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王建安视察拒陪同
1977年初夏,王建安到厦门某军视察,军、师领导准备开车陪同前往却被拦下。王建
安一脸不悦地问:“你们来干什么?”领导们说:“给首长带带路。”王建安反问道:“怕我丢了
不成?你们去,我就不去了。”说罢,领导们只好退下。
12、公务用车岂能接娃娃放学
1956年,杨明松刚刚接任贺炳炎的警卫员。前任警卫员交接时告知,司令员有四个子
女在成都军区八一小学寄读,每个星期六下午要接司令员子女回家度假。
杨松明想,八一小学距军区大院有7里多路,难不成接几个娃娃还要去挤公共汽车?
杨明松于是自作主张,向司机“发号施令”派车,“周师傅,出个车,把司令员的娃娃接回来!”
当天傍晚,一辆苏制吉姆牌高级轿车从八一小学开回贺炳炎居住的院子。在学校憋了一
个星期的孩子们欢叫着冲出车门,嬉闹声惊动了正在客厅休息的贺炳炎。
贺炳炎走出门外,顿时两道浓眉拧得紧紧的。他把警卫员杨明松叫进客厅,严厉地说,
“以后,我的娃娃不能用我的车去接。你坐公共汽车也行,喊个三轮车去接也行,这个专车
是我工作用的,娃娃不能用!”
杨明松低下了头,红着脸默默地听着。从此,他再也不敢用司令员的专车去接娃娃了。
13、吴永光下雨不准用车
1970年,吴永光调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配了一部专车。但他除了外出办事,
一般很少用车,上下班20多分钟的路程从来走去走回。
一次,他最喜欢的小女儿吴笑娜请老师到家里教小提琴,离开时突然下起了雨。小女儿
想用车送送老师,吴永光坚决不同意,说:“你送老师是私事,不能用公家的车。”最后,女
儿只好打着雨伞,一步一脚泥水,送老师去坐公共汽车。
后来,吴永光病重,长期在军区总医院住院,而他的汽车停在大楼门口。二女儿吴笑春
在隔壁楼上班,一天又是下大雨,她赶着要去火车站买出差的火车票。吴永光的司机看不过
去了,说:“我开车送你吧!”吴笑春婉言谢绝了:“爸爸都不随便用车,我办自己的事就更不
能用了。我还是坐公共汽车去吧。”说完,就撑伞走向了瓢泼大雨之中。
14、吴德峰走后门没门
解放后,吴德峰长期担任政法战线的领导工作。有一次,他继母的一个侄儿因为当过国
民党特务而被人民政府逮捕,亲戚前来求情,他严肃地说:“我们是共产党,不是国民党,
求情无济于事”。亲戚无功而返。
镇压反革命时,吴德峰的胞弟吴世悉被群众举报,当地政府认定他有罪,便派人到武汉
将其抓回保康县。亲属们到武汉求时任武汉市长的吴德峰帮忙,让他给当地政府打招呼关照。
吴德峰不但没做打招呼的工作,反而一直说服亲属,要严格按照当地政府的政策办。
吴德峰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期间,原来的部下曾有人求他解决一些个人问题,每
次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对来人说,“正因为你原来是我的部下,我才更要严格要求你、爱护
你。我们都是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可不能拿党的原则当儿戏!”
由于吴德峰总是把前来疏通关系的亲朋好友拒之门外,他的勤务员常常感慨,“要走吴
老的后门算是没门,他叫你连窗户都爬不进去!”
15、嫌夫人帽子买贵董必武作自我批评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住进了北京。董老的夫人何莲芝怕他年岁大了,受不得风寒,就
将自己在延安大生产中劳动所得而积攒下的钱给他买了一顶帽子。董必武问花了多少钱。何
莲芝怕他嫌贵,就骗他说只花了二三十元钱。过了些时日,董老又向何莲芝问起这顶帽子的
价格。
何莲芝依然没有改口说:“你怎么不相信人?就是二三十元嘛!”
董老摇了摇头说:"你呀,骗我还说我不相信你,你自己看看。"说完,取下帽子,指了
指帽子里沿的标价。
何莲芝顿时就闹了个大红脸,原来,何莲芝买帽子时,没有注意到帽子里还有标价。
之后,董必武在开党员生活会的时候,还专门拿这个事作例子作了自我批评,并写了一
个横幅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
16、彭德怀的“特权”
1940年4月,朱老总根据中央决定返回延安,八路军前线总部只留下彭总和左权副参
谋长,彭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夏季的一天,彭总翻山越岭到黄山洞水腰兵工厂视察,总务
科的知道彭总胃不好,不让他吃小米,就做了些面条,还炒了鸡蛋、豆腐、土豆、白菜,
凑成四个菜。彭总问:“工人吃的和我们一样吗?”程明升厂长回答:“差不多。”彭总二话没
说,背起手就出门了。他来到工人吃饭的地方一看,是小米饭炒白菜,彭总回来问程厂长:
“这是谁让做的?”程厂长说:“您有胃病,为您做面条是经伙食委员会研究决定的。”彭总的
表情更加严肃起来:“我有胃病你们知道,难道工人中就没有得胃病的吗?你们知道吗?给
我打小米饭来,不吃面条。”程厂长知道犟不过彭总,只好把面条给了伤病员。
17、贺炳炎探亲“三辞刘专员”
贺炳炎上将,祖籍湖北宜都。1951年11月,时任解放军青海军区司令员兼第一军军
长的贺炳炎携妻、子回乡探亲,途经宜昌。前来码头迎接的宜昌专署专员刘真,是他的老部
下。
专署招待所是栋百年老屋,陈旧简陋,食宿条件差。老首长远道而来,刘专员当然想把
生活安排得好点。他精心挑选,找到桃花岭专署机关接管国民党的一幢洋楼,请贺炳炎一家
去住。
谁知贺炳炎一口谢绝,“招待所条件再差,总比打游击时滚泥巴睡地铺好些嘛!”
军区首长回乡探亲,宜昌的父母官自然想尽下地主之谊,想请贺炳炎和其亲属吃顿便饭,
略表欢迎之意。
可是,刘专员几次在贺炳炎面前提起此事,都被谢绝了。虽然如此,老部下总觉得不尽
地主之谊未免失礼,还是备了一席薄酒。
不料却惹得贺炳炎满脸不高兴。他绷着脸说:“现在不少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我们能
节省的要尽量节省。早就讲了,不要请客,怎么还要这样办!”刘专员只好作罢。
贺炳炎临行前,刘专员又提出陪送老首长回乡。贺炳炎抿嘴一笑,诙谐地说:“我回家
探亲,你去干什么?你去,我还要雇一顶八抬大轿抬你这个父母官!”说完,两人都哈哈大
笑起来。
18、梁斌三次辞官的故事
梁斌从1948年底到1952年初,在襄阳工作了五个年头,领受了四个第一。即第一任
宣传部长,第一任襄阳日报社长,第一任党校校长,第一任团青委书记。在这里留下了剿匪
反霸、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亲手创办襄阳建国后第一张报纸《襄阳日报》等足迹,同时也
为孕育《红旗谱》、《翻身记事》等宏篇巨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最终,梁老以其常人无
法想象的执着,为人们留下了以《红旗谱》为代表的数百万字的宝贵文化财富。可是,就是
这样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巨匠,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者,一位完全有资格高官有位、享受
特殊的人,却三辞官。
梁斌第一次辞官是1952年。那是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亲自点将,调他担任新武汉日报
社社长。上任不到一年,他就辞官,为写他的长篇巨著《红旗谱》。随后,他调任北京中央
文学研究所,只做一个机关党支部书记。
第二次辞官,是梁斌辞去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党支部书记,以便专心创作他的《红旗谱》。
第三次辞官,是梁斌找到中组部的领导要求辞去职务,那位领导准备安排他到天津去当
副市长,又被他辞掉了。
后来梁老终于如愿,在河北省文联挂了个名,从此专心地创作《红旗谱》。别人是官越
做越大,他却主动要求越做越小。
19、王树声“收购”家乡送的茶
王树声喜欢喝家乡的绿茶。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次家乡去人给在京的麻城籍首长每家送
来几盒茶叶。他先是欢喜,后是发愁,最后还是坚决不收。来人说:"这是一点家乡的土特
产哦?"他却一本正经地说:"你们把公家的东西送给我,我是坚决不能收的!"但因为他确
实太爱喝家乡的茶了,他还是舍不得让来人拿回去,于是就硬给了八十元现金将几盒茶叶买
了下来。当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才三百四十元。
20、董必武为六角钱写检讨
1941年,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
活条件极其艰难。办事处的财务工作重担由中共南方中央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必
武掌管。为了维持办事处机关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亲自制
定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为了改善办事处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绪的工
作的同时,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既要想尽办法改
善领导和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
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坚持要做检讨,许多身边都安慰董老“六
角钱不是大数目,没必要小题大做,也不用做检讨”。董老对身边的们说:“我们党的经
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
有浪费铺张的权力。”之后,董必武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央写了检讨
信。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7:08: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83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