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归去来辞

更新时间:2023-01-24 14:08:15 阅读: 评论:0

初三数学人教版试卷-to的音标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广州聚芳园)

归去来兮辞赏析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这篇辞体抒情

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

峰。下面作者带来的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赏析篇1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我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

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

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

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我使心为身所驱役,

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

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

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

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我,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

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

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

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

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

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

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

他们在一齐。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

氏亦能安勤苦,与其”(来源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

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

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

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我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

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

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诗人的

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

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仅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云

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四句之描述,

显然寄托深远。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来源大节。非胸中

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

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

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

也。”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

人的耿介之志。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

意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与世

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往求什么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

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亲人之情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悦耳,多么真实。

什么“应束带见”官的厌恶话,再也听不见啦。除了琴书可乐,大自然本来也是

一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正逢上充满期望的春天。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木欣欣以

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

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当青春,而自我呢,已近老

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

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

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

可兼指佛教所说西方净土。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

视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在士风

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他的人生态度是认

真的、现世的。他要在自我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怀

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此四句是诗人梦

想人生的集中描述。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

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结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

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让自我的生命始终顺应自

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欢乐,此即为欢乐,还有何疑虑呢!

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

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杯具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

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进取用世为人生梦想。在政治极

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梦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

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

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

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

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

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

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

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

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贴合实际的。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简便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

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

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

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

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

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

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赏析篇2

《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陶潜,字元亮,一字渊明,私谥靖节。

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摇的时期,在传统道德梦想消失殆尽之际,

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本文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

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一样流合污的精神情操,经过描述

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梦

想。

本文在文体上属于辞赋,但语言浅鲜,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

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

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简便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

一种忧愁和无奈。

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

“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

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

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

则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

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

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

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

事其为未归前之想像,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

中华书局,1979)

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像。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

像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一样吗眼前之景,为

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

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

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

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

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

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述和抒

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趣味。

最终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进取还是消

极,但他毕竟不一样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

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

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构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

熠生辉,光照千秋。

归去来兮辞赏析篇3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赋中的名篇,写于他辞去彭泽县令之后。这篇小

赋生动地描述了他摆脱官场生活的束缚,远道归来的喜悦心境和向往淳朴的农村

田园生活的高洁情趣,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感情真切,音节和谐,是

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通篇围绕一个“归”字命笔。开篇连用两个反问句,极具冲击力地引出了

“归去”之因。在那“不义而富且贵”的仕途中,由于不甘“以心为形役”,由

于而“迷途其未远”,作者深刻地意识到“归”才是告别“昨非”,走向“今是”

的唯一正确选择。极其自然地引出了对“归途”心境的描述:“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摆脱了世俗的纠缠,何等惬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

微”,归去的愿望何等急切;“乃瞻衡宇衡,载欣载奔”,见到祖屋何等欣喜。

这段文字如急流直下,但随即却落入水平如镜的深潭——娓娓而叙的归家之乐:

家人的欢迎,庭院的可亲,自由自在的乡间生活,同大自然随意的交流,还有“亲

戚之情话”读书操琴的`欢乐,同淳朴的农人的交往,为农事而付出的奔忙……。

这种恬静的生活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更深的思考——“归”之悟:“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既然“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

委心任去留”最终文章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作结。这种听天由

命的想法似乎很消极,然而在这种对人生的思考中不难看出一个正直的有自尊心

的知识分子的无奈和对个性的护卫。

归去来兮辞赏析篇4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归去

来兮辞》这篇抒情小赋以平易朴素、优美流畅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毫

无雕琢痕迹。文中骈散相间,将双声与叠韵巧妙结合,读来琅琅上口,音节铿锵,

具有和谐感。更令人百读不厌的是平淡质朴的语言中所蕴蓄的隽永深挚的情感。

陶渊明善于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从中寄托自己的个性和情操。

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就是以物移情,语意双关的妙句。“无

心出岫”的云象征着自己的误落尘网,“倦飞知还”的鸟则比喻作者的终于归隐。

这两句既是写实境,也是写心境。托意深远,表现又极为自然。其佳处正如叶梦

得所说:“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避暑录

话》卷上)又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两句,描写自己在夕阳下抚摸

孤松流连忘返的情景,富有深意。夕阳西下,树林阴翳,似乎是当时政治黑暗的

象征;而作者以孤松相比照,则表明自己在迟暮之年仍将保持高尚的节操。清陶

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说这两句是“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

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由此,也可见出陶渊明的身世之痛。

陶渊明也善于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抒发人生体验,酣畅淋漓地表达自我的人生

理想。如“悟已往之不可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四

句,表达了他对自己过去十三年来误入仕途的悔恨、自责与自省。他把当官视为

“迷途”,而认为辞官归田才是正确的道路。这既是对自己“以心为形役”的追

悔,也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这表明作者具有与世俗读书人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又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四句,坦承自

己想断绝与上层社会的联系,只和自己的亲戚、邻居的农民共乐田园的生活,可

见其高洁志趣。还有“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

几时”等句吐露了他对生命短暂的感喟,对自己生不逢时的嗟叹,对于乐享余生

的宽慰。再如“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两句表达了他既不追求富贵,也不期

待寻访仙境,而只希望过着逍遥自在的平常生活的愿望。而末二句“聊乘化以归

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虽然流露了苟安避世的老庄思想,但从中也可看出他已

不再犹豫,下决心归老田园的坚定态度。

总之,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的过程和思想变化,反映了他对仕宦生涯

的厌弃和摆脱官场束缚的喜悦,可以说这是陶渊明最后告别上层社会的宣言书。

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他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可贵精神,也表现了他超凡脱俗的

情怀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作者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

情真意切,深挚隽永。

归去来兮辞赏析篇5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

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

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

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

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在研读

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

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

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

闷的心灵悲歌。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一)、心为形役之悲。

文章第一段交待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陶渊明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

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

曰:‘我不能这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

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劝告

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

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

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敛裳宵

逝”。恰恰这时,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职”,写了这篇《归去来

兮辞》。不管是他传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

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

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

含义有二: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

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二是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

不容于世。逆情悖性,违心违己,在诗人看来是玷污心性,扭曲灵魂,因而深感

惭愧,惆怅悲伤。一旦醒悟,便觉得“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觉得“迷

途未远”,“今是而昨非”,因而决计弃官归田。这中间固然有亡羊补牢、为时

未晚的庆幸,更有陷身官场、铸成大错的沉痛。大梦初醒、了然彻悟的“归田”

宣言中更有痛彻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责自悔。

(二)、居家涉园之痛。

文章第二段直写自己想象中的归途情景和归隐后闲适自在的家园生活,这中

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焦急迫切,也有终于冲破“尘网”、挣脱

“樊篱”的欢欣鼓舞;有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也有闲庭信步、触目

成趣的宁静安逸;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也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

的自然情趣。总之,一句话,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

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沉醉不醒。我们品读文章,也会感同身受,灵

犀相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自然段中也出现了一些刺人眼目、动人心魄

的词句,逼人沉思,耐人寻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写蓝天白云,

高蹈尘外,任意东西,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无心”喻指白云飘浮不定,了无

心机,自自然然,顺顺当当。写山林飞鸟,朝出暮归,远近觅食,行于当行,止

于所止。“厌倦”暗示飞鸟奔波劳碌,归林投巢,安于静谧,自得其乐。无论是

白云还是归鸟,它们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逍遥闲适,生意盎然,这实际上反

衬出诗人沦落尘网,陷身官场,与世沉浮,受人羁绊的不自由不自在,这份扭曲

心灵,压抑性情,失去自由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是深刻的,也是沉重的,只是不

易觉察罢了。诗人在另一首诗《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川途异,

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也表达了相同的感受。“景蘙蘙以将

入,抚孤松而盘桓”,写夕阳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凉情怀;写苍松兀立,孤

独无靠,更隐喻诗人孤高傲世、形景相吊的落寞和悲怆。一个人孤独到象李白看

山一样,“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其内心的寂寞、痛楚是可想而知的,真

可谓“知音世所稀,抚松独徘徊”啊!“引壶觞以自酌”流露出诗人自酌自斟,

无以为伴的孤独和苦闷。“倚南窗以寄傲”颇有几分出尘傲世,孤愤不平之意。

“门虽设而常关”更是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

这些文句,貌似逍遥闲谈,实则忧愤满怀,我们读到了陶渊明隐隐作痛的心。

归去来兮辞赏析篇6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

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

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

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

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鉴赏要点】

《归去来兮辞》这篇为后世称颂的优秀辞赋,是陶渊明任彭泽令,因不愿阿

谀上官,归田时的作品。文章着力描写了他由迷途折回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

热爱,表现了诗人的高洁志趣,也流露出了“乐天知命”的消极处世的思想感情。

【思考与探索】

1、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表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轻松、欢快、热爱自由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此篇和《五柳先生传》都是作者归田后写的,此篇是刚回乡时所作,《五

柳先生传》是其晚年所作。试比较两篇作品内容、思想感情、意境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语言自然顺畅、质朴、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和

热爱。

不同点:《归去来兮辞》的思想感情较乐观向上,态度也是轻松洒脱的;而

《五柳先生传》的思想感情较消沉低迷,有一些凄凉寂寥的意味。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4:08: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75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路在脚下
下一篇:最美歌词
标签:归去来辞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