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致橡树舒婷

更新时间:2023-01-24 18:39:06 阅读: 评论:0

课堂限时训练小结-些组词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山西平遥古城)

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解读

《致橡树》是女诗人舒婷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首著名的诗篇,该诗热情

讴歌女性的人格独立,坦诚歌唱诗人的爱情理想,被誉为新时期新女性的“爱情

宣言”。上世纪90年代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是舒婷诗作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的一篇。该诗问世三十年间,赏析评价的文章为数颇多,但是大多是从诗歌的主

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对其语言特点一般都是附带性地谈一谈,

并未将语言的使用与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挖掘,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诗的理解质量,也消解了赏析评价的深度。笔者曾经问

过不少大学生和多次讲过这首诗的语文教师这样的问题:诗中“甚至日光,甚至

春雨”两句诗究竟何意?令人失望的是,几乎无人能做出较为满意的回答。因为

一般人的鉴赏诗歌的习惯,都是重视对诗的整体把握、诗的主题与表现手法等,

很少有人去关注诗的语言,至于更细微的用词等,就更不会去仔细琢磨了。我们

看不到有哪篇鉴赏与评价的文章谈到过两句诗究竟象征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笔者认为,《致橡树》在语言上最富特色的是诗的前半部分“绝不”“也不止”

“甚至”“不”“必须”等几个虚词的运用,它们不仅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连贯起

来,而且是诗作中塑造意象表情达意的重要法宝。所以,准确把握这几个副词的

意思是理解诗作的关键。下面,我们联系具体语境分析一下这几个副词在构建意

象、抒写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并借此对全诗进行细致的赏析。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这是诗中构建的第一个意象――“攀援的凌霄花”,这一意象所象征的是“攀高枝

型”女子的情爱模式。诗人把那些凭借姿色嫁与豪门而依附对方过奢华生活的女

性喻为“攀援的凌霄花”,她们之所以要在人前炫耀自己春藤绕树的“幸福”,

也许是要掩盖出售美貌与青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或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或是失去自身人格与尊严的悲哀。生活中又有多少女性,依然心怀“干得好不如

嫁得好”的信条,做着坐享其成的美梦。时下,“做女人真好”的诱惑又翩翩而

来,大众文化不是还在一遍又一遍强调女人春藤绕树所有的种种乐趣,不厌其烦

地引导女性重返脂粉市场做攀绕于树的春藤吗?诗人对这类“攀高枝”女子的情

爱观嗤之以鼻,因为它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爱,与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根本不沾

边,所以诗中用了语气副词“绝不”,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爱情”断然否定的态

度。

诗中在构建第二个意象――“痴情的鸟儿”,用以象征那种“小鸟依人型”女子的

情爱模式时,再度使用了“绝不”: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诗人把那些以取悦男性为职业而谋取衣食无忧的女性喻为“痴情的鸟儿”,对这

类靠人豢养的女性同样毫不留情地予以唾弃。因为当她们嗲声嗲气有时甚至是低

三下四地乞讨着对方的欢心时,其自身早已沦落为一个承欢卖笑者的角色,随对

方的喜恶而决定自己的悲欢,其“痴情”又隐含了多少泪水与无奈?有何尊严与

价值?所以,诗人仍以一种毅然决然的否定语气把这类情爱模式与自己理想的爱

情彻底划清了界限。

在接下来的两小节诗中,否定的副词由决断性的“绝不”变成了类同义副词“也”

与让步性关联连词“不止”。“也”承接前两节中否定的语意,而“不止”包含

部分肯定“要有某种东西”与部分否定“但仅仅有某种东西是不够的”这样双重

语意,共同构成了“不止”表示“要有而不限于”的双重语意。诗人为何由前边

的断然否定一转而为部分否定呢?答案就在诗句所塑造的意象中: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原来,诗中构建的第三个意象是“泉源”,象征的是“贤妻良母型”女子的情爱

模式。诗人将她们喻为“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的“泉源”。“贤妻良母”是传

统文化中盛赞的女性美德,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女性的奉献与牺牲。作为女性,毫

无疑问应该具有这种美德,因为爱的本质就是一种奉献。诗作正是在这样的前提

下对“贤妻良母型”女子的情爱模式给予肯定。但是如果一位女性把做“贤妻良

母”看做爱情与生命的全部,把“相夫教子”当成自己唯一的职业,那是远远不

够的,有时结果甚至是可卑的。岂不知,女性做“贤妻良母”这种标准是男权社

会对女子的强制性定位,是以男性为中心而建立的,它强调的是女性的奉献与付

出,而完全忽视妇女作为生命个体价值的存在与生命感受,历史上曾有多少女子

牺牲了自己而最终也没有换来自己的幸福。现代社会又有多少女性仍在哀唱着同

样的奉献者的悲歌。所以诗人才用“也不止”委婉地表达了对这种传统的情爱观

的否定。诗的下一小节里,又使用了“也不止”: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这是诗作中给出的第四类情爱模式――“比翼双飞式”,诗人用“险峰”这一意象

来象征这种情爱模式。伴随着五四妇女解放和她们“做人”的呼声,妇女的地位

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男能办到的女也能办到”的豪言,化成一个个现

实。事业型的女性活跃在各种职场上,巾帼不让须眉,多少女性事业卓然,真正

撑起了“半边天”,与男子“比翼双飞”成了多少女性爱情的理想。但是,事业

的成功并非与美满爱情等值,如果一个女性仅仅把事业看成了自己生命与爱情的

全部,以做“成功女人”为终极的人生目标,而造成对家庭与爱人子女的忽略,

同样也不可能获得爱情的幸福与美满。故,诗中再次使用“也不止”,给“比翼

双飞式”爱情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对那些正埋头追求事业成功的女性予以当头

棒喝,对那些单纯以“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为资本,而欲成为“险峰”

的女性给予适度的否定。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这两句诗是诗中出现的第五类爱情模式――“女强人式”爱情模式。它由“日光”

与“春雨”两个意象构成。谓之“女强人”有何依据?万物生长靠太阳,“日光”

何其重要!春苗盼春雨,没有春雨春苗就会枯死,“春雨”何等金贵!这种女性,

里里外外一把手。家庭中唯我独尊,男人也得俯首帖耳;社会上呼风唤雨,听我

号令。“半边天”何足谓其能,“一手遮天”方可状其势。试想,男人在这样的

铁娘子面前哪配得上什么靠山,简直就是一枚任她摆布的棋子。这种女中豪杰就

一定能够获得理想爱情吗?不见得。所以诗中用了语气副词“甚至”,隐含了“甚

至……,也不……”这样让步性的否定意味。这两句诗用散文化的句子可以转述

为:“我如果爱你,甚至让我做万物离不了的日光,我也不做;我如果爱你,甚

至让我做给春苗以生命的春雨,我也不做。”可见,“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两

句诗从表面看虽然是肯定句,但表达的意思却是否定的。

诗人在构建了这些意象并一一予以否定,已为推出并突显自己的爱情理想蓄足了

势,铺平了路,但诗人仍觉语力不足,所以又用了“不,这些都还不够!”把否

定的语力再度加强。在扫除了各种障碍后,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时,在把一切与自己爱情理想不相干的已有的诸种“爱情模式”彻底划清界限

后,诗人用了表强调的语气副词“必须”,语气是何其的决断。“我”不仅要成

为“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而且“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更得“作为树的

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中用“木棉”与“橡树”分别比喻阴柔独立的女性和刚

硬挺拔的男性,象征着诗人所倡导和热情讴歌的爱情理想――“相依独立”的情爱

模式。“相依”是因其有两情相悦的爱情基础;“独立”是因为各自人格独立、

身心自由,又各自事业有成。“男”与“女”生理意义上的两性,不再是文化意

义上的两极,不再受任何已有程式的限制。“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

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无比自信而坚定的呐喊,是诗人洞悉人生、跨越古

今,走过漫漫心路后的生命体悟。我们不难看出,与传统、现代所倡导与奉行的

各种爱情观相比,“相依独立”是诗人崭新的爱情理想,是女诗人站在新时代黎

明的起点向新一代的女性吹响的嘹亮号角!

在宣告了自己“相依独立”的爱情理想后,诗人以更加丰满的意象对这一意象给

以具体的展示: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

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一节所给的意象重在表述“独立中的相依”。根相握、叶相触这种“分离性的

交融”象征着双方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风中致意这种“无言式的交谈”则象征

着绵绵情意,这种简单而独特、大爱无言的情意表达,那些惯用卿卿我我死去活

来的空洞言词的尘世男女当然是无法听懂的。

下一节的群体意象则重在表达“相依中的独立”: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铜枝铁干”的“橡树”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

象征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相爱双方一刚一柔,独立而又互补,共同

完成和诠释了情爱的意义:“分担”与“共享”。

“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坦诚、开朗地直抒了诗人独特而丰盈的心灵世

界,使得“相依独立”的爱情理想的内涵得到了充分展示。于是诗人对她的人生

爱情的理想来了一个总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

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永远分离”而又“终身相依”,这就是诗人理想的“伟大的爱情”。诗人这看

似矛盾的表述其实是对“相依独立”情爱理想的最恰当的人生体悟。“分离”是

外在的,表象的;“相依”则是内在的,本质的。人生是一门艺术,爱情更是这

一艺术中最精彩的华章;爱情是哲学,唯有用生命来体悟这门哲学的女性,才能

洞悉其全部奥妙。这就是舒婷《致橡树》中阐发的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也是这

首诗弥足珍贵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人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语言角度切入进行文学作品的批评与鉴赏

是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一种潮流,也是我国文学批评的优秀传统。本文所做的正

是这样的尝试。

文本出处:《名作欣赏》2009年13期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8:39: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87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李清照武陵春
标签:致橡树舒婷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