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萧萧梧叶送寒声

更新时间:2023-01-24 13:13:16 阅读: 评论:0

天津茵彩中考冲刺班怎么样-大气的成语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高中生入党思想汇报)

古诗《夜书所见》赏析

一、诗文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二、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

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

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

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三、释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

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

灯不肯睡眠。

四、词语解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五、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

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

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

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

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

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

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

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

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

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

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

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

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

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

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

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

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

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

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

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

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寒

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

“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

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

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

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

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

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

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

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

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

觉感受,意味绵长。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3:13: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72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