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更新时间:2023-01-24 14:18:45 阅读: 评论:0

2019年中考数学分类汇编-时间是一把剪刀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刘娥皇后)

是消极,还是蜕变?

——赏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生如梦,面对人生抉择时,他感觉到左右为难,他选择了缅怀

故人;当仕途的波折与他旷达的性格相碰撞时,他选择了用“一樽还

酹江月”以表情。这是苏轼面对穹境时想要逃避而生发的一种对人生

的消极态度,还是……别的?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写诗讽刺王安石新法,遭劾入狱,获释

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在他已经是第二次遭受贬谪了。

“许国心犹在,匡时术已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异常苦

闷,因而滋长了佛老思想,形成了超然物外、旷达自适的人生哲学,

常是寄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的慰藉和解脱。濒临大江的黄

州,恰好为他提供了理想的去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正是苏轼在黄州上任游黄州赤壁时

写的。当时他四十七岁,已经贬谪黄州两年多了。

赤壁,著名的有两处,其一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南、长江南岸,

是我国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战场。苏轼所怀的就是这个古事、这些

古人。但他所游的赤壁却是另一赤壁,在黄州城外。

大江东去,是哀言,还是壮语?

面对着滚滚的江水,孔老夫子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而苏轼则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的滚滚东流,汹涌澎湃,有着不可阻挡之气势。苏轼以千钧

之力,大笔挥洒,只用“大江东去”四个字,便绘画出万里长江波澜

壮阔,浩浩东去的雄伟气魄。

紧接着,以“浪”字领起一句,直扣“怀古”的主题,写下“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泛舟赤壁,俯仰古今之情一并吐出。与《前

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伤情调是相同的。

但苏轼于此就仅仅是借这些“千古风流人物”来表己之忧,表己之愁

吗?

苏轼以浪涛的奔流来比喻“千古风流人物”的消逝,有悲叹之意,

哀生之言,然而,更多的应为言豪迈之壮语。苏轼用这一比喻,把“千

古风流人物”的消逝给写活了,既使人若见他们像浪涛那样一个跟着

一个地消失,又显示出他们像汹涌的浪涛那样奇雄突兀,气概非凡,

而这正体现了苏轼对他们的仰慕,和寄寓着苏轼奋发有为的豪迈情

绪。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着墨不多,笔削精

到地道出了所怀之人和所怀之事。因为是古战场的陈迹,故称“故垒”;

由东而望,固谓“西边”;因为传闻,故以“人道是”言之,说出此

非三国当年大战的赤壁,仅借此地藉以怀古。接下去,应叙述周郎赤

壁的故事,而苏轼却“笔波三叠”写下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乱”、“穿”、“惊”、“拍”“卷”、“千堆雪”皆展现了

赤壁之战的惊险雄奇,绘画出一幅壮美的江山画卷。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情由景出,情景相生,苏轼由上述

的那壮阔之情而生发了更深层的豪壮之志。啊!锦绣的河山,美丽如

画,赫赫千古的赤壁大战,曾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这是多么深沉、

豪放的感情,又是多么动人心弦的语言。

遥想公瑾,是咏史,还是咏志?

笔锋一转,“遥想”二字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的周瑜。

司马迁写项羽时,在突出他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的同时,还写了该下

被围对虞姬慷慨悲歌的情节,以美人衬托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凉场面,

而苏轼则以美人衬托周郎的风姿潇洒,大有可为的美好年华,故有文: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其实当时,小乔嫁给周瑜快十年了,苏

轼以“初”字再进一步展现周瑜的英气勃勃。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使周瑜才华横溢的英雄形

象树立在我们眼前。前面所写的“千古风流人物”、“豪杰”在这里具

体化、形象化了。前三句的潇洒风度和后两句指挥三军,从容闲雅的

神态,构成了一个风流儒将的形象。当年,曹操以八十万军下江南,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声势极其显赫。少年英俊的周瑜在众寡悬

殊,形势危急之际力排众议,统兵江边,严阵以待。在谈笑风生中,

火烧赤壁,使曹操人马“灰飞烟灭”。在苏轼眼里,周瑜是如此的潇

洒,如此的风度翩翩。

苏轼写这一段文字,在咏史的同时,笔端倾注着无限仰慕之情,

其实也是想借周郎的千秋功名来抒发自己的怀抱,反映出苏轼思想中

积极向上的一面。苏轼通过这段文字来吟咏出自己的壮志,他认为,

他也应该有着周郎般的机遇,他也可有着周郎般的洒脱,可以用自己

的才华为国建功立业。

人生如梦,是消极,还是蜕变?

严酷的现实又使他感到这不过是虚幻的梦想,因而接下去写道: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到了黄州以后,他虽然仍不肯

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渴望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政治上的挫折,使他

深深地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不幸。苏轼对赤壁之战的回忆,

使他生发了郁郁不得志的对现实不满的情绪。想起周瑜在盛壮之年就

已作出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自己年纪已这么大了,还遭贬谪,

不禁有了嗟叹。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样的结句格调比较低沉,反映

了苏轼在理想与现实无法统一情况下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有人说,这

是封建士大夫在失意时对待人生所采取的一种消极态度,是剥削阶级

在没落时独有的思想意识。而我觉得,更多的应是苏轼面对现实生活

的一种蜕变。

在苏轼看来,人生不过像梦那样短促,为了排解心中的忧伤,他

要端起一杯酒去祭奠那江中的明月,让愁苦短暂的人生融入那永恒无

忧的江月之中。其实,苏轼并没有因政途的不平而有所退缩,依然不

乏追求功业的豪迈之心。从词的发展过程和词的风格来看,苏轼摆脱

了绸繆婉转之风,代之以沉郁豪放的气概。

“人生如梦”、“酹江月”反映出了苏轼有了由“多情应笑我”向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佛道思想的更高境界飞跃。不再因现

实的坎坷而陷入低迷,反而更超然,更自在地享受人生。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4:18: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75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煎熬歌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