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幽州夜饮

更新时间:2023-01-24 16:55:23 阅读: 评论:0

进入初中半年的感受-酒精灯温度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挫折伴我成长作文)

高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解析(1)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宋)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

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注】,江空月静。

【注释】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

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

B.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无人”也“无影”,只有柳絮飘舞,暗写自己的孤寂。

C.作者在船上望去,见远处有人归之影,与落日斜晖相映衬,描绘出飘飘欲仙之姿。

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又用“谁省”一词,用以突出此时自己才是其知音。

(2)词中“彩绦朱索”是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是借代手法。下列诗句

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如本词结尾句“尽汉妃一曲,江空

月静”就与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请从描写对象、表达技巧和

所寓情感三方面赏析二者的“同工”之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

杜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

以防强盗。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

(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

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③!

【注】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②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

伶。③生子何须似仲谋:《三国志·孙权传》中曹操曾云“生子当如孙仲谋”。

(1)“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表达技巧。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

作者却感叹“生子何须似仲谋”。二者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作比较赏析。

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幽州夜饮

(唐)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1)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3)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

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

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

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

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

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

不失洒脱。

(2)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出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兴八首(其六)①

杜甫

瞿塘峡口曲江头②,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③。

珠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注】①本诗是安史之乱后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所作。②瞿塘峡:三峡之一,在夔

州东。曲江:在长安南。③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兴庆宫内。唐玄宗为方便游赏,

自兴庆宫筑夹城复道,直通曲江芙蓉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此诗是杜甫困居夔州时,对失陷之后的长安的追思,虽衰损颓唐,却语言浓丽。

B.颔联回忆玄宗当年的游宴与安史之乱的爆发,含蓄暗示了致乱的原因,语意含蓄。

C.颈联写楼亭富丽、游船往来、水鸟飞舞等奢华堂皇的实景,可见当年长安富奢。

D.尾联写对曲江歌舞地的回顾,表达对国事衰颓的痛惜,也是对兴亡盛衰的感叹。

(2)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评论杜诗:“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请谈谈你对此诗首联

的理解。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杜荀鹤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散”“凝”二字准确凝练,将春雪“时散时凝”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B.颔联写春雪到来时的山中景色:岭梅似乎再次开放,岩石上融化的雪水也开始结冰。

C.颈联“鹿儿”“吟僧”可见诗人情趣的高雅,身处山中苦寒之地,却闲适宁静、恬淡自适。

D.诗歌尾联写春雪和春雨发挥了同样的作用,使得松间小路上的青苔又密密覆盖了一层。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①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安石父王益首为江宁(南京)通判,死后葬于江宁牛

首山。此诗是作者寒食节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代指官位

爵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诗人的情思就如同被春风吹拂的杨柳千条万缕。

B.颔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流下的眼泪很多,以致于使冶城潮水上涨。

C.颈联“雪争出”与“朱早凋”相对,写出诗人头发斑白、容颜早衰的状况。

D.尾联表达了诗人不甘心过打渔砍柴的生活,而要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愿望。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侯庙古柏

李商隐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①。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②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③。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④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⑤。

【注释】①閟(bì)宫:深闭的祠庙。②惠陵:这里指刘备的陵墓。③冯异,东汉开国

名将,屡建战功,有“大树将军”之称。召公:指召穆公,宣文王之政,在甘棠树下处理政

事,开创“成康之治”。④金刀:暗指刘家天下。⑤昭融:光明,指帝王的鉴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点题,写武侯庙前的古柏,枝拱卫祠堂。

B.诗歌三四句写古柏枝繁叶茂,向东伸展到刘备惠陵。

C.诗中“海鹏风”用《逍遥游》典故,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

D.诗歌后四句盛赞武侯之才,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慨。

(2)诗的五、六句“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入洞庭

宋湘

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①,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②,又怕鱼龙跋浪听。

【注】①正则: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②悲秋赋:此处指宋玉的《九辩》,该作揭

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重复使用“长江”,三四句重复使用“湖”,这样就把作者离长江、入洞庭、后中

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

B.“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和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

的开阔感;“终古”又能自然地引出下文。

C.“深夜”渲染环境的神秘气氛,表示诗人夜深时犹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突出了屈原的可

敬,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

D.“深夜有神觞正则”一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是神灵也

在为这位忠直之士鸣不平,至今犹在祭奠他。

(2)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的作品,首句歌颂了“历遍穷通”的伊尹和吕尚,展示了一代政治家鉴

古论今的真实感情。

B.“若使当时身不遇”词人为伊尹和姜子牙感到庆幸,也为没有被知遇的英雄而惋惜。

C.下阕首写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遇合”就会“风虎云龙”,使国家兴盛。

D.本诗用典贴切,借用历史中二位“英雄”,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2)某位评论家说:“二翁合也,均本诗之□□也”,这两个字是本词的词眼。你知道词眼是

什么吗?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归王官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释】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鹤疏,

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

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

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

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

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

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

泥”的异同。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感愤

王令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

狂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释】①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

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扰。②蜺:古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③却:此处指“返

回”。④去:作“来”讲。⑤浑:简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

沛然的堂堂正气。

B.颔联作者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

太平盛世去。

C.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颈联“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人兴酣

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

D.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

识见。

(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4.诗歌赏析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释】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

南一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

徐之瑞①

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江左夷吾④,

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伤心地、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鼎鼎华年,

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释】①徐之瑞:字兰生,浙江仁和人。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②传说女娲断

鳌足做撑天之柱。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④温峤认为

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1)这首词的上片多处用典,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16.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有感(二首)

[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在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的首句运用比喻,把池塘比喻为一面镜子,写出了池塘清澈明净的特点。

B.第一首诗中诗人用“徘徊”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天光云影倒映在水面上的动态景象。

C.第二首诗写“蒙冲巨舰”因春水萌生变得如羽毛般轻盈,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江水力量之

大。

D.两首诗歌语言庄重典雅,内蕴丰富,融景趣、情趣、理趣于一炉,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

道的启迪。

(2)两首诗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读书感悟?请简要说明。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村童戏溪上①

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跄冲淖②去,纸鸢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④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注释】①乾道元年(1165年),40岁的陆游被调任隆兴府通判,因谗言被罢免官职,闲居

于山阴4年,此诗作于乾道三年春。②冲,冲到泥沼里去。③纸离,风筝。④耦:读

“ǒ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观”字是统帅全诗的关键,前三联描写所观,最后一联抒发所观之感。

B.首联通过溪水堤平、村童谢晴等意象,描绘了祥和的画面,反衬尾联的不平心情。

C.“跋扈”一词变客为主,形象地描绘了风筝挟持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发出声响的形象。

D.颈联由实转虚,展现了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农耕,冬闲则入塾学习的生活画面。

(2)人们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首联中的“闲”字最值得品味,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注释】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以水上浮萍作比,形象地写出了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

是天涯沦落人。

B.颔联是说年华逝去之痛和战乱流离之苦折磨诗人,以致衰老,竟不觉花之美,只好借酒

浇愁。诗意凄凉,字字酸楚

C.尾联意为;趁未衰之年,暂拼一醉,破涕为笑;期望今后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是诗

人聊以自嘲,也是自许自慰。

D.全诗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感世伤怀而又不失美好愿望的诗人形象。语言生

动辛辣,极具讽刺性。

(2)全诗对比贯穿全篇,试赏析这种手法的运用。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卜居

杜甫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注】①鸂鶒(xīchì),水鸟名,比鸳鸯大而色多紫,俗称紫鸳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居”意为选择居处,根据诗歌内容看,诗人选择的居处应该是为读者所熟悉的

B.首联写出了草堂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并透露出“卜居”于此的原因。

C.颈联与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写景手法相似。

D.尾联中“乘兴”紧承前文,表明诗人有了居所,了却了后顾之忧,要大展宏图。

(2)诗歌首联写到“林塘幽”,请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的。

20.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出嘉峪关①感赋四首(其一)

林则徐②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①嘉峪关:在今甘肃嘉峪关市西七十里。②林则徐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1841

年6月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函谷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征人驻马蹄”指明全诗的立足点,这首诗从同一视点上,写出对象雄伟壮阔的丰富

性。

B.“严关百尺界天西”一句“界”字指出嘉峪关作为通向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

C.“飞阁遥连秦树直”,诗人回首来路,视角由远及近,嘉峪关楼阁与古秦地。树木相连,抒

发了诗人有家难回的凄凉苦楚之情。

D.“缭垣斜压陇云低”“云烟”“绕垣”被压低“严关”又高出城墙,云烟绕垣烘托了严关高“百

尺”。

(2)此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诗歌鉴赏

1.(1)B

(2)D

(3)描写对象:都描写了动人的琵琶曲(音乐)。

表达技巧:都用了以景结情(或衬托)的手法,运用空廓沉静的月夜环境氛围,烘托出音乐余

音绕梁的动人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

解析:(1)B

(2)D

(3)描写对象:都描写了动人的琵琶曲(音乐)。

表达技巧:都用了以景结情(或衬托)的手法,运用空廓沉静的月夜环境氛围,烘托出音乐余

音绕梁的动人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所寓情感:都弓了听众沉浸在余韵之中的

默默无言,只有琵琶曲与大自然浑然独合,表达出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的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⑴B项,"暗写自己的孤寂"错。“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微风吹拂,轻絮飘舞,

微暗的树荫中,依稀看见它们游荡回转,而-点影子也不留地面。这是为下面人物的出场做铺

垫,并非表现自己的孤寂。故选B。

⑵A项,“烽烟"代指战争,使用了借代手法;

B项,“乱红"代指落花,使用了借代的手法;

C项,“干戈”代指战争,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红胜火"绿如蓝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

水,就像青青的蓝草-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能的火焰还要红。

故选D.

⑶“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很多共同点。从描写对

象看:都描写了动人的琵琶曲(音乐。从表达技巧上看,都用到了以景结情或衬托的手法。结

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芾进了

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东船西舫悄无言,唯

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

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从表达的情感上看,都写了

听众沉浸在余韵之中,表达出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⑴B;⑵D;

⑶描写对象:都描写了动人的琵琶曲(音乐)。表达技巧:都用了以景结情(或衬托)的手法,运

用空廓沉静的月夜环境氛围,烘托出音乐余音绕梁的动人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

回味;所寓情感:都弓了听众沉浸在余韵之中的默默无言,只有琵琶曲与大自然浑然独合,表

达出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的赞美之情。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

逐句翻译诗询,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

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具体考查"借代“手法。“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

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中,用来代替的事

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手法的鉴赏及对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赏析能力。采用了比较鉴赏的考查形

式。解答时要分析二者在描写对象、表达技巧、感情方面的相同点。这离不开对诗歌手法

以及诗人情感的分析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赏析。

2.(1)C

(2)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

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悲凉痛苦之情。②颈联引典(借典)抒情。重门击柝,

暗喻战争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表达诗

解析:(1)C

(2)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表达了诗人

寓居他乡的悲凉痛苦之情。②颈联引典(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争战事;“无

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表达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解析】【分析】(1)C项,“比如‘白雾昏’……采用了比拟手法”错误,“比拟”包括拟人和

拟物,而“白雾昏”意思是白雾缭绕让山间日色如昏,“白雾昏”既没有拟人,也没有拟物,

所以没有采用比拟手法。故选C。

(2)“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颔联中主要写了山风、落石、静楼、月等景物,这是

描写山上夜中的见闻,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结合诗歌的注释“诗人移居夔

州”可知,诗人借这些清冷之景抒发了旅居他乡的悲凉之情,这是借景抒情;“击柝可怜

子,无衣何处村”,结合注释可知,“击柝”和“无衣”都使用典故,“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无衣”,“岂

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暗喻战争,作者借助这两个典故来抒情,表达对时局纷乱的忧

虑。

故答案为:⑴C;

⑵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表达了诗人寓

居他乡的悲凉痛苦之情。②颈联引典(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争战事;“无

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表达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

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

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

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

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

语,借此领悟感情。

3.(1)借景抒情;拟人手法

(2)①都表达对孙权的赞美;②都有借英雄人物,慨叹自己壮志难酬的悲

愤,并有暗讽时世,没有孙权这样的人物。即使生子如孙权,仍无用武之地。

但辛弃疾的词直接称他为“英雄”,直抒

解析:(1)借景抒情;拟人手法

(2)①都表达对孙权的赞美;②都有借英雄人物,慨叹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并有暗讽

时世,没有孙权这样的人物。即使生子如孙权,仍无用武之地。但辛弃疾的词直接称他为

“英雄”,直抒胸臆;陆游在诗中采用化用手法,正话反说,情感激愤不平。

【解析】【分析】(1)本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写江涛吼鸣,似前朝

英雄的怨恨之声;草木临秋,荣枯皆有天意。这里自有当年曹操不获吞吴、周郎未擒老贼

之恨,更有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恨;而眼前草木入秋,纷纷凋零,犹如千古英雄相

继消陨,自己也终不免与草木同腐,于是不能不感叹天意无私、不遂人愿了。诗人运用了

拟人的手法,由借景鸣心中的不平,又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生子当如孙仲谋”原是曹操当年望见吴军阵营整肃时的一句叹语,现在诗人面对赤

壁陈迹,自然感慨万千。他把曹操的赞语改作“生子何须似仲谋”,正语反说,集中表现出

对抗战前途的深深失望和悲伤,同时也包含了对主和派执政的激愤之情。而辛弃疾“千古江

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词人盛赞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

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

是佩服。二者在情感表达上的共同点是对孙权的赞美。不同点:陆诗强调即使生子如孙

权,仍无用武之地。慨叹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辛词直接称他为“英雄”,直抒胸臆。

故答案为:⑴借景抒情;拟人手法

⑵①都表达对孙权的赞美;②都有借英雄人物,慨叹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并有暗讽时

世,没有孙权这样的人物。即使生子如孙权,仍无用武之地。但辛弃疾的词直接称他为“英

雄”,直抒胸臆;陆游在诗中采用化用手法,正话反说,情感激愤不平。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

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

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附诗歌赏析】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时放翁西行入蜀,舟过黄州,见前代遗迹,念时事

艰危,叹英雄已矣,顾自身飘零,无限伤感,油然而起,遂形诸诗篇。故题为《黄州》,

诗却非常专咏黄州;看似咏古之诗,实是伤感之作。读此诗,决不可拘泥于题目,泥于文

字,当于词意凄怆之处,识其激愤之情;于笔力横绝之处,求其不平之气;于音节顿挫之

处,听其深沉之慨。

放翁越人,万里赴蜀,苦为微官所缚,局促如辕下驹。故首句即标其情,自卑如楚囚之

难堪。《史记·乐书》:“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司马贞《索隐》:“齐人归女乐而孔

子行,言不能遂容于鲁而去也。”此所谓“齐优”,与放翁行迹,殊不相类。故此句“齐优”二

字,实放翁信手拈来,率尔成对,未必真用以自喻。首联所写,全在“局促”、“迁流”四

字,若泥于“楚囚”、“齐优”,以为放翁必有所指,反失诗意。

黄州位于长江中游,三国争雄之地。杜甫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

图》)颔联出句,即借用杜诗。此句“英雄”,似可指已被长江巨浪淘尽的三国风流人物。

但放翁之意,本不在怀古,故此“英雄”实是自道。其恨,正是上联所言“局促”、“迁流”之

恨,是岁月蹉跎、壮志未酬之恨。颔联对句从李贺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化出。人虽多情,天意无私。衰兰送客,秋草迎人,于人倍增

伤感,于天却是时之当然。而天之无情,又正衬托出人心之不平。此联文约意深,笔力绝

高。

颈联紧接上联。万里羁愁,正是英雄之恨;频添白发,又与草木摇落相映;一帆寒日,

对照两岸秋声;黄州城下,点出兴感之地。放翁于此时、此地、此景,总是无限感慨,不

能不吐,但又不欲畅言,故但借眼前景象,反复致意。中间两联,虽所写情景相似,但笔

法错综,变化无端。

长江、汉水流域,有赤壁多处。苏轼谪官黄州,误信其地传说,言“簧周西山簏,斗入江

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数游其地,作赋

填词,语意高妙,堪称古今绝唱。其实苏轼所游之处,乃黄冈城外赤鼻矶,三国“赤壁之

战”旧址,在今湖北蒲圻县东北,两者并非一地。但黄州赤壁,却因苏轼之故,声名大振。

后人过黄州遂思赤壁,见痴壁又必追忆昔日英雄。特别在偏安半壁,强敌入犯之时,更是

思英雄再世,与敌抗衡。放翁于此,却偏道赤壁已成陈迹,万事尽赴东流,世事成败,又

何足道,生子何须定似仲谋。放翁一生,志在恢复失地,即使僵卧孤村,犹梦铁马,提笔

狂书,思驱敌人,决不会出此消极之言。明王嗣奭评杜甫诗句“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

皆尘埃”时“说总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杜臆》)此诗末联,也正是因为当时小

朝廷不思振作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

陆游抒写爱国热情的诗篇,有的高亢激昂,一泻千里,有的则悲痛低沉,哀惋悱恻。这

首七律基调低沉,是后一类型的代表。

4.(1)A

(2)C

(3)军中舞剑,那壮阔的场景及刚劲的舞姿,给人以雄健豪壮的感觉;胡笳悲

凉的声音,渲染了边塞环境的苦寒,将士常年征战的辛劳,容易勾起将士对故

乡亲人的思念,和岁月迟暮的悲伤。所以说

解析:(1)A

(2)C

(3)军中舞剑,那壮阔的场景及刚劲的舞姿,给人以雄健豪壮的感觉;胡笳悲凉的声音,

渲染了边塞环境的苦寒,将士常年征战的辛劳,容易勾起将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岁月

迟暮的悲伤。所以说豪壮中寓悲凉,令人感慨。

【解析】【分析】(1)根据词性分析各联内容,“凉风”“萧瑟”不对仗;“剑舞”“笳音”不对

仗;“边城将”“恩遇深”、“不作”“谁知”不对仗。结合“有”“高堂”“宴”“忘”“迟暮”“心”等分析,

第二联对仗,故诗歌中有一联对仗。故选A。

(2)C项,“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错误。“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十个字

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

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

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

沉的痛苦。故选C。

(3)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

情也有了亮色:“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

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一个“宜”字,传出诗人对剑舞的欣

赏。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

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诗人的远戍之苦、迟

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

起来。这一联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直至引出

最后一联。

故答案为:⑴A;⑵C;

⑶军中舞剑,那壮阔的场景及刚劲的舞姿,给人以雄健豪壮的感觉;胡笳悲凉的声音,渲

染了边塞环境的苦寒,将士常年征战的辛劳,容易勾起将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岁月迟

暮的悲伤。所以说豪壮中寓悲凉,令人感慨。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歌常识的能力。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

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

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

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5.(1)C

(2)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

虑;吴词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

(答有志难伸的深沉感叹、世事艰难的感慨、失意时自我

解析:(1)C

(2)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虑;吴词写超

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答有志难伸的深沉感

叹、世事艰难的感慨、失意时自我宽慰亦可得分。

【解析】【分析】(1)C项,“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错,没有议论。故选C。

(2)本题中,“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这是词人的想象、词人的愿望:我如何也能

像鸥鹭一样飞上天空、离开这嚣嚣扰扰的尘世。其实他是非常留恋人世,神往于英雄的事

业的,这是一种非常复杂而矛盾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有志难伸的深沉感叹、世事艰难的感

慨、失意时自我宽慰。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

的忧虑;吴词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廉颇老

矣,尚能饭否”,辛弃疾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

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

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

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

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

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故答案为:⑴C;

⑵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虑;吴词写超脱

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答有志难伸的深沉感叹、

世事艰难的感慨、失意时自我宽慰亦可得分。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

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

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和比较阅读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

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

本题中,“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这是词人的想象、词人的愿望:我如何也能像鸥鹭

一样飞上天空、离开这嚣嚣扰扰的尘世。其实他是非常留恋人世,神往于英雄的事业的,

这是一种非常复杂而矛盾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有志难伸的深沉感叹、世事艰难的感慨、失

意时自我宽慰。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

虑;吴词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辛弃疾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

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

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

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

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

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6.(1)C

(2)①此句写自己在瞿塘峡口联想曲江。瞿塘峡口的秋色,是眼前的景色,

而曲江头的秋色是心中想象。②虚实相映,寓情于景,用暗指战乱的“万里风

烟”连接成两地萧森秋景。③“万里风烟”句,表达了刻

解析:(1)C

(2)①此句写自己在瞿塘峡口联想曲江。瞿塘峡口的秋色,是眼前的景色,而曲江头的

秋色是心中想象。②虚实相映,寓情于景,用暗指战乱的“万里风烟”连接成两地萧森秋

景。③“万里风烟”句,表达了刻骨悲伤与无限惋惜之情,也隐含委婉斥责之意。

【解析】【分析】(1)C项,“颈联写……的实景”错误,颈联是回忆长安当年情况。故选

C。

(2)此诗从内容看,由“万里风烟”和注释中的“安史之乱后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可知诗

人的家国之悲;从手法看,瞿塘峡口的秋色,是眼前的景色,而曲江头的秋色是心中想

象,虚实相映;借“万里风烟”“萧森秋景”表达自己的悲伤之情属寓情于景。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此句写自己在瞿塘峡口联想曲江。瞿塘峡口的秋色,是眼前的景色,而曲江头的秋

色是心中想象。②虚实相映,寓情于景,用暗指战乱的“万里风烟”连接成两地萧森秋景。

③“万里风烟”句,表达了刻骨悲伤与无限惋惜之情,也隐含委婉斥责之意。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

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

进行总结。

⑵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理解的能力,答题时注意诗句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最

后分析情感。

7.(1)D

(2)①视听结合。霏霏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岀沙

沙的声音,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②巧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因雪而成

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装扮上的花朵,新奇形象;

解析:(1)D

(2)①视听结合。霏霏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岀沙沙的声音,

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②巧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因雪而成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

上重新装扮上的花朵,新奇形象;③虚实结合。后两句由实入虚,希望春雪与春雨一齐发

力,让万物早日复苏;④融情于景。通过春山雪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山中雪景的喜爱之

情。

【解析】【分析】(1)D项,理解有误,漏掉了“好将”一词意思,诗句意思有所不同。尾

联是说,希望这春雪和滋润大地的春雨一样,发挥同等作用,使万物更加生机勃勃。故选

D。

(2)通读诗歌,首联“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写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

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岀沙沙的声音,运用视听结合,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岭梅

谢后重妆蕊”将因雪而成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装扮上的花朵,运用的是拟人手

法。首联和颔联是写山村春雪景色,颈联写春雪中的人的活动,是实写,尾联“好将膏雨同

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写希望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会给山间松径带来

一片生机,让万物早日复苏。是虚写,运用手法是虚实结合。还有本诗通读对春山雪景的

描绘,抒发了对山中雪景的喜爱之情,属于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答题时,结合具体内

容,从以上几种手法进行分析即可。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只答表现手法,而丢掉具体

分析。

故答案为:⑴D;

⑵①视听结合。霏霏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岀沙沙的声音,形象

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②巧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因雪而成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

新装扮上的花朵,新奇形象;③虚实结合。后两句由实入虚,希望春雪与春雨一齐发力,

让万物早日复苏;④融情于景。通过春山雪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山中雪景的喜爱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

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8.(1)D

(2)①思乡之愁。首联诗人以杨柳喻乡思,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愁绪。②哀悼

之痛。颔联写诗人寒食扫墓,思念已故的亲人,悲痛万分。③早衰之叹。颈联

写世事艰难,华发已生,朱颜早凋,发出早衰的深沉感叹

解析:(1)D

(2)①思乡之愁。首联诗人以杨柳喻乡思,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愁绪。②哀悼之痛。颔联

写诗人寒食扫墓,思念已故的亲人,悲痛万分。③早衰之叹。颈联写世事艰难,华发已

生,朱颜早凋,发出早衰的深沉感叹。④为官之苦。尾联写诗人虽身居官位,却没有享受

到“轩冕之乐”,表现出了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解析】【分析】(1)D项,“诗人不甘心过打渔砍柴的生活,而要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

愿望”错误。尾联表现诗人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结合注释①及全诗内容分析,王

安石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

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

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

意愿。故选D。

(2)“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结合“杨柳”“客”分析,抒发思想之情;“更倾寒食泪,

欲涨冶城潮”,结合注释“此诗是作者寒食节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分析可知,抒发哀悼之

痛。“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

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

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自己虽然

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

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

了。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故答案为:⑴D;

⑵①思乡之愁。首联诗人以杨柳喻乡思,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愁绪。②哀悼之痛。颔联写

诗人寒食扫墓,思念已故的亲人,悲痛万分。③早衰之叹。颈联写世事艰难,华发已生,

朱颜早凋,发出早衰的深沉感叹。④为官之苦。尾联写诗人虽身居官位,却没有享受到

“轩冕之乐”,表现出了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

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9.(1)C

(2)用典贴切。借大树将军与召公的典故,暗指诸葛亮在武功与文治方面的贡

献。②运用拟人。“思”“忆”,运用拟人手法,暗指百姓对施德政者的怀念,表

明了诗人对功业的渴望。③联想自然。由大树将军

解析:(1)C

(2)用典贴切。借大树将军与召公的典故,暗指诸葛亮在武功与文治方面的贡献。②运

用拟人。“思”“忆”,运用拟人手法,暗指百姓对施德政者的怀念,表明了诗人对功业的渴

望。③联想自然。由大树将军与召公,联想到诸葛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羡慕之

情。

【解析】【分析】(1)C项,“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不正确,“海鹏风”一句用典,写树枝

开裂,气势如大鹏展翅惊起的风浪,意在表现诸葛亮在衰败的局势中搏风击浪,力挽狂

澜。故选C。

(2)“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结合注释③内容分析可知,运用典故,暗指诸葛亮在

武功与文治方面的贡献。结合“思”“忆”“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

开创‘成康之治’”分析可知,运用拟人手法,暗指百姓对施德政者的怀念,表明了诗人对功

业的渴望。由大树将军与召公,联想到诸葛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羡慕之情。此联

想象自然,尤为警切,乃全篇眼目。

故答案为:⑴C;

⑵用典贴切。借大树将军与召公的典故,暗指诸葛亮在武功与文治方面的贡献。②运用

拟人。“思”“忆”,运用拟人手法,暗指百姓对施德政者的怀念,表明了诗人对功业的渴

望。③联想自然。由大树将军与召公,联想到诸葛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羡慕之

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

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

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0.(1)B

(2)①赞美。“湖中之水大何许”,表现出作者对广阔洞庭的赞美之意。②景

仰与缅怀。“有神觞正则”,写神灵祭奠屈原,实为作者在深夜追思忠贞爱国的

屈原。③抑郁不平。因政治黑暗、君王昏庸,作者“

解析:(1)B

(2)①赞美。“湖中之水大何许”,表现出作者对广阔洞庭的赞美之意。②景仰与缅怀。

“有神觞正则”,写神灵祭奠屈原,实为作者在深夜追思忠贞爱国的屈原。③抑郁不平。因

政治黑暗、君王昏庸,作者“欲读悲秋赋”,以抒抑郁不平的愁绪。④焦虑与无奈。“又怕

鱼龙跋浪听”,因小人当道,作者不敢缅怀古人,不敢抒发胸臆,充满焦虑与无奈之情。

【解析】【分析】(1)B项,“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的开阔感”错误,应为“空间上的

开阔感和时间上的纵深感”。故选B。

(2)题中“湖中之水大何许”写出洞庭的广阔,暗含赞美之意;“有神觞正则”,写神灵祭奠

屈原。表达其景仰与缅怀;结合注释“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

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和“欲读悲秋赋”可以分析抑郁不平、小人当道,作者不敢

缅怀古的焦虑与无奈之情。

故答案为:⑴B;

⑵①赞美。“湖中之水大何许”,表现出作者对广阔洞庭的赞美之意。②景仰与缅怀。“有

神觞正则”,写神灵祭奠屈原,实为作者在深夜追思忠贞爱国的屈原。③抑郁不平。因政

治黑暗、君王昏庸,作者“欲读悲秋赋”,以抒抑郁不平的愁绪。④焦虑与无奈。“又怕鱼

龙跋浪听”,因小人当道,作者不敢缅怀古人,不敢抒发胸臆,充满焦虑与无奈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

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

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

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

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

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1.(1)D

(2)兴王。说二位轻而易举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这样有本事的人

才是真人才;因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结尾对本句引申,二位超越千载,

无人与之匹敌,体现了作者的改革变法的决心。

解析:(1)D

(2)兴王。说二位轻而易举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这样有本事的人才是真人

才;因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结尾对本句引申,二位超越千载,无人与之匹敌,体现

了作者的改革变法的决心。

【解析】【分析】(1)D项,“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错误。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

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故选D。

(2)首先分析本词的内容,全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

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

得意的豪迈情怀。由此可知,“兴王只在谈笑中”在全词中成为关键句,意思是,在谈笑之

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

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

有分量的,故词眼是“兴王”。

故答案为:⑴D;

⑵兴王。说二位轻而易举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这样有本事的人才是真人才;

因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结尾对本句引申,二位超越千载,无人与之匹敌,体现了作

者的改革变法的决心。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

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

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

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

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

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

案。

(2)本题考查对词眼的理解分析。词眼是诗词中最能传达主旨的精炼传神之语,应在理

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寻找最能表达诗人情感主旨的句子。

12.(1)B

(2)相同点: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

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

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都表达了诗人对

解析:(1)B

(2)相同点: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本诗描写了

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

燕啄泥的景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化静为动,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下句静态描写,动

静结合;白诗都是动态描写。表达情感上,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

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要表达对春天景色的喜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

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

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恋吾庐”表明了诗人逃离官场、归隐

田园之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但又饱含着一种愤慨。因此“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

生”错误。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所要进行比较阅读的诗歌,

把握其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找出要求进行比较阅读的角度,然后结合具

体内容进行比较,指出异同。本题要求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要求赏析两首诗歌诗句异同,这是考查赏析古典

诗歌情感、形象、表达技巧等的能力。答题时,可从意象意境、情感及表达技巧上分析两

句诗的异同。从所描写的意象可概括出两诗句的相同之处。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

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由

此可知,两诗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

景色的喜爱之情。但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

情。从所用手法上看,本诗颈联动静结合,而白诗都是动态描写。

故答案为:⑴B;

⑵相同点: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本诗描写了水

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

啄泥的景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不同点: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

化静为动,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下句静态描写,动静结合;白诗都是动态描写。表

达情感上,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

要表达对春天景色的喜爱。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

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

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

否正确。

(2)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上、情感方面的异同。要抓住关键词句,概

括情感,再比较手法与情感的异同。白话译文:战乱之后大火烧毁了我几个书架土的图

书,但是我依然喜爱山峰前的我的故居。如今回到家乡遇到的人很少就不需要心机了,揽

镜自看可怜自己当年太过着急等待诏书出去做官。初晴的上午,有小岛的池塘已经涨满春

水,小小的花圃中已经鲜花盛开。从此之后我要逃开功名射禄、啸傲山林,过自由幸福的

生活,没有必要在我家大门前停很多辆高官的车。

13.(1)B

(2)直抒胸臆。首联,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搞,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

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颔联,抒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颈

联,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尾联的“

解析:(1)B

(2)直抒胸臆。首联,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搞,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

的愤激之气;颔联,抒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颈联,从自身的才学着

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尾联的“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

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

【解析】【分析】(1)B项抒发了作者不甘虚度此生,要自强不息的壮怀,不是消极等

待,而是“正己以待天下”,先修身,以待明时,大干一场。

(2)抒情手法大的方面有两种: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此诗中“出门嘘气玉蜺横”“未

甘”“狂去诗浑夸俗句”“不信吾无万古名”都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B;

⑵直抒胸臆。首联,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搞,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

愤激之气;颔联,抒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颈联,从自身的才学着笔,

感叹自己无人赏识;尾联的“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诗人

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

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4.(1)C

(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

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

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1)C

(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

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

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分析】(1)C项,“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错误,颈联其实

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故选C。

(2)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此题可根据首联中的“生

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可以看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

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衰

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故答案为:⑴C;

⑵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

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

人感到忧虑。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

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

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态度的能力。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

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

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

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

合解读。

15.(1)词人以女娲断鳌足、王濬降吴、江左夷吾之典,抒发了期盼有人“撑

天”护国的愿望,以及对古人功业的追慕和神州难复的亡国之痛。

(2)①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

解析:(1)词人以女娲断鳌足、王濬降吴、江左夷吾之典,抒发了期盼有人“撑天”护国

的愿望,以及对古人功业的追慕和神州难复的亡国之痛。

(2)①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

②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

事,勾起亡国之恨。③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④寓情于景。

年华蹉跎如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

愤懑悲痛之情。⑤虚实结合,创设虚景,抒发感伤之情。“春波犹绿”,抒发亡国之恨,

“浮生何促”,表达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时,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

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

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女娲断鳖足,女娲氏炼五色

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比喻开创新局面,创建伟业。王濬降吴,王浚率领,

沿着大江,顺流向东进攻,迫使吴国投降。管夷吾,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相齐桓公成霸

业。后代诗文中多指有辅国救民之才的人,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

势未稳的东晋。作者抒发企盼有人“撑天”护国的愿望,对古人功业的追慕,神州难复的痛

苦。

(2)本题主要考查情和景的关系。所写之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以荒凉残破

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写景和情感协调一致,属于写哀景抒

哀情,触景抒情;春波犹绿,而故国不再,情和景形成强烈对比,属于以乐景衬哀情。

“浮生何促”,年华蹉跎如滔滔逝水,寓情于景,抒发词人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

懑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⑴词人以女娲断鳌足、王濬降吴、江左夷吾之典,抒发了期盼有人“撑天”护国

的愿望,以及对古人功业的追慕和神州难复的亡国之痛。

⑵①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②

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事,

勾起亡国之恨。③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④寓情于景。年华

蹉跎如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懑

悲痛之情。⑤虚实结合,创设虚景,抒发感伤之情。“春波犹绿”,抒发亡国之恨,“浮生

何促”,表达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

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

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

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

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

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

今、即事抒怀。

16.(1)D

(2)其一:要心灵澄明,就得常读书多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其二:读书做

学问需要深厚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或:读书做学问需要灵感,有了灵感,

问题会豁然开朗,迎刃而解)

【解析】【分析

解析:(1)D

(2)其一:要心灵澄明,就得常读书多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其二:读书做学问需要深

厚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或:读书做学问需要灵感,有了灵感,问题会豁然开朗,迎刃

而解)

【解析】【分析】(1)D项,其二的语言口语化,“庄重典雅”不正确。故选D。

(2)第一首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该诗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特别

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

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

到至高的境界。第二首诗歌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

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

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

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

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

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

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故答案为:⑴D;⑵其一:要心灵澄明,就得常读书多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其二:读

书做学问需要深厚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或:读书做学问需要灵感,有了灵感,问题会

豁然开朗,迎刃而解)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

行分析,一般要考虑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把握诗歌的主旨,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

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

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17.(1)A

(2)示例:“闲看”之“闲”并不是“悠闲”之“闲”,饱含着诗人的无奈与辛酸。

①“闲”字蕴含着暂时得来的对农村朴实生活情趣的享受。诗人在官场备受排挤

遇此恬淡的农村生活,倍感受用。②“闲”字

解析:(1)A

(2)示例:“闲看”之“闲”并不是“悠闲”之“闲”,饱含着诗人的无奈与辛酸。①“闲”字蕴含

着暂时得来的对农村朴实生活情趣的享受。诗人在官场备受排挤遇此恬淡的农村生活,倍

感受用。②“闲”字饱含着对炎凉官场的厌弃。诗人力主北伐恢复中原,却受到主和派的打

压,“闲”字背后隐藏着诗人的几多辛酸。③“闲”字饱含着对正义的呼唤。该德才兼备,忠

于朝廷却被免职闲居,“闲”字的背后,凝聚了诗人对正义的期待。

【解析】【分析】(1)A项,“前三联描写所观,最后一联描写所观之感”的分析不当。根

据诗句前两联才是描写所观,三、四两联描写的是观后之感。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

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

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题干要求,结合全

诗简要赏析“闲”字的韵味。首联“闲看”“村童”二词,紧扣诗题中“观”和“村童戏”的含蕴。颔

联详写“童戏”的内容,原汁原味地写出了村童游戏的情趣。颈联宕开一笔,由近及远,由

实转虚,将时空的观照视角拉伸以远观,展现出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力田耦耕,体会稼

穑的艰辛,冬闲时则入塾学习,粗通文墨。这样的生活方式不正是刚刚经历官场炎凉的诗

人所欣羡的吗?尾联则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道出了心中的郁悒:村里的孩子读

书,只学习极基础的东西,在立契约、作担保时不被蒙骗就行。没有必要辛辛苦苦地通过

读书追求高官,因为要做高官太难了!这首诗是陆游免官闲居后的人生体验,是其厌恶官

场倾轧、追求澄明心境的写照。所以,“闲”字饱含着诗人对农村朴实生活情趣的享受以及

对炎凉官场的厌弃、无奈与辛酸。总之,结合诗句,分析“闲”字的内涵:“悠闲”的状态和

“闲人”的无奈、酸楚,不被重用,遭到排挤等即可。

故答案为:⑴A;

⑵示例:“闲看”之“闲”并不是“悠闲”之“闲”,饱含着诗人的无奈与辛酸。①“闲”字蕴含着

暂时得来的对农村朴实生活情趣的享受。诗人在官场备受排挤遇此恬淡的农村生活,倍感

受用。②“闲”字饱含着对炎凉官场的厌弃。诗人力主北伐恢复中原,却受到主和派的打

压,“闲”字背后隐藏着诗人的几多辛酸。③“闲”字饱含着对正义的呼唤。该德才兼备,忠

于朝廷却被免职闲居,“闲”字的背后,凝聚了诗人对正义的期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

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

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

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8.(1)D

(2)①颔联将当年欢聚赏花的逸兴与衰老、乱离之时的借酒浇愁对比,以表

现被乱世颠沛流离之苦折磨的麻木和酸楚。②颈联将“贫”与“贵”,“春偏少”与

“月最明”对比,生动揭示当时世态炎凉、贫富不

解析:(1)D

(2)①颔联将当年欢聚赏花的逸兴与衰老、乱离之时的借酒浇愁对比,以表现被乱世颠

沛流离之苦折磨的麻木和酸楚。②颈联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对比,生动揭

示当时世态炎凉、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表达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③全诗将回顾的“泪满缨”与前瞻的“开口笑”对比,说明诗人虽遭遇十年不寻常之辛苦,仍

然不失对清平治世的渴望。(或说明诗人虽强作笑颜,但笑之苦涩,更使人感到诗人内心

苦痛之深重,含蓄深沉,意味无穷。)

【解析】【分析】(1)D项,“辛辣”“极具讽刺性”程度过重,应该说语言整体是含蓄的,

有些语句有讽刺意味。故选D。

(2)颔联“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乱离社会,世态炎凉,一边是啼饥号寒,

一边是灯红酒绿。将当年欢聚赏花的逸兴与衰老、乱离之时的借酒浇愁对比,以表现被乱

世颠沛流离之苦折磨的麻木和酸楚。颈联“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中“贫”“贵”,

“陋巷”“豪家”可以看出是对比手法。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对比,生动揭示当

时世态炎凉、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表达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全诗

将回顾的“泪满缨”与前瞻的“开口笑”对比,“泪满缨”说明诗人十年流离不寻常,相遇故人泪

潸潸;“开口笑”中既有无奈,亦含希望。说明诗人虽遭遇十年不寻常之辛苦,仍然不失对

清平治世的渴望。也说明诗人虽强作笑颜,但笑之苦涩,更使人感到诗人内心苦痛之深

重,含蓄深沉,意味无穷,读来给人以唏嘘之感。

故答案为:⑴D;

⑵①颔联将当年欢聚赏花的逸兴与衰老、乱离之时的借酒浇愁对比,以表现被乱世颠沛

流离之苦折磨的麻木和酸楚。②颈联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对比,生动揭示

当时世态炎凉、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表达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和对统治者的不满。③

全诗将回顾的“泪满缨”与前瞻的“开口笑”对比,说明诗人虽遭遇十年不寻常之辛苦,仍然

不失对清平治世的渴望。(或说明诗人虽强作笑颜,但笑之苦涩,更使人感到诗人内心苦

痛之深重,含蓄深沉,意味无穷。)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

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语言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逐句理解诗句,然后把握诗歌

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对比手法的鉴赏能力。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指出表达效果。此类

题目答题一般分两步走:一、指出哪里运用对比手法,什么和什么对比。二、这样写的作

用是什么。

19.(1)D

(2)①首联从草堂的地理位置的角度体现了“林塘幽”,浣花溪绕着草堂潺潺

流过,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环境幽静,令人沉醉。②颔联从远离俗务(人)的

角度体现了“林塘幽”,那里离城区远,出了城郭就少

解析:(1)D

(2)①首联从草堂的地理位置的角度体现了“林塘幽”,浣花溪绕着草堂潺潺流过,花草

树木郁郁葱葱,环境幽静,令人沉醉。②颔联从远离俗务(人)的角度体现了“林塘幽”,

那里离城区远,出了城郭就少了许多凡尘俗事的烦扰,而且那里还有澄清的溪水可以洗涤

远客的忧愁,是一种心灵的幽静。③颈联则从自然风光(物)的角度体现了“林塘幽”,许

多蜻蜒点水,都是自由地上上下下,鸂鶒戏水,成双结对,时浮时沉,悠闲自在。以动物

之动来衬托林塘之幽,幽中有生气。

【解析】【分析】(1)D.“要大展宏图”错误,根据“东行万里”“须向山阴上小舟”可以看

出,诗人认为在这个地方居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从这里出发向东行万里,需要前往山阴

的话,顺水搭乘小舟即可到达。这两句表达的是诗人在经历人生动荡后,对隐居与安逸的

憧憬之情。故选D。

(2)“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浣花溪碧水蜿蜒曲折,绕着草堂潺潺流过,

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从草堂的地理位置的角度诠释“林塘幽”;“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鹕

对沉浮”,许多蜻蜒点水,都是自由地上上下下。鸂鶒戏水,成双结对,时浮时沉,悠闲自

在,从物的角度写出自然环境的幽静;“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那里离城区

远,出了城郭就少了许多凡尘俗事的烦扰,而且那里还有澄清的溪水可以洗涤远客的忧

愁,从人的角度诠释“林塘幽”,是心灵幽静。

故答案为:(1)D;

(2)①首联从草堂的地理位置的角度体现了“林塘幽”,浣花溪绕着草堂潺潺流过,花草

树木郁郁葱葱,环境幽静,令人沉醉。②颔联从远离俗务(人)的角度体现了“林塘幽”,

那里离城区远,出了城郭就少了许多凡尘俗事的烦扰,而且那里还有澄清的溪水可以洗涤

远客的忧愁,是一种心灵的幽静。③颈联则从自然风光(物)的角度体现了“林塘幽”,许

多蜻蜒点水,都是自由地上上下下,鸂鶒戏水,成双结对,时浮时沉,悠闲自在。以动物

之动来衬托林塘之幽,幽中有生气。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

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

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从语言表达

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

20.(1)C

(2)天山群峰耸立,似同脚下严关比肩而立,大漠广阔无边,令人迷惘。描绘

了一幅阔大雄浑的画面。

(3)前三联描绘雄伟壮阔的自然形胜,气势雄壮(表现豪迈情感)。尾联和函

谷关对比表现阔大的胸襟

解析:(1)C

(2)天山群峰耸立,似同脚下严关比肩而立,大漠广阔无边,令人迷惘。描绘了一幅阔大

雄浑的画面。

(3)前三联描绘雄伟壮阔的自然形胜,气势雄壮(表现豪迈情感)。尾联和函谷关对比表

现阔大的胸襟。

【解析】【分析】(1)C项,“视角由远及近”分析不当,“楼阁”并非远处的楼阁,而是眼

前嘉峪关的楼阁。故选C。

(2)解答此题要抓住诗句中的描写对象,看诗句中描写了对象怎样的特征;在全面了解

了这些特征后,充分展开自己的想像,将其组成一幅画面;再用准确的词语将画面的特点

概括出来即可。“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颈联是远望之景。上句写群山,下

句写沙漠。天山群峰耸立,似同脚下严关比肩而立,大漠广阔无边,令人迷惘。描绘了一

幅阔大雄浑的画面。

(3)这是一曲充满激情的嘉峪关的赞歌。作者运用衬托、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从不

同的角度,层层深入地展现了威严险固、形胜雄奇的嘉峪关壮丽画卷。首联总写嘉峪关的

雄姿及其所处的战略位置。颔联突出雄关之高;颈联极写雄关之险;前三联描绘雄伟壮阔

的自然形胜,气势雄壮,表现豪迈情感。尾联照应开头,概括全诗。尾联和函谷关对比表

现阔大的胸襟。

故答案为:⑴C;

⑵天山群峰耸立,似同脚下严关比肩而立,大漠广阔无边,令人迷惘。描绘了一幅阔大雄

浑的画面。

⑶前三联描绘雄伟壮阔的自然形胜,气势雄壮(表现豪迈情感)。尾联和函谷关对比表现

阔大的胸襟。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

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

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

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附诗歌赏析】

中国卓越的政治家、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被革职“谪戍伊犁”的万里旅途中,抵达嘉

峪关,八日晨,策马出关。他立马关前,放眼河山,纵临千古,感一八四二年农历九月初

七日,感慨万端,挥笔写下了《出嘉峪关感赋》四首,抒发了自己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一首是: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试将这首七律诗译成新诗:

威严高耸的嘉峪雄关,连接着祖国西部的河山。万里谪戍伊犁的我,有幸停驻此间。三

座三层巍然拱峙的城楼高阁,与秦地的笔直的树木遥相连接。逶迤伸展的长城城垣,压低

陇山的云烟。与嘉峪关摩肩并立的,是那峻峭挺拔的祁连山。看了使人入迷的,是那关外

空阔无际的戈壁滩。谁说千百年来险固的关隘——要数崤塞和函谷关,回头东看——崤函

不过是封关的一团泥丸。

这是一曲充满激情的嘉峪关的赞歌。首联总写嘉峪关的雄姿及其所处的战略位置,交代

了自己到此停驻的原因。颔联突出雄关之高;颈联极写雄关之险;尾联照应开头,概括全

诗。作者运用衬托、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层层深入地展现了威严险

固、形胜雄奇的嘉峪关壮丽画卷。

首联是近看:威严高耸的关城依山而筑,雄踞河西走廊咽喉津要,与“天西”的大漠、群

山紧紧接界,犹如屏障一般。战略位置是何等重要!“颔联是远望:秦地笔直的树木与关楼

高阁遥相接连。“缭垣”句是仰视,祁连、马鬃山系的烟云在逶迤伸展的长城城垣下漂浮。

城压云低,城高自见,“天山”,祁连山的别名。《汉书·霍去病传》注:“祁连山,即天山

也;匈奴呼天为祁连。”“天山”句是仰视;高耸险峻的祁连山和嘉峪关并肩而立。颈联是远

望:关外是空阔无际的戈壁滩。作者用祁连戈壁做衬托,进一步突出嘉峪关的威严险固!

祖国地势西高东低,嘉峪关处在祁连、马鬃两山系拱合的隘口,与东部河南境内的崤函相

比,更显其高耸险固,无与伦比。尾联是俯瞰:回头东望,放眼下看,自然产生“只见一丸

泥”的感觉。

全诗语言平易,不务新奇,质朴淳厚,大气磅礴,反复吟诵,令人神旺!油然而生热爱

嘉峪关、热爱祖国河山之情。它将激励我们投入振兴嘉峪关、振兴中华的战斗!全力以

赴,开拓进取,迎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6:55: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82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李四光的故事
下一篇:莎士比亚戏剧
标签:幽州夜饮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