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黄鹤楼诗句

更新时间:2023-01-24 17:58:08 阅读: 评论:0

圆与相似压轴题-动摩擦因数公式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白醋洗头)

《黄鹤楼》崔颢唐诗鉴赏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

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古诗的类

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鹤楼》崔颢唐

诗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

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此诗写得意境开阔、

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

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崔颢

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

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沧浪诗

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更多

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传说三国时费祎

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

故名黄鹤楼。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久远的意思。

【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

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作者介绍】

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

人士,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

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

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

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

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

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

崔颢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

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

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

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

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

“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

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

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

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讲解】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他

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

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

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

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起笔从黄鹤

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

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

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无论从律诗的格律

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

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白云千载空

悠悠”是在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

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

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黄鹤楼相伴。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

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

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

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

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

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

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

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

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

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

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

一气贯通。

该诗内容为吊古怀乡。登上黄鹤楼后,诗人为眼前的景色所感染,

遂即兴赋诗,一气呵成。该诗自然清新,又有气势,为历代所推崇。

据说,李白登楼看到此诗后,不禁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

诗在上头”。可见该诗的出色。

黄鹤楼的得名缘自其位于武昌黄鹤山的地理位置《齐谐志》中有

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的传说,《太平寰宇记》引《图经》中又有

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的记载。诗人从楼的来历入手,从传说写起,由

怀古进入写景,又从中引发乡愁,场面宏大,情思悠长。

前四句围绕楼的得名写起,写此地空有此楼,人和鹤俱远去。黄

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悠悠的白云,充满了对此楼变迁的百般感慨。

这四句用了散文的写法,一气呵成,没有遵守格律的要求,连用了三

次“黄鹤”,但没有丝毫呆滞的感觉。

后四句即景生情,写在楼上北望的见闻。他的写作顺序是由远到

近,先写远处江北历历的汉阳树,接着写进入眼帘的鹦鹉洲头的萋萋

芳草,最后写楼下近处大江上的烟波。但日暮的重重雾霭阻隔了回乡

路,使他不禁顿生愁绪。和前半部分不同,后四句又严格遵循起了格

律,若断实连,气韵一体。尤其是结尾,不仅收束有力,且给人缥缈

苍茫之感。

【崔颢《黄鹤楼》鉴赏】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武昌古时叫鄂州。据《元和

郡县志》记载:“鄂州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名楼,为黄鹤楼。”

也有传说记载,三国时·1297·《唐诗鉴赏大典》

一个名叫费文祎的人登仙,曾乘黄鹤在此楼休息,因此得名黄鹤

楼。这使千年古楼蒙上了神奇色彩,更加闻名天下。更多唐诗欣赏敬

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漫游到了这里,乘

兴登临,首先诵出了这样的诗句是很自然的。这个起句语言明白晓畅,

表面上看没有什么辞采,但感情放纵恣肆,借助于楼名的传说,却能

一下子将人们带进一个神话境界,引发出无限遐思。从这点说,这首

诗的起句笔势突兀陡峭,引人入胜,寓奇崛于平易之中。面对历史陈

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与“此地”,两

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

登楼之初的浩然情怀。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颔联由神话传说回到了

现实感受。诗人登上了古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

这样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人世彷徨的无限惆怅。

诗人在这里突破了格律的限制,没有苛求对仗工整,词性和声律似对

非对,前对后不对,但读起来音节浏亮,一气贯注,显得自然流动,

并不着力。

颈联两句对仗则非常精美工稳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

鹦鹉洲。”绘出了一幅绚丽的大江景色。当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天际

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

汉阳。

那里,绿树掩映,汉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

江面,只见一丘沙洲隆起江心,这就是鹦鹉洲了。东汉末年的文人弥

衡,曾在洲上作过《鹦鹉赋》,弥衡被江夏太守黄祖杀于洲上,后人

便改洲名为鹦鹉洲,作为纪念。弥衡素有文气,但怀才不遇,终遭不

幸,如今只剩下一片芳草萋萋。诗人见景生情,不由地联想到自己的

漂零身世。虽然他以如椽的大笔为眼前的景物勾勒出一幅色彩鲜丽,

形象优美的图画:

红艳的阳光,白亮的浪花,浓绿的树木,但是景色虽好,终究还

是异乡的土地啊!

于是,那惆怅的情怀就自然地转化为无尽的乡愁了。“日暮乡关

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末联描绘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霭,仿佛笼

罩着烟雾一般。“烟”字能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为

许多诗人喜用。崔颢在这里用了一个“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

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

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

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黄昏时分,忙碌在外的人们都在回家了,而自己呢,宦途失意,

还面对浩浩大江,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更添异地飘泊之感。一个

“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思乡是古人抒情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游子的登临诗作中更为习见。

这样的诗歌,抒发的虽不是忧国忧民的感情,却可以从诗人那飘泊动

荡的生活感受中,反映出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的困苦情状。《黄鹤

楼》这首诗景色绚烂,境界开阔,在感情基调上并不颓唐,不失为这

类主题中的“千古擅名之作”。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

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诗的前四句主要写诗人登黄鹤楼的凭吊

之感。而这种览胜吊古的情思又自然地与有关黄鹤楼命名之由来的美

丽传说紧密相联。驾鹤成仙美丽而虚幻,但诗人却浪漫地认无为有,

肯定他们“已乘黄鹤去”,现在黄鹄矶上只剩下空楼一座,徒有其名

而已!于是,诗人吊古伤今之意,借鹤去楼空点出,从而使画面呈现出

一种空寂寥落感。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二句,又

深寓了古人不可见之憾,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这种人

事变迁、今非昔比的感慨,在古人心目中是典型的,也是共通的,它

是很容易触动政治失意者的共鸣。诗的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景色和因

凭吊而生的乡情。诗人登楼远眺,汉阳府东晴川阁附近的平坦的陆地

上草木繁茂,历历在目;而江中的鹦鹉洲上则“芳草萋萋”,生意盎然。

看到亭亭绿树,萋萋芳草,此时,诗人心中蓦地想起了《楚辞·招隐士》

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触发了思乡之情,于是,

诗人的目光便落在“日暮”时分的“烟波江上”,想透过眼前迷茫的

景色去寻觅自己的“乡关”,然而,故乡遥迢千里,诗人在黄鹤楼上

怎么能够看得到呢?从而由“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透露出浓重的乡愁。

这种情思渺渺、悠悠不尽的心灵感受,对客游异乡的人来说,是不难

理解的。

在律诗中,这是一首破格之作。诗的前四句一气贯注,跌岩转折,

连用三个“黄鹤”、两个“空”字,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

用三平调煞尾,完全摆脱格式和平仄的拘束,自然流泄,意到笔随,

情跃纸上。对于这一七律中的离格奇绝之笔,沈德潜曾称赞它是“意

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作为律诗,前四句

既然破格,后四句就要力求整饬归正。否则,就把七律写成七古了。

由于该诗后四句回到格律时文笔也很自然,因此它在整体上仍然给人

以大气磅礴、一气呵成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此诗实在是一种

创新和突破,所以,人们不仅不以“离格”责之,反而弥觉新颖。

【整体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

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

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

《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

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

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

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

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

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

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

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

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

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

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

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

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

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

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

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

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

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

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

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

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

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

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

“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

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

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诗人未

必是有意在写拗律,但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

同,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

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

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

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

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

“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

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

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

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

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

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

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

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

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

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

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

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

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

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

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

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

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

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

“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

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作者简介】

崔颢(704年—754年),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713年—741年)后

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年

—756年)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前期诗

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

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

《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7:58: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85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冰雹的形成
下一篇:红歌有哪些
标签:黄鹤楼诗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