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孙弘传翻译赏析_公孙弘传阅读答案的意思
公孙弘,川薛地人。年轻时当狱吏,有过错,被免职。家
里贫穷,在海岛上放猪。四十多岁后,才开始学习《春秋》各家
学说。武帝刚继位,征召贤良、文学之士,这年公孙弘六十岁,
因贤良被征为博士。出使匈奴,回国后汇报情况,不合武帝心意,
皇上发怒,认为他没有才能,公孙弘只好上书称病,免职回家。元
光五年(前130),又征召贤良、文学士,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公
孙弘推辞说“:以前曾经西行上京,因为没有才能被免了职,希望改
送别人。”川城中人坚持推荐他。公孙弘分配在太常。皇上
向儒生们发布诏书,诏书说:听说上古天下大治,犯了法的人,在他
的衣帽上画上标志,改换服装,以示惩罚,可是老百姓不犯法;那时
阴阳调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甘露普降,风雨适时,嘉禾出现,
朱草萌生,山上有草木,沼泽不干枯;麒麟凤凰在郊野,龟龙在沼泽
游弋,黄河出图,洛水出书;父亲不会失去儿子,兄长不会为弟弟哭
泣;北部能征调渠搜国,南部绥抚交阝止国,凡是舟车能到达的地方,
人类足迹踏及的地方,所有有脚走路、有口呼吸的生物,都各得所宜。
朕很赞许。现在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各位大夫
研究先圣学说,明晓君臣之义,讲学立论,博洽多闻,在当代闻名,
请问各位大夫:天道与人事之间的规律,根据什么?吉与凶的效验,
怎么预测?大禹、商汤时,有水灾旱灾,那是因为什么过错?仁义礼
智四者的合适位置,应当怎么安排?祖祖辈辈传下功业,随着时间推
2
移,事物变化,天命显现的符瑞,其兴衰情况如何?天文、地理、人
事之间的规律,各位大夫都很熟悉。请尽心尽意认真论述,详尽
地写在各自的对策文章中,朕将亲自阅览,不要有所隐瞒。公孙
弘在对策中说:臣听说上古尧舜时代,不崇尚爵位和赏赐,但是百姓
努力向善;不重视刑法,但是百姓不犯法。尧舜亲自率领百姓走
正道,同时用诚信对待百姓。末世崇尚爵位,加重赏赐,可是百
姓不努力向善;加重刑罚,可是妖邪的事不能禁止,原因是那些君王
自身不正,对待百姓不真诚。厚赏重刑不能鼓励百姓向善,从而
禁止邪恶,这是确信无疑的了。所以根据才能任命官职,就会分
职治理;去掉没有用处的废话,就会抓到事物的关键;不制造没有用
处的器具,就会减少赋税;不耽误百姓的农事季节,不妨害百姓生产,
百姓就会富裕;有德行的人做官,无德行的人免官,朝廷就会至高无
上;有功劳的人升官,无功劳的人降职,群臣就会退让;惩罚符合罪
行,妖邪就会被制止;赏赐符合才能,臣子就会努力。这八条,
是治理百姓的根本。所以使百姓各有产业就不会争斗,各自申诉
道理就不会怨恨,有礼节就不会强暴,爱护他们,就会亲近君上,这
是保有天下的当务之急。所以法令不远离道义,百姓就会服从法
令,不背离道义;和谐不远离礼节,百姓就会彼此亲近而不强暴。
所以法律惩罚的事情,正是道义鄙弃的;和谐鼓励的事情,正是礼节
选取的。礼义是百姓服从景仰的,如果赏赐刑罚也遵循礼义,那
么百姓就不会违犯禁令了。所以古时候在犯人衣帽上画上标志,
改换服装,以示惩罚,可是百姓不犯法的原因,就是因为一贯实行道
3
义。我听说,气息相同就会跟随,声音相类就会应和。现在
君主在上实行道德,百姓在下遵循教化,所以内心和谐就会气息和谐,
气息和谐就会形体和谐,形体和谐就会声音和谐,声音和谐就会与天
地自然相和谐呼应。所以阴阳调和,风雨适时,甘露普降,五谷
丰登,六畜兴旺,嘉禾出现,朱草萌生,山上有草木,沼泽不干枯,
这是和谐的最高境界。形体和谐就没有疾病,没有疾病就不会夭
折,所以父亲不会失去儿子,兄长不会失去弟弟。德行与天地相
配,光明与日月等同,就会有麒麟凤凰来到,龟龙在郊野,黄河出图,
洛水出书,远方的君主没有谁不喜爱道义,奉上财货前来朝贡,这是
和谐的顶点。我听说,仁就是爱人,义就是合宜,礼就是履行,
智就是方法措施的源泉。兴利除害,兼爱无私,就称作“仁”;
明辨是非,树立行为准则,就叫做“义”;进退有法度,尊卑有分别,
就叫做“礼”;独揽生杀大权,把持士人仕进之途,权衡利害轻重关
系,论述得失之道,让远近真伪都显现在君主面前,这就叫做“术”。
仁义礼术四者,是治国的根本方针,是大道的实际运用,都应当安排
施行,不可废弃。掌握其中的要领,天下就会安乐,虽然制定了
法令,但不需用。不掌握这个道术,君主在上就会被蒙蔽,官吏
在下就会作乱犯法。这是事物的内情,是继承祖先功业并流传百
世的根本。我听说尧时遭遇洪水,派大禹治水,没有听说大禹时
有水灾。至于商汤时的旱灾,那是夏桀残暴的后果。桀纣施
行暴虐,受到了上天的惩罚;禹汤积累道行,因此统治天下。从
这点看来,上天的恩德没有偏爱,顺应它就会产生和谐,违背它就会
4
产生灾害,这是天文、地理、人事的大纲。我很愚蠢,不能圆满
地回答皇上的策问。当时对策的有一百多人,太常上奏,公孙弘
只是列在下等。对策奏上,天子把公孙弘的对策提到第一名。
召他入宫接见,公孙弘容貌很美,拜为博士,在金马门侍应召对。
公孙弘又上疏说“:陛下有古代圣王的地位而无古代圣王的名气,有
古代圣王的名气而无古代圣王的官吏,所以形势相同而国家的治理情
况不同。古时候的官吏正直,所以那时的百姓厚道;现代的官吏
邪僻,所以百姓不厚道。政治疲弊不能施行,法令无力而臣民不
听。用邪吏来施行疲弊的政治,用软弱的法令治理不厚道的百姓,
百姓是不可能被教化的,这就是治理情况与古代不同的原因。我
听说周公旦治理天下,一年就转变,三年就驯化,五年就天下大定。
只看陛下的志向是什么。”书奏上,天子用册书答复说“:问:公孙
弘称道周公之治,公孙弘的才能,凭你自己看,与周公相比,谁更强?”
公孙弘在对策中说“:我很愚蠢浅薄,哪敢与周公比才能!虽然这样,
但我内心很清楚治国之道是可以实现的。虎豹马牛,是不可制伏
的禽兽,等到被制伏驯化惯了,竟可以牵引驾驭,听从命令。我
听说,矫正弯曲的树木,不需很多天;熔化金石,不需几月。人
对于利害好恶,难道能与禽兽木石之类相比吗?一年就可以转变,我
还私下认为慢了。”皇上认为他的言辞奇异。当时正与西南夷族
沟通联系,巴郡、蜀郡叫苦不迭,皇上下令派公孙弘去巡视那里。
公孙弘返回后汇报情况,大肆宣扬西南夷对汉朝没有用,皇上不听。
每次朝会商议,公孙弘就公开陈述缘由,让君主自己抉择,不肯当着
5
君主的面在朝廷上争辩。因此,皇上细察他的行为谨慎敦厚,擅
长辩论,熟习公文法令官府事务,又很会援引儒家学说作装饰,皇上
很喜欢他,一年中升到左内史。公孙弘上奏事情,皇上有不同意
的,他不肯在朝廷上争辩。常与主爵都尉汲黯寻求皇上空闲时,
再去见皇上,总是汲黯先提出来,公孙弘在后推论,皇上常常很高兴,
他们说的都采用,因此,公孙弘日益显贵。他曾与公卿商议约定,
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原先的约定,而顺从皇上旨意。汲黯在
朝廷上责问公孙弘说“:齐国人大多狡诈无情,开始是你与我们一同
提出这个建议的,现在都违背了,这是不忠。”皇上问公孙弘,他告
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皇上
认为他的话有道理。皇上身边的宠臣常常说公孙弘的坏话,可是
皇上越发待他好。公孙弘为人善于谈笑,见闻广博,常说,他认
为君主就怕不能广博宏大,臣子就怕不能俭朴节约。奉养后母孝
顺谨慎,后母死,他守丧三年。担任内史几年后,升为御史大夫。
当时汉朝又在东部设置苍海郡,北部修筑朔方郡。公孙弘屡次进
谏,认为使中原疲弊来供给无用之地,希望废止二郡。因此,皇
上就让朱买臣等人问难公孙弘,陈述设置朔方郡的好处。共谈十
条利害关系,公孙弘不能反驳一条。公孙弘只好告罪说:“我这
个见识浅陋的山东人,不知道设置朔方郡的好处像这样多,希望废除
西南夷和苍海,专门供给朔方。”皇上才同意。汲黯说:“公孙弘
职位列于三公,俸禄很多,但是盖布被,这是骗人的。”皇上问公孙
弘,他告罪说:“有这回事。九卿与我交情好的,没有人超过汲
6
黯,但是今天在朝廷上责问我,确实正说中我的毛病。有三公的
职位却盖布被,的确想用欺骗手段钓取美名。再说我听说,管仲
做齐国的相,娶有三个女子,奢侈与国君相似,桓公靠他成就霸业,
也上僭越周天子。晏婴辅佐齐景公,每餐没有两盘肉,妻妾不穿
丝织品,齐国也治理得很好,他的俭朴与平民相同。现在我的职
位是御史大夫,盖布被,从九卿到小吏没有差别,的确像汲黯所说。
况且要是没有汲黯,陛下哪里听得到这样的话呢?”皇上认为他有谦
让的美德,越发认为他贤德。元朔年间,公孙弘替代薛泽担任丞
相。在此之前,汉朝常以列侯担任丞相,只有公孙弘没有爵位,
皇上于是下诏说:“朕崇尚古代圣王之道,广开门路,公开招纳四方
人士,古时按照贤德,排列职位,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功劳大的,
他的俸禄丰厚,德行高的得到爵位和高官,所以武将凭战功获得显赫
贵重地位,而文官按德行加以褒奖。将高成县平津乡的六百五十
户封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此后作为惯例,位至丞相封侯,就是从
公孙弘开始的。当时皇上正建树功业,屡次命天下推举贤良。
公孙弘看见自己是被推举的士人中官做得最高的,从平民中推举出来,
几年就官至宰相而封侯,于是兴建宾馆,开东阁门来迎接贤人,与他
们商讨国家大事。他自己每餐只有一盘肉,糙米饭,旧交、宾客
都靠他来供给衣食,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里没有一点剩余的。
但是他性情忌恨,外表宽厚,内心刻薄。那些曾与他有矛盾的,
无论关系远近,虽然表面上与他们友善,后来终于都一一报复。杀
主父偃,调遣董仲舒到胶西,都是公孙弘的主张。后来淮南王衡
7
山王谋反,审讯党羽正急,公孙弘病得很厉害,自认为没有功劳,却
封为侯,居宰相职位,应该辅佐明主镇抚国家,使人遵循臣子之道。
现在诸侯有背叛谋反的计划,这是大臣的失职。恐怕病死,没有
办法承担责任,就上书说“:我听说,天下的顺道有五条,用来实行
顺道的方法有三条。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的交往,这
五条是天下的顺道;仁、智、勇三条,是实行顺道的方法。古语
说,好问近似智,努力实行近似仁,知道耻辱近似勇。懂得这三
条,就懂得治理自身;懂得治理自身,然后才懂得治理众人的方法。
没有不能治理自身却能治理众人的人。陛下躬行孝悌,以三王作
榜样,树立周朝王道,兼具文王、武王功业,招揽四方人士,按照贤
德排列职位;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是为了勉励百姓,鼓励贤才。而
我愚蠢无知,没有汗马之劳,陛下从众人中特意提拔我,封为列侯,
给我三公职位。我的行为才能无法称职,加上身体有病,恐怕一
旦死去,最终不能回报陛下恩德,承担责任。希望归还侯爵,请
求退休,为贤者让路。”皇上回复说“:古时奖赏有战功的,表扬有
德行的,天下太平时崇尚文德,天下祸乱时崇尚武功,没有哪个君主
改变过这条规律。朕日夜所思,就是害怕做了皇帝却不能建立功
业,以至不能安宁,只想与你们一同治理国家,您应该知道我的心思。
大凡君主褒奖善德要施及他的后代,至于这条,常在我心中。您
不幸偶染小病,哪用担心病不会好,竟然上书归还侯爵,请求退休,
这是宣扬朕的过错。而今政务稍有闲暇,您应该保养精神,不要
多忧虑,辅助医药,自我修养。”于是赐给牛酒及杂色绢帛。过
8
了几月,公孙弘病好了,又处理政务。担任丞相、御史共六年,
八十岁时,在丞相职位上去世。他之后的李蔡、严青翟、赵周、
石庆、公孙贺、刘屈,一个接一个地做丞相。从李蔡到石庆,丞
相府的宾馆如同空山废墟一样,不能引进贤人。到公孙贺、刘屈
时,宾馆因残破而成了马厩车库、奴婢住房了。只有石庆,因淳
厚谨慎,又在相位去世,其他几人都因犯法而被诛杀。公孙弘的
儿子公孙度继承侯爵,担任山阳太守十多年,皇上下令征调钜野县令
史成到公车府,公孙度留住不派遣,因此犯罪被判处为城旦。元
始年间,复兴功臣的后代,下诏说“:汉朝建立以来,栋梁大臣在位,
亲自奉行节俭,轻财重义,没有人能像公孙弘的。职位是宰相,
又封侯,但是盖布被吃糙米饭,俸禄用来供给故旧宾客,没有剩余,
可以说是比制度更减少,堪称是率领臣下笃厚风俗的榜样,与府内富
盈而外表装假骗人来钓取虚名的人根本不同。表彰德义,是为了
引导社会风气向好的方面转变,这是圣王的制度。赐公孙弘后世
子孙现在为嫡的,关内侯爵位,食邑三百户。”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1:07: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66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