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一化三改造

更新时间:2022-11-13 19:25:12 阅读: 评论:0

初三中考必备软件-hope怎么读


2022年11月13日发(作者:求职推荐信范文)

中国的⼯业化过程

中国近代⼯业化的艰难历程

2010-04-0821:47:57|分类:历史⽂章|举报|字号订阅

⼀、中国近代⼯业化进程

1、近代⼯业化起步——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实业救国的推动

3、短暂的春天(黄⾦时期)——⼀战期间

4、凋谢萎缩——⼀战后⾄解放前

5、改造——1956基本上完成对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产

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新中国⼯业化建设成就

1、1953-1957⼀五计划时期:中国现代⼯业化起步,集中⼒量发展重⼯业,开

始改变⼯业落后⾯貌,向社会主义⼯业化迈进

2、1956-1966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庆油⽥、新兴电⼦⼯业、原⼦能⼯

业、航天⼯业

3、1978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乡镇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形成

了门类齐全的⼯业体系,成就举世瞩⽬

4、1992中共⼗四⼤提出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企改⾰,建⽴现代

企业制度

▲制约近代中国⼯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先天不⾜:缺少资⾦、技术和⼈才

②三座⼤⼭的压迫

③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④科技教育落后

▲新中国⼯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

①党的正确领导②稳定的社会环境③重视科技教育④⼈民群众建设热情⾼⑤恰当的经济政策等

▲启⽰:

①只有实现民族独⽴才能发展民族经济

②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业化的重要保障

③重视科技和教育

④保持稳定的发展环境

⑤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社会主义

(⼀)中国近代⼯业化的提出

《资政新篇》:1859年冬,洪仁玕提出改⾰内政的治国⽅案──《资政新篇》。洪仁玕主张在经济上学习西⽅,发展⼯商业

等,是先进的中国⼈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案。

(⼆)洋务企业:中国近代⼯业化的起步

(1)近代军事⼯业的创办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强”为旗号,采⽤西⽅先进⽣产技术,创办了⼀批近代军事⼯业。⽐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

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近代民⽤⼯业的创办

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业资⾦、燃料、运输等⽅⾯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批近代民⽤⼯业。规模

较⼤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的汉阳铁⼚和湖北织布局等。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发展和归宿(略)

⼆、新中国⼯业化进程及经济建设成就

1.七届⼆中全会:1949年,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业国

2.建国初期的⼟地改⾰:1950—1952年底,为⼯业化开辟了道路

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五计划(1953—1957年):1953年“⼀化三改造”;⼀五计划确定⼯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

且优先发展重⼯业,重点放在东北地区;⼀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开始改变⼯业落后⾯貌,奠定了⼯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

三⼤改造(1953-1956年),建⽴社会主义制度。

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武汉长江⼤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长春第⼀汽车制造⼚、沈阳

第⼀机床⼚、鞍⼭⽆缝钢管⼚等⼀⼤批⼯业企业建成。

4.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

1956年,⽑泽东发表《论⼗⼤关系》,中共“⼋⼤”正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产⼒之间的⽭

盾;并提出了既反保守⼜反冒

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针。提出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业国)

1960年冬,⼋字⽅针“调整、巩固、充实、提⾼”

主要成就:武汉、包头两⼤钢铁基地建成,⼤庆油⽥、胜利油⽥、⼤港油⽥被发现并开采,包兰、兰新铁路建成,第⼀颗原⼦

弹爆炸成功,世界⾸次⼈⼯合成⽜胰岛素结晶成功,

5.“⽂化⼤⾰命”时期(1966-1976年)

“⽂化⼤⾰命”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

⼗年经济建设取得⼀定成就:如兴建湖北第⼆汽车制造⼚、南京长江⼤桥、湘黔铁路、成昆铁路等取得成就的原因:周恩来、

邓⼩平主持中央⼯作时纠正极左错误,⼴⼤⼲部群众抵制“左”的错误,排除⼲扰,⾟勤劳动的结果。

6.改⾰开放以来1976—现在):

⼗⼀届三中全会(1978年)重新确⽴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决定重⼼转移、改⾰开放。中共“⼗⼆⼤”(1982

年):邓⼩平提出“⾛⾃⼰的路,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三⼤(1987)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的基

本路线,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致分三步⾛的战略部署。⼗四⼤(1992年)提出了经济体制改⾰的⽬标是建⽴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

制。

成就:粮棉产量跃居世界⾸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建成宝⼭钢铁公司、葛洲坝⽔利枢纽⼯程、⼤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等接

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平的⼯程项⽬。

三、新的起点──新型⼯业化道路

(1)含义

新型⼯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业化道路,即从信息化带动⼯业化,从⼯业化促进

信息化,⾛出⼀条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

从新型⼯业化道路的内涵来看,它是综合科学技术应⽤的资源合理利⽤及环境得以保护,⼈⼒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业化

道路,它适应世界科技进步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特点(与传统⼯业化道路相⽐,我国新型⼯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下⾯⼏点)

①是充分这⽤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业化(动⼒),“新”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产⼒的重要作⽤。注重依

靠信息技术和科学进步提⾼经济效益。

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业化(基本要求),“新”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做到“科技含

量⾼,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的和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

③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资源优势的⼯业化(特⾊)

“新”在⼯业化过程中,尽⼒发挥我国⼈⼒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是造成⼤量劳动者失业。既不改变⼯业化以重⼯业为主导的资

⾦密集型,⼜强调发展劳动密集型转移农村劳动⼒。

④是提⾼经济效益和⽣产⼒的⼯业化(⽬的)

3.⾛新型⼯业化道路的途径

(1)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业化,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

(2)⾛新型⼯业化道路,要⼤⼒发展信息产业和⾼新技术产业,形成以⾼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撑、服

务业全⾯发展的产业格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新型⼯业化道路,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产⼒的重要作⽤,⼤⼒推进科技的进步和

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4)⾛新型⼯业化道路,还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处理好⼯业化

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中国近代⼯业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它具有⾮常明显的

具体特征:

(⼀)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摧残,发展缓慢,历

经曲折。

(⼆)近代化⼀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资产阶级则始

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三)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才和思想的准备不⾜,它的推动⼒主要不是来⾃内部⽽是来⾃外部,

因此,它不是以民间⾃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是主要依靠政权的⼒量,以官办军事⼯业为起

点,从军需到民⽤,从国营到民营,从重⼯业到轻⼯业。

(四)发展畸形。近代⼯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很⼩,重⼯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

⼒、⽯油等⼯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中国近现代的⼯业化问题

1.近代企业:

(1)外商企业;鸦⽚战后出现;甲午战后发展(《马关条约》把办⼚条约化、合法化)。对中国民族企业起着阻碍和客观促进

的双重作⽤。

(2)洋务企业:六⼗年代开始;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其破产。是中国⾃⼰最早的近代企业,⼀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业⾰

命。其军事企业是封建性企业;民⽤企业带有⼀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3)民族企业:①旧中国:19世纪六七⼗年代产⽣;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亥⾰命后第⼀次世界⼤战期间为发展的春天。②

过渡时期(1949~1956年):合理调整⼯商业;银元之战、⽶棉之战、“五反”;对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获得新⽣。

(4)官僚资本:以四⼤家族为代表,产⽣发展于蒋介⽯统治时期;建国初没收。控制国家经济命脉;阻碍民族⼯业发展。

⼆.我国⼯业化的主要历程:

(⼀)第⼀个五年计划(1953—1957):新中国⼯业化的起步阶段

1、⼯业化的主要成就:

2、⼯业化⽅⾯的特点:主要重⼯业和交通运输业;东北成为重⼯业基地

3、主要原因:政权巩固;经济恢复;总路线和⼀五计划的制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中共的正确领导;⼴⼤劳动⼈民⾟勤

劳动;苏联援助;抗美援朝的胜利。

4、⼯业化的意义:开始改变⼯业落后⾯貌,为我国的⼯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新中国的⼯业化在曲折中前进

1.⼯业化的主要成就:

2.特点:能源(⽯油)建设和国防科技成就突出;主要分布在内陆

3.原因:

取得成就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五基础;⼋⼤;

曲折原因:反右派⽃争扩⼤化;建设总路线;⼤跃进;⼈民公社化运动;中苏关系恶化。

(三)⽂⾰时期和两年徘徊(1966—1978)新中国⼯业化的重⼤挫折

1、⼯业化的主要成就:

2、⼯业化特点:能源、国防科技、主要分布在内陆

3、原因:有所发展原因:周邓⼯作努⼒;⼴⼤⼲群对“左”的抵制。

损失原因:“左”倾错误泛滥

四)改⾰开放以来(1978年-90年代):⼯业化的调整和迅速发展新时期

1、⼯业化主要成就:

2、⼯业化的特点:建成了门类齐全的⼯业体系;沿海——内地

3、主要原因:

A.⼗⼀届三中全会决策

B.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

C.对外开放

D.重视科技教育

E.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19:25: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8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躬逢其盛
下一篇:叨念
标签:一化三改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