②③④)

19、《灵枢•邪客》篇指出营气的循行及作用是()

①泌其津液,注之于脉②昼行于阳,夜行于阴③化以为血,以荣四末

④积于胸中出于喉咙⑤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

(①③⑤)

20、《灵枢·海论》认为人身有四海,它们是()

①血海②津液之海③气海④水谷之海⑤髓海

(①③④⑤)

四、简答题

3、你对《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是怎样理解的?

营卫二气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之气奉心神

化赤而成。营卫二气与血是同源而异名,均来源于水谷精微。张志聪注云:“营卫者,水谷

之精气也。血者,中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气之所化也。血与营卫皆生于精,故异名同

类焉。”也就是说,血与营卫二气皆生于水谷之精,但因各自作用、性质不同,所以名称也

不同,故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4、如何理解《灵枢•营卫生会》篇中“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两,指夺血、夺汗。有两死,谓既夺血,又夺汗,是死证。无两生,谓夺血而不夺汗,

或夺汗而不夺血,两者不同见,尚有可生之机。

5、《灵枢•营卫生会》篇中“五十而复大会”指的是什么?

五十,指营卫二气在一昼夜中各在人身运行的周次。大会,指营气与卫气的会合,营气

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二者虽别行两道,但在一昼夜各行五十周次之后,便要会合一次,

于夜半子时会于手太阴肺。“五十而复大会”说明了人之营气与卫气的运行与昼夜阴阳变化

息息相关,是人体适应昼夜变化而形成的一种人体生理日节律。

6、如何理解《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张志聪注云:“营卫者,水谷之精气。血者,中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气之所化也。血

与营卫皆生于精,故异名同类焉。”也就是说,血与营卫二气皆生于水谷之精,但因各自作

用、性质不同,所以名称也不同,故云:“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7、据《灵枢·营卫生会》篇,谈谈营卫二气的生成。

经文指出:“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说明营卫之气均化生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所化生。

8、结合《灵枢·营卫生会》,谈谈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的道理?

原文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

故昼不精,夜不瞑”。即老年人营卫之气不足,运行不畅,尤其是卫气不能按时出表入里,

营气不足,故白天精力不充沛,夜里睡眠不安。

32/71

9、结合《灵枢·营卫生会》,试述少壮之人“昼精夜瞑”的道理?

原文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即

少壮之人气血盛,气道通,营卫运行正常,尤其是卫气能昼行于阳,夜入于阴,五脏之气调

和,故白天精神饱满,夜里睡眠得安。

10、据《灵枢·营卫生会》,简述营卫二气的循行规律及会合。

营卫二气的运行规律:营气沿十二经脉之序,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卫气昼行于阳二十

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营卫二气周而复始有规律运行,如环无端。两者虽各行其道,但

于夜半子时会合于手太阴肺。

11、如何理解《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太阴,指手太阴肺经。内,指营气。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而复合于手太阴,故曰太阴

主内。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外,指卫气。卫行脉外,始于足太阳而复合于足太阳,故曰

太阳主外。

12、简述《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含义。

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中焦如沤,

形容中焦脾胃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沤渍饮食物,使之变化。下焦如渎,形容下焦

肾和膀胱排泄水液的功能,如同沟渠。

14、据《灵枢·决气》篇,简述“精脱者,耳聋”的机理及证治。

精脱:肾藏精,开窍于耳,肾精耗脱,耳失精养,出现耳鸣、耳聋之症。治宜补肾填精

法,方可用耳聋左慈丸等,临床可酌加丹参、当归、石菖蒲、远志等和血开窍之品,以提高

疗效。

15、据《灵枢·决气》篇,简述六气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气在生理上关系密切,六气皆源于先天,赖后天水谷精微不断充养。由于其性质、分

布部位及作用不同,故分为精、气、津、液、血、脉六者。病理上相互影响。如临床上大汗

伤津者,亦有营血亏虚的表现;大失血者,亦可出现津液耗伤的症状。因此,在治疗时,要

根据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分清主次,兼顾治疗,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16、如何理解“五谷与胃为大海”?

“五谷与胃为大海”,是指五谷与胃是六气化生的源泉。“五谷与胃为大海”的观点,

体现了整体观思想及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精神。强调了胃与饮食水谷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为临床治疗六气亏损的病证从补益脾胃、资其化源角度着手提供了理论依据。

17、结合《灵枢·决气》篇,简述血液的生成。

《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受纳水谷之气、吸收

水谷精微。其精微中柔和清纯的精华部分,在心等脏的共同作用下,变成赤色的液体,入于

脉中营养周身。

18、据《灵枢·决气》篇,简述精的生成及作用。

《灵枢·决气》篇云:“两精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精是构成人体生命

33/71

活动的原始物质,源于先天父母生殖之精,能发育成新的生命体,源于先天、赖后天不断培

育。

19、据《灵枢·本藏》篇,简述经脉的作用。

《灵枢·本藏》篇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指出经脉

是血气运行之道,通过经脉将血气敷布到全身,从而达到濡润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20、据《灵枢·本藏》篇,简述卫气的作用。

《灵枢·本藏》篇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指出卫

气行于阳,具有温煦肌肉,充养皮肤,滋润腠理,主司开合的作用,所以卫气功能正常可以

抵御外邪的侵入。

21、据《灵枢·本藏》篇,简述志意的作用。

《灵枢·本藏》篇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认为志

意在此概括了神气的作用。神气不仅可调节、控制精神魂魄的活动,还能调节机体对外界寒

热变化的适应能力。

22、据《灵枢·邪客》篇,简述宗气的生成及作用。

《灵枢·邪客》篇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说明宗气

积于胸中,走息道,贯心肺,有司呼吸、助心肺行气血的作用。营气运行于脉中,是血液的

组成部分,流注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营养全身的作用。

五、论述题

1、结合《灵枢•本神》试述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其与五脏的关系如何?

《灵枢•本神》篇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

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本段指出生命源于天地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论述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神

的产生,以及从认识事物到正确处理事物的从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思维过程。

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其产生与存在以形体为基础。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皆统属

于心,并以五脏所藏之精为物质基础。这些认识对临床诊断治疗心身疾病,以及中医心理学

研究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2、结合《灵枢•本神》试述五脏虚实病证特点及病机。

《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

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

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肝能贮藏血液,魂寄附于血液之中,肝气虚的病人则表现惊恐,肝气盛则出现善怒。肝

藏血,血是神的物质基础,而魂又是神志中的一部分,所以说,魂是附于血液之中,亦即“血

舍魂”之意。肝气虚,应理解为肝血不足。肝血不足,魂无所依附,亦即血不养心,故病人

惊恐不安。

脾为后天之本,有化生和贮藏营气的作用,精神活动中的意念是依附于营气的,所以说

34/71

“脾藏营,营舍意”。如果脾气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营气不足,四肢肌肉失养,故四肢

不用。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土灌四藏”若脾气虚则不能输精于四脏,致使五脏

功能不能调和,故曰:“五藏不安”。如果脾气虚,气机滞塞,升降失常,就会出现腹部胀满,

二便不利。

心气虚,心血不足,营血亏耗,心神失养则心志不足而悲。心中有热,煎熬成痰,痰火

上扰神明,则神志不宁,狂妄,笑不休。

肺主气,肺开窍于鼻。肺气虚,肺失宣降故见鼻塞,少气不足以息。邪气壅盛,肺气上

逆,故见喘喝、胸部胀满,仰面张口呼吸。

肾气虚,阴气或阳气衰于下,则发生热厥或寒厥。肾阳虚,气化不利,水液内停,故见

四肢肿胀,腹部胀满,或全身肿胀,甚至最终影响五脏。

4、你对“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是如何理解的?

无者,勿也。是说失血的病人,勿再发其汗;大汗伤津的病人,勿再耗其血。这是根据

血与营卫之气异名同类的理论,提出的治疗原则。

因为在生理上两者关系密切。汗为津液所化,血由营气所生,二者均来源于水谷精微。

而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成分,故二者关系密切。在病理上两者相互影响。若出汗太多,必然

伤津,化血无源而血少;而失血之人必伤津液,津液亏损,汗出无源而少汗。在治疗上,对

失血、血虚患者,不能妄夺其汗;对于脱汗者,也不宜用动血之品或针刺放血等疗法。

此论点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如《伤寒论》中的“衄家不可汗”、“疮家不可汗”、

“亡血家不可发汗”等汗法禁忌原则,即导源于此,告诫医生对血虚或失血感受外邪者,当

用养荣发汗的治法。后世医家据这一理论,提出了“血汗同源”的论点。

6、结合《灵枢•决气》试述六气的生成、作用及临床意义。

《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

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

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

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源于先天,赖后天之精不断培育。气在上焦宣发作用下,

输布全身,温养脏腑肌腠皮毛。津较清稀,能变为汗,滋润肌肤。液较稠浊,注于骨骼与脑,

滑利关节,补益脑髓,润泽皮肤。血由水谷精微变化而成,具有营养、滋润和维持生命活动

的作用。脉是血液运行的道路。六气同源而异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为临床治疗六气亏

损病证从六气相互关系角度分清主次,审因施治,提供了依据。

7、结合《灵枢•本藏》试述经脉、卫气、志意的作用。

《灵枢•本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

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

者也。”

经脉: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经脉是血气运行之道,通过经脉将血气敷布

到全身,从而达到濡润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卫气行于阳,具有温煦肌肉,充养皮肤,滋

润腠理,主司开合的作用,所以卫气可以抵御外邪侵入。

志意: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暑,和喜怒。志意在此概括了神气的作用。神气不仅可调

节、控制精神魂魄的活动,还能调节机体对外界寒热变化的适应能力。

35/71

第六单元病因病机

一、名词术语

1、三部之气:即指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等邪气。

2、淫泆:即邪气在体内浸淫传布。淫,浸淫;泆,同溢,有扩散的意思。

3、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谓虚邪贼风遇到人体正气虚弱之时,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两

虚,指虚邪之风与正气虚弱的机体。相得,即相逢、相遇。

4、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意为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气候下,就会健康无病。两实,指正常

的气候变化与人体正气充实;众人肉坚,指肤腠固密。

5、淅然:形容怕冷的样子。

10、募原:又称膜原。指肠胃外之膏膜。

11、因时之序:意为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因,顺应。时,春夏秋冬四时。

12、传精神:即精神专一。传,同抟,聚之意。

13、服天气:即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服,顺也。

14、起居如惊:即生活作息没有正常的规律。起居,泛指生活作息。惊,卒暴之意

15、神气乃浮:指阳气开合失序而浮散损伤。即阳气耗散。

17、首如裹:形容头部沉重不爽,如有物蒙裹之感。是湿困清阳的表现。

18、湿热不攘:即湿热不消除。

19、大筋緛短,小筋弛长:此为互文,意为筋脉或者收缩拘急,或者松弛不用。緛,收缩。

弛,松弛,弛缓。

20、煎厥:病名。是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

21、薄厥:病名。指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的病证。

22、汗出偏沮:意为应汗而半身无汗。沮,阻止。

23、偏枯:即半身不遂,偏瘫。

24、痤疿:痤,即小疖。疿,即汗疹,俗名痱子。

25、受如持虚:形容得病之易,就像拿着空虚的器皿受纳东西一样容易。

27、大偻:腰背和下肢弯曲而不能直立的病证。

28、瘘:即疮疡溃破日久不愈,漏下脓水的瘘管。

33、气门:即汗孔。

34、起亟:指阴精不断地起而与阳气相应。亟,频数。

35、脉流薄疾:指脉中气血的流动急迫快速。

36、五藏气争:指五脏功能失调,气机失和。

38、筋脉横解:即言筋脉纵弛不收。横,放纵之意。解,通懈,松弛之意。

39、肠澼:即下利脓血的疾病。

41、洞泄:指水谷不化,下利无度的重度泄泻。

42、精却:指肾精不能上承而衰退。却,退之意。

43、玄府:指汗孔。

45、无失气宜:指审察病机要从六气主时出发,不要违背六气主时的规律。气宜,六气各有

主时之宜,即六气主时的规律。

46、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所致的筋脉扭转、肢体扭曲、角弓反张等多种症状。转,扭转。反,

背反张。戾,身体曲而不直。

47、澄澈清冷:形容水液清稀透明而寒凉。

48、暴注下迫:指急剧的腹泻,伴有里急后重。暴注,急剧的腹泻。下迫,欲便不能便,肛

36/71

中窘迫疼痛,即里急后重。

49、必先五胜:意为必须首先掌握自然界五运之气和人体五脏之气的偏盛偏衰。五胜,五运

五行之气。

二、单选题

1、《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虚相得”的“两虚”是指()

A、自然界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充实B、虚邪之风和人体正气虚弱

C、气候异常和人体正气充实D、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虚弱E、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

(B)

2、《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实相逢”的“两实”是指()

A、正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体正气充实B、虚邪之风和人体正气虚弱

C、气候异常和人体正气充实D、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虚弱E、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

(A)

3、据《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观点,“清湿”所伤的部位是()

A、上部B、下部C、五脏D、经脉E、络脉

(B)

4、据《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观点,“风雨”所伤的部位是()

A、上部B、下部C、五脏D、经脉E、络脉

(A)

9、《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虚邪传舍于肠胃,多寒则()

A、贲响腹胀B、腹部疼痛C、肠鸣飧泄D、便溏出麋E、恶心呕吐

(C)

10、《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虚邪传舍于肠胃,多热则()

A、贲响腹胀B、恶心呕吐C、肠鸣飧泄D、溏出麋E、腹部疼痛

(D)

11、据《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观点,“喜怒不节”所伤的部位

是()

A、上部B、下部C、五脏D、经脉E、络脉

(C)

12、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出现“首如裹”病证的原因是()

A、寒B、暑C、湿D、风E、燥

(C)

13、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是由于()

A、寒邪外束B、暑热薰蒸C、湿邪困表D、风邪袭表E、湿邪蕴蒸

(B)

1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薄厥的病因是()

A、七情所伤B、饮食所伤C、劳作所伤D、六淫所伤E、以上均不是

(A)

15、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则生()

A、水肿B、偏枯C、痤疿D、风疟E、大疔

(C)

17、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则伤()

A、肝B、心C、脾D、肾E、肺

37/71

(D)

18、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的论述,五脏阴精亏损的主要原因是()

A、五味失调B、感受六淫C、情志所伤残D、阳热耗伤E、劳倦所伤

(A)

19、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煎厥的主要病机是()

A、阴虚阳亢B、气血上逆C、风中经络D、痰迷心窍E、热闭心包

(A)

20、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清静则肉腠闭拒”的“清静”是指()

A、四时气候清静正常B、人体阳气清静正常C、人体阴阳平衡协调

D、人体精神清静不乱E、天气清静正常

(B)

21、据《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

A、阳气固密于外B、阴精充足C、精神清静D、阴气固守于内

E、传精神,服天气

(A)

24、据《素问·举痛论》,思可使()

A、气上B、气缓C、气下D、气结E、气泄

(D)

25、《素问·举痛论》认为“气消”的病因是七情中的()

A、悲B、恐C、惊D、思E、怒

(A)

26、据《素问·举痛论》,惊则()

A、气上B、气缓C、气乱D、气结E、气泄

(C)

27、据《素问·调经论》所述,阳虚则()

A、外热B、内热C、外寒D、内寒E、虚寒

(C)

28、据《素问·调经论》所述,阴虚则()

A、外热B、内热C、外寒D、内寒E、虚寒

(B)

29、据《素问·调经论》所述,阳盛则()

A、外热B、内热C、外寒D、内寒E、虚寒

(A)

30、据《素问·调经论》所述,阴盛则()

A、外热B、内热C、外寒D、内寒E、虚寒

(D)

31、据《素问·调经论》所述,导致内热的原因是()

A、感寒B、感热C、伤于饮食D、伤于情志E、有所劳倦

(E)

32、《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的“上”指的是()

A、上焦B、肺C、心肺D、中、上二焦E、胃

(D)

33、《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下”的原文是()

A、诸逆冲上B、诸胀腹大C、诸躁狂越D、诸厥固泄E、诸痛痒疮

38/71

(D)

34、《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上”的原文是()

A、诸痿喘呕B、诸胀腹大C、诸躁狂越D、诸厥固泄E、诸痛痒疮

(A)

35、《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火”的原文是()

A、诸痿喘呕B、诸胀腹大C、诸躁狂越D、诸厥固泄E、诸痛痒疮

(C)

36、《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风”的原文是()

A、诸风掉眩B、诸寒收引C、诸躁狂越D、诸厥固泄E、诸暴强直

(E)

37、《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肝”的原文是()

A、诸风掉眩B、诸胀腹大C、诸躁狂越D、诸厥固泄E、诸痛痒疮

(A)

38、《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肺”的原文是()

A、诸风掉眩B、诸寒收引C、诸气膹郁D、诸厥固泄E、诸痛痒疮

(C)

39、《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肾”的原文是()

A、诸逆冲上B、诸寒收引C、诸躁狂越D、诸厥固泄E、诸痛痒疮

(B)

40、《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脾”的原文是()

A、诸风掉眩B、诸寒收引C、诸气膹郁D、诸湿肿满E、诸痛痒疮

(D)

41、《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心”的原文是()

A、诸风掉眩B、诸寒收引C、诸气膹郁D、诸厥固泄E、诸痛痒疮

(E)

42、《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湿”的原文是()

A、诸风掉眩B、诸寒收引C、诸痉项强D、诸厥固泄E、诸痛痒疮

(C)

43、《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热”的原文是()

A、诸风掉眩B、诸寒收引C、诸气膹郁D、诸厥固泄E、诸胀腹大

(E)

44、《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寒”的原文是()

A、诸逆冲上B、诸暴强直C、诸躁狂越D、诸病水液,澄澈清冷E、诸痛痒疮

(D)

三、多选题

1、《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之“三部之气”是指()

①风雨寒暑②饮食③清湿④疫疠⑤喜怒

(①③⑤)

2、《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积证的病机突出地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阴虚②寒凝③气滞④血瘀⑤津停

(②③④⑤)

3、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失卫外,湿邪侵害人体出现的症状是()

①烦则喘喝②首如裹③为肿④大筋緛短小筋弛长⑤体若燔炭

39/71

(②④)

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失卫外,煎厥的主要症状是()

①纵,其若不容②口渴③目盲不可以视④耳闭不可以听⑤偏枯

(③④)

5、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则导致()

①精神乃央②筋脉沮弛③脾气乃绝④大骨气劳⑤胃气乃厚

(①②)

14、据《素问·举痛论》,悲则气消的机理是()

①心系急②肺布叶举③上焦不通④荣卫不散⑤外内皆越

(①②③④)

18、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皆属于热”的病机是()

①诸胀腹大②诸病有声,鼓之如鼓③诸转反戾,水液混浊

④诸逆冲上⑤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①②③⑤)

19、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皆属于火”的病机是()

①诸厥固泄②诸禁鼓慄,如丧神守③诸躁狂越

④诸逆冲上⑤诸病胕肿,疼酸惊骇

(②③④⑤)

20、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涉及痉挛、抽搐、拘急的条文是()

①诸风掉眩;诸寒收引②诸热瞀瘛③诸转反戾,水液混浊

④诸禁鼓慄⑤诸暴强直;诸痉项强

(①②③④⑤)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中的“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三部之气,指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和伤于五脏的喜怒。因其所伤害的部位

有表之上下和内的不同,故称“所伤异类”。本句指出了三部之气伤人的发病规律。因邪气

的性质不同,所以侵袭人体的途径、所伤的部位及导致的病变也不同。

2、简述《灵枢·百病始生》对外感发病机理的认识。

原文“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清楚地阐明了外感发病的机理,

指出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正气虚弱,一是

邪气侵袭。《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虽有邪气侵袭,如果正气不虚,也不会使人生病,即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当正气虚弱之时,又受邪气侵袭,则可使人发病,即

文中说:“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由此可

见,本篇把邪气的侵袭看作是发病的条件,而正气虚弱才是发病的决定因素。从而突出了正

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这不仅为中医发病观奠定了理论

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提示人们必须注重摄生、保养正气,避免邪气侵袭,以

防止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病,在治疗中则应当注意扶正以驱邪。

3、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篇中的“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虚,指虚邪之风与正气虚弱的机体。相得,即相逢、相遇。谓虚邪贼风遇到正气虚

弱之人,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本句阐明了外感病发病的机理,指出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

与否的关键。

40/71

4、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篇中的“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两实,指正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体正气充实。众人肉坚,指肤腠固密。意为正气充实的

人在正常气候下,就会健康无病。本句指出了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突出了正气

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5、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篇中的“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原文“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的意思是风雨寒热等外邪,不遇到机体正气

虚弱,是不能单独侵犯人体使人生病的。本句指出了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突出

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人体正气充足,抗病能力就

强,虽有致病因素存在也未必发病。

8、《灵枢·百病始生》中“病生于阴”的机理和病因特点是什么?

《灵枢·百病始生》中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因为五志分别

由五脏所化生,五志太过,情志伤人,可直接引起内在的五脏气机失常,故曰病起于阴。而

内伤五脏的致病原因各有其特点,如心肝多见情志所伤,肺多伤于外内寒邪,脾多伤于饮食

不节,肾多伤于劳倦、房劳等。此种观点,为后世医家脏腑辨证提供了依据。

10、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高,通膏,即脂膏类食物。梁,通粱,即精细的食物。膏粱,泛指肥甘厚味之品。变,

灾变,害处。足,足以,足能够。丁,通疔。大疔,严重的疔疮。全句意为过食肥甘厚味之

品,就会使人发生严重的疔疮。因为肥甘厚味最易生湿助热,助热则使人体阳气偏胜,阳盛

则热;生湿则又阻遏阳气正常运行而郁结化热,于是导致热毒逆于血脉肉理,腐蚀血肉而发

为疔疮。

11、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故风者,百病之始也”?

本句意为风是百病的开端,能引起多种疾病。因为“风者善行而数变”,寒暑湿等邪气,

莫不缘风气而入,故风邪往往是六淫的先导,外邪侵犯人体常随风邪而入,从而引起各种病

证。后世“风为百病之首”的说法即导源于此。

12、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

味”?

本句意为阴精的产生来源于五味,而贮藏阴精的五脏,又会因过食五味而受伤害。指

出了饮食五味对人体具有“养”和“伤”的两重作用。一方面饮食五味化生精微,以滋养五

脏,为五脏精气之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饮食五味调和,则五脏精充气壮,

脏腑功能协调。另一方面,若饮食失调,五味偏嗜,则不但无益,反而会导致脏气偏盛,阴

阳失衡,从而伤害人体,故调和五味,是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

13、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

也”?

亟,频、数之意。固,固密。全句意为阴精不断地起而与阳气相应;阳气为阴精而固

密于外。本句说明人体阴阳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阴是体内贮藏的精微物质,

为养护阳气的物质基础;而阳在人体中具有卫护于外,从而起着使体表固密并使阴精安守于

41/71

内的作用。

14、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含义?

精,清也,清静之意。“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为互文,即阳气清柔则养神养筋。本句

意为阳气在清静柔和的生理状态下,发挥着内则养神,外则养筋的生理作用。引申可理解为

阳气在生理状态下,在内可温煦五脏六腑,在外可温养肢体筋脉。说明了人体一切生命活动

都离不开阳气的温养功能。

17、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煎厥与薄厥有什么区别?

煎厥是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病因:过劳;

病机:因过劳而致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阳亢阴虚,至夏阳盛之时,更使体内阴虚阳亢,阴

不制阳而发病;病位:肝、肾;症状: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昏厥;病性:本虚标

实。

薄厥是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逆于头部所致的昏厥之证。病因:大怒;病机:大怒伤肝,

肝气上逆,血随气涌,郁积于上而发病;病位:肝;症状:昏厥、头痛、眩仆,可伴见偏枯

的后遗症;病性:实证。

20、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简述煎厥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

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此段原文论述了煎厥的病因病机

及症状恃点。

病因病机:因为繁劳过度而阳气亢盛,消烁阴精,导致阴精渐绝于内。若反复发作至夏

季复感暑邪,则暑热煎灼真阴,阴竭阳脱而致煎厥。

症状特点:出现目不明、耳不聪,即目花目盲、耳鸣耳聋,甚至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21、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简述薄厥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

筋,纵,其若不容。”此段原文论述了薄厥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

病因病机:暴怒伤肝,肝失调达而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于上,气血上郁,以致脏腑经

络之气阻绝不通,清窍不利而发生薄厥。

症状特点: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或出现筋脉弛缓不收,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等症。

22、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简述汗出偏沮致偏枯的机理。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意为应汗而半身无汗之人,日久可

导致半身不遂的病证。其机理是“汗出偏沮”的病人本身阴阳失调,久之则气血失和,阻止于

一侧,阳气不能周行于全身,日久患侧肢体筋脉失养而致半身不遂,即发生偏枯病变。

23、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简述痤疿的病因病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又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

乃痤。”明确论述了痤疿的病因病机。出汗是阳气蒸腾津液外泄的生理表现,但汗出之后,

腠理开泄,湿邪侵入,邪气侵入皮腠之间,蕴久化热,湿热互结,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

轻则为疿,重则为疖。若劳累汗出而不注意调摄,复感风寒之邪,迫聚皮腠,生于面部的而

为粉刺(皶),日久郁积化热而成痤疮。

42/71

25、运用《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回答人体感受四时邪气所致病证有哪些?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论述了人体阴阳失调,感受四时邪气所致的病证,即“因于露

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

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28、如何理解《素问·举痛论》中的“百病生于气”?

气,指气机失调。“百病生于气”,是指多种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气机失调所致。此句原

文提出了“百病生于气”的著名观点,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此处的“气”,指某种因素引

起的气机的异常变化而言,非指病因。提示我们,人体通过“神”的调节适应着情志的刺激

和四季气候的变化,但人的这一调节适应是有限度的,若超越了这一限度,就会引起气机失

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33、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机理。

掉,指头或肢体动摇不定的病证。眩,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的病证。“诸风掉眩,皆属

于肝”句的意思是多种肢体搐动震摇、头晕目眩之风类病证,其病机多属于肝。这是由于肝

为风木之脏,其病变多化风。肝藏血,主身之筋膜,开窍于目,其有病变则木失滋荣,伤及

所合之筋、所主之目窍,则见肢体摇摆震颤、目眩头晕。

34、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机理。

收引,指身体蜷缩、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的病证。“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句的意

思是多种形寒肢冷、肢体蜷缩、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的寒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肾。

这是由于肾为寒水之脏,主温煦蒸腾气化,若其功能虚衰,则失其温化之职,气血凝敛,筋

脉失养,故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

35、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的机理。

膹,同贲,此指气逆喘急。郁,拂郁,此指胸部胀闷。“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句的意

思是多种气逆喘急、胸部胀闷的气机方面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肺。因肺主气,司呼吸,

故气之为病,首责于肺。肺病则宣降失常,气壅郁于胸或上逆,则见呼吸喘急、胸中窒闷、

痞塞不通等病证。

36、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机理。

肿满,即肌肤肿胀,腹部胀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句的意思是多种出现肌肤肿胀、

腹部胀满等之湿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脾。因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水湿,主四肢,应大

腹,若脾失健运,水津失布,内聚中焦或泛溢肌肤,则见脘腹胀满、四肢浮肿。

37、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机理。

痒,疡也。痒疮,即疮疡,包括痈、疽、疖、疔、丹毒等,肿痛是其主要症状。“诸痛

痒疮,皆属于心”句的意思是多种肿痛疮疡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心。因为心为阳脏,在

五行属火,主身之血脉,若心火亢盛,火热郁炽于血脉,则腐蚀局部肌肤,形成痈肿疮疡。

38、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的机理。

瞀,昏糊。瘛,抽搐。“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句的意思是多种出现神识昏糊、四肢抽

搐等的热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火。这是由于火为热之极,火盛则身热;心藏神,火热扰

43/71

心,蒙蔽心窍,则神识昏糊;火灼阴血,筋脉失养,可见肢体抽搐。

39、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的机理。

厥,指手足逆冷或手足心发热的厥证。固,指二便固闭不通,即大便秘结与小便癃闭。

泄,指二便泻利不禁。下,指位于下部的肝、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脏腑。“诸厥固泄,

皆属于下”句的意思是多种手足逆冷或手足心发热的厥证、二便固闭不通或泻利不禁的病证,

其病机大都属于下部的病变。《素问·厥论》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

厥”,《灵枢·本神》又说:“肾气虚则厥”,说明厥证与肾相关。肾、膀胱、大肠皆位于下焦,

肾主前后二阴,司二便,所以肾的盛衰之变,或影响膀胱气化,或影响大肠传导,因此可见

二便不通或二便泻利不禁的病证。

40、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的机理。

痿,包括肺痿和手足痿废不用等各种痿证。喘呕,即喘促、呕吐。上,指下焦以上的中

上二焦。“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句的意思是多种痿证、喘促、呕吐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

于中上二焦。这是因为肺位于上焦,为心之华盖,主宣降,向全身敷布精血津液,《素问·痿

论》说“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若肺热叶焦,津不四布,诸脏失其濡养,故发为痿

证。上焦起于胃上口,胃主降浊,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呕;肺失清肃,其气上逆则喘。

41、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的机理。

禁,同噤,口噤不开。鼓慄,即鼓颔战慄,形容恶寒之甚。如丧神守,犹如失去神明之

主持,不能控制自身的动作。本句的意思是多种口噤不开、鼓颔战慄而不能自控的病证,其

病机大都属于火。这是由于火热郁闭,不得外达,阳盛格阴,故出现口禁、战慄等寒盛症状,

而病人不能自控。即真热假寒证。

42、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机理。

痉,病名,症见筋脉拘急、身体强直、牙关紧闭等。项强,是指颈项强直、转动不灵。

本句意思是多种筋脉拘急、身体强直、牙关紧闭、颈项强直等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湿。这

是因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机,气阻则津液不布,筋脉失却濡养,故可致筋脉

拘急而见项强不舒、屈颈困难乃至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43、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的机理。

诸逆冲上,指各种气机急促上逆的症状,如急性呕吐、吐血、呃逆等。本句意思是多种

气机急促上逆的病证,如急性呕吐、呃逆、吐血、喘促等,其病机大都属于火。这是由于火

性炎上,扰动气机,可引起脏腑气机向上冲逆,如胃热气逆则呕哕等。

44、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的机理。

胀腹大,指腹部膨满胀大。本句意思是多种腹部膨满胀大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

这是由于外感热邪传里,壅结肠胃,致气机升降失常,热结腑实,可见腹部胀满膨隆、疼痛

拒按、大便难下等。

45、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的机理。

躁,手足躁扰、坐卧不宁。狂,神志狂乱。越,言行举止乖乱失常。本句的意思是多种

躁动不安、神志狂乱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因为心主神属火,火性属阳主动,火盛扰

神,神志错乱,则狂言骂詈、殴人毁物、行为失常;火盛于四肢,则烦躁不宁,甚至逾垣上

44/71

屋。

46、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机理。

暴,猝然。强直,筋脉拘挛,身体强直不能屈伸。本句意为多种发病急骤,突然出现筋

脉拘挛、身体强直不能屈伸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风邪所致。这是因为风邪内袭,伤肝及

筋,故多见颈项、躯干、四肢关节等出现拘急抽搐、强直不柔之症。风邪善行而数变,急暴

突然为其致病特点。

47、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的机理。

病有声,指因病发出声响的症状,此处指肠鸣。鼓之如鼓,即腹胀敲之如鼓响。本句意

为多种肠鸣有声、腹部胀满、叩之如鼓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此由无形之热邪

积聚而壅滞胃肠,气机不利,传化迟滞,多见于饮食过饱,或肥甘无节,中脘传化迟滞,肠

胃积滞生热。腐气产生,充满肠胃则脘腹胀满,其症肠鸣有声、腹胀中空叩之如鼓。

48、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的机理。

胕,通腐。腐肿,皮肉肿胀溃烂。痛酸,酸,同痠,即痠痛之意。惊骇:恐惧害怕,即

惊恐不安的神志症状。本句意为多种痈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宁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

邪所致。由于火热壅滞于血脉,血热肉腐,令患处红肿溃烂、疼痛或酸楚;火热内迫脏腑,

扰神则惊骇不宁。

49、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的机理。

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抽搐所致的身转侧、背反张、体屈曲的多种症状。水液,指由体内

排出的各种液体,如汗、尿、痰、涕、唾、涎及白带等。水液混浊,指因热盛煎熬津液,致

使尿液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本句意为多种筋脉拘挛抽搐所致的肢体拘挛,甚至角弓反张,

排出水液混浊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这是由于热灼筋脉或热伤津血,筋脉失养,

即出现筋脉拘挛、扭转、身躯曲而不直,甚至角弓反张等症。热盛煎熬津液,则涕、唾、痰、

尿、带下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

50、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的机理。

水液,泛指人体代谢所排出的各种液体,如汗、尿、痰、涕、唾、涎及白带等。澄澈清

冷,形容水液清稀透明而寒凉。此句意为多种排出液体清稀透明而寒凉的病证,其病机大多

属于寒邪所致。寒邪伤阳,阳虚失于温化,故寒性液体分泌物或排泄物,呈澄澈清冷特点。

如痰涎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薄、带下清冷、脓液稀薄无臭等。

51、简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机理。

暴注,指急剧的腹泻。下迫,指下利窘迫,即里急后重。本句意为多种呕吐酸水、急剧

腹泻、里急后重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胆热犯胃,或食积化热,胃失和降而上

逆,则见呕吐酸腐或吞酸。热走肠间,传化失常,则腹泻;热性阳动,故其特点多表现为暴

泻如注,势如喷射;热邪纠合湿浊,热急湿缓,则肛门灼热窘迫、欲便而不爽、里急后重、

粪便秽臭。

54、如何理解《素问·经脉别论》中的“生病起于过用”?

第一,在发病学上有着普遍意义:在外,有四时气候寒暑燥湿风火等太过或不及,即六

淫邪气致病;在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激,即七情失调致病;在饮食上,由于五味

45/71

偏嗜,饥饱无常,造成肠胃损伤致病;形劳、房劳等太过,也可伤精耗气致病。

第二,指导养生防病:从发病学角度而言,无论内伤、外感,其发病之由,均因“过用”,

因此,体质弱者,尤当注意养生,避免“过用”;而体质强者,若恃强过用,也必生病而不

能长寿。

第三,指导临床治疗:无论用针、用药,均应适度,而不能太过,过则伤正。

五、论述题

1、结合《灵枢·百病始生》篇谈谈正气和邪气发病过程中的关系,有何指导意义?

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正气虚弱,一是邪气侵袭。《灵枢·百病始生》篇

认为虽有邪气侵袭,如果正气不虚,也不会使人生病,即“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当正气虚弱之时,又受邪气侵袭,则可使人发病,即文中说:“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由此可见,本篇把邪气的侵袭看作是发病的

条件,而正气虚弱才是发病的决定因素。因此,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先决条件,是疾病过

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观点不仅为中医发病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还提示人们必须注重摄生、保养正气,避免邪气侵袭,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病,

在治疗中则应当注意扶正以驱邪。

5、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试比较煎厥和薄厥的异同。

煎厥和薄厥是因人体阳气失常而导致的两种病证,但二者却有相同之处。

相同点有:

(1)病因方面:均为内伤所引起;

(2)病机方面:均为内伤阳气,导致阳气功能失常所致;

(3)症状方面:均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症。

不同点有:

煎厥是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

病因:过劳

病机:因过劳而致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阳亢阴虚,至夏日更使体内阴虚阳亢,阴不制

阳而发病;

病位:肝、肾;

症状: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昏厥;

病性:本虚标实。

薄厥是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逆于心胸或头部所致的昏厥之证。

病因:大怒;

病机: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郁积于上而发病;

病位:肝;

症状:昏厥、头痛、眩仆,可伴见偏枯的后遗症;

病性:实证。

6、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试述饮食五味偏嗜过用的危害。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阴,阴

精。五味,酸苦甘辛咸,此处泛指各种饮食物。五宫,即指五脏。五脏藏蓄阴精,故称为阴

之五宫。指出阴精的产生,本源于五味,而藏蓄阴精的五脏,又会因过食五味而受伤害。说

46/71

明饮食五味对人体具有“养”和“伤”的两重作用。饮食五味化生精微,以滋养五脏,为五

脏精气之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饮食五味调和,则五脏精气充盛,脏腑

阴阳协调。若饮食失调,五味偏嗜过用,则不但无益,反而会导致脏气偏盛,破坏阴阳平衡,

从而伤害人体。原文运用五行乘侮加以分析,即五味各有选择性地“先入”某脏,若久食过

用某味,则先伤其相应之脏,继而伤害其相关之脏。如酸味太过,肝气亢盛,木乘土,而致

“脾气乃绝”等。因此,调和五味是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过用偏嗜五味则会

导致五脏阴阳失调,危害人体健康。

7、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试述阳气的生理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论述阳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原文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

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说明人体的阳气运行于人身有一定的规律,只有按正常规律运行,

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而起到温养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即阳气具有温养和卫外的生理

功能。

(2)原文指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精,清也。即阳气清柔则养神养筋。

本句意为阳气在清静柔和的生理状态下,发挥着内则养神,外则养筋的生理作用。引申可理

解为阳气在生理状态下,在内可温煦五脏六腑,在外可温养肢体筋脉。说明了人体一切生命

活动都离不开阳气的气化温养功能。

(3)原文指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亟,频、数之意。固,

固密。全句意为阴精不断地起而与阳气相应;阳气为阴精而固密于外。本句说明人体阴阳在

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阴是体内贮藏的精微物质,为养护阳气的物质基础;而

阳在人体中具有卫护于外,从而起着使体表固密并使阴精安守于内的作用。

8、结合《素问·举痛论》,简述九气致病的机理。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故呕血;

肝气横逆,乘袭脾土,故飧泄。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暴喜伤心,致使心气涣散不收,精神不能集

中,出现笑不休,甚则狂。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悲哀太过

而致心系拘急,肺叶胀大而不宣降,营卫之气壅遏于上焦,气郁化热,热邪耗伤胸中气血,

可致肺痿、痿躄等证。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卒恐伤肾,导致肾

精不能随阳气上奉而下陷,久则上焦之气不通而郁闭,气不得上升则还降于下焦,致气郁于

下则下焦胀满,出现遗尿、遗精、腹泻等证。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过度的惊吓,导致精神不能内守

而动荡不安,出现痴癫、僵仆等证。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虑过度,则志凝神聚,气

留不散,久则伤脾,运化无力,出现嗜卧、胸闷、纳呆等症。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寒性收引,阻遏阳气,在表使腠理闭塞,表现为

寒热无汗;在里使阳气收敛,气机不畅,表现为腹痛等证。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热邪伤人,阳气亢盛,致使腠理开,汗大

泄,气随汗泄,故称气泄。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疲劳过度,导致肾精耗于内,阳气驰张于外,

外内之气皆散越,出现喘息汗出等证,导致正气耗散。

47/71

第七单元病证

一、名词术语

1、伤寒: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伤寒泛指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病;狭义伤寒

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病。此处伤寒为广义伤寒,是外感病的总称。

2、两感: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

13、俛仰:指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前后俯仰。俛,同俯。

14、喉中介介如梗状:形容咽部如有物梗塞之状。

15、喉痹:指咽喉肿痛,吞咽阻塞不利。

16、两胠:左右腋下胁肋部。

17、长虫:指蛔虫。

18、遗失:《针灸甲乙经》《太素》均作“遗矢”。遗矢,即大便失禁。矢通屎。

23、喘动应手:即血脉搏动按之急促应手。

27、侠脊之脉:指脊柱两旁深部之经脉。此指邪客脊柱两旁深部之伏冲、伏膂脉。

28、背俞之脉:即足太阳膀胱经脉。因行于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脉分布有五脏六腑的腧穴。

29、厥气:即寒逆之气。

30、瘅热:热甚也。

31、行痹:是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亦称风痹。

32、痛痹:是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亦称寒痹。

33、著痹:是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亦称湿痹。

34、经络时踈:经络经常空虚。踈,疏,空虚之意。

35、上为引如怀:形容腹部胀大,如怀孕之状。

36、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尻以代踵,谓足不能站立和行走,以尻代之;脊以代头,谓头俯

不能仰,背驼甚,脊高于头。尻,尾骶部。踵,足后跟。

37、上为大塞:上焦痞塞。上,指上焦。大,郭霭春校“大”应作“不”,形误。不与否古

通,而否又通“痞”,故“大塞”即“痞塞”之义。

38、中气喘争:指腹中有气攻冲,肠中雷鸣。由于肠痹,大小肠受盛、传导化物的功能失常

所致。

39、胞痹:即膀胱痹。胞,通脬,指膀胱。

40、若沃以汤:形容热盛,如以热水灌之。

41、肌绝:肌肉消瘦。

44、慓疾滑利:形容卫气运行急疾而滑利,不受脉道的约束。慓疾,急疾也。

46、痿:即痿证。是指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疾病。

47、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

48、急薄:皮肤干枯不润,肌肉消瘦。

49、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包括下文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各种痿证。躄,两腿行

动不便。

58、阳气内伐:即阳热之气内侵,伤及阴液。

59、宗筋(纵):此处指众筋,泛指全身之筋膜。

60、谿谷:指肌体肌肉之间相接的缝隙或凹陷处。《素问•气穴论》曰:“肉之大会为谷,肉

之小会为谿。”

61、气街:穴名,又名气冲,位于脐下五寸旁开二寸处,属足阳明胃经。

48/71

62、阳明为之长:阳明经能主持诸经,即诸经在主润众筋的功用中,阳明经起主导作用。长,

主持之义,引申为起主导作用。

63、带脉不引:即带脉不能约束收引。

64、各以其时受月:依据各脏所主的季节进行针刺治疗。

65、精气溢下:此言肾气亏虚,精关不固,肾藏之精因而滑泄。

71、目窠:窠,《太素》作“果”,当据改。果,即裹。目裹,即眼睑。

72、颈脉动:结喉旁之足阳明胃经人迎脉搏动明显,系由水湿内停,内泛血脉,脉中水气涌

动所致。

73、阴股间寒:阴器与大腿内侧之间寒冷不温。

81、津液充郭,其魄独居:水液充满胸腹、肌肤,阳气郁遏,水液独盛体内。郭,同廓,此

指形体胸腹。津液,此指水液。魄,属阴,此指属阴的水液。

82、形不可与衣相保:肿胀的形体与原有的衣服不相称,形容水肿之甚。

83、四极急而动中:四肢极度浮种,影响内脏而喘悸。急,肿急,形容极度浮肿。中,内脏,

主要指心肺。

84、平治于权衡:意谓治疗水肿要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而使之平衡协调。

85、去菀陈莝:除去体内郁积陈久的水邪。菀,通郁。去、莝同义,即除去。

86、缪刺:病在左刺其右、病在右刺其左的刺络法。

87、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鬼门,即汗孔。净府,指膀胱。

88、巨气:此篇指正气。

二、单选题

1、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

A、风池B、风府C、百会D、大椎E、阳维

(B)

2、据《素问•热论》,两感于寒者则()

A、病轻B、病甚C、易已D、必不免于死E、愈甚

(D)

3、《素问•热论》认为伤寒二日,则()

A、太阳受之B、阳明受之C、少阳受之D、太阴受之E、巨阳受之

(B)

4、《素问•热论》认为伤寒四日,则()

A、太阳受之B、阳明受之C、太阴受之D、厥阴受之E、阳明受之

(C)

5、《素问•热论》认为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于脏者,治以()

A、吐法B、下法C、汗法D、清法E、和法

(C)

6、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八日则()

A、巨阳病衰B、阳明病衰C、少阳病衰D、少阴病衰E、太阴病衰

(B)

7、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十二日则()

A、太阴病衰B、少阴病衰C、厥阴病衰D、阳明病衰E、太阳病衰

(C)

8、据《素问•热论》,“耳聋微闻”是由于()

A、少阳病衰B、阳明病衰C、太阳病衰D、少阴病衰E、厥阴病衰

49/71

(A)

9、据《素问•热论》,“身热少愈”是由于()

A、太阳病衰B、阳明病衰C、少阳病衰D、太阴病衰E、少阴病衰

(B)

10、据《素问•热论》,其满三日者当用()

A、泻下之法B、泄热之法C、发汗之法D、涌吐之法E、和解之法

(B)

11、据《素问•热论》,热病产生遗热是由于()

A、热甚而强食B、热甚而再感C、热甚而忧思D、热甚而热食E、复感热邪

(A)

12、据《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后夏至日为()

A、病温B、病寒C、病暑D、病湿E、病湿温

(C)

13、《素问•热论》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其中“伤寒”的含义根据《难经》的

解释,下列哪一种病不属其范围()

A、中风B、湿温C、热病D、温病E、风温

(E)

14、据《素问•热论》,热病恢复期当禁()

A、房事B、劳作C、肉食D、七情E、风湿

(C)

15、据《素问•热论》,少阳病的症状为()

A、胸胁痛而耳聋B、口苦、咽干、目眩C、胸胁苦满D、寒热往来,口苦

E、以上都不是

(A)

25、《素问•咳论》论述了外内合邪而致肺咳,其中最易伤肺的外邪是()

A、燥邪B、寒邪C、湿邪D、热邪E、暑邪

(B)

26、《素问•咳论》认为,若寒饮食入胃,其邪气伤肺是沿()

A、肺脉而行B、胃脉而行C、脾脉而行D、心脉而行E、肾脉而行

(A)

28、据《素问•咳论》,“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的症状常出现于()

A、肺咳之中B、心咳之中C、肾咳之中D、肝咳之中E、脾咳之中

(C)

29、据《素问•咳论》,“咳而失气”常见于()

A、肝咳B、胃咳C、大肠咳D、小肠咳E、六腑咳

(D)

30、据《素问•咳论》,“咳而腹满”常见于()

A、脾咳B、胃咳C、三焦咳D、大肠咳E、小肠咳

(C)

31、据《素问•咳论》,咳病甚则唾血常见于()

A、胃咳B、心咳C、脾咳D、肺咳E、肝咳

(D)

32、据《素问•咳论》,胆咳者常见()

A、咳呕胆汁B、咳而胁痛C、咳而遗失D、咳而遗尿E、胁痛

50/71

(A)

33、据《素问•咳论》,治疗六腑的咳病当取五输穴的()

A、井穴B、合穴C、输穴D、经穴E、荥穴

(B)

34、《素问•举痛论》在论述疼痛的机理时,强调了哪种邪气的作用()

A、湿气B、寒气C、热气D、风气E、暑气

(B)

35、据《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其疼痛性质为()

A、得炅则痛立止B、痛不可按C、按之痛止D、按之无益E、按之益

(C)

36、据《素问•举痛论》,疼痛出现胁肋与少腹相引痛者,是寒气客于()

A、小肠B、膜原C、阴股D、厥阴之脉E、少阴之脉

(D)

37、据《素问•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可出现()

A、痛而呕B、痛而闭不通C、后泄腹痛D、宿昔而成积E、痛而尿赤

(B)

38、据《素问•举痛论》,疼痛日久而成积者,是由于寒气客于()

A、小肠膜原之间B、侠脊之脉C、背俞之脉D、肠胃之间,膜原之下E、小肠

(A)

39、据《素问•举痛论》,疼痛而喘动应手者,是由于寒气客于()

A、背俞之脉B、五脏C、冲脉D、厥阴之脉E、阴股

(C)

40、《素问•举痛论》认为五脏六腑在面部的望诊,出现白者为()

A、热B、寒C、痛D、血虚E、湿

(B)

41、据《素问•痹论》,冬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A、行痹B、痛痹C、著痹D、肾痹E、骨痹

(E)

42、据《素问•痹论》,春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A、筋痹B、行痹C、痛痹D、肾痹E、肝痹

(A)

43、据《素问•痹论》,夏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A、筋痹B、脾痹C、心痹D、脉痹E、骨痹

(D)

44、据《素问•痹论》,至阴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A、脾痹B、著痹C、肌痹D、脉痹E、筋痹

(C)

45、据《素问•痹论》,秋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

A、皮痹B、肺痹C、行痹D、著痹E、筋痹

(A)

46、根据《素问•痹论》的内容,痹聚在肺的原因是()

A、感受风寒湿气B、淫气喘息C、淫气忧思D、淫气乏竭E、淫气遗溺

(B)

47、根据《素问•痹论》的内容,痹聚在肝的原因是()

51/71

A、淫气乏竭B、感受风寒湿气C、淫气喘息D、淫气忧思E、淫气遗溺

(A)

48、根据《素问•痹论》的内容,痹聚在心的原因是()

A、淫气乏竭B、感受风寒湿气C、淫气喘息D、淫气忧思E、淫气遗溺

(D)

49、根据《素问•痹论》的内容,痹聚在脾的原因是()

A、淫气乏竭B、淫气喘息C、淫气忧思D、淫气遗溺E、淫气肌绝

(E)

50、根据《素问•痹论》的内容,痹聚在肾的原因是()

A、淫气喘息B、淫气忧思C、淫气遗溺D、淫气乏竭E、淫气肌绝

(C)

51、《素问•痹论》“脾痹”的症状是()

A、烦满喘而呕B、食饮不下,腹善满C、四肢解堕,发咳呕汁D、中气喘争,时

发飧泄E、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C)

52、《素问•痹论》“肝痹”的症状是()

A、烦满喘而呕B、食饮不下,腹善满C、四肢解堕,发咳呕汁D、中气喘争,时

发飧泄E、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E)

53、《素问•痹论》“肾痹”的症状是()

A、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B、烦满喘而呕C、四肢解堕,发咳呕汁D、中气

喘争,时发飧泄E、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A)

54、《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

A、四肢解堕,发咳呕汁B、脉不通,烦则心下鼓C、烦满喘而呕D、夜卧则惊,

多饮数小便E、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B)

55、《素问•痹论》“肺痹”的症状是()

A、脉不通,烦则心下鼓B、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C、烦满喘而呕D、四肢解堕,

发咳呕汁E、中气喘争

(C)

56、《素问•痹论》“胞痹”的症状是()

A、脉不通,烦则心下鼓B、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C、烦满喘而呕D、四肢解堕,

发咳呕汁E、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

(E)

57、《素问•痹论》“肠痹”的症状是()

A、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B、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C、烦满喘而呕D、

四肢解堕,发咳呕汁E、少腹膀胱按之内痛

(A)

58、据《素问•痹论》所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A、肾B、肝C、心D、肺E、胃

(A)

59、据《素问•痹论》所述,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A、肾B、肝C、心D、脾E、肺

52/71

1(B)

60、据《素问•痹论》所述,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A、肾B、肝C、肺D、小肠E、心

(E)

61、《素问•痹论》认为行痹是因()

A、风气胜B、寒气胜C、湿气胜D、风寒湿三气均胜E、风寒气胜

(A)

62、《素问•痹论》认为卫者为()

A、水谷之清气B、水谷之精气C、水谷之浊气D、水谷之悍气E、水谷之糟粕

(D)

63、溲血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A、肉痿B、骨痿C、脉痿D、筋痿E、痿躄

(C)

64、枢折挈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A、肉痿B、骨痿C、脉痿D、筋痿E、痿躄

(C)

65、腰脊不举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A、骨痿B、痿躄C、脉痿D、筋痿E、肉痿

(A)

66、肌肉不仁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A、骨痿B、肉痿C、脉痿D、筋痿E、痿躄

(B)

67、据《素问•痿论》所述,具有“主束骨而利机关”作用的是()

A、经脉B、宗筋C、经筋D、肌肉E、络脉

(B)

68、据《素问•痿论》所述,具有“主渗灌谿谷”作用的是()

A、经脉B、宗筋C、冲脉D、任脉E、带脉

(C)

69、《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心气热可致()

A、筋痿B、脉痿C、肌痿D、皮痿E、骨痿

(B)

70、《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脾气热可致()

A、肉痿B、脉痿C、肌痿D、皮痿E、骨痿

(A)

71、《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肝气热可致()

A、肉痿B、脉痿C、肌痿D、筋痿E、骨痿

(D)

72、《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肺热叶焦可致()

A、肉痿B、痿躄C、脉痿D、肌痿E、骨痿

(B)

73、《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肾气热可致()

A、肉痿B、痿躄C、脉痿D、肌痿E、骨痿

(E)

74、《素问•痿论》认为冲脉主渗灌()

53/71

A、宗筋B、骨骼C、机关D、谿谷E、肌腠

(D)

75、《素问•痿论》认为痿证中有口苦这一主要症状的是()

A、脉痿B、筋痿C、肉痿D、骨痿E、肌痿

(B)

88、据《素问•汤液醪醴论》,“津液充郭”之“津液”是指()

A、体液B、精气C、水气D、尿液E、汗液

(C)

89、《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论述水肿病的病因是()

A、三焦不利B、风邪袭表C、血脉不利D、五脏阳竭E、寒邪侵袭

(D)

90、《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水肿的治疗原则主要是()

A、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B、缪刺其处,以复其形C、微动四极D、温衣

E、开鬼门,洁净府

(A)

三、多选题

1、据《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邪则()

①不得卧②头项痛③烦闷④腰脊强⑤耳聋

(②④)

2、据《素问•热论》,伤寒五日,少阴受邪则()

①口燥舌干②囊缩③渴④烦满⑤鼻干

(①③)

3、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十日太阴病衰,则()

①少腹微下②渴止③腹减如故④头痛稍愈⑤思饮食

(③⑤)

4、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十二日厥阴病衰,则()

①囊纵②思饮食③身热少愈④少腹微下⑤舌干已

(①④)

5、《素问•热论》认为,病热少愈当禁()

①食肉②多食③食热④食冷⑤食甘

(①②)

7、《素问•热论》对于热病提出的治疗大法包括()

①汗法②下法③吐法④泄法⑤消法

(①④)

8、《素问•热论》以夏至节为标志,将外感热病分为()

①中风②伤寒③温病④暑病⑤湿温

(③④)

23、《素问•咳论》,五脏受邪致病,微则为咳,甚则()

①为呕②为泄③为喘④为痛⑤为满

(②④)

24、《素问•咳论》认为肺咳的发生源于“外内合邪”,具体是指()

54/71

①外伤湿邪②内伤寒食③内生水湿④外伤热邪⑤外伤寒邪

(②⑤)

25、《素问•咳论》所述肺咳的表现为()

①咳而喘息有音②咳而呕③咳而胸痛④甚则唾血⑤甚则咳涎

(①④)

26、据《素问•咳论》,脾咳的兼症为()

①咳则遗尿②咳则失气③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④呕吐

⑤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③⑤)

27、据《素问•咳论》,肾咳的兼症为()

①咳而遗尿②咳而失气③咳则腰背相引而痛④甚则咳涎⑤动则咳剧

(③④)

28、据《素问•咳论》,下列表现哪些属于三焦咳之兼症()

①吐涎②呕吐③遗矢④腹满⑤不欲食饮

(④⑤)

29、据《素问•咳论》,与咳病发生联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

①三焦②肺③胃④脾⑤肾

(②③)

30、据《素问•咳论》所述,咳而出现疼痛的脏腑咳有()

①肺咳②心咳③肝咳④脾咳⑤肾咳

(②③④⑤)

31、据《素问•咳论》,心咳之状为()

①咳则心痛②喉部梗塞③咽肿④喉痹⑤唾血

(①②③④)

32、据《素问•咳论》,脾咳之状为()

①咳则右胁下痛②阴阴引肩背③两胁下痛④甚则不可以动⑤动则咳剧

(①②④⑤)

33、据《素问•咳论》,下列哪些是治咳的正确选择()

①治脏者治其俞②治腑者治其俞③治脏者治其合④治腑者治其合⑤浮肿者治

其经

(①④⑤)

34、据《素问•举痛论》,疼痛按之无益者,是由于()

①寒邪客于经脉之中②寒邪客于侠脊之脉③深按之不能及④脉充大而血气乱

⑤重中于寒

(②③)

35、据《素问•举痛论》,五色望诊中属热者其色为()

①黄②白③青④黑⑤赤

(①⑤)

36、据《素问•痹论》,不痛不仁的机理是()

①荣卫之行涩②经络时疏③皮肤不营④卫气失于温煦⑤经络阻塞

(①②③)

37、据《素问•痹论》,脾痹的症状是()

①四肢解堕②发咳③呕汁④上为大塞⑤嗌干

(①②③④)

55/71

38、据《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

①烦则心下鼓②夜卧则惊③暴上气而喘④嗌干、善噫⑤上为引如怀

(①③④)

39、据《素问•痹论》,肝痹的症状是()

①嗌干、善噫②夜卧则惊③多饮小便数④上为引如怀⑤善胀

(②③④)

40、据《素问•痹论》,肺痹的症状是()

①烦满②心下鼓③上为大塞④喘而呕⑤多饮数小便

(①④)

41、据《素问•痹论》,肾痹的症状是()

①善胀②尻以代踵③脊以代头④四肢解堕⑤发咳呕汁

(①②③)

42、据《素问•痹论》所述,卫气的循行分布是()

①不能入于脉②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③熏于肓膜④散于胸腹⑤络于六腑

(①②③④)

43、据《素问•痹论》,痹证的产生原因有()

①风寒湿三气杂至②饮食不调③居处失宜④营卫气血逆乱⑤痰湿壅阻

(①②③④)

44、《素问•痹论》中六腑痹形成的原因是()

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②五体传入于六腑③风寒湿气中六腑之俞

④饮食居处⑤五脏痹不已,传入于六腑

(①③④⑤)

45、《素问•痹论》认为痹,其热者是因()

①阳气少②阳气多③阳气盛④阴气多⑤阴气少

(②⑤)

46、《素问•痹论》认为营卫之气与痹证发病关系为()

①逆其气则愈②逆其气则病③从其气则病④从其气则愈⑤常与风寒湿气合

(②④)

47、《素问•痿论》指出骨痿的症状是()

①腰脊不举②胫纵而不任地③骨枯而髓减④筋急而挛⑤肌肉不仁

(①③)

48、《素问•痿论》指出筋痿的症状是()

①胆泄口苦②筋膜干③筋急而挛④枢折挈⑤腰脊不举

(①②③)

49、《素问•痿论》指出脉痿的症状是()

①胆泄口苦②筋膜干③枢折挈④腰脊不举⑤胫纵而不任地

(③⑤)

50、《素问•痿论》指出肉痿的症状是()

①胆泄口苦②胃干而渴③肌肉不仁④筋膜干⑤腰脊不举

(②③)

51、据《素问•痿论》,痿证的致病原因可概括为()

①悲哀思虑等情志因素②天时气候的影响③生活居处中感受水湿之邪

④远行劳倦⑤房室内伤

(①②③④⑤)

56/71

52、《素问•痿论》中“五体痿”的共同病机是()

①脏气阻滞②功能失调③气机不畅④脏热精伤⑤五体失养

(④⑤)

58、《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提出对于水肿的治疗方法是()

①去菀陈莝②微动四极③温衣④开鬼门,洁净府⑤缪刺其处

(②③④⑤)

59、《素问•汤液醪醴论》“五阳已布,疏涤五藏”的标志是()

①精自生②形自盛③去菀陈莝④骨肉相保⑤巨气乃平

(①②④⑤)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素问•热论》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含义?

热病,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伤寒,外感病的总称。全句意为:外感发热性疾病,大

都属于广义伤寒范畴。所谓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皆伤寒之类也”的“伤寒”,指广义

伤寒。如《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有

伤寒”的“伤寒”,即为狭义伤寒。此句说明热病与伤寒的关系,即热病包含在广义伤寒之

中。

2、结合《素问•热论》简述外感热病的治疗原则。

《素问•热论》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

日者,可泄而已。”三日,非固定日数。未满三日,是指病尚在三阳之表,可用发汗法,使

邪从表解。已满三日者,指邪已入三阴之里,可用针刺泄热之法,泄越其热。泄越其热,并

非攻下之意。《伤寒论》在《素问•热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汗、吐、下、和、温、清、消、

补诸法,丰富和发展了外感热病的治法内容。

3、简述胃气与热病预后的关系。

阳明胃是十二经之长,血气盛。胃气存则热病虽甚不即死;胃气尽则死。即预后的好坏,

取决于胃气的有无、盛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5、“遗热”、“食复”产生的机理是什么?有何指导意义?

《素问•热论》指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病热少愈”,指

热病后期,热势已减,但余热未尽。“复”,指热病复发。“遗”,指热病缠绵难愈。“禁”,即

禁忌。热病虽有好转,但余热未尽,胃气尚虚,这时若不注意饮食的调理、节制,强食肉食、

脂膏类食物,易使阳气郁而化热。助长体内余热邪气,使热病复发。胃气尚虚,若多食则更

伤脾胃之气,食积化热,资助邪热,使邪留不去。以上两种情况造成两热相合,热病缠绵难

愈。因此,热病后期,在余热未尽之时,应当注意饮食的护理,一是要少食(“多食则遗”);

二是饮食要清淡(“食肉则复”)。

9、如何理解“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此句意为五脏六腑的病变都能使人发生咳嗽,不只是肺。本句从整体观念出发,揭示出

咳虽为肺的病变,但其它脏腑病变,也可影响到肺而发生咳嗽。因为肺主气,受百脉朝会,

故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均可影响到肺,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如脾虚生痰,痰湿

57/71

上犯于肺;肝火上冲,气逆犯肺;肾虚水泛,寒水射肺等。本句说明了咳不离乎肺,然不止

于肺。

10、如何理解《素问·咳论》“皆聚于胃,关于肺”的含义?

咳嗽大都是由于痰饮困聚脾胃,上犯于肺所造成的。这是关于咳嗽病因病机的恰当总结

和概括。言五脏六腑病变虽皆令人咳嗽,但与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原文曰:“皮毛先受

邪气,邪气以从其合”,“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指出了肺胃与咳嗽的形成有关。

外邪伤人,或从皮毛而入,内舍其合,或从口鼻直接伤肺,致使肺失宣降而病咳。若久咳不

已,影响三焦气机,水液内聚,积多成痰成饮而聚于胃,上逆犯肺,则咳多涕唾,面浮肿而

气逆。此句原文是后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理论的渊源。

12、根据《素问·痹论》简述痹证的病因及分类。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

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风寒湿三气夹杂侵袭人体,壅闭经络,闭阻气血而成为痹证。按

邪气性质分类有行痹、痛痹、著痹之不同。按邪气侵犯的部位分为五体痹、五脏痹和六腑痹。

在不同的季节感受了痹邪,就会在不同部位发生痹证即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等五

体痹。五体痹病久不愈,使相关内脏精气渐衰,再度感受风寒湿邪而成肺痹、心痹、肝痹、

肾痹、脾痹等五脏痹。饮食不节,肠胃先伤,痹邪内传于腑而成肠痹、胞痹等六腑痹。

13、根据《素问·痹论》简述行痹、痛痹、著痹的病机与病证特点。

经络闭阻风气胜者

善行而数变

行痹游走无定处

风寒湿杂至痹证寒气胜者

凝滞、收引

痛痹疼痛剧烈难忍,痛处固定

营卫凝涩湿气胜者

重浊粘滞

著痹疼痛重着不移,麻木不仁

14、结合《素问·痹论》谈谈你对五体痹病久不愈向内传变发生五脏痹的机理是如何

理解的?

《素问·痹论》篇指出:“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又说:“骨痹

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经旨提示,五体痹向内脏

传变的病理机转有二:一是“病久而不去”,即五体痹久延不愈,久病正气虚损;二是“重

感于风寒湿之气”,即反复感受痹邪,造成痹邪内转入脏,形成五脏痹,这一认识完全符合

临床实际。

15、如何理解《素问·痹论》中“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阴气,五脏之气。此句意为五脏的阴气,安静则精神内藏,躁扰妄动则精神耗散。五脏

内藏精血津液,若形不妄动,情志宁静,阳气固密,神藏其中,则形神正常,邪不可干。若

形体躁扰不宁,情志波动不安,则精气耗损,神气消亡,邪气侵犯,容易导致五脏痹。此句

原文强调了五脏精气宁静内守的重要性,指出了五脏痹发生的内在因素。

16、结合《素问·痹论》简述痹证的治疗及预后。

58/71

对于痹证的治疗,《素问·痹论》篇指出:“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

各随其过,则病瘳也。”即各随其病变部位而治之则病愈,具体可用针刺或药物治疗。针刺

治疗,可取本经所属脏、腑的俞穴或合穴。药物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疏通经络为原

则。

预后:“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痛久,其留皮肤间

者易已”。此段原文指出痹之预后转归主要与所感邪气的性质、病位深浅有关。风为阳邪,

其性轻扬,易于驱除,故风邪偏胜者“易已”;病位表浅者“易已”;邪犯筋骨,病位深在,

故病情缠绵持久;入于内脏者预后较差。

17、如何理解《素问·痹论》中“逆其气则病”“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营卫之气,皆水谷所化。营气精专而柔顺,能入脉中,循脉上下而灌注五脏六腑,濡养

全身。卫气慓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中,行于皮肤分肉间,温煦肓膜,布散于胸膜。故营卫气

虚或失常都能致使腠理皮肤疏松,经脉涩滞,筋骨肌肉五脏六腑失于濡养温煦,此时易受风

寒湿邪侵袭而发为痹,故曰:“逆其气则病”,“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说明了痹证的

发生与营卫之气密切相关。强调了痹证的发生既有风寒湿邪的侵袭,更有脏腑营卫气血的失

调,突出了《内经》既重视内因,也不忽略外因的发病学观点。对临床辨证论治及指导预防

具有重要意义。

20、你对《素问·痿论》中“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是怎样理解的?

本句是痿证形成的重要机理之一。肺脏有热,在内可致肺叶枯萎,在外可致四肢痿废不

用的痿证。痿证之病虽表现在四肢,但其产生根源却在五脏。而五脏之中,尤以肺为关键。

五脏精气津液全赖肺气的敷布,方能濡养五体,如肺脏有热,热邪内迫,肺中津液受热消耗,

清肃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常,五脏失养,四肢不得禀水谷精微之气而痿废不用,所以五脏

皆可因肺热叶焦而发为痿躄。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中指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也说明了痿证的

形成和肺热有密切关系。

21、根据《素问·痿论》简述五体痿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痿证的主要症状是:肢体痿废不用,或弛缓不用,或拘急不用。“胫纵而不任地”,“筋

膜干则筋急而挛”。

五体痿的主要症状:痿躄——皮毛虚弱急薄,四肢不用。脉痿——枢折不挈,胫纵而不

任地。筋痿——胆泄口苦,筋急而挛。肉痿——胃干而渴,肌肉痹而不仁。骨痿一腰脊不举,

骨枯而髓减。

22、根据《素问·痿论》简述痿证的发病规律是什么?痿证与痹证的区别是什么?

痿证的发病规律是:由内而外,由脏腑及四肢。即因内里脏腑病变(五脏气热,阳明虚

衰等),致使肢体筋脉失养,发生痿证。

痹证与痿证的区别

病因病机症状传变治疗备注

痹证

外感风寒湿

三气

经络阻滞

营卫凝涩

脏腑气血

以痛为主由外向内

以祛邪为

因疼痛不

能运动日

久也可导

59/71

运行不畅致痿证

痿证

情志、劳倦、房

劳等内伤

五脏气热

伤津灼液

阳明虚衰

筋脉失养

以痿废不

用为主

由内向外

以扶正为

有弛缓不

收性痿和

挛缩不伸

性痿

23、根据《素问·痿论》简述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中指出痿证的治疗原则有三:①独取阳明:阳明主肌肉,五脏六腑之海。

取阳明经资其化源。②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即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

证论治。③各以其时受月:各以脏腑所主的季节进行针刺治疗,即要“因时制宜”,此法对

后世子午流注等治法有一定的启发。

24、简述《素问·痿论》中“痿”的含义及其种类。

“痿”有痿弱和枯萎两义,即包括四肢功能的痿废不用和肌肉的枯萎不荣两种。临床上

两者可单独出现,也可先有痿废不用,随之继发肌肉萎缩者。本篇原文所论之痿可分为弛缓

不收性痿(胫纵)和挛缩不伸性痿(筋急而挛)两大类。在部位上也有下肢痿、四肢痿和腰以下

痿数种,并有皮肤感觉正常和异常之不同。

五、论述题

1、据《素问·热论》,试论伤寒六经的主证、病机、传变规律及预后。

太阳伤寒:头项痛,腰脊强。足太阳膀胱经从头下项,挟脊抵腰中,太阳感寒,经气不

利所致。阳明伤寒: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阳明主肌肉,经脉挟鼻络于目,感寒后经气

不利所致。少阳伤寒:少阳经主胆,其经脉循于两胁肋,上络两耳,故感寒可见胸胁痛而耳

聋。太阴伤寒:太阴脉散布于胃,络于咽嗌,故感寒可见腹满而咽干。少阴伤寒:少阴脉贯

肾络于肺,系舌本,所以感寒可见口燥舌干而渴。厥阴伤寒:厥阴脉环阴器络于肝,故感寒

则见烦闷,阴囊收缩。

传变规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预后:无论三阴三阳,多为实证、热证,预后一般良好;两感于寒者,预后较差。

3、结合《素问·咳论》,谈谈咳的病因病机。

《素问·咳论》指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

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将咳的病因

病机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①外有风寒所伤:因肺与皮毛相合,故风寒之邪袭表,从其合而

内传于肺,使肺失宣降而致咳。②内有寒饮停聚:手太阴肺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

肺。寒凉饮食入胃,导致中焦寒,寒气循肺脉上入于肺中,导致肺寒。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若外内两方面寒邪并聚于肺,就会导致肺失宣降引起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

4、结合《素问·咳论》试述五藏咳和六腑咳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它们的传变规律如何?

根据《素问·咳论》所述,五脏咳的临床表现为:

肺咳: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

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60/71

六腑咳临床表现为:

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胆咳:咳呕胆汁。大肠咳:咳而遗失。小肠咳:咳而失

气。膀胱咳:咳而遗溺。三焦咳: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其症状特点有二:一是与该脏受邪后功能活动障碍有关,这是对脏腑咳证认识的主要方

法;二是与该脏经脉气血运行障碍有关,因经脉与脏腑相连,脏腑受邪,则经气不利,故出

现经脉循行部位上的症状。

其传变规律为“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即表里相传。如“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

5、试论《素问·咳论》中“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的含义。

从五脏咳和六腑咳的临床症状来看,五脏咳是初期阶段,是以各脏经脉气血失常为主要

病机,以咳多兼“痛”为主要表现。六腑咳是咳久不愈的后期阶段,病情进一步发展,影响

到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气化活动,表现出气虚下陷,不能收摄的病机特点,以咳多兼“泄”为

主要表现。可见,六腑咳较五脏咳的病程长、程度深、病情重,反映了咳病的传变是由脏及

腑,病情转重的特殊传变规律。这种脏腑分证论咳的分类方法,实为后世脏腑辨证之雏型。

6、你对《素问·举痛论》中“寒气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

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一段是怎样理解的?

本段重点论述了疼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寒邪客于经脉内外,使气血留滞不行,脉

涩不通而痛,此为实痛;或由于血脉凝涩,运行的气血虚少,使组织失养,不荣则痛,此为

虚痛。引起疼痛的因素虽多,然以寒邪为主因;其病机亦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的

虚实之分。原文“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则概括了虚痛与实痛的病机。本

节关于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对痛证的辨证,仍对今天的临床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7、结合《素问·痹论》原文,谈谈痹证的分类及特点如何?

《素问·痹论》首先指出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由于邪有偏重,

故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大类,然后根据受邪部位,又将痹分为五体痹、五脏痹和六腑痹。

五体痹即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又从疾病发展的角度,提出五体痹不愈,又感风

寒湿邪气后,内传至相应的五脏,发生五脏痹,即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又指出

由于饮食不节等原因,可导致肠痹,胞痹等六腑痹。此外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和患者体

质的差异,同患痹证,又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原文指出:痹有痛,有不痛不仁,有寒、

有热、有多汗而濡等不同表现。

通过这样的分类,体现出《内经》发病观中“动”的辩证法思想和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由肢体到内脏的发病规律。

8、结合《素问·痹论》谈谈痹证的针刺治疗原则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是辨证论治。“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这一原则不仅指导后世针刺疗法,

在药物治疗痹证方面也因之得到长足发展,如用右归饮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骨痹;用四物

汤合桂枝汤加味治疗筋痹等。二是痛处局部取穴。“各随其过”即是言此。这一取穴原则在

《内经》中有大量记载,如《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

痹,刺筋上为故。”治疗也多是痛处取穴,这一原则在后世针灸学中被广泛应用。

9、结合《素问·痿论》,谈谈你对“治痿独取阳明”是怎样理解的?

治痿独取阳明是《素问·痿论》中提出的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之一,其道理主要有两方

61/71

面:①因痿证的主要病机是五脏热而导致津液气血亏少,以致筋脉痿废不用,而足阳明胃是

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若要筋骨皮肉恢复其正常的功能,就必须有充足的气血营养,

所以必须重视阳明。②人身阴阳诸经,皆会合于阳明经之气街穴处,并且连属于带脉,故称

阳明为“十二经之长”。如果“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所以治疗阳明经,

则诸经皆可得以调治。可见,“取阳明”是治疗痿证的关键。

本篇“独取阳明”,是强调诸种痿证的治疗皆应重视阳明,并非仅取阳明之义。因经文

中还指出了“各补其荥而通其俞”,“各以其时受月”两条基本治疗原则,说明“取阳明”的

同时,还必须对痿证相关脏腑进行辨证论治,还应按脏腑所主旺时来取穴论治,才会收到良

好的效果。

16、结合《素问·汤液醪醴论》原文,论述水肿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及治法。

《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已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

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

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

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此段原文论述了水肿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及具体治法。

病因:“其有不从毫毛而生”,指出水肿病可有感受外邪而发自皮毛者,也有发自内伤者。

此处所言水肿的病因是由内伤所致,并非由外感所得。

病机:据“五脏阳以竭也”、“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其魄独居”、“是气拒于内而形施

于外”,可知本篇所论水肿的病机,是由于内在致病因素导致五脏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蒸化

水液,致使水湿内停,水液妄行,充斥于肌肤四肢及胸腹而成水肿病证。

症状:据“津液充郭”、“形不可与衣相保”、“四极急而动中”、“形施于外”等论述,说

明本病以形体浮肿为主症,浮肿以四肢尤甚,使衣服难以穿上。甚则影响内脏,水邪凌心射

肺而出现心悸、喘咳等症。

治则: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即平调阴阳的盛衰,并祛除郁积陈久的水邪,

体现出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法则。

治法:①“开鬼门,洁净府”,指出祛除水邪的具体方法当用发汗、利小便法治疗。②

“缪刺其处”,指出当用刺络法祛除在络的瘀滞,利于阳气的敷布以宣通阳气。③“微动四

极”指出当轻微地活动四肢,以运脾气化水湿,此为后世提出健脾利湿法的先导。④“温衣”,

即保护机体的阳气以助阳气散阴凝,此为后世提出温阳利水法的先导。

总之,本段原文论述了水肿病的证治,对后世医学影响颇大。现代临床中运用的温阳利

水法、治水重在调整肺脾肾、利尿以及发汗等治法均是在本篇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第八单元诊法

一、名词术语

1、平旦:太阳刚升出地平线之时,即清晨、早晨。

2、气血未乱:指体内气血未受到疾病以外因素的干扰,其盛衰状态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来。

3、有过之脉:指有病变的脉象。过,过失、异常。

4、视精明:即观察眼睛的色泽、动态及视觉。精明,指眼睛和眼神。

5、中盛藏满:即体内邪气壅盛,脏腑气机壅滞。多由脾胃湿郁所致。中,体内、内脏。盛,

62/71

邪气壅盛。藏满,气机壅滞。

6、中气之湿:即脾胃中焦之气壅滞,水湿不运,湿邪内蕴。中气,指脾胃。

7、仓廪不藏:指泄泻、大便失禁等。仓廪,指肠胃。

8、门户不要:指泄利不禁,是由于脾藏失守所致。门户,指幽门、阑门、魄门等仓廪之门

户。要,通约。

9、水泉不止:指遗尿、小便失禁等。水泉,指小便。

10、头倾视深:即头低垂不能举,目深陷而无光。是髓海不足,神气衰微的表现。

11、背曲肩随:即背屈曲不能直,肩下垂不能举。是脏气精微不能营于肩背,心肺失强的败

坏之象。随,下垂之意。

12、长则气治:“长”就是脉体比较长,用现在寸口脉来说,寸关尺三部脉比较长,上过于

寸、下过于尺这个部位。“气治”,就是气血旺盛的意思。长脉表示人体气血旺盛,气血正常。

13、虚静为保:即言诊脉以清虚宁静最为重要。保,通宝。

15、季胁:又名季肋、软肋,相当于侧胸第十一、十二肋软骨部分。

16、平人:健康无病之人。

17、呼吸定息:一呼一吸及两次呼吸中之间息。

18、闰以太息:指人在正常呼吸时,每伴有一次较长的呼吸。闰,余也。

19、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足阳明胃经又一络脉,其脉从胃贯穿膈膜联络于肺。

22、闷瞀:胸中郁闷,眼目昏花。

23、必察其下:必须察问二便情况。

27、明堂:面部诊法以鼻为明堂,此处泛指面部色诊。

二、单选题

1、《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夫脉者”,为()

A、心之府B、血之府C、气之府D、精之府E、神明之府

(B)

2、《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夫精明五色者”,为()

A、气之华B、血之华C、精之华D、神之华E、色之华

(A)

3、《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水泉不止”是由于()

A、肾不化气B、肝失疏泄C、肺失宣降D、膀胱不藏E、气化失常

(D)

4、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转摇不能”是由于()

A、筋将惫B、肾将惫C、骨将惫D、府将坏E、肝将败

(B)

5、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精明之府是指()

A、目B、耳C、头D、髓E、心

(C)

6、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头倾视深”是()

A、气血将夺B、精神将夺C、营卫将夺D、骨髓将夺E、经气将夺

(B)

7、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秋天的脉象应()

A、中规B、中矩C、中权D、中衡E、中平

(D)

63/71

11、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脏者,中之守也”是指()

A、五脏内舍五气B、五脏内舍五志C、五脏内藏气血D、五脏内守中气

E、五脏内藏精气

(E)

12、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下列不属于五色中的败色者是()

A、面色如赭B、面色如盐C、面色如蓝D、面色如地苍E、面色黄如蟹腹

(E)

13、《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虚里是()

A、脾之大络B、心之大络C、肺之大络D、肝之大络E、胃之大络

(E)

14、据《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

A、热病B、暑病C、寒病D、温病E、湿病

(D)

15、据《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

A、虚里B、膻中C、心包D、气海E、胸中之气

(A)

16、据《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则病()

A、难已B、易已C、无他D、传变E、危急

(B)

17、据《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是()

A、水肿B、黄疸C、胃疸D、带下E、妊子

(E)

三、多选题

1、《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气之华也”是指()

①面②发③唇④目⑤舌

(①④)

2、《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神明之乱”主要表现为()

①大笑②不言③衣被不敛④啼哭⑤言语善恶不避亲疏

(③⑤)

3、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夺气”表现为()

①目不明②言而微③耳聋④终日乃复言⑤四肢乏力

(②④)

4、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气之湿”的表现为()

①浮肿②小便不利③中盛脏满④声如从室中言⑤不欲食

(③④)

5、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精将惫”的表现为()

①背曲肩随②屈伸不能③筋骨酸痛④不能久立⑤行则偻附

(②⑤)

6、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平旦诊脉是因为()

①经脉未盛,络脉调匀②气血未乱③阳气已散④饮食未进⑤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①②④⑤)

8、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察五脏强与不强,可审身体的“五府”,此五府是指()

64/71

①头②背③腰④膝⑤骨

(①②③④⑤)

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色应欲如()

①赤欲如白裹朱②白欲如鹅羽③青如蓝④黄欲如罗裹雄黄⑤黑如地苍

(①②④)

10、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四时的脉象为()

①春应中矩②夏应中矩③秋应中衡④冬应中权⑤春应中规

(②③④⑤)

15、据《素问·平人气象论》,命曰平人的脉象是()

①人一呼脉再动②一吸脉亦再动③呼吸定息④闰以太息⑤脉五动

(①②③④⑤)

16、据《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脉有()

①但弦无胃②但钩无胃③但代无胃④但石无胃⑤但毛无胃

(①②③④⑤)

17、据《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无胃气者,是指()

①胃气衰竭②但得真藏脉③不得胃气也④人绝水谷⑤脾胃虚弱

(②③)

21、据《素问·玉机真藏论》,五实是指()

①脉盛②皮热③前后不通④闷瞀⑤腹胀

(①②③④⑤)

22、据《素问·玉机真藏论》,五虚是指()

①饮食不入②泄利前后③脉细④皮寒⑤气少

(①②③④⑤)

23、据《素问·五藏别论》,五气入鼻,藏于()

①心②肝③脾④肺⑤肾

(①④)

四、简答题

1、结合《素问·脉要精微论》,谈谈如何理解“夫脉者,血之府也”?

脉,指脉道,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因为气血在脉道中运行,所以说脉为血之府。李中梓

注云:“营行脉中故为血府,然行是血者,是气为之司也。”因此,全身气血的盛衰情况,可

以在脉象上表现出来。

2、如何理解《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的含义?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意为目光神彩和面部五色都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此

句揭示了望目与望面部五色可以诊病的原理。因为两目之神彩与颜面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精华

反映于外在体表的象征,所以观察眼睛神彩与颜面色泽可以测知脏腑气血的病变。

3、《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诊察五色的要点是什么?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审察五色主要是观察五色的明润润光泽与否,凡润泽明

亮,含蓄不露,表明五脏精气未衰,胃气未败,疾病预后多良。如“赤欲如白裹朱”,“白欲

如鹅羽”等等。反之,夭然不泽,枯槁暗晦,真色暴露,表明脏腑精气衰败,胃气欲竭,预

后多凶。如赤如代赭石,黄如黄土,黑如地苍等等。

65/71

4、结合《素问·脉要精微论》,谈谈如何理解“五脏者,中之守也”?

守,指五脏藏精、藏神的功能。全句意为五脏主藏精、藏神,藏而不泻,宜守而不宜失。

得守则生,失守则死。本句原文强调了五脏藏精、气、神的重要性。

5、《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得守者生,失守者死”的含义是什么?

此句意为五脏藏精不泻,则有生机;若五脏精气内藏失守,则病情危笃。强调了五脏内

守的重要性。因为五脏居于体内,主管贮藏精气,五脏精足,藏而不失,五脏之气的功能正

常,则精神充沛,语言、声音、二便均维持正常,人体不易发病,或虽病也容易治愈。若五

脏精气虚衰,不能内藏而失守,则导致精神错乱,语言及声音、二便失常,多主病情较重,

预后不良。可见,五脏精气内守是人体健康的根本。

6、结合《素问·脉要精微论》,谈谈如何理解“五脏者,身之强也”?

身,指形体。全句意为五脏是身形强健的基础。说明五脏是身形的根本,五脏精气旺盛,

身体各部分得到滋养则健康强壮。

8、结合《素问·脉要精微论》,谈谈如何理解“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虚静,清虚安静。保,通宝,重要。此句言诊脉时保持清虚宁静的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法

则。说明两方面含义:一是诊脉时医生应清虚安静,排除杂念,全神贯注,这样才能辨别出

复杂的脉象;二是诊脉时患者应清虚安静,避免外界刺激对患者的干扰,这样才能反映出真

实的脉象。

9、如何理解《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水泉不止,指遗尿、小便失禁。膀胱主藏津液,与肾互为表里,肾主封藏,职司气化。

膀胱对水液的贮藏和排泄,与肾气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肾气衰弱,膀胱约束无力,则遗尿、

小便失禁,故曰膀胱不藏。

11、如何理解《素问·平人气象论》中的虚里诊法?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脉宗气

也。”此段原文指出虚里为胃之大络,它从胃脉支出,贯膈络肺,会聚胃气与清气,在左乳

下形成搏动区,是诊察宗气盛衰存亡之处。若虚里搏动断绝不续,则宗气衰败,则预后不良;

若虚里搏动剧烈,甚至震动应衣,则为宗气衰而不藏外泄之兆,预后亦差。因此,虚里诊法

在临床诊治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论述题

1、结合《素问·脉要精微论》简述“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

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此段原文明确指出诊病的时间以平旦为

宜。因为平旦之时,病人未做剧烈的运动,未进饮食,气血平静,脉象不受环境及其他外界

因素的影响,因而能如实地反映出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状况,此时诊病有利于对疾病的正确

诊断。但从临床实际来看,诊病都要求平旦是不可能的。因此其精神实质在于强调诊脉时必

须让病人安静,尽量排除非疾病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以获得准确的病情资料,对疾病做出正

确的诊断。

66/71

2、结合《素问·五藏别论》原文,试论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素问·五藏别论》曰:“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

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

于胃,变见于气口。”此段原文说明了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1)从寸口与胃气的密切关系来看,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之化源,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都是依靠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来供养的,胃气的强弱对脏腑精气的盛衰有直接的

影响,胃气在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肺脉起

于中焦,并环循于胃口,故寸口与胃气关系密切,胃气盛衰的变化可直接反映到寸口脉上来,

故原文说“变见于寸口”。气口,即寸口。

(2)从寸口与肺脉的关系来看,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流注之始,且肺朝百脉,主一

身之气。手太阴肺脉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全身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寸口部位又是手

太阴经的经穴“经渠”和输穴“太渊”所在,是气血流注最为显现的浅表部位。因此,全身

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都可反映到寸口上来。

综上所述,寸口脉与肺、胃有直接关系,且通过肺胃又与五脏六腑、经脉气血乃至周身

上下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上切寸口脉可以测知人体脏腑组织的活动状况和病理变化,判断

其病变情况,预测其预后转归,成为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3、结合《素问·平人气象论》,谈谈如何理解“脉以胃气为本”?其脉象特点是什么?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指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强

调脉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性,脉无胃气则死。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死脉,其要点在于胃气

的盛衰有无,即脉以胃气为本。脉象反映气血盛衰变化而根源于脏腑,脏腑则依赖于胃气,

故《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脉弱以滑,是

有胃气。”弱,柔和之意。因此,有胃气之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来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

疾不徐,应手柔和有力,来去节律规整分明,蕴含生机之象。在临证诊治过程中,察胃气多

少有无以判断平脉、病脉、死脉,对于指导辨证论治及其预后转归,具有深刻的意义。

5、结合《素问·平人气象论》,举例说明“脉逆阴阳”、“脉逆四时”难治的道理。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指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

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说明第一,脉证阴阳相从,正气尚未衰竭,

故病易治;若脉证阴阳相反,则表明邪盛正衰,故病难治。第二,脉象与四时阴阳变化相应,

正气不衰,尚能自我调节,保持人与自然的统一,病轻易愈;若脉象与四时阴阳变化不相应,

表明邪盛正衰,病重难愈。强调了脉与四时阴阳相反,则邪盛正衰而病难愈的道理。文中“春

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即春夏见脉象沉细,秋冬见脉象浮大等即是此类。例如:风热

外候,脉宜浮大而反见沉静,则说明正气衰退无以抗邪;腹泻与失血之候,耗损津血,脉宜

沉细而反见实大,说明邪气猖獗无制;实邪在内,脉若有力是正气尚盛能支,若脉反虚,则

正气衰竭,无力作脉;病在外,脉应浮滑,是邪气仍在于表,若反见脉涩坚,则邪已入里盘

踞聚结。以上脉证均为正衰邪实之征,故皆难治。可见,根据脉证阴阳四时顺逆的具体情况,

对判断疾病的预后及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深刻的意义。

第九单元论治

67/71

一、名词术语

1、陵居:依丘陵而居住。

2、褐荐:穿粗布衣,铺草席。褐,粗布衣。荐,草席。

3、华食:鲜美酥酪骨肉之类的食品。

4、毒药:泛指治病的药物。张介宾注:“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

药。”

5、灸焫:用艾火烧灼,或火针、火罐治病的方法。

6、食胕:以经过发酵制成的鱼肉、豉酱之类物品为主食。胕,同腐。

7、挛痹:筋脉拘挛,骨节麻痹疼痛类疾病。

8、九针:古代用以治病的针具。即《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载之鑱针、员针、鍉针、锋针、

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9、导引按蹻:古人用运动肢体、调节呼吸以及按摩等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方法。

10、杂合以治:根据五方病人及其所患疾病不同,综合五方各种治疗手段或方法予以治疗。

13、神不使:神机衰败,针灸、药物已不能发挥治疗作用。

18、病有标本:指疾病的发生有先后、缓急、主次之分。

28、微者逆之:病势轻浅,病情单纯,疾病表象与病机一致,逆其病象而治。

29、甚者从之:病势急,病情深重、复杂,疾病表象与病机不完全一致,用药当顺从与病机

不一致的表象而治。

30、劳者温之:虚劳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疗。

31、损者温之:虚损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疗。

32、逸者行之:由过度安逸导致气血壅滞,运行迟缓一类病证,治宜行气活血法。

33、惊者平之:惊悸不安、精神亢奋一类病证,以镇静安神法平抑之。

34、摩之浴之:按摩、汤液浸渍洗浴治病的方法。

35、薄之劫之:用具有侵蚀作用的方药治病谓“薄之”;以作用峻猛的方药劫夺邪气的治病

方法谓“劫之”。

36、逆者正治,从者反治:逆其病象用药,如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谓之正治。顺其病象用

药如以寒治寒,以热治热,谓之反治。

37、热因热用:即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如用通脉四逆汤治脉微欲绝,其人面色赤之假热

证。

38、寒因寒用:用寒药治疗真热假寒证。用白虎汤治脉滑而厥之里热证。

39、塞因塞用:前一“塞”字,指阻塞不通之证;后一“塞”字,指补法。即正虚所致的痞

满,宜用补益法治疗。如脾虚大便不通者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之类。

40、通因通用:前一“通”字,指邪实于内的泻利证;后一“通”字,即下法。谓用攻下法

治疗下利的病证。如用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之类。

41、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因而要先探求疾病的原因。伏,

制伏;主,指疾病的本质;因,病因。

42、求其属:探求疾病本质的属性。

二、单选题

1、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之域人们的饮食特点是()

A、食鱼而嗜咸B、食杂而不劳C、华食而脂肥D、野处而乳食E、嗜酸而食胕

(B)

68/71

2、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人们的饮食特点是()

A、食杂而不劳B、华食而脂肥C、野处而乳食D、食鱼而嗜咸E、嗜酸而食胕

(D)

3、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域不同,发病亦异。东方之域多()

A、其病生于内B、其病多痿厥寒热C、其病皆为痈疡D、脏寒生满病E、其病挛痹

(C)

4、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域不同,发病亦异。南方之域多()

A、其病生于内B、其病多痿厥寒热C、其病挛痹D、脏寒生满病

E、其病皆为痈疡

(C)

5、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之域人们饮食的特点是()

A、食鱼而嗜咸B、食杂而不劳C、华食而脂肥D、乐野处而乳食E、嗜酸而食胕

(D)

6、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域不同,发病亦异。北方之域多()

A、其病生于内B、其病多痿厥寒热C、其病挛痹D、脏寒生满病

E、其病皆为痈疡

(D)

7、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宜不同地域和病情。西方之域,治宜()

A、砭石B、导引按蹻C、微针D、毒药E、灸焫

(D)

8、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宜不同地域和病情,南方之域,治宜()

A、砭石B、导引按蹻C、微针D、毒药E、灸焫

(C)

9、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宜不同地域和病情,中央之域,治宜()

A、砭石B、导引按蹻C、微针D、毒药E、灸焫

(B)

10、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宜不同地域和病情,东方之域,治宜()

A、砭石B、导引按蹻C、微针D、毒药E、灸焫

(A)

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对“精不足者”,宜采取的治则是()

A、温之以气B、补之以味C、阴阳双补D、引之E、引而竭之

(B)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虚宜引之”,“引”是指()

A、利尿之法B、导引、按蹻之法C、益气升提之法D、荡涤疏利之法E、涌吐之法

(C)

1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的治法是()

A、散而泻之B、引而竭之C、因而越之D、按而收之E、汗而发之

(C)

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慓悍者”的治法是()

A、散而泻之B、引而竭之C、因而越之D、按而收之E、汗而发之

(D)

1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邪气实的治法是()

A、散而泻之B、引而竭之C、因而越之D、按而收之E、汗而发之

(A)

69/71

1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于气血虚衰者,宜采取的治法是()

A、因而越之B、引而竭之C、减之D、彰之E、扬之

(D)

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对于气虚下陷者,治宜()

A、补之以味B、越之C、引之D、决之E、温之以气

(C)

40、《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坚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A、除之B、散之C、攻之D、削之E、润之

(D)

41、《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急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法为()

A、行之B、平之C、缓之D、散之E、润之

(C)

42、《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惊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法为()

A、行之B、平之C、缓之D、散之E、润之

(B)

43、《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客者”宜采用的方法为()

A、削之B、除之C、散之D、攻之E、润之

(B)

44、《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劳者”宜采用的方法为()

A、濡之B、补之C、温之D、摩之E、润之

(C)

45、《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结者”病证的治疗宜采用()

A、除之B、散之C、攻之D、劫之E、润之

(B)

46、《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留者”病证的治疗宜采用()

A、削之B、除之C、散之D、攻之E、润之

(D)

47、《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燥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法为()

A、濡之B、温之C、缓之D、润之E、攻之

(A)

48、《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散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法为()

A、收之B、温之C、敛之D、益之E、润之

(A)

49、《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损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疗方法为()

A、益之B、濡之C、温之D、收之E、敛之

(C)

50、《素问·至真要大论》对“逸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疗方法为()

A、行之B、收之C、摩之D、通之E、益之

(A)

51《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A、取之热B、取之寒C、取之阳D、取之阴E、取之营

(D)

52、《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热之而寒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A、取之热B、取之寒C、取之阳D、取之阴E、取之营

70/71

(C)

三、多选题

8、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内容,下列哪项属于反治法()

①真寒假热,治以四逆汤②真热假寒,治以白虎汤③气虚便秘,治以补中益气汤

④热结旁流,治以大承气汤⑤阴虚火旺,治以六味地黄丸

(①②③④)

9、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内容,下列哪项属于正治法()

①坚者削之②客者除之③微者逆之④甚者从之⑤结者散之

(①②③⑤)

四、简答题

1、结合《素问·异法方宜论》,简述“同病异治”的道理。

不同的地域,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方面均有差异。在不同地域居住的人,由于受当

地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的影响,就形成了其生理、病理的不同特点。因此,针对不同地域的

人,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反映了中医学“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思想,是中医临

床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2、结合《素问·异法方宜论》,试述东方之域人们的生活习惯,常见病证及治法。

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人们

多黑色疏理,其病多痈疡,其治宜砭石。

4、如何理解“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形精相对而言,则形为阳,精为阴;气味相对而言,则气为阳,味为阴。形体虚弱的要

用益气药和温化助阳之法,以促使脏腑机能恢复;凡精不足者为阴精亏虚,治疗当用味厚滋

养阴精之品以滋肾填精。

7、据《素问·汤液醪醴论》,试述神不使的病因病机。

神不使的原因是:嗜欲无穷,忧患不止。“嗜欲”和“忧患”是耗精伤神的主要原因。

神不使的机理:“精气弛坏,营涩卫除。”嗜欲无穷,忧患不止,耗精伤神,致使精气败

坏,营卫运行凝涩,卫气丧失了正常功能,形弊血尽,治多不效。

11、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谈谈正治法。

正治法:逆疾病征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逆者正治”,正治法

又名“逆治”法。适用于病情轻浅而单纯无假象的疾病,所谓“微者逆之”。如: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

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等。运用时应把握“适事为故”的原则。

12、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谈谈反治法。

反治法:顺从疾病假象而治。“从者反治”,反治法又名“从治”法。适用于病势较重、

病情复杂并出现假象的疾病,所谓“甚者从之”。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

71/71

通用。反治法是针对病证假象制定的治法,但从本质上来说,药性与疾病的病机本质还是相

反的。在运用时应注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从多从少,观其事也”,也即先求病

因,再治其病本,至于从药多少,视病情而定。

13、如何理解“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用寒药治热证,热势不减者,为阴虚发热,当用补阴法治疗。王

冰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用热药治寒证,寒象不除者,为阳虚生寒,当用补阳法治疗。王冰

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4、如何理解《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微者逆之,甚则从之”这一治疗原则?

微甚,指病势而言。微为病势轻浅,病情单纯无假象,甚为病势较重,病情复杂或有假

象。逆从,指治法而言。逆之,逆其病象而治,适于病情无假象的“微者”;从之,顺其病

象而治,适于病情有假象的“甚者”。即疾病轻微,无假象的用逆治法。疾病较重,病情复

杂,出现假象的,用从治法。

五、论述题

1、结合《素问•异法方宜论》谈谈“因地因人制宜”?

《素问·异法方宜论》从治疗学角度,创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认

为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环境、不同饮食生活习惯、不同体质,有不同的发病特点,因此,在

治疗时,就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实际观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这些医学思想,与现代气候区划理论、医学气象学思想、医学地理学思想相一致,即使

在医学、科学发达的今天,《内经》的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

A型题(下列五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最佳的)(25题,共25分)

B型题(下列五个备选答案可以被选一次或以上)

二)多选题(下列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以上答案是正确的)

二、填空题

三、默写

四、名词解释

五、简答题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9:37: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89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心死的句子
下一篇:工作月报
标签:太冲脉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