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知识大全
基本简介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子为
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
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
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
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
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
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
生动景象。
当今,我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
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历史
十三世纪时,意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始
传到世界各地。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
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
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进行测距、
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
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
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
摔死,名为“生”。
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臵
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
军士气。
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
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
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
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
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
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日据时代——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
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
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
1980年,风筝开始广受喜爱,除原来双线外,并演变成
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
历史起源
风筝真正的起源,现在已无法证明。有些民俗学家认为,
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鬼
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
去的亲友。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大多数的人认
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
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
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
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
「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
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
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是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风筝。(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
风筝,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
以上历史了。
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
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
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
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鸿
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
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就如春秋时期,鲁班『制木鸢以
窥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
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
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
迎风作向(一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
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
是南朝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城墙被包围。
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
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
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
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
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
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
的故事。
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
筝,可惜后来失传。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
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
又从其它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
三、四世纪才传至欧洲。
美国也有放风筝的故事,当时的人们以为雷电与闪光,
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惧,富兰格林则利用风筝,证明了
雷电与闪光是空中放电的现象,而发明了避雷针。
风筝文化
中国风筝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
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
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
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
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
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
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
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
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
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
“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
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
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
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
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
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
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
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
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
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
福的追求。
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
“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求福:
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
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
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
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
可以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
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
“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
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
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
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其他的求福吉
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
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
祥图案与风筝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
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长寿:
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
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
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说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
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
“寿”字有三百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万”
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
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
“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喜庆:
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
“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事的“征兆”,
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
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
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
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
如“百鸟朝凤”。寓间美满婚姻、夫妇和谐有鸳鸯图案风筝
等。
吉祥:
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龟在古代是长
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龙的
话题,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龙是有着特别的
意味,龙有着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的
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兽及其它
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
“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中国传统风筝——龙头蜈
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
势磅礴而受人喜爱。
其他国家
各国风筝的特点及风俗
虽然对于风筝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人还是
认为风筝的起源在中国,大约在8世纪时传播到世界各国。
一般而言,由于亚洲地区盛产竹材,适合各种自由曲线
的结构设计,并且与神话传说相结合,所以风筝造型千变万
化且富个人色彩;而西方国家因为缺少竹材而以玻纤或碳纤
为材料,在风筝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鲜明、简洁,多以单纯的
色块来表现。
不过由于材料、气候和民俗习惯的差异,而演化出各式
各样、形态多变的风筝,例如北方的沙燕传到东南亚后,就
转化成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印度、泰国等各型月筝;
而硬拍和米字结构传到韩国发展成风穴风筝,传到日本,则
以浮世绘风格传扬于世。至于传到欧美地区的风筝以风箱、
伞翼及十字结构为主,因此以各种立体造型及三角翼等几何
图案为设计主流。
马来西亚:传说很美丽
马来西亚人喜欢放风筝,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据
说是为了向稻神致意。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
穷庄稼汉在田里遇到一个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领回家,悉
心抚养,女孩越长越漂亮,他和乡亲们的收成也越来越好。
谁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赶出了家门,从此,村子
里庄稼的收成就越来越坏了。原来,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
有人告诉他,必须做一个漂亮的东西,放到空中稻神之处,
向她表示忏悔。这庄稼汉便做了风筝。随着风筝的升空,人
们的日子又富裕了起来。
马来西亚风筝的长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间,宽与长相
仿。风筝的制作相当讲究。首先挑选面向东方生长的竹子,
据说这能保证太阳神始终附在风筝上伴随你度过一生。
马来西亚风筝的形状有鱼、鹰、猫、鹦鹉等,然而人们
最喜欢的却是月亮风筝。月亮风筝因形似月牙而得名,这种
风筝有的像鸟、有的像鱼,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点。在正式
的官方场合,马来姑娘常常手执精心制作、图形优美的月亮
风筝迎接贵客。
马来西亚政府经常组织风筝比赛。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还
把风筝作为公司的标志。
日本:浮世绘风格独特
风筝传入日本的时间,一般以为是在中国唐代时,通过
遣唐使从中国带往日本的。
风筝传入日本后,原是作为同事方面传递讯息之用,直
到江户时代才在民间流传开来。早期的风筝多为长方形和金
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
已形成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让风筝的艺术与欣赏价值更为
提高。
韩国:风穴风筝独树一臶
韩国自行发展出代表性的风筝——风穴风筝,这是由米
字结构的风筝转化而来。
一般的米字风筝是以十字交叉与对角线交叉的骨架结
合在一起,加强结构与增加受风。而韩国的风穴风筝更进一
步地在平面上挖一个风穴,巧妙地运用受风与排风的位臵,
让背风转为浮力,使风筝的动作更为灵活,属于打斗风筝的
一种。
泰国:风筝也有男女之别
泰国的风筝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之为鸟筝,女筝称之
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
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7个女子操控。每年2月~4
月是传统放风筝季节,常举办多风筝赛会。
荷兰:曾造出世界最大
现在的荷兰风筝多没有骨架,材料多为尼龙布和塑胶
纸。荷兰曾在1984年展示一只世界上最大的风筝,无骨架,
以尼龙布制成,放飞前要先充气,并由8吨的汽车牵引才能
顺利升空。/
英国:风筝监视潜水艇
在英国,风筝原先是作为航空学的装臵之一。20世纪
20年代,以风筝进行广告宣传已是常见的宣传手法,而二次
大战中,英国曾用风筝载人来监视德国潜水艇的活动。20世
纪40年代,英国海军还曾把风筝作为防卫空中攻击的装臵
配臵在驱逐舰上。
美国:特技风筝来自靶机
放风筝,在美国被视为一种老少咸宜的体育活动,所流
行的风筝多为尼龙布制,不怕风吹雨淋。
1956年发明软体风筝后,不仅放飞时只靠尼龙布或塑胶
材料来支撑,更可将风筝折叠起来,携带相当方便。现在相
当流行的特技风筝,据说就是根据导弹射击试验的靶机设计
出来的。
技艺概况
风筝艺术概况
中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这点早已为世
人所公认。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记述中国风筝的详细资料却
不多,而专述中国风筝具体技艺的资料就更少。中国传说曹
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是一个记述中国风筝技艺的
专著,但至今不只还见不到此书的全文,就连此说是否属实,
曹氏是否确有废艺斋集稿这套著作,也还缺少足够的旁证材
料,学术界还在争论之中,没有结论。从主观愿望上讲,我
们很希望曹氏或其他先人能为后代留下一本有关中国风筝
技艺的宝贵资料,供今人继承和发展。但希望不能代替事实,
我们只能等待着这方面新的发现。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流传
的谱式了。如传说宋徽宗的“宣和风筝谱”是较早的一本,
但至今乃未见到。其他就是各风筝世家或风筝玩家个人收集
的谱式了,今天还能找到一些。中国虽然这些谱式各有局限,
但必竟是可贵的资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金铁庵著
的“风筝谱”一书较有价值,不足之处是没有图,这也许是
由于当时印刷出版条件和资金的限制有图而未印出来。中国
除“谱”外还有一种可贵的实物资料——“条”,即制作某
种风筝骨架所用的标准竹条,这一般都是在大批生产风筝的
世家中代代相传的,如北京“风筝哈”家就有一捆流传几代
的“条”。这就补充了“谱”上只有画面,没有骨架或只有
骨架而没有具体竹条尺寸和粗细变化的不足,使风筝技艺的
流传更加完整。在文字、图画和实物之外,中国民间工艺的
技艺传授主要靠“口传心授”,这就是在民间艺人中使用的
“诀”。这是为了好教好记和保密所用的“歌诀”或“切口”。
由于艺人的文化水平所限,这些歌诀或切口往往有音无字、
或有字无形,在流传中丢失、修改、讹误很多。中国对风筝
技艺的讨论主要是以上述流传下来的有限的文化遗产做为
历史背景的参考,以现存的传统中国风筝为根据,用科学的
工艺技术和飞行力学原理进行分析,希望它能为今后中国风
筝技艺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一点参考。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
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学者,前辈同好,有识之士和青少年
朋友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批评指正。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
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
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
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
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
“绘”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风、线、
放、调、收。而这“四艺”的综合活用就要达到风筝的设计
与创新的水平。
我们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
20日,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风筝载人
2009年10月,在广东汕头澄海区的空地上,“汕头风
筝王”陈旺松放飞了一个一百多米长的“龙头蜈蚣”风筝,
这个风筝把一个小学生带上了天空,实现了风筝载人。这已
经不是陈旺松第一次挑战风筝记录了,在二十年放飞风筝的
过程中,这个农家孩子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位臵。
相关著名艺人
陈善庭,张衍禄,牟秀兰,郭遒馨,胡敬珠,杨同科,
杨万善,韩连溪,康万香,孙永春,张效东[2]
简要做法
做风筝的工具:
浆糊、纸刀
做风筝的材料:
竹篾、纱纸条、马拉纸
方形风筝的特点:
(1)这种四方形的风筝,现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风筝的骨架,单单用两支组成非常简单。
(3)做法虽然简单,可是样子的变化非常多,加些工夫
可以做出很多东西。
做法:
1.首先将竹篾浸水,令竹篾软身,再用刀将竹篾破开,
约三分之一粗度,然后修半形,因为稍后要将竹篾贴在马拉
纸上,如果太粗,竹篾会拉破纸张,同时竹篾太粗,纱纸条
就贴不稳。将修好的竹篾裁成两条长短适当的长度,约为16
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将马拉纸裁成一个四方,长约24吋,
马拉纸是一种非常粗糙的纸张,最适合作风筝之用。
2.到此时就可以将竹篾贴在纸上,但要记着将长长的
竹篾,用纱纸扎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后慢慢屈曲,直至长竹
篾两端触到纸的对角之上将它贴好。
3.最后一步就将风筝的尾巴贴在风筝的下方,较好线
与风筝的角度后,就可起放。
4.风筝的尾巴是平衡风筝的主要工具,当风筝乘风而
上之时,如果一方较重,风筝就会偏向这方,而尾巴最好比
较长,因为越长就会有一个重量今风筝头部升起,使全身受
风,平衡了斜的一方。
5.风筝的丝线可以用牛皮线、棉线、玻璃线等线辘可
分圆线辘及排辘将线扎在风筝上,要成一斜角。
风筝文化
开封、北京、天津、潍坊、南通、阳江并称中国六大传
统风筝产地。
阳江风筝
广东阳江于一九九三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风筝之
乡”,此后,阳江市把每年重阳节定为风筝节。
开封风筝
开封风筝历史久远,种类繁多,扎工精细。开封风筝大
体可分为6类:硬翅类风筝:如大脚燕、蝉、等;软翅类风
筝:如鹰、蝴蝶等;串类风筝:如串雁、巨龙等;桶形类风
筝(或称立体风筝):如龙亭、火箭;板子类风筝:如七星、
八卦等。其中以龙亭风筝和巨龙风筝最有名气。“巨龙飞腾”
大型风筝长200余米,头部重20千克,腾空后,气势恢宏,
动人心魄。此外还有无骨架类风筝。近年开封又开发出精
美的微型风筝,娇小精美,可放于掌上,令人爱不释手,可
收藏,还可放飞。开封风筝已成为中外风筝爱好者收藏欣赏
的佳品。
开封风筝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在开封民间延续着一个风
俗,清明节这天把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有意将风筝线割断,
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
底放了出去,可在一年中不生病。而且风筝寄托着希望,如
在燕子风筝上画了鱼,隐含着年年有余的意思,如在风筝上
画了蝙蝠、桃子、松树、仙鹤,意思是有福、有寿,松鹤延
年。
开封人把放风筝视为一种投身于大自然的娱乐健身活
动,四月春风放风筝,是开封市民家家户户喜爱的活动。这
项活动也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老少皆宜,通过在田野郊外放
风筝吸收了新鲜空气,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增强了体
质,使得我们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悦。
潍坊风筝文化
潍坊市被各国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
潍坊风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逐渐形成了选材讲
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
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等交相辉映,
鼎足而立。
潍坊风筝艺术品种繁多,由于风筝艺人和各行各业的风
筝制作者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的知识结
构,形成了不同体系和流派,大体有如下三种:
一、传统民间派
潍坊民间风筝,从历史上看,是相对宫廷风筝和艺匠风
筝而言的:在现代,则是相对现代新式风筝而言的。其特点
是:
(1)民间风筝的制作者,多数是农民和手工艺人,一般
地说,在艺术上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
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
的风筝,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臵和制作风格,都带
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民间风筝大都是结合清明、重阳节这些传统节令制
作的,所以其主题是有选择的,形式讲究装饰性.
(3)民间风筝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纸糊,不甚讲究,
但风格粗犷,不矫揉造作.
(4)民间风筝受地域性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的影响,
而且在制作中往往相互观摩、磋商,加之祖传、世袭的因素,
所以,民间风筝带有古老传统的色彩,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创
作。
二、传统艺匠派
潍坊由于出现了卖风筝的生意,专职风筝艺匠也就应运
而生。在潍坊历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
制乃至设计制作,使潍坊风筝中出现了十分考究的精品。当
然,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买不起,而买这些风筝的有
钱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艺人订作,这就是那句流传下来的
谚语所说的情况“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旧朝代更
换期间,一些宫廷风筝艺人流落民间,也促进了艺匠派风筝
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带有宫廷风筝庄重、华贵的特点。传统
艺匠派对潍坊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
使潍坊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潍
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代创新派
由于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科技人员、工人、城镇居民
踊跃参加风筝活动,充分发挥了现代工艺、现代科学技术的
优势,在继承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崭新的现代风筝。
现代风筝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造型简
洁、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潍坊风筝按其形状又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串式、桶式、
板子、硬翅、软翅和自由类。
潍坊串式: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
一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例如龙头蜈蚣风筝,分
头、身、尾三个部分,身子为主体,由若干个圆片形的单体
组成,每个圆片就是一个风筝。、
潍坊桶形:亦称立体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
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
箭等。
潍坊板子“就是平面板形风筝。升力片就是主体部分,
四边有竹条支撑,形状多八角、菱形、正方形、四边形等。
潍坊硬翅:这种风筝的翅子是固定的形式,而翅子范围
以外的部分造型与骨架结构,则因题材不同而各不相同。它
的升力片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
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两端向后倾,使风从翅两端逸出。
潍坊软翅:它的升力片是用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
端是软性的,没有依附主条。骨架结构多作成浮雕式,适宜
于禽鸟和昆虫风筝。如鹰、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
螳螂、蝉等。
潍坊自由类: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
国风筝之长的风筝。跨种类的如“鹊桥会”,把串式、立体、
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运用新技术的如长120米的串式
风筝“梁山一百单八将”、“百鸟朝凤”等,不仅能迎风转
动,还能敲锣打鼓、喷烟冒火,“孙悟空”还能在放飞中七
十二变。
潍坊国际风筝节潍坊国际风筝节是一年一度的国际
风筝盛会,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风筝都潍坊举行。
自一九八四年开始,迄今已连续举办二十二届,吸引着大批
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
潍坊十大风筝世家
一、陈家风筝
陈善庭(1822-2、1874),清代同治年间著名风筝艺人。
年轻时曾在潍坊“永盛扎彩铺帮工,跟一位姓丁的师傅学花
灯、风筝的扎制。丁被召进京城,陈善庭便继承了扎彩铺,
制作风筝,并兼绘朝堂壁画,名气很大,人称”陈扎彩“。
他把自己擅长的人物风筝改造成家禽走兽风筝,如“十二生
肖”等等,很得群众喜爱。至今民间仍存有他创作的“雷震
子”和“仙鹤童子”风筝书稿,可惜其原作已无处可寻。
二、唐家风筝
唐家扎风筝起始于明末(公元1628年左右),其作品曾
流传于青州、莱州、沂州三府。到清咸丰年间“唐家风筝铺”
正式开张。其第三代传人唐洪飞(1874-19、1934)、唐洪亮
(1872-1938)兄弟,开过竹器店,同时兼制风筝。他们将购
进的毛竹先选出适宜的制作风筝的材料,其余的再制作竹
器,所以他们的风筝材料很好。其祖上曾传下一部《扎彩图
谱》,其中介绍了21种串式、桶式、硬翅风筝和彩灯的扎
制方法,可惜现已失传。唐家风筝的第四代传人是唐延寿
(1929-26、),其父唐洪飞、唐洪亮是叔兄弟,父子二人大
胆创新,把“唐家板子硬翅风筝”两翅加宽,使之更加吃风、
宜飞。唐延寿还创造了像形风筝,他的“双燕”被称为一绝。
三、张家风筝
张衍禄(1899-33、1988),潍坊城关人。10岁起跟邻居
牟恒邦学扎制风筝,后自立门户,开起了风筝店,经营40
余年。他卖风筝有个特点,就是边卖边讲风筝的典故和扎制
技术。因张衍禄善于经营,对风筝鉴别有独到之处,所以其
他风筝世家均跟他交好。外地客商来潍坊选购风筝,也常先
与张家接头,无形中,他这里成了潍坊风筝的集散中心。张
衍禄扎制的风筝常由职业画家张国干绘画,画面美观大方。
他还根据北方春季风力情况,运用力学原理,发展了拴中线
的技术。他设计的拴一根线、两根线和三根中线的技术,使
各种风筝放习时易于保持平衡,为各名家所采用,对后世影
响很大。
四、牟家风筝
其代表人特牟秀兰(1854-52、1914),著名民间艺人牟
恒邦之女,因共代表作桶子风筝中的彩绘牡丹是她的绝招,
故人们送她美称“牟(牡)丹”。牟恒邦原是济南魏家胡同扎
彩作坊的画工兼裱工,空闲时扎制风筝。因作坊倒闭,携女
儿流落潍坊,在扎彩店当画工兼扎风筝,因风筝销路好,便
自开了店铺。女儿牟丹擅画工。以后父扎女画,曾制作出八
百对判官风筝,在潍坊盛行一时,并远销济南等地。牟丹制
作的风筝以桶子和板子为主,她独特的“牡丹仙子”风格别
具,其骨架是人特和盛满牡丹的花蓝,放习时先把人物送上
天,然后用“蝴蝶碰”将花蓝带到空中。可惜其制作方法已
失传。
五、郭家风筝
郭乃馨,字兰村。年轻时跟潍县名画家丁启吉学国画,
擅工笔彩绘人特,尤擅画马。解放后调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
工作,1957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手工业艺人大会并获得“老艺
人”称号。他的风筝绘画完全采用国画工笔技法,着色重远
观效果,喜用大块对比强烈的透明颜色。他制作的风筝可以
拆卸、折叠,并非常讲究起飞效能。因而他的风筝在20-40
年代名噪一方。
六、胡家风筝
胡敬珠,字次陶(1893-1964)。11岁时即学扎制风筝,
后与兄弟胡敬明放风筝时,拾到一只断了线的小龙头蜈蚣风
筝的头,引起极大兴趣。他把这只龙头折开,重新组合,反
复琢磨,终于模仿着扎制成了一只龙头蜈蚣。从引他便迷上
了这种风筝。有时他一次携带四种不同造型和扎制方法的龙
头作试验,采节用料也十分讲究,用秤计量,标准统一,并
注意竹节对称,蒙面松紧适度。因而他制作的龙头蜈蚣风筝,
形态优美,工艺精巧,彩绘鲜明,起飞高稳。他的研究丰富
了潍坊串式风筝的制作,其独特制作方法,广为流传。
七、杨家埠风筝
杨家埠是中国三大年画的产地之一,也是潍坊风筝的
重要产地。杨家埠风稳将木版年画的特点融合到彩绘上,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代表人特是杨同科(1902--108、)。
他9岁便随伯父杨振盛和杨振甲学扎风筝,同时学木版年画。
11岁进本村一家风筝店学徒,不到三年就基本掌握了各种传
统题材100多种风筝和10多种扎制方法。后来,他总结老
式木版三色风筝的传统技法,并多次去苏州、北京、天津学
习观摩,大胆创新,终于树立了崭新的杨家埠风筝风格。
为解决杨家埠风筝起飞难的问题,他改变了双翅的比例,减
速轻了骨架的重量,使其能够“一级风起,五级风不折”
他制作的风筝,大的有300多米长的龙头蜈蚣,小的有火柴
盒那么小的蝴蝶,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八、杨家风筝
杨万善(1911-1979),曾用名华南、达善,潍坊城里人。
初中毕业后,1便以扎制风筝为业。当时人们称杨家埠风筝
为“婆婆鞋”,称他的风筝为“万善风筝”。他的风筝多
是像形类,以板子、桶子为主,很受群众欢迎。他的贡献主
要在于创新和发展了“潍坊风筝碰”。他家收集了南北方风
筝碰20多种,在多方借鉴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他制作
的风筝碰能上天散花,还能返回地面。他首次扎制鹰风筝出
口的老艺人之一。曾长时间与郭兰村合作,专制出口风筝,
在扎制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1963年,他的风筝曾在天津和
北京放飞表演,受到好评。他去世后,次子杨汝柏继承了他
的事业。
九、韩家风筝
韩连溪,潍城人,曾在首饰作坊学铜匠和牟恒邦风筝铺
帮工,后独自开了风筝铺。他将首饰制作技术与牟家风筝相
结合,另辟蹊径。他制作的硬翅风筝,构图奇特,代表作有
“苏武牧羊”、“钟馗捉鬼”等。他的飞机风筝亦有独到之
处,平面造型、绘画用大色块,很受孩子们的欢迎。1933年
春,潍坊首届风筝大赛,韩溪连的硬翅风筝轰动全场,从此
名声大震。/
十、孙家风筝
孙永春(1924-),出身于民间手工艺家庭,祖父孙文彩
是扎制艺人,父亲孙道绍则是有名的风筝艺人。1928年孙家
开了“庆春风筝社”,在社会上渐渐有了影响,有好几家商
店在北京、济南销售他们的风筝。以后孙永春继父业,技艺
大进,16岁时,就有不少作品远销外地。他的风筝,以串式
为主,取材广泛,造型成动,色彩绚丽,很讲究画工,能采
用中国写意画的“以意得之”的方法,不拘泥于现实生活,
而注重神韵。他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尤为出色,起初为平板
式,后改为平板加立体,如今是立体的。1961年他与北京画
家马晋一起设计了两只巨龙风筝,龙头由他扎制,腰节由北
京人扎制,在天安门广场放习,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78年
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他的龙头蜈蚣风筝又一次得到了
好评。他的次子孙锡起,继承父业,已崭露头角。
相关分类
软翅风筝
即一般常见的禽鸟风筝。它的升力片(翅)是一根主翅条
构成翅子的下布是软性的,没有主条依附,主体身架多数做
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数是禽鸟或昆虫。鹰、蝴蝶、蜜蜂、
燕子、仙鹤、凤凰、蜻蜓、寒蝉、螳螂等皆属此类风筝。为
放还有一种可拆装的软翅风筝,把传统的上下分开的蝴蝶翅
膀,改为活翅膀,固定骨架,便于折叠,放飞效果逼真,或
顶的翅膀一张一弛,保证了风筝的稳定性。
硬翅风筝
常见的元宝翅任务沙燕风筝即属此类。它的特点是升力
片(翅)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
凹,形成通风道。翅的端部向后倾,使风从两翅端部逸出,
平着看象元宝形。如北京流行的米字风筝,、花篮、鸳鸯、
喜鹊、鹦鹉等,这种风筝的硬翅是固定的形式,而硬翅范
围以外的造型与骨架结构,则随内容题材的不同而变化。
龙型风筝
主要以龙头蜈蚣风筝为主,也是潍坊风筝的一大特色。
板子风筝
即人们传说的平面形风筝。从结构和形状上看,它的升
力片就是主体,无凸起结构,风筝四边有竹条支撑。此类风
筝较多见,扎制容易,飞升性能好,又适合表现多种题材,
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板子风筝,京津地区也叫拍子风
筝,有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这类风筝一般都拖着个长长的
尾巴或穗子,这对起飞有逸出。板子风筝中,最简单的一种
是“瓦爿”块,方方的一片,南方农村叫它“二百五”,北
方俗称“筝子”,又叫“屁帘儿”。
立体风筝
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
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桶行形风筝
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的风筝,象宫
灯、花瓶、火箭、酒瓶等皆属此类。
自由类
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
风筝。跨种类的如“鹊桥会”,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
方法集于一体;运用新技术的如长120米的串式风筝“梁山
一百单八将”、“百鸟朝凤”等,不仅能迎风转动,还能敲
锣打鼓、喷烟冒火,“孙悟空”还能在放飞中七十二变。
风筝运动
操作原理
众所周知,风筝上天有两个必要的条件:(1)风筝要在
有风的天气下,风筝才能放飞;(2)风筝都得有提线的牵引,
“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下来。
扬力作用
扬力的产生:风筝在空中受风,空气会分成上下流层。
通过风筝下层的空气受风筝面的阻塞,空气的流速减低,气
压升高;上层的空气流通舒畅,流速增强,致使气压减低;扬
力即是由这种气压之差而产生的,这正是风筝能够上升的原
因。
以上可知,扬力的产生有2个要素:(1)风力;(2)牵引
力;这就解释了开头提出的问题。在风力、牵引力和由此产
生的扬力三个力的作用下,风筝在空中基本上是达到受力平
衡的。
风筝在空中的受力:风力的方向基本上是水平方向,而
风筝受风的角度和上扬力的大小,可以由提线方便地控制。
几次练习后放风筝者会很快掌握控制风筝的技巧:放风筝的
时候,一般是一抽一放。
抽的时候,因为风筝提线一般放在风筝面靠上的位臵,
加大牵引力可以控制风筝角度变小,上扬力增加,风筝稳步
上升;放的时候,即平衡的风筝牵引力变小,在风力和扬力
的合力作用下,风筝会飞高飞远,但是必须很快又抽,以再
次保持风筝的角度稳定。
风力正盛的时候可以多放线,当风力稍有下降,就收一
些线。
对健康的好处
春天放风筝,对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传统中
医认为,放风筝者沐浴和煦的阳光和春风,有“疏泄内热,
增强体质之益。”史书《续博物志》也有“放风筝,张口
仰视,可以泄热”之说。现代保健医学的研究也表明,在明
媚的春光里踏青放风筝,可以舒展筋骨,让身体随着放飞的
风筝而不停地移动,从而活动四肢百骸;同时,由于尽情呼
吸着新鲜空气,吐故纳新,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
液循环状态,从而获得消除冬日气血积郁、祛病健身之功效;
此外,放风筝时,双眼面对蓝天,飞行的风筝千姿百态,可
以消除眼肌疲劳,调节和改善视力,预防近视和弱视。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医院和疗养院采用“风筝疗法”治
疗精神抑郁、神经衰弱、小儿智力不全等症,也收到了神奇
的疗效。
放风筝也是一项健脑运动,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仅仅处
理好放风筝和风向风速的关系,就得让放飞者动一番脑筋:
风筝飞起来的必要条件是地面有风,但风速过大也不好放
飞,因为这时空气水平方向力量过大,风筝不易“抬”上来,
也很难控制;放风筝最怕的是风向不定,因为此时风筝最容
易“栽”下来。古人认为放风筝的较高境界是:放时相牵,
一线相连,未放之时,如马卧槽,放飞后如同进了赛马场,
要精神抖擞,把线看作缰绳紧拉,如同驯马一般,然后望天
入静,随飘移而前后奔走。
放风筝能使人情绪开朗、心境愉悦。放飞时,大脑高度
集中,无疑会消除人的内心杂念;放飞者极目蓝天,其心胸
也会感到开阔;此外,春季草长莺飞,触目皆景,放飞风筝,
如同一次人与自然的美好对话。
放风筝的时间选择
人们说春天最适合放风筝,因为放风筝需要不大不小的
风,然而春天的风不大也不小,而且天气不会很冷也不会很
热。所以在春天放风筝最好。在放风筝的时候,尽量不要选
择阴天或雨天,因为光线太暗和视觉的集中会导致近视。
相关传说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四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
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四是李邺说。
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
公认的。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
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
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
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
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象
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
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
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
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台湾的高
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
筝。
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
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
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
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
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
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飞鸟说
从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
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得出结论:
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
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
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
理。风筝起源于中国,着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
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有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
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
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
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第四种说法是: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所见文
著有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这样写道:五代李邺于
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
如鸣筝,故名风筝。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7:07: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83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