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
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
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
凝愁。”
仕途失意——人生的特定选择,让柳永呢长时间过着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羁旅行役
就成了柳永生活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羁旅行役也成了柳永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唐诗
中写羁旅行役的作品不少,宋词中第一个把羁旅行役写入词中的是柳永。柳永的这首词,上
片写萧瑟秋景,下片抒怀乡之情,界限非常鲜明,层次极为清晰。
上片的开篇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对”是一个领字,意思是“面
对”。在哪儿面对呢?看完这首词下片的最后的“倚栏杆处”,你才会知道作者是在楼上凭
栏眺望。“对”作为领字,领起了上片九句。所以上片的前两句呀,是用一种宏大的视野来
描写秋景,写的主题词是什么呢?是“秋雨”,面对着暮色苍茫中的潇潇秋雨,一望无际
的天空、滔滔滚滚的江水全都笼罩在秋雨中了。这番自上而下的洗涤,一切都清了、一切
都静了。
下面紧接着的三句,“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继续写秋景,但是写的
主题、写的中心词已经不是秋雨了。“渐”又是一个领字,领起了以下三句十二个字,“渐”
是什么意思呢?“渐”是“渐渐”。那么中心词不是秋雨了,写什么呢?写“霜风”。霜风
就是秋风。还写什么呢?写“残照”。残照就是夕阳。所以这三句写的是秋风和夕阳。一场
秋雨过后,秋意、秋寒、秋气都渐渐地逼了上来,秋风凄厉,一阵紧似一阵,关隘、大河全
都一点点的变得冷冷清清,西下的夕阳把最后一抹光投射到自己站的楼上。
细心的听众可能会问,如果说这首词写的是实景,那么前文写秋雨漫漫,整个天地都
笼罩在秋雨之中,后文为什么还会出现夕阳残照呢?我觉得柳永写的是雨后残阳,这样前后
就不矛盾了。这三句啊,前人评论它具有唐人风骨。因为这三句确实写得好,好在哪呢?好
在它的画面和遣词。也就是它的画面感和他用的词非常好。画面感好在哪呢?画面感宏大:
霜风凄清,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写到秋风,写到残阳,还写到关隘,大河,所以这个场面
非常宏大。而用词了,最大的特点是两个字“高古”,所谓高古就是从口语中间,经过仔细
地提炼,达到精准程度的词语。所以这和柳永词啊常常以口语入词的做派大相径庭。有了这
三句,这首词就有了高古之风。
上片的最后四句,“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是处”
是到处啊,到处看到的都是红花凋零、绿叶衰败,万物的精灵个个残破,只有长江的流水滔
滔滚滚,默默无言,滚滚东流,昼夜不息。在作者眼中,默默无言的江水都充满了悲愁,这
种悲愁是作者心中的悲愁,投射到江面上形成的。词中的“红衰翠减”四个字,出自李商隐
的《赠荷花》诗。(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只是李商隐的原句是七言的:“翠减红衰愁杀人”。
但是柳永用在这里边为了满足这首词,这一句呀六言的格律,他只能把“翠减”这两个仄声
字和“红衰”这两个平声字前后对调一下,把“翠减红衰”对调成“红衰翠减”,就形成了
“是处红衰翠减”。你看,作者柳永他的才学,他对李商隐的诗极其熟悉,所以他能信手拈
来,把李商隐的诗句改变了前后的字序以后,用在了自己的词中。
我们说过,柳永这首词上片是写景,但是写景也各有侧重。“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这
两句写的是秋雨;“渐霜风凄紧”三句写的是秋风夕阳;“是处红衰翠减”二句写的是花;
“唯有长江水”二句写的是江水。擅长写暮秋、暮色,是柳词的一大特点。大家还记得柳永
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吗?“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那首名作也是秋风
秋雨愁杀人的一个傍晚。在这样一种特别容易引发人感伤之情的季节和时间,送别令人不堪,
思乡同样令人不堪。
这首词的作者面对秋风秋雨中的暮秋残破景象,思乡之情倍增,心中痛苦难平。所以
下片换头三句才自然而言的写出了“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登高”眺
望故乡,是古人诗词中写乡情的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最早用登楼写乡情的是东汉末年的王粲,
他写的《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
以少留!”他乡再好不如故乡之美。柳永不敢登高,所以他“不忍登高临远”,因为故乡在
远方,登高只能让思乡之情更难克制。唐人宋之问是“近乡情更怯”(岭外音书断,经冬复
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人柳永是“不忍登高临远”,都是思乡的最独特、
最真实的一种表达。
柳永这些年东奔西走,处处以词干谒地方官员,比如下次我们要分享的《望海潮.东南
形胜》。所以柳永才发出了“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的喟叹。其实柳永心里非常明白,
自己为什么到处奔波,还不是科考吗?一面高喊“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一面为科考
到处奔波,这才是一个最真实的柳永。
写到这儿,游子思乡之情已表达精尽了,但是柳永并没有罢休,他借鉴了杜甫的《月
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
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写法,明明是自己怀念妻子
却偏偏要写妻子思念自己,因此这首词的下片写出了“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
归舟。”四句,想来佳人正盛装凭栏,举目远眺,多少次以为天边的归舟就是自己乘坐的船。
这叫想象丰富、出人意表啊!(出人意表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法是作谓语、定语、状语,出
自《南史·袁宪传》。出处:唐·李延寿《南史·袁宪传》:“宪常招引诸生与之谈论新义,出
人意表,同辈咸嗟服焉。”宋·苏轼《举何去非换文资状》:“其论历代所以废兴成败,皆
出人意表。”)“天际识归舟”是南朝著名诗人号称“小谢”的谢朓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
向板桥》(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一诗中
的名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柳永呢,把它巧妙地嫁接到自己的这首词中,写妻
子凭栏远眺,多少次误识归舟。
这首词的下片,作者有意写的一曲三折,明明是自己正在登高远眺故乡,却偏偏写成
“不忍登高”;明明知道自己近年来四处奔波是为了科考功名,却追问自己为何滞留他乡;
明明是自己思念故乡,却偏偏说是妻子盛装楼上,眺望归舟,盼望游子归来。
直到这首词的最后,才写出来自己正登栏眺望,满腹乡愁:“争知我,倚栏杆处,正
恁凝愁。”下片结尾三句的羁旅乡愁才是这首词要表达的中心。上片写的秋风秋雨、夕阳江
水,下片抒情的一折三叠,其实都是为了一吐胸中的思乡之情。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5:40: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79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