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范文一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
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
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
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一、生疏字词: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
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
二、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
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
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
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
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
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
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教学设计>文章的结构
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
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
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
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
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
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
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
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
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
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
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
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
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
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
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
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
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
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
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
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
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
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
“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
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
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
察,教学设计>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
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
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
“拿来”。
3.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
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
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
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
“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
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
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
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
“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
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
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
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
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
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
“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4.研读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
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
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5.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
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
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教学设计>文章仍
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
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
高中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范文二
一、设计理念
《拿来主义》选自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鲁迅先生杂文的特
点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能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揭露最深入人心的社会本质。
《拿来主义》这篇课文主要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为和对待我国文化遗产
的错误态度,阐明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中心论点。读起来浅显易懂却引
人深思,发人觉醒,给人启迪。该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三单元的第
一篇课文,在课前的单元导入中提出“阅读时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
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来。”本
文的设计理念也是从文章的篇章结构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把握作者的语言
特点和写作思路,理清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思维脉络。同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运用“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品味杂文语言的犀利与严密,探讨文章思维的深邃与发散,
感受文章极强的思想冲击力。还要通过拓展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敢于发表个
人见解,善于在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生活体验等开拓更广阔的思考
空间。
二、前情分析
1.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的学生,要认识到授课主体的主要特点。第一,高
二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一个较为成熟的水平,所以理解课文内容不
应该是本次教学的重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作者字里行间的背后蕴含的深刻寓
意才是高二学生应该有的水平。第二,经过前期的学习,高二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
具备一定的基础,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有规律地进行引导,逐步深入,层层递进,发
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第三,高二学生对议论文的基本特点与写作手法有所掌握,学
习本文应该不会遇到太大的障碍,文章结构思路分析的难度不至于过深。最后,高
二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思考和研究的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所以课堂应以
学生为主体,给予他们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设置合作探究的环节加强课堂互
动。但这个阶段也存在不少学生有想法却不懂怎样去更好地理解与表达,需要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多做点拨,启发学生的思考方向。
2.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一课。
作
者是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先生。这一单元还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
想的苇草》《信条》等课文。《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是一篇说理性的议论文,文章
结构安排巧妙,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中运用不少贴
切到位的比喻来论证作者想要阐述的中心观点。本文的教学应该抓住文章的语言、
结构、思维、探究这几个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感程度,指引
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学生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
界。
3.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把握作者所要论证的
中心观点,品味杂文语言幽默、犀利、深刻的特点。学习议论文写作中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的写作技巧。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分析作者的思维脉络,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
式,结合现实社会实际情况思考“拿来主义”所蕴含的深邃意义。引导学生思维发
散,多角度思考,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阐述个人理解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在
他们心中树立正确对待文化遗产以及外来文化的观点与态度。
4.教学准备
(1)教学学具: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激励法、评价法、合作探究法
等
(3)教学资源:教材、课件、图片、课内教参、课外资料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熟悉鲁迅先生《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理解鲁迅先生在文中所表达的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与批判地继承传统
文化的观点。
3.理清这篇杂文的写作结构与思路。
4.认真揣摩这篇文章语言的生动、幽默、犀利与含蓄,把握杂文语言的
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文章中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2.研习文章说理议论与文学性兼并的文本内涵。
3.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及其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的严密逻辑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观念和态度,学会批判地
吸收与继承。
3.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勇于质疑、阐发,将文本与现实生活紧密
联系起来。
四、教学过程
(一)材料导入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这篇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必须先熟悉这篇杂文的写作背
景。只有了解了该文的写作背景,才能够真正领会鲁迅先生在本文想要阐明的文章
主旨。所以本设计在导入部分就展示《拿来主义》的相关写作背景,既能与文本密
切联系,也对学生理解文本做好相应的铺垫。
【设计内容】
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东北三省后,野心膨胀,妄图吞并整
个中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危难深重。然而,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却推行“攘外必
先安内”的卖国反~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蒋介石还提倡以“四
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基本内容
的“新生活运动”,以此来巩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
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由于这个时期帝国主义长期的经济侵略、军事侵略和文化侵略,当时在对
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
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同学们,面对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你们是
如何评价的?或者也可以回答老师的另一个问题,读完了上述展示的材料,你们内
心有什么想法?(这两个问题都是开放性的问题,重点在于学生个人的自由理解与发
表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想,将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鲁迅先生针对敌人破坏
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
误态度,用他犀利的笔墨写下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
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拿来主义》,着
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拿来主义》这篇经典杂
文,去感受其中深邃的思想。
(二)初读感知
同学们,请自由地阅读课文,阅读时请注意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学生
阅读课文期间,老师要写好课文名称与作者的板书)
同学们自由阅读完以后,教师要提几个较为简单的问题,检验学生的阅读
效果。
(1)同学们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议论文)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拿来主义)
(3)请同学们用原文的一句话来回答什么是“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
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三)再读文本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
学习《拿来主义》这样的议论杂文时,学生的学习动力相比学习散文、小
说等这类文体要薄弱许多。很多学生在文本学习时会遇到障碍,明显感到难度的加
深,不知从何学起。教师的任务在于把复杂的文本内容简单化,帮助学生理清文章
的写作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初步体会作者论述的中心观点,为接下来深入
探究文本奠定学习基础。
【设计内容】
(1)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之前,先写了哪些主义?作者对于这于这些主
义持有怎样的态度?作者是如何批判这些主义的?
(答案预设:作者在点明拿来主义之前,论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
来主义。作者对这些主义都持有否定、批判的态度。闭关主义——自己
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闭关锁国政策。结果“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
子”,遭到多国侵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送
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为。“发扬国光”,作者列举“古
董”、“梅兰芳博士”“尼采”为例论述送去主义,结果是资源耗尽,子孙后代失
去生存下去的根基。送来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的侵略占
有。其后果是整个中国社会被外来文化控制束缚,传统文化遭受严重的危机,导致
一些人对外文化完全偏激的排斥拒绝。)
(2)作者在哪一节提出“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这个问题很简单,第七
节,全班一起回答)作者为何要先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在提出拿
来主义呢?教师引导:这些主义之间有何关系?注意有一个关键词的运用。
(答案预设:关注提出中心论点时“所以”这个词的运用,前后论述表明
了因果关系,也就是作者文章先写的是为何要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那么顺着我们上述分析出来的思路,作者在第八、九段又在论述什么
呢?(论述我们如何实行拿来主义)最后一段又写了哪些内容?(最后一段是对之前所
论述内容的总结与升华,不仅总结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还阐明了主张
“拿来主义”会有怎样的成果,同时更提出了拿来主义的最终目的——
创新。)
(4)同学们,讲过上述问题的梳理,你们是否已经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思路
呢?请一位同学来总结概括一下。
(答案预设:第一部分(1—6):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第二部分
(7):拿来主义的内涵;第三部分(8—9)如何实行拿来主义;第四部分(10)全文
论述的总结深化。)
(四)精读文本内涵研习
【设计意图】
前一步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而来整篇课文的写作思路,这一步就要引导学生
去品味文本内容的内涵。鲁迅先生的文章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读起来并不是那么
容易。《拿来主义》这篇杂文更是需要精读分析才能够帮助学生领会文字背后所蕴
含的深刻内涵。但是精读文本也并非将文本中所有的内容都一一拿出来解读,因为
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需要从中选取不叫重要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深
入分析,并要求他们用类似的方法在课余时间继续分析文本其他内容,训练他们的
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设计内容】
(1)原文第一段: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
“送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
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
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问:这里“别的暂且不说吧”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预设:这一句话框定了作者所要论述的现象的范围,只讲学艺上的
事,论述方向清晰明确。而且只针对一个方面进行阐述,使得作者所要揭露的社会
现实更为深刻。再从另一个方面思考,单是学艺方面的送去主义就已经造成严重后
果,可见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卖国主义政策带来的中华民族带来的空前危机。)
(2)原文第四段、第五段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
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
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问:这里作者用了第4个意思较相近的词语,我们有必要辨析它们分别的
含义。请一组同学来分别解释一下这四个词的意思:抛来、抛给、送去、送来。
(答案预设:“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
舍,一般不怀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是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送来”是被动接受,是国民党政府自欺欺人的说法,其实是帝国主义文化对我国
的侵略。“送去”这里是讽刺国民党反动统治推行卖国主义政策,任由帝国主义列
强侵犯我国的主权和领土,不抵抗,懦弱。)
(3)原文第七段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问: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案预设: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运用脑髓”是指要有独立思考
的能力,要有我们自己的选择。“放出眼光”是指要有辨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有
对事物的洞察力。“拿来”更是凸显出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挑选
出有用的东西化为己用。)
(五)文本结构分析
【设计意图】
《拿来主义》这篇杂文的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其巧妙的行文结构安排技
巧。学生们通过上一个环节的文本分析已经对文章内容具备了一定深度的理解能
力,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学生能比较容易领会写文章的结构
技巧。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思维已经稍显成熟,再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讨论,这
一环节的难度有所降低。
【设计内容】
(1)文章开篇为何没有直接写“拿来主义”主义这个中心论点,而是先写
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呢?
(答案预设:这是一种先破后立的行文结构。作者先不谈“拿来主义”,
而是先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为引出“拿来主义”做铺垫,作者通
过前文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自然地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表面上像是在绕
弯,其实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再从另一个层面讲,“闭关主义”和“送去主
义”都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文章这样的结构安排是为了突出对比鲜明,可以
更加衬托出“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五段中正式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观点,为何在行文结构上没
有就这个观点直接进行论述,还要论述一段“送来”与“拿来”呢?
(答案预设:从本文的结构安排上看,作者在第五段先提出“拿来主义”
的观点,确立本文所要论述的中心思想,第六段是为了厘清“送来”与“拿来”的
关系,强调“拿来”的真正含义是有选择的取舍,再引出本文的主旨,也就是第七
段。然后继续论述“如何拿来”,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六)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不能只局限于讲解法、提问法这样
的教学模式,否则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活跃的氛围,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激情,
进入消极的状态。所以课堂上需要设置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共同探讨文本中的内
涵与技巧。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共同分享学习成果,通过小组
合作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设计内容】
(1)《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是逻辑思维严密的议论文,请同学们以四人为
单位自由组成小组,我们一起来合作探讨一下,本文有哪些论证方法?(给学生5分
钟的时间自由交流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一位代表来回答讨论结果。)
(答案预设:1.比喻论证法。将大宅子比喻成文化遗产,将鱼翅比喻成文
化中的精华,将鸦片比作文化中的糟粕。通过比喻论证以穷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
来阐明我们对待文化遗产应有的正确态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先挑后占。形象
生动,这样论证易于读者理解。2.对比论证法。将“送去”与“送来”进行对比,
“送来”何为“拿来”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论证进一步深化“拿来主义”的内涵,
使全文的中心观点更加突出,我们要积极主动有选择地“拿来”。3.类比论证法。
课文中第三段作者将政府一味奉行的“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类比。尼采自诩是太
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可是尼采最后的结局是发疯了。通过这样的
类比论证来说明奉行“送去主义”不会带来好结果,它只会使我们国家资源耗尽,
子孙后代难以继续生存下去。这样的论证方式更具有说服力。)
(2)《拿来主义》这篇杂文语言特点鲜明,请同学们再重新回到文本中,
去细细品味鲁迅先生杂文独特的语言风格。还是按前一个问题所组成的四人小组为
单位,大家一起来品析一下语言特点。请回答问题的同学找出文中具体的例子一起
加以说明。
(答案预设:抓住本文的关键词句,鉴赏作者精准的词句运用。比如“送
去”“送来”“抛给”“抛来”“拿来”这个个相似词的辨析应用,可以看出作者
语言运用的缜密。再比如“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活人
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现出一点进步了”这样的语句,极具讽刺意
味,显示出文章语言的幽默、犀利。文章中还运用了许多贴切的比喻,“孱
头”“昏蛋”“废物”这些词都准确精当地比喻了面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与观
点,文章语言更为生动形象。诸如此类的语言在文本中还有许多,引导学生自由寻
找并抒发自己的语言体会,最重要的是他们小组合作探究后的独特的解读成果。)
(七)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经过上述的教学过程,同学们应该可以基本上掌握《拿来主义》这篇课
文,在此基础上就要设置“文本与世界”相联系的环节。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将
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能够从所学文本出发引发对现实社会生活
的思考,发散他们的思维,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从不同角度考虑现实问题,提出
质疑、见解,阐明自己独特的观点。
【设计内容】
展示一段材料:
近代的中国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奋斗
史和抗争史。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西方列强的半
殖民地,西方列强开始在各个方面对中国进行侵略渗透。这种侵略渗透对近代以来
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影响巨大,至今依然存在历史的余响。
当今中国社会受西方文化影响特别深,年轻人喜欢用苹果电子产品、喜欢
喝可口可乐、喜欢过西方节日、喜欢看好莱坞大片、喜欢NBA等等,却将将传统的
戏曲、民俗、声乐、节日等传统文化视如草芥,难逃崇洋媚外的嫌疑,中国传统文
化、艺术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对于今天的中国仍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
义,请同学们发散你们的思维,来谈一谈“拿来主义”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今社会其
真正的实质与内涵又如何理解?(拓展探究问题考验的是学生走出文本,切合现实的
思维能力,该问题没有任何答案标准,也没有预设的方向,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自
由发挥,任何形式的答案都具有个性化的价值,都值得教师肯定。)
五、形成性作业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巩固拓展、自主思考、研究发现、创新解读,在掌握相关文
本的同时,通过形成性作业完成一个有效的教学评价,从而根据教学效果合理改进
教学过程,进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设计内容】
1.完成《拿来主义》这篇课文相应的课后练习与作业。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当
下热门的现实问题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通过自由朗读,独立思考,问题研究,小
组讨论等学习过程,理清了《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清晰的写作这思路,分析了其
“先破后立”的行文结构,掌握了其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品析了文本中形象、含
蓄、犀利的语言特色。本文以小见大,用细致贴切的比喻来阐明“拿来主义”的科
学观点,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透过文字表面领悟其中的深刻内
涵。在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中国已经位于全球发展的中心圈,面对多元化文化的
发展,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仍然具有启迪作用,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
来拿!
高中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2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
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
确态度——批判地继承。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杂文特点和写作背景
三研读课文
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
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六小节,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
有依据吗?
(3)品味其中的语言“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
显出一点进步”
①“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但终不知后来如
何”——诙谐调侃,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②“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
’”——“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
张”这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大师”与“发扬国光”
用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
③“活人代了古董……进步了”——讽刺卖国行
径愈演愈烈。
(4)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用什么论证方法?
(5)品味句子:‘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
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
说?
(6)“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
个成语?。
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四质疑
五小结
六延伸探究
1、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举例分析什么是“拿来”和“送来”,并说明
其产生的后果。
【提示】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的“遣唐使”,中国的“四大
发明”向欧洲的输出,黄道婆把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海南,不同时期粮食作物的引
进等等,各国各民族之间“拿来”“拿去”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巨大发
展。外国向中国学习并“拿去”中国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比如说丝绸、茶叶与瓷
器以及“四大发明”等)的同时,却并没有哪个国家“拿去”中国摧残人性的丑陋
的“三寸金莲”。而帝国主义强行“送来”的鸦片导致了中国的鸦片战争,极为深
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
五作业:预习后面的课文,体会文中比喻论证的妙处和各比喻的具体含
义。
板书
——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惧外
送古董
送画媚外求荣
送活人
只是给与
不想取得
类比
地大物博
慷慨大度
《拿来主义》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体会杂文特点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探究领会比喻论证的好处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
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
确态度——批判地继承。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
由大小S到北大讲学的事件讲起
二、研读课文
1:读课文,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文中的穷青
年,对“大宅子”,有多少种态度呢?
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怯懦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外全盘否定虚无主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④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学生可能只找到三种)
2:对待文化遗产还有第四种态度吗?(你最欣赏哪一种态度?
3:“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
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
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
送博物馆)。
4最后一段是结论。齐读第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明确: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
——(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
——(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
为新文艺”。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限填两字)。
明确:创新
三质疑
四拓展练习:用什么比喻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
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
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
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
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啊!一个人偶然一天
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没
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反而随随
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洗脸不止一次,还要检查验收。写文章做演说比洗脸更重要,它要“影
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作者以认真负责的“洗脸”设喻,阐明写文章要认真修改
推敲的道理,妙趣横生。)
五拓展探究: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
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青年
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
拿来主义?
六总结布置作业作业:请你就以下论题中,寻找有关资料,选择一个角
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A、也谈“送去”B、“拿来主义”新说
板书:
(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
孱头
旧人昏蛋
废物
(立)拿来主义
鱼翅吃掉精华
鸦片送药房糟粕但有价值
新人
烟灯烟枪送毁掉旧形式
(占有挑选)姨太太走散腐朽的封建文化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3:04: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72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