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书愤》比较赏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
的深层意蕴。并背诵这两首诗。
2.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探
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教学重点: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
层意蕴。
教学难点: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
层意蕴。
教学用具:常规用具、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了解熟悉杜甫、陆游的生平经历。
2、积累二人的名句
3、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一、课堂导入
拿到一首诗,您通常会关注哪些信息呢?
……
今天我们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赏析两首七律,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
二、因声求气,感受诗韵。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么我们先从诵读入手,感受这两首诗的魅力。
【PPT投影】朗读提要:
1、节拍: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
2、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
⑴根据朗读提要,请同学们给《蜀相》《书愤》划分节拍,并再次放声朗读。
⑵请学生示范朗读。学生、教师点评。
(3)再次齐读两首诗。
三、初读感知:概述诗歌大意。
《蜀相》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前四句记叙、写景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
议论抒情,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同时
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书愤》是陆游众多爱国诗篇中的代表作。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
形象。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诗的五、六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
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最后两句诗人节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
四、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1、【PPT】: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3)、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2、【PPT】: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
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PPT】展示合作探究的要求
一、立足于诗文,揣摩诗句,不做架空的分析。
二、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比较阅读。
三、(1)、学习小组任选一个角度合作探究;
(2)、小组长做好文书的记录工作;
(3)、选派一个代表发言,同组或其他组同学可做补充发言。
……(交流时间5-6分钟)
“不同点”参考:
1、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
A、《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
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
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
之节,继之以死。”
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仰慕的情感,重音落在:三、天下、两、济
B、“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抒发个人感情方面:
A、《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壮志未酬的痛苦。(结合具体的诗句阐析)
追慕、敬仰之情——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朗读时应放缓些,“丞”字的发音可以稍稍拖长,这样
读起来才会有亲切感。)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
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同时衬托诸葛亮的
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如果学生不能直接解读到这一层,可以用下面的问题引导:若替换成“锦官城外木森
森”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惋惜之情、壮志未酬之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是一个功业未竟的失败的英雄,往往悲剧的英雄故事更能
引起人们的叹惋之情。
长使:这二字极大地扩充了感染的范围,不仅把普天之下的,而且把千百年后的所有有
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都包括在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震动与共鸣,而不能不为之同声一
哭。
壮志未酬的痛苦:(知人论世,提醒学生关注作者生平以及诗作的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
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他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
有机会。在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之后,他的政治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
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
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
敬重。同时感慨万千,一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要“致
君尧舜上”,可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只好寓居成都,壮志难酬。但,即便如此,他却
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
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借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表达自己壮志
难酬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心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语气:悲痛;重音:未、长、英雄、泪
B、《书愤》中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
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
读“课后链接”或者【PPT】投影: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游诸葛武侯书台》)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秋感》)
陆游喜欢写诸葛亮的原因:
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机之境。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又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也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吟咏诸葛
亮的诗。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在表现手法上
A、《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融情于景中,然后
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感慨自己浑
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举例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译文: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
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
体会“自”“空”的表达效果:
参考:“自”“空”,这两个字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景物的特殊感受:春色固然美好,祠
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侯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
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五百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大有英雄
不再的伤感。融情于景,贴切自然。
【PPT】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
B、《书愤》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对比。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
后一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借古人自况,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这句在表现手法上叫——用典明志。
四、拓展延伸
教师解读:对两首诗的不同之处我们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同时我们也发现,不管是杜甫
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是陆游沙场杀敌的豪迈,从他们俩身上,我们都读到了一种深沉的
忧国忧民的情怀。古往今来,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爱国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发放异彩,
爱国诗人由此也彰显着他们高尚的品格。那么这种凝结在爱国诗人身上的品格的内核是
什么?
【PPT】: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内核。
【PPT】“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这些忧国忧民的诗人的敬仰来诵读这两首诗,最好能诵记于心。
板书:
《蜀相》融情于景追慕、敬仰壮志难酬社会责任感
《书愤》用典明志借武侯自况建功立业深沉的忧患意识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3:39: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73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