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张爱玲读书心得2021年5篇
《金锁记》张爱玲读书心得范文文档(1)
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她写尽了大__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最早是那
一道白玫瑰与红玫瑰的永远没有答案的选择题。再之后,便是战火纷飞中流苏和柳
原的倾城之恋,芬芳却沉重的第一炉沉香屑,以及苦却不能忘怀的茉莉香片。每个
故事都令我感慨万千。而最爱的便是那读了千百遍的《金锁记》。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洪荒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
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
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她是一个被罪恶欺骗的少女,被一个封建的旧家庭和一个残废的男人无辜的夺
去了一个女人最宝贵的的青春,可她仍得不到甚至是一个丫鬟的正视。于是,活泼
动人的天性在绝望中窒息成一种乖戾,演变成一种粗鲁与泼辣。她在一个纸醉金迷
奢靡华丽的旧家庭,亦是一个旧社会中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愤怒到无力。分家是她
最终的一点点期望,可命运仍不罢手。
走出大家庭,她最终有机会去追求自我的幸福,可对于她早已动了情弦的季泽,
她仍惴惴不安的担心着他的意图。人心的恶在她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自已亦
是被命运的黄金网丝缠的无从挣脱。她强悍的骂跑了季泽,内心却确是那般空虚无
助;于是,她越发疯癫了起来,可又有谁明白,她只是在掩饰内心最无力的脆弱。
“她捏着自我的脚,想起了想她钱的一个男人;却又冷笑了起来……”
她自将堕落,却把命运的恐怖梦魇又带给了她的女儿;她本是一个善良而又胆
怯的女人,可在宏大的宗法伦理构架中储存着恶,见习着恶,只等时间一到便向着
更年轻一代的女孩泼洒。她的女儿便是悲剧的延续。应对心爱的世舫,长安是渴望
幸福的,可她却无力把握幸福,亦没有勇气去承受这份幸福;她向母亲屈服了,向
这个丑陋的社会屈服了,只是将自我的感情与青春,又托付给了曹七巧式的命运。
在她的臆想中,也许七巧会因为她的自我牺牲这个“美丽苍凉的手势”而觉得感动、
欢乐,于是她便在这空虚的假想中获得了一种凄楚的甜味。
人的心灵就像是一面镜子,扭曲的心灵只会映照出一个扭曲的世界。
七巧的心灵就是一面被混乱的社会扭曲的镜子,映照出当时中国最时新的东西
却也是旧社会最腐朽僵化的渣滓。金钱所带给她的抽象的、虚假的满足从未让她真
正欢乐,反而更深刻地让她感觉到可怕的空虚。此时金钱唯一能暂时地缓解她内心
痛苦的作用,便是成为她奴役折磨别人亦是自我的工具。“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
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
条命。”
人性的旅程中,总有一份“恶”在心底悄然发芽,命运不公的浇灌,人性便渐渐
滋养成一种邪恶。每个人都觉得别人走进了幸福的门,自我却进不去,费尽心机后
的绝望开始演变成嫉妒,排斥,破坏,干扰。可是总有人忘记了,错过了,然后就
永远失去了,没有了。像七巧。可怜得人没人可怜。而张爱玲,正是用这样细腻精
致的笔调,揣摩珍藏了一颗在苦难中扭曲的灵魂,妩媚狰狞了人性一种别样动人却
可怖的悲凉,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
没完——完不了。”
七巧人性的扭曲与黑暗早已被时代风云变幻的浪潮掩埋,可又是时代铸就了这
一切。时代在发展,然而人性这本善亦是恶的书还未读完——完不了。
《金锁记》张爱玲读书心得范文文档(2)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
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
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因此能嫁到姜公馆这样
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但嫁到姜
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
码的尊重。
她心里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却是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于是本来要强、
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
着她,是因为向她要东西。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馆,有了家产,她
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为了钱,
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
矛盾。“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
了半条命。”
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钱迷乱了心性,变成了一个有着“疯子的审慎和机智”
的狠毒、绝情、病态的人,但其实是她的人性被所处的环境逼迫、扭曲的结果,在
当时社会中有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是与封建社会的根本相联系的。作为女人(不
但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质外,男女之爱是她们的基本需要。但身处没落公
侯之家的七巧却连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满足。
她生命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泽、儿子长白。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
人,在她看来是“没有生命的肉体”,“要是能有点人气就好了”,她无法得到爱欲
的满足,甚至连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么会有了两个孩子。姜家只不过是让她来侍奉
他,她因此最终分到了姜家的财产。季泽是她心中爱着的人,喜欢到了身不由已的
地步,但季泽虽然在外面寻花问柳,可在家里却不敢太造次,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
他有他的原则。分家后季泽来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却认为他是来骗钱的,不
是真情,因此把他撵走了。可以看得出她的渴望除了性爱之外,还有情爱,但因为
猜疑,她放弃了这种机会。
我不认为作者只想表现金钱的胜利。但此后,她抛弃了这么多所获得、保护的
财产,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托。从丈夫、季泽得不到爱,她忍受着情欲的煎熬,
产生了疯狂般报复的病态心理,对所有男女之爱充满忌妒,包含儿子长白、女儿长
安。儿子长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让已结婚的长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
讲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后逼得儿媳妇自杀身亡。与丈夫结合只是使她获得了家产,
季泽只给了她爱的煎熬,长白则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个浪荡子,连同女儿长安,都
成了她病态心理的牺性品。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都不能给她爱,作为女人,她的一
生是可悲的一生。更要说明的是,这个“黄金的枷”,不是她自已愿意戴的,是社会
强加在她身上的。最后她被金锁压疯了,想摘也摘不掉了。
张爱玲关注人性,表现人性,《金锁记》写的就是人性受到压抑以至扭曲的故
事,小说充满了“人生味。小说没有痛诉,没有反抗,只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
《金锁记》张爱玲读书心得范文文档(3)
《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中文化内蕴最为丰厚的作品,刻画了一个阴鸷毒辣的
母亲形象—曹七巧,把金钱异化人性的力量叙述的惊心动魄。
文章中,“家”——门第森严的姜公馆对曹七巧来说是一座不满陷阱的丛林,她
由被迫陷入其中的无辜者变成陷阱的主动设置者。由于各种身心方面的空缺,人性
中的负面因素潜滋暗长,发展为对金钱的变态追逐。这是一个在特殊的文化环境中
滋生的女人,也是一个把自身所在黄金枷锁中的女人,性格急躁,心里变态,有着
强烈的占有欲和疯狂的报复欲,由金钱的牺牲品沦为金钱的奴隶,一步步丧失了人
性。作者从人性的视角透视曹七巧的一生,发现黄金欲可以把一个本属悲剧性的人
物演化为一个邪恶的人。闻名翻译家傅雷称赞“《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
最完美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
收获之一。”
小说中,曹七巧与姜二爷的婚姻并非“良缘”,而是以青春、健康——人,与地
位、金钱——物,作为交换中介,造成了婚姻构架的倾斜,人与物价值的互换倒置。
曹七巧婚前是位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贪婪的兄嫂把她当作摇钱树卖给了高门大户的
姜家,只能当二奶奶,受尽奚落。她的丈夫是个没有一点“人气”的骨痨病患者,坐
着只有三岁的孩子那高。曹七巧刚到姜家时,并不以自身门第的低下而颓丧,市井
社会的生辣气使她在这个家庭里能待下去。然而,作为妻子的她却算计着丈夫死后
如何把分到的一大笔钱去盖自身的黄金屋。张爱玲没有按照传统路叙述故事,而
是让七巧很快被高抬为正头奶奶,还为姜家剩下一男一女,变成一个名正言顺的妻
子和母亲。曹七巧本是个漂亮泼辣的女子,守着无情无欲的丈夫,情感世界一片空
白,大胆热烈的追求小叔子,虽然没有得到回报,但对小叔子的幻想,仍是她荒芜
的情感世界中的一块绿洲。十年后,当季泽满面春风地立在她眼前时,七巧心生摇
荡,死去的梦复活了。然而又是在一瞬间,七巧的五彩梦醒了,熏染在金钱社会中
的二奶奶已不是纯情少女,当她终于明白季泽不是为了爱情而是出于对金钱的贪欲
时,残存的情感世界彻底坍毁了。她暴怒起来,把手中的扇子向他“掷去”,轰走了
她等待多年的男人。在“寂寂的一刹那”,她后悔了,提着裙子,跌跌绊绊地跑上楼
去,为的是要在窗户里再看他一眼。可怜的七巧受着强烈的情欲与物欲的的双重煎
熬,从此失去与现实的联系,成了一个幽灵禁锢在精神的地狱里。
《金锁记》写出了人性的扭曲与变态,颠覆母爱,解构母亲深化。由于曹七巧
在畸形的夫妻关系禁锢下从未享受过生命的真正快乐,长期的压抑刺激了她的心理,
满腹怨气变成尖刻的歹毒,不择对象。七巧在潜意识中是把儿子当做一个真正的男
人看待的,既然自身得不到,也不能让别得到。
《金锁记》张爱玲读书心得范文文档(4)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是以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一生为主线,作者利用细腻
含蓄的叙事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幸女人的悲凉命运。表现了现代两性隐秘心理
的基本意蕴,塑造了一个被扭曲人性而又不自知的悲剧形象。小说的主人公曹七巧
本是麻油店出生的人家,她的哥哥曹大年因攀附豪门贪财重利而不惜牺牲妹妹一生
的幸福,将她嫁到姜家大院。小说的开始,曹七巧经过一次婚姻的契机闯入姜家这
个封建家族的内部,这也就标志着她悲剧人生的初始和发端。然而这场以金钱为纽
带的婚姻顺利交接暗示了曹七巧不幸命运的过早开场。她的丈夫,姜家的二少爷因
为先天骨痨而残废,使她陷入了欲爱却不能爱的情感困境。
姜老太太为“笼络”她,就将她扶为正房太太。姜老太太的举措从表面上看是为
了拉拢她,实际上可是是利用家族的权势来控制和打压曹七巧的自然情感,让她在
家族的宗法礼教和人伦纲常双重无形的枷锁下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无形的枷锁不
但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时也压制着她的情欲自由,这为她以后扭曲病态人性
的构成埋下了伏笔。
她虽然暗恋着姜家的三少爷姜季泽,但她始终无法超越世俗礼教的藩篱,她对
姜季泽的爱慕也只可是是“发乎于情,止乎于礼”而已。能说,从曹七巧嫁到姜家之
日起就注定成为这场家族内部利益集团之间争斗的参与者之一。毫无温情的人际关
系,妯娌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曹七巧自身固有的人格缺陷,使得她慢慢滑向悲剧的
深渊。家族权力和金钱意志的双重异化,逐渐内化成曹七巧深层的人格特质。她也
就从一个封建宗法礼教和金钱利益交换的受害者演变为它们利益自觉的维护者。这
一过程的顺利完成推动了小说主人公悲剧命运进一步向前发展。
十年以后,随着她的丈夫和姜老太太的相继去世,她分到了自我应得的一份家
产,从此般出姜家自立门户。她用十年的宝贵青春换来了物质利益的补偿,但却并
没有换来她被压抑情欲的解放。
过去冷漠她的姜季泽此刻上门来向她倾诉所谓的“感情”,精明细心的曹七巧在
心旌摇荡之余发现所谓的“感情”可是是一场精心设好的骗局,当她戳穿姜季泽的感
情阴谋以后,她也就彻底放弃了对感情的幻想和欲望。应对自我以往所爱的人的无
耻行经,她也只能选择从幻觉的欲念走向仇恨的极端,用既得的物质利益来极力填
补情欲的失落和亏空。现实在她的眼里已成了鬼蜮的世界,她也就将现实的一切可
靠归结到对金钱的狂热膜拜。她认为:“人是靠不住的,靠的住的仅有钱。”为了得
到金钱,她不惜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戴着黄金枷锁的“奴隶”。从必须程度上说,曹
七巧的悲剧命运是现实必然的结果。一方面,在姜家大院她的自然情欲长期受到压
制,始终游离在情感的边缘,虽为“局中人”,实为“局外人”。
另一方面,姜季泽借助虚假的情感来骗取她的既得利益和物质财产,是她所无
法负重的情感欺骗。双重的现实打击加速了她扭曲变态人性的构成。在对待自我的
子女方面,她却有着浓厚的“恋子嫉女”情结,在财欲和情欲的压迫下,她的人性最
终被扭曲,行为变的乖戾、自私、刻薄和残忍。她不但仅横加干涉和破坏儿子长白
的婚姻,诱逼他供出床第之事,并且还致使儿媳芝寿被折磨而死,并且还拆散女儿
长安的感情,棒打鸳鸯。她用她那“扁平而又尖利的喉咙”割断了儿女的婚姻幸福。
她的种种行为能说是她自身扭曲病态人性在作祟。在现实的世界里无法获得自我情
欲满足的情景下,就将这种深层的自私欲望投射到自我的子女身上,另外她还有着
深深的“自卑情结”,为了改善这种长久的心理劣势,不惜将他儿女们一生的婚姻幸
福送上自我所设好的命运祭台。她在残酷扼杀自我情欲的同时,也无法容忍儿女们
的生命乐趣,儿女们的婚姻幸福在她眼中全变成了恶毒的嘲弄。这些充分暴露了她
人性中阴鸷、卑琐、和残酷的阴暗面,深化了小说故事情节的悲凉意味,渲染了主
人公曹七巧的悲剧色彩,同时也暗示了她必然的悲剧命运走向,最终为她的悲剧性
人生画上了一个悲凉而又完满的句号。
小说的结尾从表面上看好象是一场悲剧的终结,可是人死了制度还在,观念还
在不断蔓延,因此命运和故事还将继续续写,而悲剧仍然是一出又一出的上演。曹
七巧的人生悲剧虽然已经完结,然而她的儿女们的悲剧却还在继续上演,这种悲剧
的轮回性和重叠性为小说的故事情节留有更多悲凉的意味,也为我们留下更多充斥
着悬念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结局。诚如张爱玲所说:“人生是一个苍凉的手势。”这种
“苍凉的手势”充斥着悲剧的重叠性和轮回性,也充斥着一个个生命难以负重的死寂。
纵观曹七巧的悲剧一生,既有来自现实深层的不合理性因素的影响,也有源自于她
本身所存在的不彻底的人格取向,她走进了“被食、自食、食人”的命运怪圈,在原
欲的折磨下,毁掉了自我的生命,又拉上儿女们的一生幸福作为自我最终的陪葬品。
正如傅雷所说:“她成了封建遗老家庭的一种牺牲品,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不足道
的渣滓。”现实世界的打击和扭曲人性的双重绞杀,最终导致了她无可挽回的命运
悲剧。
《金锁记》张爱玲读书心得范文文档(5)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很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
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
说”。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我以
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能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
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述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
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
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
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并且嫁着一
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
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之后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
七巧最终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
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并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
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
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我生命中唯一一点的感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
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最终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
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终,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最终在郁郁中死去,
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较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
来说,很多地方能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例如人物描述方面。写七巧,小说
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经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
和大致的情景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
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
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并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
她。在一系列铺垫之后,七巧最终出场,一开始就写她因为替二小姐云泽作媒,气
得二小姐哭,三言两语之下,完全经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七巧的独立个性,还把姜
府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交代得相当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侧面描述,就把
七巧的出身、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交代得十分圆满清楚,张爱玲生花妙笔,让我赞
叹。其实这种侧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说中应用得很广。最妙一笔是在后面,当写到七
巧约准女婿童世舫见面,要拆散他们,在童的眼中,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
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而小说在写七巧
老年的时候,一处都没有正面去刻画七巧的形象,而到最终才借旁人的眼睛点出,
妙笔如斯,再次叹服。
其外,小说跨度三十年,写人物和事情的变迁,《金锁记》里面用的方法更是
奇妙。例如小说最终,七巧把手上的镯子往手臂上推,那镯子在年轻圆润的时候是
丝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尽灯枯,镯子能一向推上腋窝,这金镯子好比一
把枷锁,三十年的压抑和苍凉无奈,就在这一推之间,纤毫毕现,实在是点睛之笔!
张爱玲在小说不断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苍凉的寂寞的象征,而不一样的人不
一样的时期去看月亮,皆有不一样感受,月亮是人物内心变迁的见证,如开场时的
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下
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象石印的图画”,这
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
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七巧眼中的月亮;“今日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
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眼里的太阳。月圆月
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七巧的悲剧命运是经过一系列矛盾展开的,小说正是经过一系列的戏剧冲突牢
牢抓住读者的心。一开始,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
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运的开始。然后再经过七巧和妯娌间的矛盾、七巧和三爷
季泽的矛盾、七巧和儿女们的矛盾,一环扣一环,结构严谨,故事,就在一幕幕矛
盾中开展来。
七巧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性极端不信任,可是,骨子里还是向往着幸福,她在
寂寞的时候时常想起昔日和自我打情骂俏的猪肉贩,甚至,她大胆追求着三爷季泽。
可是,想象终究是想象,而三爷也因着她的狼籍名声而不敢沾染。在幸福丧失之后,
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独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断的和自我儿女斗争,其实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气死
儿媳,因为在他们身上找到她自我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因此近似变
态地加以报复,这正是因为她没有得过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儿的婚事,因为她
对男人已经是一律敌视的态度,因为她就是被自我所爱的男人欺骗,这几近心理变
态了……整篇小说,从表入里,从正到侧,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张爱玲笔下,已
然不是纸上人物了,而是写得活了,这样的功力,无论是当时还是此刻,都是很少
人能比得上的。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8:11: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86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