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牡丹亭名句

更新时间:2023-01-24 16:04:18 阅读: 评论:0

近五年中考英语试卷-求2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柿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从多⾓度浅析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

摘要:明代剧坛呈现出⼀峰独秀,群⼭环绕的⽓象,⽽汤显祖则是明代成就最⾼,影响最⼤的剧作家。其笔下的《牡丹亭》则

更是明代戏曲在全国范围内最为兴盛时期的经典之作,⽆论从语⾔特⾊、⼈物形象等⽅⾯来看,在中国戏曲史上都有着极其重

要的地位。下⾯就从语⾔、⼈物形象等⽅⾯对《牡丹亭》进⾏浅析。

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语⾔、⼈物形象、情节结构

⼀、对汤显祖及《牡丹亭》的创作背景进⾏简析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号若⼠,晚年⾃号茧翁,⾃署清远道⼈,江西临川⼈。出⽣在读书世家,承袭了四代习⽂的家

风①,这位踌躇满志的江西才⼦仕途颠簸,曾直接抨击了多位朝廷⼤员,得罪不少⼈,因⽽也遭受排斥。长期屈沉下潦的汤显

祖,上感于官场的腐败,下感于地⽅恶霸之有恃⽆恐,还因为爱⼥,⼤弟和娇⼉先后夭亡的强烈刺激,于百感交集之中,汤显

祖创作了《牡丹亭》②。

⼆、《牡丹亭》故事回顾

据汤显祖⾃⼰说,《牡丹亭》⼀剧“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州太守冯孝将⼉⼥事,予稍为更⽽演之”(《牡丹

亭题词》)。但其真正蓝本,应该是《杜丽娘慕⾊还魂》话本③。汤显祖以点⽯成⾦的圣⼿,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提

升到新的⾼度,描摹出主要⼈物不断发展着的性格,其内容描写了管家千⾦杜丽娘对梦中的书⽣柳梦梅倾⼼相爱,⽽后便伤情

⽽死,化为了魂魄寻找了现实中的爱⼈,⼈⿁相恋,最后起死回⽣,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的故事。

三、《牡丹亭》语⾔特⾊及名句分析

《牡丹亭》的问世不但是汤显祖个⼈的成就,也是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辉煌之笔。从⽂字来看,汤显祖以个⼈深厚的⽂学功

底,打造了典雅蕴涵的细腻⽂辞,以灵⽓与幽深兼得的词汇,烘托了这⼀场⽣死相随的爱情④,然⽽语⾔特⾊也颇令⼈称赞。

1、诗化的戏剧语⾔

陈继德《牡丹亭题辞》:“独汤临川最为本⾊,以《花间》、《兰畹》之余彩,创为《牡丹亭》,刚翻空转换极矣。”王骥德

《曲律》亦云:“《牡丹亭》掇拾本⾊,参错丽语,镜往神来,巧凑妙合,⼜视元⼈别⼀蹊径。”他们都认为,此剧语,既继承

了元杂剧本⾊语⾔的优良传统,有融合有六朝辞赋,五代词作的绮丽⽂采,⾃出机杼,别具风格,所以才“⼜视元⼈别⼀蹊

径。”

2、《牡丹亭》中的名句

情不知所起,⼀往⽽深。⽣者可以死,死者可以⽣。⽣⽽不可与死,死⽽不可复⽣者,皆⾮情之⾄也。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美景奈何天,赏⼼乐事谁家院!

恰三者好处⽆⼈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花愁颤。

3、《惊梦》⼀折中(皂罗袍)赏析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美景奈何天,赏⼼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爷和奶奶再不提

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丝风⽚,烟波画船。锦屏⼈忒看的这韶光贱!

(皂罗袍)最能体现《牡丹亭》的风格和汤显祖技巧运⽤的特点。抒情与写景结合在⼀起,情景交融,委曲地透留了这个少年

适情的苦闷,展现了⼼理活动和境遇美,富于诗情画意。寥寥⼏句所刻画的春景与⼈⼼交汇对⽐的情境,如此令⼈⼼醉神驰。

姹紫嫣红的春⾊,⽆⼈赏识,杜丽娘以此⽐喻⾃⼰青春的度掷,这⼀点,许多读者都能体悟,不过,很少⼈注意到曲的开头,

由“原来”两字带起。要知道,有没有“原来”两字,这对理解杜丽娘的⼼情是⾄关重要的。因为,它表现了杜丽娘对⾃⼰⽗母的

不满,“姹紫嫣红”早就不存在了,只是“我⽼爷和奶奶再不提起”,不让她知道,所以才会让她惊讶,也让她恍然⼤悟,原来⾃

⼰命运是那样黯淡。⑤

总之,《牡丹亭》中诗化的戏剧语⾔,感情真挚,节奏鲜明,诗的⾊彩浓重⼜不⽆⼀处包含“戏”的因素。这样⼀来,有助于刻

画⼈物性格,增强戏剧的感情⾊彩,使剧本产⽣更⼤的感染⼒量。

四、对杜丽娘的⼈物形象分析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浪漫的⼿法,展开奇特的情节,杜丽娘顽强地追求梦境中的异性,但在现实⽣活中⼜陷⼊了⾮常尴

尬的境地,⾃⼰的欲望不敢有任何公开的流露。于是,她在现实⽣活中与环境和个⼈的封建礼教意识发⽣了,不可调合的冲

突,只能以死殉情。

其实,在作品开始杜丽娘是⼀个美丽聪慧的少⼥,温顺,稳重,严格按照封建礼教来约束⾃⼰的⾔⾏。然⽽游园惊梦却改变了

杜丽娘的青春意识,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竟为梦中之情郁郁寡欢,由情⽽死,⼜由死复⽣。整个戏剧中,杜丽娘这⼀形象

的前后转变,我认为是⼀⼤突破,她的家是封建官僚家庭,⽗母视作掌上明珠,同时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边,⽆处不在。这种

或是⽿提⾯命,或是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然⽽《关雎》这⼀⾸美妙的情歌启迪了杜丽娘的青春意

识,开始了反抗。她的反抗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即是对社会为⾃⼰规定好的道路的反

抗,同时她的反抗与《西厢记》中的莺莺⼜有很⼤不同。莺莺对张⽣的感情,是基于⼀见钟情,因此追求的是⾃主婚姻。⽽杜

丽娘并⾮为了美满的婚姻⽽追求柳梦梅的,她与柳梦梅的结合⾛了⼀条与莺莺不同的道路,她的反抗更具典型性,更⼴更深,

更有意义,也更见得压制她的封建礼教的反⼈道性。

五、简单地从情节结构分析

《牡丹亭》在情节结构上,有⼀个鲜明的特点,汤显祖⽤⼀个⼀以贯之的“意”来组织故事情节。戏剧创作是⼀个整体,剧作家

在创作之初先有了“意”,即创作意⽤,然后围绕这⼀个“意”去设计情节、⼈物,对布局作的统盘考虑。⑥正如许之衡《作曲

法》分析传奇的结构特点,“传奇出数既多,则来下笔之先,布置全局,悲欢离合,宜将情节⼤略拟定。”⑦这其实也是作家的

创作法则,在下笔之先早已在⼼中布局好了,⽽在做总体布局时始终围绕着“意”来构造情节结构。《牡丹亭》的情节安排和布

局上,注意统观全局,强调前后因果,既有事件的来龙去脉,⼜着⼒描写冲突的重点。在具体的写作上,作者按开端——承接

——转折——收煞的思路将这⼀离奇的爱情故事写得起伏跌宕。

六、结语

以上,是我对《牡丹亭》作出的⼀点浅显的分析,当然与⼤家相⽐有太多疏忽,还有很多值得进⼀步研究的地⽅。但可以肯定

的是,《牡丹亭》⽆论从创作还是表演的⽅⾯,都是⼀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标志性的剧⽬,在整个中国戏曲史上有着其特殊的地

位,当然更是不可否定的⼀部经典之作。

参考⽂献:

①《⽂昌汤⽒宗谱》卷⾸,⽑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125页。

②《中国⽂学史》第⼆版,第四卷,⾼等教育出版社。

③《中国⽂学史》第⼆版,第四卷,⾼等教育出版社,第108-111页。

④仲⽅⽅《浅析<牡丹亭>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河学刊,总第156期,2010年8⽉。

⑤黄元骥,《<牡丹亭>的创作和民俗素材提炼》,⽂化遗产,2011年第4期。

⑥刘淑丽,⽂学博⼠,主要研究⽅向:中国古代戏曲史及元明清⽂学。《<牡丹亭>情节结构论析》,中国戏曲学院

学报,2010年5⽉第31卷,第2期。

⑦许之衡《作曲法》,1912年铅印本24页。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6:04: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80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牡丹亭名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