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科学管理原理

更新时间:2023-01-24 15:16:50 阅读: 评论:0

六种基本函数图像-马兰花阅读答案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行车电脑)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

《科学管理原理》是由科学管理的基础和科学管理的原理这两章组成:

在第一章,作者提出雇主与雇员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可这种情况很难达到。他说财富

最大化只能是生产率最大化的结果,强调了生产率的重要性。作者认为,管理人员和工人亲

密无间的、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或任务管理的精髓。同时指出了当时企业中效率低下

的主要原因——

1.当时的工人普遍相信一个谬论,即如果每个人或每台机器的产出增加了,那么最终将

导致大量工人的失业。

2.当时的管理者都是凭借经验自己选择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十分不完善。

3.雇员与雇主之间不和谐的关系不可避免的出现“磨洋工”的现象。

这些当时现存的浪费生产力的问题就促使了科学管理原理的形成。作者在讲述了“磨洋

工”的现象以及分析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后指出了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真正的

消除或者减少“磨洋工”的现象。

在第二章,作者对科学管理原理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首先讲述了一般管理和科学

管理的区别,相对于一般管理中“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方式,科学管理的原则包括以下

四条:

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

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其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

第三,与工人们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这是要注

意的点。

第四,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

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的身上。

然后用搬运生铁的实例说明了科学统计和解决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性。而后又通

过砌砖和检查钢珠等几个实例说明了培训和挑选合适的人的主要性。

所以我们说一定要注重管理的科学性

总结来说,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是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从执行同一种工作的工人中,挑选出身体

最强壮、技术最熟练的一个人,把他的工作过程分解为许多个动作,用秒表测量并记录完成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每一个动作所消耗的时间,然后,除去动作中多余的和不合理的部分,最后,把最经济的、

效率最高的动作集中起来,确定标准的作业方法。其次,实行作业所需的各种工具和作业环

境的标准化.再次,根据标准的操作方法和每个动作的标准时间,确定工人一天必须完成的

标准的工作量。

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泰勒曾经对经过科学选择的工人用上述的科学作业方法进行

训练,使他们按照作业标准进行工作,以改变过去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的方法,取得了显著

的效果。

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对完成或

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个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一般为正常工资率的125%;对

完不成工资定额的个人,则以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一般仅为正常工资率的80%。

4.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罗主张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

分开。泰罗的计划职能实际上就是管理职能,执行职能则是工人的劳动职能。

5.实行职能工长制。这点非常重要。即将整个管理工作划分为许多较小的管理职能,使

所有的管理人员(如工长)尽量分担较少的管理职能;如有可能,一个工长只承担一项管理职

能。这种思想为以后的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专业化提供了基础。

6.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泰罗指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管理,

还需要运用例外原则,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处理一般事物的权限下放给下级管理人员,

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如企业基本政策的制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

作者认为美国人在效率问题上存在着两个盲点:其一、没有意识到管理中的效率问题;其二,即便是他们在意识到了效

率问题之后,他们对于如何提高效率却依然有着方法论操作上的难题。这两点就可以看做是泰勒要在本书中要启发美国人“效

率心智”的地方。今天我们当然不觉得那是个重要的问题,然而我们却知道,在任何时候最难改变的就是人们的观念,整本

书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再向美国人普及一些观念。因此,作者“科学管理之父”的美誉在这里也可略见一斑。

下面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说服美国人的,本书的主体内容分为两章,主要还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

第一章“科学管理的基础”,这是作者要美国人注意到效率问题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效率低下的三个原因,在分析第三个原因

时引出了第二章“科学管理原理”,通过与“积极性激励”方法的对比,作者提出的解决效率低下问题的科学措施,并进一步阐

述了管理科学。

三、泰勒对于“磨洋工”现象的分析及普及的观念

泰勒用“磨洋工”或“怠工”来描述当时美国工业企业界存在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被大多数人认识,但却被大多数人归结

为“经济萧条、失业、贫困等根本原因”(P7)。泰勒分析了“磨洋工”现象产生的原因,以详实的证据和理由展示给美国的工

人和企业家。第一,“磨洋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工人们一个悠久的观念:全力以赴地工作会导致工人失业。泰勒的普及的观

念如下:全力以赴地工作不仅会增加工人工资待遇,还会降低商品价格;这两个方面会增加人们的购买力,从而达到不断刺

激商品需求的增长,进而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经济学上的分析)。第二、“磨洋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现行管理制度下建立

起来的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不良关系,主要表现为计时工资下消极怠工(懒散松懈)以及计件工资下工人对于雇主提高工资承

诺的不信任而引发的积极性怠工(符合最高利益)。泰勒在这个原因中的普及的观念主要是开宗明义的管理目标:“管理的

主要目标应该是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P3)他想要改变存在于雇主和雇员见的对立关

系,雇主和雇员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雇主通过压低雇员工资而获得最大产出的方式是不明智的,除非实现了雇员的财富最

大化,否则不可能永久地实现雇主的财富最大化(群体关系上的分析)。第三、“磨洋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因为那些单凭经

验行事的方法而造成的无效率操作,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这个原因超越了雇员和雇主的知识,是双方都不曾意识到的,泰勒的

科学研究也就是在这个层面上进行的,他通过他在工厂里的细致观察而提出以科学方法代替单凭经验办事(泰勒不是我们现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在所谓的参与式观察,他是其中的一员,他是第一线的员工,从经验到科学)。泰勒在这里普及的观念就是本书整个第二章

里面的内容“科学管理原理”,以一言蔽之,“雇主和雇员亲密无间、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或者任务管理的精髓。”(P17)

(时间和动作科学上的分析)雇主和雇员需要为了效率最大化承担平等的责任。这些观念为管理科学奠定了合理的基础,合

理的证据就是工人工资的不断提高和雇主财富的不断扩大。(马克思讨论的问题并不在这个层次上,剩余价值问题始终难以

回避,泰勒的理论如何在马克思的层面上对话?)

通过对整本书内容的大致回顾,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管理原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针

对当时存在的管理问题和效率问题而提出的新的管理方式,科学的实践性——每一个原理的

提出都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以及标准性——所有的新操作工序都是精确测量后得到的最

佳操作标准。虽然此理论的提出之初就遭到企业主和资本家的同时反对,但是它实施的结果

都无一例外的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同时增加了企业主和工人的利益。如果说科学管理原

理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那么泰勒的目标无疑是已经达到的,也对管理思想做出了一次革命。

后人批评泰勒只是一味的提高工作效率,而忽略了对工人的尊重。但是泰勒在书中曾多次提

到工人利益的重要性以及管理者应该真心实意的为工人设想。如果用马斯诺的需求理论来说,

当时的工人更多的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而高效的生产效率带来的工资提高无疑才是工人

最迫切需要的。

在今天的企业管理当中,雇员不再只是想得到更多的工资,而更多的有作为一个社会人

的需求。并且,21实际的工作也已经不是100年前那样容易测量,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

的工作监督难度大大提高甚至是无法监督。所以,我们学习科学管理原理并不是要像泰勒那

样去制定标准的操作工序,去观察谁做得多,谁做得少。而更应该学习泰勒的管理革新思想,

即只有当企业和工人的利益达到共识,管理者和工人做到亲密无间,我们的效率才能真正的

得到提高。也只有效率提高了,大家的利益才会有保障。

所以,管理者的任何管理创新,都应该切实的考虑到企业主和工人的双重利益,不能欺

瞒工人一味为企业主谋求最大利益。工人在接受一项管理制度时,也不应该只是看到企业主

获得的利益,而要考虑自己是否也是受益者。

并且,现在的雇员大都不是书中提到的教育程度低或有点“迟钝”的工人,所以合作与

真诚才能真正的提高生产效率,找到符合时代的科学管理方法。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5:16: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78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下雪的图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