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
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
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1]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
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
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
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
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1908年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
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
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
重新回到学校教书。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是迄今
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3]
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
务团工作。在此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同时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4]
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2]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ofOrientalandAfricanStudies,
UniversityofLondon)讲师。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
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
子曰》、《二马》。[5]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29年夏,离英回国,在新加坡直流半年,任中学教员。
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边写作边教学。
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同年发表长篇《小坡的生日》。
1932年,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此后几年,老舍陆续创作了《离
婚》和《月牙儿》等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1934年,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
1936年,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专心从事写作。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风》
连载,1939年该书由人间书屋正式发行。[2]
1937年,8月返齐鲁大学任教。11月只身奔赴武汉。
1938年,老舍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对内主持日常
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并全面负责总会的领导工作。同年7月,随文协西迁重庆。
1939年,老舍翻译完成的英文版《金瓶梅》在伦顿出版,译名为"TheGoldenLotus",
此版是为西方比较权威的《金瓶梅》译本,先后发行四次。[5]
1944年,创作并由良友复兴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
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同年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
1949年,接文艺界三十余位友人信后决定回国,10月离美,12月抵达天津。
1950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成立,任副理事长。
1951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1953年,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
1957年,《茶馆》发表于《收获》第一期。
1966年,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于北京太平湖。[2]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获投票第一,由于老舍已不在人世,遗憾颁予川端
康成。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6]。象征性的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
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1930年,胡絜青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念书,母亲怕她因为这学业而耽误了终身大事。语言学
家罗常培先生是胡絜青兄弟的朋友,有一回,他到胡家去玩,胡母托他帮忙物色。此时老舍
正好从伦敦回国,且著有作品,于是罗常培便向胡母介绍了老舍,获知老舍的才华及人品后,
胡母异常高兴,私下便定下了这位乘龙快婿,于是与罗一同商议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使老舍与
胡絜青见面。
1930年冬天,老舍回到北平。在罗的安排之下,老舍到处被朋友们拉去吃饭,而饭桌
上总有胡絜青。在频繁的相见之后,胡与舒产生了情愫。直到1931年夏天,胡絜青毕业,
两人举行了婚礼。
婚后半个月,老舍携带妻子来到济南,继续在大学任教,胡絜青则在一家中学里教书。
两人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济南,是个女孩,取名舒济。1935年第二个孩子,儿子舒乙出生,
1937年,在重庆产下第三个孩子,次女舒立。
催稿趣事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催过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
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催稿信: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
《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
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7]
改稿奴才
作家楼适夷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楼适夷问道。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
“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
———为末代皇帝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7]
献丑作诗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
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大雨洗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
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句。寥寥20字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
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诗中提到的大
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洗星海即冼星海,人民音乐家。高长虹是现代名人。
万籁天是戏剧、电影工作者。冰莹即谢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庆《新蜀
报》总编辑。碧野是当代作家。林风眠是画家。[7]
个人作品编辑
小说合集
仅收录发行单行本的篇目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火葬二马我这一辈子
猫城记离婚蜕文博士
小坡的生日骆驼祥子正红旗下牛天赐传
无名高地有了名鼓书艺人四世同堂(包含《惶惑》、《偷生》、《饥荒》三部长篇)
以上资料整理自[8-9]
文艺合集
仅收录老舍在世时发行单行本的集子
短篇小说集文学理论集中篇小说集
樱海集蛤藻集文学概论讲义月牙集
贫血集东巴山集杂感集汉语教材
赶集火车集老牛破车灵格风汉语教
材
文学语言论
集
通俗文艺集小花朵集
出口成章三四一
以上资料整理[8-9]
诗歌作品
老舍作品一览(9张)
旧体诗约300首,12万字左右。
新诗三首,皆为长诗,信息如下:
1934年鬼曲
1939年成渝路上
1939年剑北篇
以上资料整理自[10]
曲艺作品
通过搜集整理共有47部,细分有话剧27部、京剧7部、歌剧5部、地方戏剧2部、
英译中话剧1部、电影剧本1部、鼓词15篇、相声31段、快板12段、太平鼓词4段、山
东快书1段、合作撰写的单弦牌子曲1篇、唱词7篇。[7]
话剧作品
茶馆龙须沟残雾谁先到了重庆
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桃李春风(与人合著)
忠烈图方珍珠生日春风秋实
西望长安荷珠配神拳归去来兮
秦氏三兄弟全家福秦霞丹雪青蛙骑手
宝船(童话剧)红大院
以上整理自[8-10]
未成合集,散落发表的作品收集如下:
《厚古薄今》《活-武松》《假博士》《教授》《她记得》《抗战民歌二首》《空城计》
《控诉搂包的》-大鼓书词《礼物》《恋歌》《流离》《乱形容》《说明白话》《覃本秀自
述》《痰迷新格》《童谣二则》《微笑》《为和平而战》《为小朋友们作歌》《维生素》《小
相声一则》《新春之歌》《新青年》《新诗》《雪中行军》《音乐的生活》《英雄赞《元旦
铭》《慈母》《打刀曲》《读书》《二期抗战》《附录-致友人函》《歌唱伟大的党》《歌
声》《鬼曲》《国葬》《过新年》《海外新声》《和平解放西藏》《红售货员》《红叶》《鸿
兴饭馆红旗飘》《八九十枝花》《保民杀寇》《保我河山》《壁报诗》《别迷信》《长期抵
抗》《陈各庄上养猪多》《成渝路上》《蒙古青年进行曲》《女儿经》《陪都赞》《青年》
《青年突击队员》《清明》《日本撤兵了》《扫荡五气》《山高挡不住太阳》《神仙辞职》
《生产就业》《柿子丰收》《蜀江船歌》《双反》《札兰屯的夏天》《战》《丈夫去当兵》
《致富神咒》《中秋月饼》《祝贺北京解放十年》《祝贺儿童节1》《祝贺儿童节2》《作
诗》。[8]
书法作品
老舍书法作品(13张)
现今流传的老舍书法作品不多,可以于北京老舍纪念馆参看鉴赏。
作品风格编辑
创作题材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
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
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
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
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
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
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
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
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
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
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11]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
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
人民种种伤害。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
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再现了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
情景。[12][2]
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
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
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他的“白”,让读者
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
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语脱去自然形态的粗
糙与随意,炼成金子,使现代的北京口语显出朴素精致如同一具精雕细刻的瓷器。[13]
同样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
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
体风格特色。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
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
趣色彩。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他的幽默才华: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
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从《老张的哲学》问世起,老舍就开始
被人称为“幽默小说家”。[2]
老舍先生更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
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这两个
人一个是西太后的宠奴,一个是讲维新的资产者,二人不期而遇表面上客客气气,骨子里却
是兵刃森森。《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
与深思,耐人咀嚼。[13]
老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
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本土本色,
活泼有趣、质朴自然,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
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御北京口语的能力。[13][2][12]
文学思想
老舍的文学思想成分复杂,现代文学史中无产阶级文学和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里,他的
派别色彩不明显,虽然他对左派的革命领导文学的艺术指导方式及其他艺术和思想上的主张
颇有微词。同时老舍也未曾加入苏汶和梁实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认为文学至死都是自由的。
他的文学思想的基调是强调文学的自由表达,同时认为文学对社会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
远期的。[14]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老舍也曾一度向文学的实用性靠近,然而经过一段
时间发展,艺术家的他又感到不适,于是又重新呼唤并实践文学的自由表达和艺术性,在此
期间其文学思想也出现了反复和震荡。因此而言老舍没有坚定单纯的文学立场,他的文艺思
想是摇摆不定的,但是他倾向于从感情角度看文学,认为“使人欣喜是艺术的目的”,“文学是
认识生命的,解释生命的”。同时老舍认为“文以气为主”强调表达自我为主,不使文学变成传
道的教科书。[14]
在作家不受外力干涉下进行自由表达的基础上,老舍进一步加深了个人的文学思考深度
-----形式的美好。老舍多次提出“文学是以美好的文字为心灵的表现。”同时受到英国文学的
启发,追求简洁朴素的语言风格“脱去花艳的衣裳,而露出文字的躶体的美",这在很大程度
上是与英国文学相通的,同时也是老舍受狄更斯等作家影响后在创作上的重要投影,是老舍
文学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表达自由和形式美好是老舍最基本的追求,在这基础上老舍也反对文以载道的文学观,
但并不否认文学的社会性和社会作用,如老舍早、中期的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
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中心旨意都是探索振兴国运、
强盛民族之路的。老舍是以平民生活为描述对象,以传统伦理道德的哲学观为思想基础,以
人道主义的善恶观为最基本的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振兴国运、强盛民族为尺度,而进行文
学描述的,而后期老舍在抗战时期则发表了大量的宣传抗战的文艺作品。
人物评价编辑
知名作家李敖评价
胡风:“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
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
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
话的那一种幽默。现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里面正闪耀着他底对于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时却要
为国事,为公共事业,为友情伤心堕泪,这恐怕是很少为人知道的。”
“舍予是非常欢喜交友,最能合群的人,但同时也是富于艺术家气质,能够孤独的人”。
“舍予是尽了他的责任的,要他卖力的时候他卖力,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他挺身而出,
要他委曲求全的时候他委曲求全……特别是为了公共的目的而委屈自己的那一种努力,就我
目接过的若干事实说,只有暗暗叹服包在谦和的言行里面的他底舍己的胸怀。”
舒乙:“生活中的父亲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
作。很严肃、很封闭。但是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
热情周到,很谈得来。仔细想来,父亲也矛盾。因为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另一方
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
朱光潜:“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
与老舍。”[15]
樊骏评价幽默之于老舍:“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幽默,,就没有了老舍,更谈不上他
在文学史上取得那样的成就与地位。”
人物影响编辑
文艺影响
老舍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和曲艺的改造,是民间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
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个能够身体力行地将文学与曲艺进行结合,长时间
地关注曲艺发展,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亲自参与了曲艺,尤其是主要曲种(相声)的社会主
义改造的作家。解放初期,老舍作为知名的作家,积极投身于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罗常
培、吕叔湘、吴晓铃等学者会同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等相声演员一起组成相声改进小组,
通过撰写大量作品和理论文章,不仅指导相声摆脱了解放初期由于其旧有形式和内容所造成
的生存危机,而且使相声乃至曲艺这门艺术形式完成了在新社会、新形势下的自身定位,奠
定了其艺术地位,为之后新相声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并且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相声的发展。[16]
老舍的《茶馆》、《龙须沟》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独特的风格,创立了北京人民艺
术剧院演剧学派。《龙须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建立的奠基之作,剧本为演出建
立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形象鲜明的,强调从生活中塑造一个鲜明形象的基础。这对我国的话
剧事业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成长起到了一个最基础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北
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风格,被北京人艺的导演、演员所继承并沿用至今。[17]
在创作题材的角度看老舍的文艺影响,从老舍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到,从最初的《老张的
哲学》、《二马》和《赵子曰》就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来重新
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题材的《离婚》、《牛天赐传》,再到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
世同堂》,以及《我这一辈子》和《月牙儿》、《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说,他最有特点和
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因此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
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
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老舍的小说有序和完整的
构建了一个艺术上的“北平世界”,同时小说中的小吃、建筑和语言都是现如今挖掘和开拓北
京文化的重要源泉。
同时在批判国民性的道路上,老舍也有自己的开拓,比起鲁迅对国民心理机制的发掘,
老舍对中国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及描写不免失至肤浅,但也有鲁迅所不及之处显示出老舍自己
的特点---既有原有的纯中国环境中中国人的缺点,也有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的心理和行为的
病态和适当,后者是老舍独有的开拓,这种方式在以后批判中也是鲜见的,这种批判因此也
构成和补充了一部完整的现代国民性批判史,对后来的批判具有借鉴意义。[2][12]
政治影响
老舍和郭沫若等人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担任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
负责领导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老舍在担任总务部主任期间团结了全国的抗战文人,
使这一时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文艺界团结得最好的时期之一。[12]
文学奖项
为纪念老舍先生以及鼓励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于1999
年创立了老舍文学奖,该奖项主要奖励北京籍作者的创作和在京出版和发表的优秀作品,每
两至三年评选一次。[19]
老舍故居共有4处,分别位于北京、重庆、山东和伦敦。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2:23: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70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