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并不

更新时间:2023-01-24 18:15:27 阅读: 评论:0

初三奋斗语-演化的意思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集五福攻略)

2008年4月

第29卷第2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ZHANJIANGNORMALCOLLEGE

Apr.2008

V01.29No.2

“靡王税"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读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

范皤,巳橱

(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陶渊明的生存存在着物质乃至精神的压力。田予泰自耕自食的居民点对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并诗》

有启发。税有积极的正面作用。但王税异化为盘剥百姓的同叉语时,没有存在的必要,陶渊明呼唤着“靡王税”的理

想社会。“王税”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王朝的更替没有意义。陶渊明并非晋室忠臣,因为晋室也有盘剥人民的“王

税”,陶渊明呼唤没有王税的社会。实际上就是对晋室的否定。

关键词:生存压力;王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I忠臣

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702(2008)02--0095--04

陶渊明写于晚年的《桃花源记并诗》,前人认为

是听到民众避世乱隐耕的传闻而受到启示。陈寅恪

在《桃花源记旁证》[1]中论述西北百姓为避战乱而筑

坞堡以自耕食,就认为是陶渊明写作的素材来源,说

陶渊明是从义熙末随刘裕征后秦人关的故友那里获

悉这些情况的。陈寅恪之说,在陶渊明的诗作里可

得到印证。《拟古》其二所咏的汉献帝时人田子泰就

是其中的典型人物,他率民避入深山,建立了一个孤

悬于社会之外的居民点,摆脱外界的干扰,自耕自

食。但应该说传闻仅仅是触发写作的媒介,并非是

促成写作的深层原因,深层原因在于陶渊明的生存

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压力首先是来自物质方

面的。陶渊明29岁开始出仕直至41岁,这期间三

次由仕而隐,由隐而仕,并不排除他带有“猛志逸四

海,骞翮思远翥”[2]207的幻想,但应视作他意外的走

神,当神定志清时,他始终认为是因为家贫不得不出

仕谋生,是多出于无奈。“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缸无储粟。”[2]283可见其承受的物质压力

是多么巨大!

问题是,置身于仕途,逃避得了物质方面的压

力,又将自己置身于心灵不堪重负的精神压力之中,

更是陶渊明所不忍的。这种精神压力主要表现在他

“为五斗米折腰”之后,始终有着“心为形役”,“违己

交病,,Ez3284的感觉。正是这种精神压力,他才与酒结

下了越来越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他原以为借着酒

是找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解决家庭物质匮乏问

题,又能使自己的神经麻痹,精神压力缓解。可事实

上是并未真正得到缓解,“心为形役”,“违己交病”的

精神折磨始终无法去掉。而这种精神痛苦相对于物

质匮乏来说,更是令人不堪。他两相权衡取其轻,最

后的结果自然是“宁固穷以济意”[21265,回归贫穷之

中。但他不说回归贫穷而说回归田园,如归田宣言

《归去来兮辞》所言“田园将荒芜,胡不归”,是因为两

者毕竟不是同一概念。回归田园真正的意蕴就是摆

脱官场回归到不受任何外物牵累的自然的精神状

况。田园,成为陶渊明在痛苦的现实世界中的最后

一个精神避难所,此后在诗文里一再得到美化。而

这时的陶渊明还有一点点自信,自信凭着自己“晨兴

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勤躬耕,还不至于非得要

落到“为五斗米折腰”的地步,他“但使愿无违,’[2156,

相信还可以支撑起自己独立的自由精神。

陶渊明追求独立自由,受老庄很深的影响,但并

非等同于老庄。老庄的人生哲学偏重于强调个人解

脱,陶渊明则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他的眼光时时

收稿日期:2008一01—28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规划课题项目[HNSK06--47]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范皤(1955~)。男,海南文昌人,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从事两汉魏晋文学研究。

万方数据

96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9卷

投向社会,社会中农民的普遍破产不能不在他博大

的悯农情怀中激起波浪,这也自然会使他的梦幻随

之而增,于是他笔下趋向于非现实色彩的田园,已不

仅仅是寻求个人精神的寄托,而是渴望着一种理想

的社会。他在《劝农》里说:“熙熙令音,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竟逐。桑妇宵

兴,农夫野宿。”这是一幅和平的农作图。这里的农

民自给自足,无忧无虑,似乎没有任何外来的干扰。

《归园田居》其一所描述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

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也是一派和平安宁

的景象。这种景象在他的笔下反复出现并非偶然。

《山海经》里描写的载民之国,“灵凤抚云舞,神鸾调

玉音”[2]246,更是他无限神往的境界。《山海经·海

外南经》说:“载民之国……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

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风鸟自舞。”既

然“不绩不经”,“不稼不穑”就能解决吃穿的问题,人

还有什么可争的?人不争,“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没有“智巧萌”[2325、“大伪兴”[2]2“,社会才真正有了

莺歌燕舞的胜景,人才会有鸟一样飞翔的自由气息。

可载民之国毕竟是虚无飘渺的仙界,可望而不可就,

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的。

现实中所可能有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田子泰

现象自然是关注的焦点,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并

诗》的前两年寻访过田子泰家乡,给以非常高的评

价:“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z]1明然而田子泰现

象只会是暂时的,为统治阶级所难容。袁绍、曹操就

曾经先后授予田子泰将军印、爵位,企图将他纳入统

治的范畴,田子泰虽都拒绝了,但他能坚持多久?他

能坚持,是因为当时天下未定,真正的统治者尚未确

立,倘若确立,必会被摧毁。关键的问题在哪?就在

税的问题上。统治者在其统治的范围内绝不会允许

有自耕自食的现象存在,通过强制色彩的“王税”让

绝大多数人养活极少数人,供其挥霍的游戏就会重

新开始。然而田子泰现象对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

并诗》很有启发意义,他写道: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

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

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怡然有余乐,于何

劳智慧?

人们致力于农耕,没有任何外来干扰夺其农时,作物

能按时播种,收获的时候没有“王税”。他们自耕自

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这种境界里,少年儿童

边走边唱,老人高高兴兴随意游憩,乐陶陶地享有不

尽的快乐,干什么要劳神伤智呢?

桃花源里的人民之所以幸福,关键就在于“秋熟

靡王税”。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有必要对“王税”

作进一步的梳理。

在汉字中,“税”字由“禾”和“兑”两字组成。

“禾”指农产品,“兑”有送达的意思。这说明在造字

之时,我国就有了税收。在古代,以最高统治者的名

义直接征收贡物(后多以币代物)的税收形式一直存

在着。如汉代就有“献费”,名义上是诸侯王及地方

官吏献给皇帝的钱,实际上均从百姓搜刮而来,而且

这种“献费”在每人每年的纳赋中所占的比例相当

大,这可说是最典型的“王税”了。但“王税”并非仅

此一项,其名目繁多,可以说是无处不收税。农民上

山打柴、狩猎、捕鱼等要交山泽税,上市交易要交“市

税”,光农业一项就有宅园税,牲畜税,农具税,蚕桑

税等等。陶渊明所处的东晋,税最繁重,别的不说,

仅就徭役一项就达到惊人的地步。徭役作为以工代

税的一种形式,常常还和农民争夺农时,所以范宁上

疏皇帝说:“今之劳扰,殆无三日休停。”E3288百姓简

直是无时无刻不受到徭役的困扰。

在封建社会里,最大的税要算田地税,即田租。

晋代的田地税很荒唐。西晋实行占田课田制,把占

田制和赋税制结合在一起。朝廷规定每人应占有一

定数额的田地,每人应按所占有的数额来纳税。实

际上规定是一纸空文,广大百姓无法按照规定的数

额占田,而纳税必须按照所规定的数额交纳,不是十

分荒唐吗?东晋太元元年(公元376年,陶渊明12

岁)废除了度田收租制,改为按人头收税,并且越来

越重。这种不税田而税人的制度,更是害惨了无田

少土的广大贫苦人民。门阀制度实行以来,士族形

成,由于他们善于巧取豪夺,田连阡陌,动辄成千上

万顷者大有人在。如王导,就光所得的赐田计,就有

八十多顷;侨居京口的大地主刁氏,百年来掠夺的土

地竟达万顷之多。再如山阴大族孑L灵符除拥有本乡

的田庄以外,还在永兴(今浙江山)立墅,周围三十三

里,其中有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山两座,果园九处。

谢灵运和陶渊明是同时代人,他祖上谢玄仅在始宁

(今浙江上虞)建立的一处田庄,传到他时,已是“田

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3]102。像这样的大户只

让其按人口交税,能交多少呢?在田地数量一定的

情况下,豪门贵族占多了,普通百姓的也就少了,甚

至没有了。多的少交或者不交,少的,甚至没有的要

交不堪重负的税,这不是优容富者,苛剥贫者吗?东

晋这种税法及其苛捐杂税,导致农民破产,农村凋敝

是必然的。陶渊明在《和刘柴桑》里写道:“荒涂无归

万方数据

第2期

范瑶:“靡王税”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97

人,时时见废墟。”在《归园田居》其四、《还旧居》等,

也有类似的描写。

本来税是没有理由不收的,税是国家财政收入

最主要的来源,可以用于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用于国家、社会的各种公益事业。税作为经济杠杆,

还可以调节生产、促进生产(如汉初统治者采取轻徭

薄赋来刺激农业生产),并且可以调节贫富,遏制贫

富的两极分化,缓解甚至解决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

税完全可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而在这当中,百

姓是最大的纳税人,也理应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才真

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问题是中国封建社会

是专制的政治体制,其权力凭着武力一旦形成核心

之后,就不存在一种与之抗衡的势力,权力的高度集

中、绝对化是这种政治体制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

税收上来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也就

难以保证它在统治者手里能得到合理的使用。封建

统治阶级本来就享有充分的特权,税收的相当部分

就是供其享用的。享用与没有监督、约束的权力一

样存在着自我膨胀、失范的天然倾向,若不加以强有

力的控制,在物质享受的一再刺激下,最终必然形成

政治的腐败,导致税收的异化,成为供统治阶级穷欢

极乐的盘剥手段,上面所论及的东晋就是这种情况。

当税收发生异化,完全成了盘剥的同义语时,一边是

统治阶级的穷欢极乐,一边是农村“荒涂无归人,时

时见废墟”,“王税”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有没有“王

税”当然成了社会是否幸福安宁的关键,陶渊明正是

从这一意义上看待“王税”的。

必须指出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还蕴

含着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税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改

朝换代没有意义。我们有必要来细读文本:

村中闻有此人(指来访的渔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路。

桃花源的人是避秦时乱而来,乱自然成为他们的忌

讳,从此不愿意再出去与外界有任何联系,渔人临走

时还特别交代这里的事情“不足为外人道。”当渔人

问他们如今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

魏晋了。渔人把外面的事情一一告诉他们,他们都

感叹惋惜。

渔人告诉了什么呢?从渔人的问话来看,无非

就是告诉了他们外面有了汉朝,有了魏晋,发生了改

朝换代,而每一次的改朝换代不都是带来战乱?未

经过这一切,长期处在和平安宁中的他们能不感叹

惋惜?社会乱,发生改朝换代,其根源就在于利益分

配不均,严重失衡。如上所述,税完全可以发挥正面

的积极作用,但它反而奉有余,损不足,致使不足者

挣扎在穷困甚至死亡线上,长此以往,岂有不乱之

理?而每一次乱的结果,是胜者为王。王,掌握了话

语权,实现了一次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王,当然是

“王税”的始作俑者和最大受益者。而当“王税”又完

全异化为盘剥的同义语时,新一轮的争王争霸又要

开始。“王”总是有霸的味道,王存在的合理性就值

得怀疑,尤其是那些盘剥人民的君王。

魏晋以来,就有非君论者,无君论者。嵇康、阮

籍对君王所持有的否定态度就十分激烈。嵇康在

《答难养生论》中认为那些“劝百姓之尊己,割天下以

自私,以富贵为崇高,心欲之而不已”的君王十分丑

恶,令人深恶痛绝。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也说:

“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君立而虐

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竭天地

万物之至,以奉声色无穷之欲,此非所以养百姓也。”

陶渊明深染魏晋玄学,思想继承嵇康、阮籍一路,肯

定也受其非君论的深刻影响。只不过是陶渊明大半

生中,先是有王恭、孙恩之乱,后有桓玄、刘裕之哄,

是“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4197,因此他的非君论

不像嵇康、阮籍的那样激切直露,但他淡淡的一句

“秋熟靡王税”更能道出社会最本质的问题。汉也

好,魏晋也好,只要税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仍是盘剥

人民的,其更替没有意义,只不过是“城头变幻大王

旗,,[5]156,社会仍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6]100正

因为如此,出于自身的生存压力,非常同情劳动人民

的陶渊明,呼唤着“靡王税”的社会。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一个古今聚讼的问题,即自

从南朝沈约提出陶渊明“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

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一说之后,

有不少人相信,甚至有人以陶集人宋以后只书甲子

为理由,证明陶渊明的确为晋室忠臣。这都是不确

之论,前人已有批驳,此不赘述。需要说的是,相对

于刘宋王朝来说,陶渊明感情上更倾向于晋室,这是

事实,但并不等于说陶渊明就是晋室忠臣。陶渊明

倾向于晋室是因为它已沦为弱者,将为强者所取代。

陶渊明对强者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反感,强者除了

万方数据

98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9卷

比弱者更卑鄙,更残酷无情之外,又能给时代带来什

么新的希望呢?陶渊明是目赌了刘裕之流的种种卑

劣行径,恐怕也是进一步促成他对朝代更替很不以

为然的原因。晋室已沦为弱者,但从根本上来说,陶

参考文献:

E13.清华学报EJ3.1936,11(1).

E23.杂诗:其=ff[-M]∥郭维森,包景诚,译注.陶渊明集全

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晋书:卷七五.范汪传附子宁传EM3∥翦伯赞.中国

史纲要: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3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M]∥而已集.

渊明对晋也是持有否定态度,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晋

的“王税”也是盘剥人民的。换一个角度说,陶渊明

呼唤着“靡王税”的社会,实际上就是对晋的一种否

定。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5]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M]∥鲁迅散文·诗全集.郑

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6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M]∥朱东润.中国历代文

学作品选:下编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TaoYuanmings

ARecordofthe

Fairy

Land

andPoems

Re··interpreted

FANPa札

(Department

of

Chinese,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1158,China)

Abstract:Tao

Yuanming,who

wasundermaterial

and

spiritualpressure

inhislife,wasmotivatedto

writeARecordof

the

Fairy

LandandPoems

by

theself—sufficient

farming

lifein

Tianzitai.In

the

opinion

ofTao

Yuanming,despite

the

positive

functionofthe

tax,thegovernmentaltaxshouldbeabolishedifit

has

degeneratedtOexploitation

ofcommon

people,and

Tao

Yuanming

calledfortheideal

society

freeof

“the

governmental

tax”.forthe

replacement

ofonedynastyby

anotherisofnosignificance

if

the“govern—

mentaltax”isnotproperly

dealtwith.Since

the“governmental

tax”didexistintheJinDynasty,Tao

Yuanming,notaloyalsubjecttOhis

sovereign,adoptedanegative

attitudetOtheJinDynasty

inhis

appeal

for

society

freeofthe

governmentaltax.

Key

words:TaoYuanming;thepressure

of

life;the

governmentaltax;oneis

ignorant

ofthe

Han

Dy—

nasty

muchlesstheWeiandJin

Dynasties;subjectsloyaltOtheir

sovereign

万方数据

"靡王税"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解读陶渊明《桃花

源记并诗》

作者:范璠,FANPan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海南,海口,571158

刊名: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OFZHANJIANGNORMALCOLLEGE

年,卷(期):2008,29(2)

引用次数:0次

1.查看详情1936(1)

2.郭维森.包景诚杂诗:其五1992

3.晋书:卷七五.范汪传附子宁传1979

4.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1980

5.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1994

6.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1980

本文链接:/Periodical_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8:1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86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秀逗糖
标签:并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