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更新时间:2023-01-24 13:26:51 阅读: 评论:0

长沙cad培训班哪里好-分米和米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额济纳旗旅游攻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5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

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

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

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

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怎样

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

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

以下几点:

一、直奔中心,以疑促读。

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了不起”是什么意

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

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

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

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结

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

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板块,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清晰明

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

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

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二、抓关键词,领悟感情。

1、“他挖了8小时,……”中,我抓住“挖”,让学生想

象当时的情景,父亲除了“挖”还要做哪些事。学生很轻易就说

出了“搬、扒、刨、推”等动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的

艰难、艰辛。

2、“颤抖”父亲为什么会颤抖?学生比较容易地说出了“因

激动而颤抖”“因疲劳而颤抖”但学生很没有体会到父亲此时急

切的心情。我让学生找到文中的这句话“一个安全的出口……”

我马上让学生看课本的插图,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这儿根本就

不安全,父亲急切地想尽快救儿子脱离险境,所以声音会“颤抖”。

3、“幸福”是什么让父子俩如此幸福?(爱、承诺、信任、

亲情)再让学生们幸福地读一次,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

爱”这一主题,起到了升华主题的效果。

三、巧妙引读,读中悟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点句子,在读中去品味、去感受、

去体会句子的含义和所包含的感情,我精心设计了3处引读。

1、在其他人阻挡父亲挖掘时,父亲看似简单相似的三句问

话,却蕴藏着不同的内心世界(恳求—焦急—发疯),随着时间

的推移,父亲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急,甚至失常,所以说话的语气

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我通过点拨、引读,学生们走进了文本,

和文本进行了对话,进一步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多次回应引读重点句“他挖了8小时,……”让学生体

会到父亲在挖掘时的艰难、艰辛,时间的漫长,以至于最后伤痕

累累。

3、在学生体会到“无论什么时候,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一句父亲的承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时,就这个句子我设置了

三次引读。这三次引读刚好与课后习题结合起来。

四、读中想象,超越文本

在学生读懂了“他挖了8小时,……”这一句时,我让学生

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当学生描述自

己的想象不尽如人意时,我适时加以点拨:可以加上父亲的神态、

语言、心理活动等,这样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了,其中余楚楚描

述的画面令全班惊叹,也让听课的老师们点头赞许。

在体会儿子的勇敢、了不起时,我让学生闭目想象,通过我

的描述,把学生带入到阿曼达所处的废墟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

只有7岁的阿曼达,在如此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顽强。

五、巧妙拓展,激发感情。

对于语文教学,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要想使学

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点燃学生情感

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当学生体会

到父亲坚持不懈地挖了38小时,所表现出来伟大无私的父爱时,

我结合汶川大地震,出示了4幅催人泪下的图片(1、跪寻儿子2、

背儿子回家3、陪儿子治疗4、手机短信)凄惨、悲凉的背景音

乐响起来,再加上我动情的旁白(后来声音颤抖,哽咽着几乎说

不出话来),当时感人的情景不但感染了全班同学(好多学生的

眼睛红红的),还感染了听课的评委、老师(当时,好几位老师

在擦眼泪,下课后还有老师在擦眼泪)。我想这一切都是真情的

流露,感情被调动起来了,被激发出来了,“父爱”这一主题得

到了很好的升华。

在结束时,我向学生推荐了一篇也是表现伟大父爱的__《父

爱没有力学》,让他们课后去读一读,达到“教一篇,带一篇”

的目的。

六、分角色读,走进文本。

在教学父子相见时的对话时,我安排了分角色读课文,我也

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充当父亲的角色。我相信这样既起到了引

导学生怎样走进文本,读好文本,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又能让

学生对父亲的了不起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融洽师生关系,烘托

课堂气氛,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七、精心设计,巧妙板书。

我精心设计了板书,结合课文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板书

就这样生成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2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

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

相逢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

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子之间深深的情谊。

父亲坚持不懈地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内

容,这部分内容震撼人心,表现了这位父亲坚强的意志和对儿子

深切的爱,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

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父亲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词句,仔细阅

读,体会父亲挖掘废墟困难之大、时间之长。我还引导学生将文

中的其他人物与这位父亲作比较。从中体会到这位父亲的了不

起。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__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在阅读理解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朗

读时注意人物的心理、情感的变化。如:父亲面对一大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朗读

这句话时,引导学生带着绝望和悲痛的感情来朗读。

最后,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爸

爸、妈妈听。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家长

也体会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重要性。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3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

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情景的感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

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

较远,所以上课伊始播放地震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然而在1994

年的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有一对父与子却为我们上演了感人的

故事。让学生走进课题。

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

己的话“无论在什么时候,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在读中

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

__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

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本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走进这位了

不起的父亲。

并出示要求让学生默读课文去寻找有关的语句并写下走进

的感受。我觉得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

去品味会比远超过老师给予。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

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

中,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领悟去读去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从父

亲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感受到爱的伟大力

量。

三、心灵的感动。

在教学这篇__的最后,在小练笔中得到提升,让学生走进现

实去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使得心灵间萌生互动。

四、本课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1、学生感悟的不够,自己的教学激情不够强烈,学生的感

受还不够深刻。

2、对于文本的挖掘还要在深刻些,学生对于父亲的爱,这

种坚定地寻找中去感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4

第六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人物外

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中体会父母之爱。《地震中的父与

子》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更要以它为例子,切实贯穿

落实以上两个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抓住事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__主要内容。先理清六要素分别是什

么,罗列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把它们串联起来,自己概括出主

要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是抓住父亲的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进行挖

掘,适时提问学生父亲在说这三句问话时的心情有何不同。以此

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明白每一句问话中包含的所思

所想。指名让学生分析,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此基础上,我觉得还可以用采访的形式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

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呢?”这样一采访,

可以更深地走进父亲的心灵深处,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爱。并且引

申出父亲对孩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更你在一起!”

让孩子认识到正是这句承诺支撑着父亲坚持下去永不放弃,这正

是儿子在废墟下信心的源泉。

另外,我还紧紧扣住“挖”字进行挖掘,为什么不写其他动

作而只写“挖”字?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中明白只有“挖”最

能体现出父亲的劳累与坚持,从而感受到父亲的形象,体会到他

的了不起。在此基础我可以再深化,问学生是什么在支撑着父亲

如此苦苦地挖掘?这样就更能挖掘出父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承

诺。

课堂最后,可以从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

烂不堪,到处是血迹”的外貌描写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崇高

的父亲形象,用图片去激化孩子们的情感,去感受父亲们内心的

那份伤痛,有了情感累积之后,再去想:“已经坚持挖掘了36

个小时,可儿子还是生死未卜,这时的父亲最想对儿子说什么

呢?”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动心动再手动。此时进行写话练习,

让学生真情的清泓流淌出内心,水到渠成。再让孩子们情不自禁

地用深情地话语读出来,浓浓的父子情如涟漪般荡漾在教室里,

久久不散。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5

这是一篇阅读课,课文情节感人,特别是课文中描写父亲靠

在着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着我!”坚持不懈地在废墟中挖掘3

6小时,寻找儿子;课文最后一部分描写儿子在危险中坚信父亲

会来救自己,并抚慰十四个同学,父子俩终于能平安相聚。抒发

了父亲伟大的父爱和父子坚定的信念。教学前,我要求学生必须

完成相关预习作业,对课文内容要熟悉。教学中我首先检查学生

自读课文情况,如:生字词,诵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交

流课文三个主要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谈感受,课文中哪部分最使你感动,并做上记号。

3、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学生较积极地参与讨论。

讨论后,学生自主地汇报讨论结果,我也相应地指导及归纳。学

生基本上了解掌握课文的知识。最后,我布置堂上练习,在课文

插图下写上一段话,鼓励学生大胆写出感受。陈秋红同学回答得

很好,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今后教学中,应多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多指导

学生学习课文的学习方法,让全体学生有能力自主学习。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6

一、情景的感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

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

较远,加上我们这里的教学条件有限,因而我在教学之前就收集

了关于地震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熟读课文。上课伊始,

表演有关本次大地震的情景剧,教师谈话激情:“地震带给人类

的无疑是巨大的灾难,然而在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有

一对父与子却为我们上演了感人的一幕,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

对父与子呢?”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

己的话“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让学生在读

中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

__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

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

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

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

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

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

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

力。我一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

以情地想,晓之以理地说,发自内心的写,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

“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

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心灵的感动。

在教学这篇__时,我把视野放宽了,我想不仅让学生能感知

到文中父与子的了不起,还要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一种真正的感

动,并由引发思考。于是我设计了

这样的环节:抓住幸福这个词,出示生活中一些普通的幸福

画面,再出示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幸福画面导入:你们对幸福、责

任、信任、勇敢、执着、承诺、父爱有自己的理解吗?能选词说

一句话吗?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

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

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意中。

这篇课文的教学,在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

中体现了语文浓郁的人文性。

四、本课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1、学生读得不够,教师讲得太多了。

2、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充分。

3、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

4、插图利用不充分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7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

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

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

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

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过程,我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整体规划:

一条主线是父与子始终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

在一起”。“两个板块”:一是“父亲了不起”。二是“儿子了

不起”。这样的设计,就从线性梳理走向了立体把握。就以一条

主线两个版块整体规划,一个版块就感受父亲的了不起,这也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第二个版块就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上课伊始,学

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父与子给

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

亲儿子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文中哪些文字让你

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

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怎样

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

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

以下几点:

(一)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文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

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

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

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

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

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这都是因为爱!

(二)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课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

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

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

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

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

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

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

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三)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

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

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

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

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

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

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

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

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

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四)读写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

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

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巧用文本,激情引读便

可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1)自由讨论:这位倔强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

肩扛着精神的重压。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2)回放画面: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

让他重新挺立的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

起。”当许多人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的时候,他回响耳边的还

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他孤军

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

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总结提升:这句话是支撑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的心

底永远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这首诗就是这座

大山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铭记心间。

学生在反复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

句话时,能够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高度感,体会到“父爱如山”

的力量!体会到课文反复出现这句话在表达上的好处。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__的精髓,它反映了__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

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

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挖父爱如山

了满脸灰尘布破

不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起不论……总……

子:等父子亲情

(六)渗透写法,指导习作。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以及神态描

写,并告诉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也要加以运用。

(七)作业布置,巩固拓展。

摘抄文中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神态描写的句子。

静下心来反思我的这堂课,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

进之处:

1、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些稚嫩,尚不够丰满。

2、课件制作、多媒体操作不够熟练。在学生想象画面时,

我准备了一段非常贴切、感人的背景音乐《生死不离》,它能起

到很好的烘托气氛的作用,可是在播放时,却未打开,真是遗憾

至极。根据教学的需要,我要适时出示幻灯片,但我却时常在翻

页时一下就翻了两张。

3、由于感冒,精神不佳,教学时不能很好的调动自己与学

生的情绪。

4、由于在说课文主要内容时,给了学生充分说的机会,耽

误了时间,导致最后用“不论……总会……”说话训练的环节省

略了,课堂积累语言,写作业也留到了课外。

5、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与评价还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学习

的积极性。

综观这堂课,我自认为是相当满意的,但教无定法,学无止

境,在反思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

中,我会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

艺术。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8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

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

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

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

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

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

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

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设计提问,“子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

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

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

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

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

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

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

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

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

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

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

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

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

亲为了儿子,快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

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

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

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

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

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

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

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

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这时,我又提问:

“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

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给

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

学生思维的波澜。是有效提问。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

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

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

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

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

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

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

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

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

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

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

13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

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

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9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__。但

__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

体验。__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我选择了“一个中心”的教学策

略,解读文本,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

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

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

“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

文的语段,在承上启下处反复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

跟你在一起。”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

文中的父亲行动的了不起。仔细研读,不难发现“他挖了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

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

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

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还从中体味到父亲承

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

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儿子的了不起,是阿曼达简简

单单的一“让”,“让”得感人肺腑。这一“让”,不仅让出了

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

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这一“让”巧妙地将父子

重逢,相互对话的情景与__中心融合在一起,主题更加明确突出。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0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

一篇讲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

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

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

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

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把“从课

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

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

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

学难点。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

所悟,重点抓住了__的一个中心点,以点引面,引领学生潜心会

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一、抓住中心,感悟文本

教学时,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

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抓住“了不起

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

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

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

读出相应的语气。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

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

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

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

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抓住空白,想象说话

说儿子了不起,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

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在老师的讲述

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

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

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

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

三、读中体验感受父子情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

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

表述的情景中,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从

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父子情至深。如学习“36小时”

是怎样的挖掘?在这里,我采用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

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不断地挖掘中,又有遇到怎样的

困难与危险!或是余震不断,或是塌方连连……每一次危险都可

能是致命的!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这段文字读懂、读活、

读厚、读出情味,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最后通过播放汶川地震中感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平凡而伟

大的父爱、母爱,再让学生结合6月19日的父亲节,表达对父

亲的爱。把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

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父母的伟大而无私的爱。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过于注重教学流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

2.学生朗读不够到位,没有真正融入到文本中。

3.借班上课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教学机智欠缺。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1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

精读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

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

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

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

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

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

亲身上汲取的力量;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

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__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__。但__的内容与学生的

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__值得推敲

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

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这篇__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

象。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

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

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

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

这是__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

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

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

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通过半学

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

好。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

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

子充分地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

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但作为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

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

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

连叫了三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一时找不到恰当

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影响

了教学效果。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

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

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

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

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

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

费了时间。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

动句子,反复研读,出示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

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

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

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总而言之,这

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需要我不

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上下而求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2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除了平时的安全教育课反复强调安

全,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救能力外。在学科教学中也能很巧妙的

渗透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

已经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体现“安全源

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如四年级下册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要学习孩子的镇定,

父亲的坚持,最终父子劫后团聚,真是了不起。找准时机让学生

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在危险的时候怎样脱离险境?

在让学生把收集到地震逃生知识给大家做介绍,在学校组织的安

全演练中,学生就不会是茫然的跟着跑,而是自然的运用知识进

行练习。我在上阅读指导课《爱的教育》让学生谈最让你感动的

故事时,有学生提到了书中的一个小故事《获勋章的小英雄》,

这个故事讲了老师带大家到市政府大楼参加一个颁奖仪式,市长

向大家讲述了一个叫皮纳多的少年,勇敢救起落水儿童的事迹,

并授予他勋章。学生在谈感受的时候,在别人遇到危险的时候,

要勇敢的伸出救援的手。我抓住时机提出质疑:在那么湍急的河

水里,就算是大人下去救,都感到困难,更何况是一个小孩子下

去救人,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讨

论,最后达成共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大人求救,既不耽误救人

的时间,小孩子又不会做出盲目的牺牲。

以上事例说明,安全教育其实是可以渗透在语文学科教育

中,既不是让孩子被迫接受,而是自然而然的获得安全的知识。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3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

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

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

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

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救出了儿子

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

迹。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怎样

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领悟__的深刻内涵呢?反思我

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提出了

两个简单又跟课文紧密相关的导入问题: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大和给人带来的巨大

灾难,“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

害”,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

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了不起”是

什么意思?并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个围绕全文的问题进行

教学,从“父”与“子”两方面来深入课文,品味重点句段。感

悟父亲了不起时,先让学生画出表现父亲了不起的段落,主要在

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

己的感受送进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

当时的情景。如表现父亲了不起的文段有“他挖了8小时,12

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体会36小时有多

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6小时只

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

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的坚持和对儿

子的爱;其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

是要罗列时间进程,让学生品味时间后面隐含的深意;说儿子了

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

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并引导学生感悟

是对父亲的信任和父亲的那句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

在一起”让七岁的阿曼达充满力量,坚持等待。从而进一步领会

父爱的伟大和承诺这一力量源泉给父子带来的影响。同时小练

笔,“想象废墟中的阿曼达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也给了学

生较大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对进一步理解课文,

领悟课文的深刻内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使课堂教学达到

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我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

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如在

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

到当时情势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极

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

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

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

没有使父亲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能关注到这些细节,教

学效果会更好。另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时间的关系,给

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太少,没有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

是一大遗憾。而这也给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思考,要多关注细节,

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4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

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

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

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

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

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

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

发展。通过__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

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

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

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

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他挖了8

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

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

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

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

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

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

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

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

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

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

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

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

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

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

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

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

上还可以做点__,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

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

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

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5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

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

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

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

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

但令人震撼。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

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通过一遍又一遍

地阅读和琢磨教学设计案例,我对本教学设计案例的反思得出以

下几点拙见:

首先谈谈教学设计案例中的优点:

一、注重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案例中的教学紧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

讨论交流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例如,先找出课文中父亲对儿子

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以及针对评价父

与子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

起”等重点语句,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

不起的父与子’呢?”再指导学生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

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

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等等描写父子语

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学生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

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

力量。

二、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第一课时的第三教学环节中,教师针对不同语句、不同语

境、要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都向学生提出讨论。这说明教师在

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朗

读语气。

三、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

“讨论交流”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

一。案例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八个“讨论要点”

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全面地理解课文。这说明教师注重

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的能力。

四、重视生字词的教学

生字生词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第二课时

生字新词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再让学生范读生字,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结合本课生字的特点、

以及针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容易写错的部件,进行具体的订

正和指导。并对“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破

烂不堪”“挖掘”等生词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理解,可见教师对

生字生词教学的重视。

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体会

在第二课时的第三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先背一背古

诗《游子吟》,在读背中感受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再让学生说说

父母在平时生活中为我们做些什么事,最后要求学生动手写写,

并与同学交流。把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

在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父母的伟大而无私的爱。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会有

它的不足之处。在发现本教学案例优点的同时,我也发现了它的

一些我自认为的不足之处。

第一,案例中的教学过程违背了语文教学的“以读为主,读

中感悟”的原则

在第一课时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以“讨论要点”贯穿全

文,整节课在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地方或某一部分该用怎么样的语

气来朗读,并且只是讨论而讨论,没有给予学生去亲自进行朗读

体验的机会和时间,完全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违背了语文学

习过程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本人认为,应该在

学生明白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后,立即让学生进行朗读体验,

并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让学生在具体的朗读体验中,养成

良好的朗读习惯。

第二,案例中的实际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设计不符

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原则,还

违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例如,在第一课时的第二教学环节中,环节设计为“朗读课

文,整体感知”,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本没有朗读课

文的机会,只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初读课文”的机会。所以

我认为本教学环节应该改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更恰当。而

在教学环节三“引导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中,教师在引入

教学的谈话中说:“我们要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才

能把__读得恰到好处”,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却以“讨论”

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围绕着教师提出的八个“讨论要点”

在教师的一步一步的指引下,针对相关的内容和重点语句应用什

么样的语气来朗读作为讨论的主要内容,并以教师的提问和小结

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给人以“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

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还违

背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习活动的原则。

第三,沿用已被摒弃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第二课时的第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并

说说每段的大概意思。这样的教学要求是已被摒弃了的老教法,

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其

实在此教学环节中,安排学生用适当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效果会更好些。

第四,课外作业安排与课时教学内容不匹配

例如,第一课时的课外作业——“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

生字、新词”,表面上看是在为下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做准备,

但实质上与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相脱节,不匹配,不利于学生对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复习巩固。而第二课时的课后作业——“完

成课后的1至3题”与本课时的学习内容相脱节,并且课后练习

题2已于第一课时的“讨论要点三”已经进行了具体的讨论交流,

不必再作为课外作业来布置给学生;而第3题——“默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应安排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前或学生

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更恰当。

以上是本人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反思的几点不成

熟的看法,综观整个教学设计案例,我自认为是不太满意的。但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反思中,我在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不足的

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

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提高自

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3:26: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73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点点滴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