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叨叨令

更新时间:2023-01-24 17:38:15 阅读: 评论:0

外研社初中英语音频-猎户座一等星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超准爱情测试)

1

《长亭送别》教案

一、导语设计:有一首歌唱得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道出了人生就是

不断奋斗、追求的一生,决定了大多数人要四处漂泊,不断踏上新的征程。新的相聚,往往

意味着又一次的别离。“人生自古伤别离”,“别离之情”从古唱到今,无论是“劝君更尽

一杯酒”的惆怅,还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以掩盖“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

尽管游子豪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发出“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壮志,也难免会有

“循墙绕柱觅君诗”的渴望,殷勤致问“君子意如何”。但是,最令人牵肠挂肚、难舍难分

的恐怕还是要数本拟长相厮守却又不得不别离的恋人了。李商隐在《无题》诗中这样写道: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

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怕见之不易,更觉别离之难,东风无力,人生何堪?唯效春蚕、蜡烛,终生相待。殷殷

嘱托意难尽,但求青鸟常往返。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

隐在此诗中更是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风渐

起,黄叶飘零,又一对相亲相爱的人儿就要别离了,他们是否会像那些伟大的诗人一样畅叙

别情呢?打开课文,请看《长亭送别》(板书)。

(解说:营造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利于对文章的学习。同时,本文曲词优美动人,

故用诗歌导入,形式一致,易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解题:(一)简介王实甫:王实甫,元代戏剧家。大都(今北京市)人。名德信。生卒

年与生平事迹不详。根据其作品和有关材料推断,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

年间。王实甫的活动年代不会早于马致远。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西厢记》为

代表作。回顾元杂剧知识,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丑。

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

马致远、白朴。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

纪君祥《赵氏孤儿》。

(二)剧情简介:《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写相国小姐崔莺

莺在普救寺遇书生张生,二人一见倾心,适遇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崔母声称能解兵围者

即以莺莺许之。张生仗义相救,计退贼军。事后,崔母嫌张生出身寒苦,弃约赖婚。在侍女

红娘的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不料被老夫人发现,拷打红娘,反被红娘所责问,无奈之下,

被迫同意两人的婚事,但却逼迫张生第二日就上京赴考,不获功名,不许回来,长亭别后,

张生得中为官,最后与莺莺团圆。

三、疏通,诵读:

四、文章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成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了莺莺因为离别而愁苦的心境。“见安排着车儿、

马儿,不由得人煎煎熬熬的气”,“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写了莺莺的愁绪。课文中描写

送别途中的是1-3支曲词:【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第二部分,是长亭饯别的场面,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感情。“但得一

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表明了莺

莺对张生赴试的态度,显示了她的叛逆精神。课文中描写长亭饯别的是4-11支曲词:【脱

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第三部分,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

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这种心态不仅表现了莺莺对功名利禄

的轻视,而且表现了她对二人爱情前途的深深的忧虑。课文中描写临别叮嘱的是12-17

支曲词:【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第四部分,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了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遍

2

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课文中描写惜别目送的是18-19支

曲词:【一煞】【收尾】

长亭路上——痛——重别离

长亭离筵——恨——轻功名

长亭叮嘱——怕——勿弃掷

长亭目送——念——难割舍

五、内容:注意标题“长亭”“送别”,

1,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

的心境。【端正好】一曲,情景交融,写深秋景象勾起她的离情别绪。【滚绣球】一曲,主要

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叨叨令】以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

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生朗诵,注意体会第一部分三支曲子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

点。

A,【端正好】一曲,用典,化用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可看作排比,但不是严格的对偶或排比。这几句点染了一

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

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后两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

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

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

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端正好”的鉴赏点要抓住那几个字,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紧: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

染: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

泪: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

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描写了一幅深秋、旷远又凄凉的秋景,情景交融,

通过这秋景,让我们感受到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流露的愁苦。

B,【滚绣球】一曲,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朗读“滚绣球”,找出

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明确: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杨

柳”在古诗文中是惜别的意象。再看“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大家知道离情难舍,寸阴可贵,

作者无端埋怨疏林挂不住残阳,分明是在写情,此时的崔莺莺多么希望能够留住残阳,留住

张生!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在这里,莺

莺眼中的枫林红叶,垂柳长条,加上前面的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都戴上

了传情寄恨的标记,成了抒发情感的载体。【滚绣球】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

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C,【叨叨令】以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莺

莺为什么没有心思打扮?

明确:【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没想今后孤凄的生

活情景。注意把握少女细腻的心理活动。

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妙好辞”,【滚

3

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生朗读【叨叨令】鉴赏思考。

明确: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

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写得也很生动真切;.“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

打扮得娇娇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做重重叠

叠的泪”是排比。这四个分句也可以和“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惶惶的寄”,合看作排比。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是反复。

【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花、靥,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

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

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

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

然在侧。在这一曲子中,更多地把口语融入曲子中,语言通俗,便于演员演唱,让听众更容

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

有时尽情倾泻,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

2.,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

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

情。“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表

明了莺莺对赴试的态度,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

A,【脱布衫】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

烟衰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寓情统一。

【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

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

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在这里,崔莺莺表露了怎么样的情感?明确:怨

恨。怨恨什么?明确: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朝天子】可着重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方面鉴赏。【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

头微利”,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

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

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但

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

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

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

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

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3,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

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这种

心态不仅表现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而且表明了她对二人前途的深深的忧虑。

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娶妻”,故而

一再试探、叮咛,驾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明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

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

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

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

4

儿女情长。

【四边静】的“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

山落照的秋景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

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近紧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

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五煞】【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

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三煞】【二煞】可着重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

格特征方面鉴赏。【二煞】一曲将莺莺与离愁别恨纠结在一起的深深忧虑和盘托出,进一步

袒露了她的内心世界。

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

她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

想的句子。……【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朝天子】:“„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

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对她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呢?(作长远打算,中状元后在

厮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吗?)(假如他一去不复返呢?他们的爱情就是悲剧,造成这种悲剧

结局的祸首是谁?)

提问1:对待爱情和科举功名、莺莺、老夫人、张生各有什么想法?(最好引用文中的

语言来回答。)讨论后明确:莺莺:坚决反对张生上京赶考。[幺篇]中的“但得一

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和[朝天子]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是她

最好的回答。这些句子使《西厢记》摆脱表现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老套套,升华到否定世俗

传统偏见的高度,使艺术形象迸发出闪光的民主思想的火花。很好地展现了莺莺的叛逆性格

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莺莺珍视爱情,不同意张生赶考的忧虑是矛盾的。如果张生高中,

他年少多才,金榜题名,自然会成为高门大户的择婿对象。如果落第归来,老夫人这一关势

必难过。这都不是莺莺要的结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

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的悲惨地位。老夫人:她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

就打发张生上京赶考,并说明“如不能得中,便休回来”。她不顾女儿的幸福和追求,恪守

“三辈儿不招白衣婿的教条”。张珙:本是上朝取应的举子,他是为了莺莺才滞留浦东

的。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赶考是顺理成章的事,尽管不忍分别,但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

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

提问2:请同学们结合以上分析,概括本文所揭示的主题。

明确: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张生相爱,这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

方式的否定,不求门当户对,只求真情永远。为了爱,视功名如粪土,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

了对封建传统道德的反抗。因而,本折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莺莺送别张生的情景,刻画

了莺莺别离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挚的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

突出了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教师:《西厢记》的结尾仍以大团圆结尾,这是不是又流入了才子佳人幸福团圆的俗套?

是不是削弱了剧本的反封建主题?

明确:《西厢记》历来为人所称道,不仅仅在于它的曲词优美,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它

在思想上的新意,虽然是在写才子佳人,但贯穿全剧的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使剧本在思

想上更趋深刻。为了爱,张生不去科举,滞留浦东;为了爱,莺莺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同

张生联吟酬唱;为了爱,莺莺宁要并头蓬,不喜状元郎;为了爱,不惜违背相国家法,私会

于西厢,有力地突出了爱情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并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做

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既反封建礼教,也反封建婚姻制度。剧中的正面主张是:“愿天下有情

的都成了眷属。”正因如此,作者才设计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样,非但没有削弱其

5

批判性,反而更加强化了对封建礼教观念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叛逆。(解说:几个问题滚动式

地提出,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深入,全面准确地理解文中的反封建意义,认识莺莺的叛逆本

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作适当引导。)

提问3:列举学过的表现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幸福的作品,并和本课的主题比较。

明确:《孔雀东南飞》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揭露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

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也控诉了封建礼教对爱情自由的扼杀的丑恶。

《西厢记》以张生和莺莺的抗争,有情人终成眷属为结局,可以看成是追求爱情的思想

对封建礼教的胜利。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的形象则更为丰满、深刻。贾宝玉是

封建贵族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

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全面敲响了颠覆封建社会的丧钟。(解说:此题的

设计是为温故知新,经过专题化的小结、思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人物形象:重点是崔莺莺。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

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

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

告诉了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

现实基础的。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莺莺的离愁别恨,是

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并不仅限于儿女情长。

4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

后的痛苦。【一煞】【收尾】

【一煞】可着重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一

煞】中“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

人何以堪!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凄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

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发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

环境的寂静,更刻画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

心理,使“长亭送别”留下了境界深远、意味无穷的余韵。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7:38: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84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沉寂的近义词
标签:叨叨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