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雨巷》教案
第一篇:《沁园春长沙》《雨巷》教案
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步入高中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心
怀天下。今天,我们来看一代伟人毛泽东年轻时的理想抱负。“孩儿
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小时候的一首《立志》诗可见他抱负远大。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
后再经过长沙,故地重游,回忆往事,以“沁园春”为词牌,作下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年轻时理想与抱负的诗作——
《沁园春·长沙》。
介绍“词”的有关知识(《达标训练》P3)
二、读课文(目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试读——范读——听读——齐读
三、悟课文:
初读诗歌,你感悟到了什么?有何发现?(问题引导)1)这首词
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要点:写景、叙事、抒情上阕写景,下阕叙
事。)22)先了解抒情方式
答: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
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
抒情。3)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
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答: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
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4
4)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学生各抒己见)5)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
且用些成分省略,上阕前三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怎样?交代了什么?
答: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译文:在这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
向北滚滚流去。(时令、地点、背景)66)这里将“独立”置前。
“独立”这个词好像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
词的格调?
答:不是,而是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
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
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
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
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继续分析看下去。77)上阕
写景,描绘了哪些景物,景物画面有什么特色?
由《沁园春雪》引出“沁园春”这词牌名上下阕各有一个统领的
字。8)由“看”字领起的秋景,统领到哪一句?
答:万类霜天竞自由9)这七句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怎样?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鹰击长空
仰视
鱼翔浅底俯瞰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
作者由远望到近观,由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视野
开阔,“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为下文
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1010)在这些写景的句子中,你觉
得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答:遍:红得广染:红得深透,色彩(秋色)浓重透:强调水的
清澈争:渲染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热闹气氛)“击”:写出了雄
鹰展翅奋发,强劲、勇猛之状;“翔”:突出鱼儿自由、轻快之态。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
盛的生命力1111)除了这些动词之外,还有哪些修饰语用得富有表现
力?
答:“万”“遍”“层”“尽”“漫”渲染了景色的范围之广;
“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百”形容江面船只之多。
1212)小组交流作业: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段景色。
要求:A、意思完整,但不能流于翻译;
B、展开联想,可以加入自己想象的事物,适当调整语序;3C、
注意语言的准确和优美。译句“看万山红遍„„竞自由”
远看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湘江,满江的秋水碧
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在高空展翅高飞;俯视
水中,鱼儿欢乐、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机勃勃的
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
丽的“湘江秋景图”)*“意象”阐释:
上阕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上阕的意境:
画面壮阔、色彩绚丽、生机盎然
上阕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乐观热烈的态度,奋发向
上的豪情壮志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一切
景语皆情语艺术手法:景中寓情131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
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答:岁月轮回,春秋代序,万物枯荣,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可
是作者以一种豪迈的情怀,大胆提出“怅寥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
浮”积极思考。
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作者
也因感慨祖国山河寥廓而发出深沉的思考: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即革命领导权归
谁1414)译上阕后三句:
答: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是主宰你
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小结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
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上阕:写眼前景
抒心中情)1515)作者回答了上阕的问题没有?答案是什么?
答:同学少年领字——恰1616)下阕叙事,所叙何事?
答: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橘子洲头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
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小组讨论:
1717)“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
(展现了诗人这些青年怎样的精神风貌?)
答: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与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一大
批有志青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恰:同„„茂年轻有才华(青春年
少)
书„„遒奔放热情强劲有力(热情奔放、才华出众)指点江山关心
国家命运(关心国家)激扬文字敢于斗争(无畏无惧)
粪„„侯蔑视反动军阀(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
袁小册子,开展斗争;
出湖南的运动等等)
1718)用自己的话说说“恰”字总领的七句:
答: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
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既经
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
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
斗风貌和豪迈气概。1819)最后三句意思是什么?
答: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
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1920)展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风貌?
答:实写回忆当年在此游泳的情景,既是深情的怀念,同时也虚
指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显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2021)如此年轻有才华、奔放热情、关心国家命运、敢于斗争的青年
一代,能否主宰这个世界呢?
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人巧妙地以设问形式,
与前几句一起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所以“怅寥廓,问苍
莽大地,谁主沉浮”三句在本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022)哪些字词可以体现这些情感?
答:从“曾”“忆”“往昔”等词语可以看出。11916年直接组
织和领导了驱逐镇压“五·四”运动的军阀张敬尧
小结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
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
案。
下阕:胸怀博大气魄豪迈艺术手法:情中显志2023)从诗人对
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
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
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
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
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四、导思维(探究一)
诗歌情感主旨的探究。
2124)这是一首描写“秋”的诗作,古人写秋的诗歌中,你能举
出一两句吗?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秋风萧
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操《短歌行》万里悲秋常做客,百
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秋浦歌》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225)这些诗句写秋,“秋”有何特点?
答:萧瑟、悲凉、苍凉、伤感
2326)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又有何特点呢?
答:画面开阔、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2427)想一想:同是以秋为题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学生思考、交流)
五、思课文(探究一)
讨论明确:
A.A.作者对景色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于立意。((提示:见
《达标训练》)B.B.毛泽东与其他古代文人不同。(封建文人与时代革
命者)C.C.毛泽东创作此词的时代特殊。(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
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
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
动讲习所,途经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长沙,重游橘子洲,
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2428)全诗的“诗眼”是什么?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
结论1:阅读方法:阅读了解一首诗,我们要做到什么呢?(知
人论世)
情感主旨: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
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表
达出诗人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齐读全词。(全
班)(体会情感)
想一想:要体会一首诗的情感主旨,还有什么方法?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画面开阔、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表达的情感是高昂的、积极向上的。
结论2:(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结: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
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
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
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
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二、读课文(目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试读——范读——听读——齐读
三、悟课文:
初读诗歌,你感悟到了什么?有何发现?(问题引导)
1)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要点:写景、叙事、抒情上阕
写景,下阕叙事。)
2)先了解抒情方式
答: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
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
抒情。
3)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
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答: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
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4)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学生各抒己见)
5)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用些成分省略,
上阕前三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怎样?交代了什么?答:寒秋独立,橘子洲
头,湘江北去。
译文:在这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
向北滚滚流去。(时令、地点、背景)
6)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好像不符合毛泽东豪迈、
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格调?答:不是,而是增强了表现力。
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
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
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
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继续分析看下去。
7)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些景物,景物画面有什么特色?
由《沁园春雪》引出“沁园春”这词牌名上下阕各有一个统领的
字。
8)由“看”字领起的秋景,统领到哪一句?
万类霜天竞自由
9)这七句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怎样?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看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鹰击长空仰视鱼翔浅底俯瞰由远及近、
由上到下、由静到动作者由远望到近观,由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
山红水绿,视野开阔,“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
赋》)。为下文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10)在这些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答:遍:红得广
染:红得深透,色彩(秋色)浓重透:强调水的清澈
争:渲染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热闹气氛)
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强劲、勇猛之状;
翔:突出鱼儿自由、轻快之态。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11)除了这些动词之外,还有哪些修饰语用得富有表现力?
答:“万”“遍”“层”“尽”“漫”渲染了景色的范围之广;
“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百”形容江面船只之多。
12)小组交流作业: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段景色。
要求:A、意思完整,但不能流于翻译;B、展开联想,可以加入
自己想象的事物,适当调整语序;
C、注意语言的准确和优美。
译句“看万山红遍„„竞自由”远看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
画;近看湘江,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
雄鹰在高空展翅高飞;俯视水中,鱼儿欢乐、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
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机勃勃的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描绘了在橘
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意象”阐释:
上阕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
上阕的意境:画面壮阔、色彩绚丽、生机盎然
上阕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乐观热烈的态度,奋发向
上的豪情壮志。
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
一切景语皆情语艺术手法:景中寓情1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
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答:岁月轮回,春秋代序,万物枯荣,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可
是作者以一种豪迈的情怀,大胆提出“怅寥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
浮”积极思考。
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作者
也因感慨祖国山河寥廓而发出深沉的思考: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即革命领导权归
谁。
14)译上阕后三句
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是主宰你消长
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小结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
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上阕:写眼前景抒心中情
15)作者回答了上阕的问题没有?答案是什么?
答:同学少年领字——恰
16)下阕叙事,所叙何事?
答: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橘子洲头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
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小组讨论:
17)“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
(展现了诗人这些青年怎样的精神风貌?)
答: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与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一大
批有志青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恰:同„„茂年轻有才华(青春年
少)
书„„遒奔放热情强劲有力
(热情奔放、才华出众)
指点江山关心国家命运
(关心国家)
激扬文字敢于斗争
(无畏无惧)
粪„„侯
蔑视反动军阀(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
子,开展斗争;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镇压“五·四”运动的军
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等等)
18)用自己的话说说“恰”字总领的七句:
答: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
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既经
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
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
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19)最后三句意思是什么?
答: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
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20)展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风貌?
答:实写回忆当年在此游泳的情景,既是深情的怀念,同时也虚
指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显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21)如此年轻有才华、奔放热情、关心国家命运、敢于斗争的青
年一代,能否主宰这个世界呢?
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人巧妙地以设问形式,
与前几句一起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所以“怅寥廓,问苍
莽大地,谁主沉浮”三句在本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2)哪些字词可以体现这些情感?
答:从“曾”“忆”“往昔”等词语可以看出。
小结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
中国英
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
答案。
下阕:忆过去事言心中志
艺术手法:情中显志胸怀博大气魄豪迈
23)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
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
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
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
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四、导思维(探究一)
诗歌情感主旨的探究。
24)这是一首描写“秋”的诗作,古人写秋的诗歌中,你能举出
一两句吗?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秋风萧
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操《短歌行》万里悲秋常做客,百
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
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白发三千
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
凄凉——曹雪芹《红楼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5)
这些诗句写秋,“秋”有何特点?答:萧瑟、悲凉、苍凉、伤感26)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又有何特点呢?答:画面开阔、色彩绚丽、多姿
多彩、生机盎然27)想一想:同是以秋为题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
受呢?(学生思考、交流)
五、思课文(探究一)
讨论明确:
A.作者对景色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于立意。(提示见《达标
训练》P3)
B.毛泽东与其他古代文人不同。(封
建文人与时代革命者)
C.毛泽东创作此词的时代特殊。(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
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
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
动讲习所,途经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长沙,重游橘子洲,
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28)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结论1:阅读方法:阅读了解一首
诗,我们要做到什么呢?(知人论世)情感主旨:作品通过对长
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
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表达出
诗人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齐读全词。(全班)
(体会情感)想一想:要体会一首诗的情感主旨,还有什么方法?毛
泽东笔下的秋景,画面开阔、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生机盎然。表达
的情感是高昂的、积极向上的。结论2:(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结: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
并即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
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
神和壮志豪情。形
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
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
界的青年革命者。
《雨巷》教案
教学过程:
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读
1、引入新课: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
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
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
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
2、作者简介:见课件
3、写作背景:见课件
4、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感觉一下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讨论明确:生1:这是一首爱情诗。
生2: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5、齐读课文,留心下边的问题: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诗中写了背景道具:油纸伞、雨巷、丁香(花)、篱墙
人物形象:我、丁香姑娘
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时
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
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意象。
雨
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
满了朦胧美。
篱笆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丁
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
形状像结,开在暮春
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
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
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美丽
高洁
冷艳
愁怨
哀婉
丁香姑娘: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美丽高洁
丁香一样的芬芳
美丽、高洁
三丁香一样的忧愁
位
在雨中哀怨,哀怨彷徨
一
哀怨又彷徨;
体
她静默地走近
愁怨,忧愁,哀怨,的走近,又投出
彷徨;冷漠,凄清,象太息一般的眼光,又惆怅;太息,凄婉迷茫;
愁怨
征她飘过
静默,消散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丁香先生(我):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表现诗人对理想,我希望逢着
人生和美好事物一个丁香一样的的追求。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表面上是说姑娘,实际上像我一样,是在说诗人自己。他因为像我
一样地
理想难以实现,心情是冷漠,默默彳亍着
凄清又惆怅的。冷漠,凄清,又惆怅。
问:既然诗人的理想难以实现,诗人有是否从此消沉而放弃了对
理想的追求呢?
诗丁
虽以仍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
人香
然实然追彷徨在悠长,悠长
继一
理现怀求又寂寥的雨巷,续样
想,着和我希望飘过
追的渺但对憧一个丁香一样地
寻姑
茫诗理憬结着愁怨的姑娘。
着娘
难人想。
小结丁香先生: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
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又带着淡淡忧愁的姑娘,这个
姑娘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又希望自已
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惆怅”,
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
的姑娘”。诗人将丁香一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
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理想幻灭后空
虚和伤感的心境。
诗人把美好生活模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
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般美,又像梦一般远去。
本诗主题: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
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
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二、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1、品味语言我: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
惆怅
雨巷:悠长、寂寥、颓圮、哀曲、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
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
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
消散了……
[教师口头提示]:这些词语是表示动作、情绪、物态的,选出你认
为用得很好的来说说。
[学生答问]:
“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想
不得实现而忧愁;
“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
“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
“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
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
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
人的伤感、迷惘。
三、总结诗歌内容:
时间:暮春——凄婉
伤感
地点:小巷——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情景:细雨——空蒙
迷离
道具:油纸伞——复古
怀旧神秘故事: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人物:丁香姑娘——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丁香先生——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
主题: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伤感忧愁和迷惘
原因探究: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
“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1、失恋的痛苦: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
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现实的黑暗:《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
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
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
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
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
丽的彩虹。“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
“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
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艺术特色:
本诗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悠长、悠长”——道路的
漫长;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
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
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
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所以整首诗是朦胧、含蓄的。
2、优美的音乐旋律。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
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一开始就拉长了
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
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
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
递进效果。
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
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
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
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
奏。
⑤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
“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
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
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
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⑥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
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
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
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
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
幽深空蒙的意境。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
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三、走出雨巷,拓展研读
1、说说丁香姑娘形象
第二篇:语文:《沁园春.长沙》和《雨巷》默写练习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
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携来百侣曾游。恰同学少年,;,
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浪遏飞舟?
雨巷戴望舒
,彷徨在悠长、悠长,一个丁香一样的。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忧愁,;
,撑着油纸伞
,冷漠,凄清,又惆怅。
,走近,又投出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到了颓圮的篱墙。
在雨的哀曲里,,消散了,甚至她的,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又寂寥的雨巷,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三篇:沁园春长沙教案(定稿)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问者评价
good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
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
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
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
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
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
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
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
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
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
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
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
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
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
领7句要读得
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
“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
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
“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
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
标题吗?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
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
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
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
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
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
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
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
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
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
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
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
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
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
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
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
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
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1、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思考:《沁园春雪》中的“风
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
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
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
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
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
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
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
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
无缝。
2、分析毛泽东《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
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讨论、明确: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
他主宰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五、结束语
朗读《诗人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常于马背
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
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
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六、作业与练习
赏析《重阳》《北戴河》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背诵、默写。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把握词作情感,
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
任”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吟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诗作,具体分析上片
一、导入
大家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领导中国走向解放,
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格调高
雅、积极向上。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叫做《沁园春·雪》,大家
跟着我来温习一下,能记得的同学跟着我一起念:“北国风光,千里
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
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
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
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从《沁园春·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
的气势。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沁园春·长沙》,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
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词的有关知识关于词的知识
(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因句式不齐,也称长
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在发展过程
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
把词称为“诗余”。
(2)词牌: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
的形式(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
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紧连着词牌的是词题,
词题表明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如《沁园春·长沙》、《沁园
春·雪》等。
(3)词的分类: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②片段: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
幅较短;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三叠、
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róng)寥廓
(liáo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
2、学生诵读全词,用几个词描绘一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
一幅景象。明确:充满生机、活力的,活泼的,美好的,壮丽的。
3、我们应饱含一种怎样的感情去诵读?明确:激昂、豪迈,积
极向上的自信。
4、学生诵读
四、鉴赏上片
1、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作者在湘江上看到的景物
2、这些景物描写的语句由那个字领起?明确:看,这叫“领字”
3、“看”字引领的景物描写的语句,很自然地把上片内容分为三
个部分,前三句由“立”字引领,后三句由“问”字引领。
4、具体研习诗歌前三句
①上片的开头三句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时间、地点、人物。
②注意诗歌语言的跳跃、倒装
调整句序,简要说明: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
(望)湘江北去。③展开想象,扩展语句,进行形象而有诗意的大胆
描述。
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
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
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
⑤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行。“独立”既表明一个人卓然独立,更显示诗人砥柱
中流的气概。
5、具体研习“看”字所领7句。
(1)这7句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林、江、河、舸、鹰、鱼——万类。
(2)提问: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
须”,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明确:万——山之多,
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
—水之清,争——争先恐后之热闹,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
快,竞——突出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
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以分开。而前人以“秋”为题材
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逢秋悲寂寥”“万
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
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通过看到的红叶、绿水、蓝天、
白帆、雄鹰、游鱼,将寒秋写的生机盎然,壮阔绚丽,把秋写得无比
可爱。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为何如此
与众不同呢?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
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
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
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
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3)引导学生赏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明确:既有遥望群山的远景,又有近看清澈秋水的近景;有仰视
的天上的鹰,有俯察水里的鱼;有远山、江面的静景也有雄鹰、鱼、
百舸的动静;有“红”“碧”这样绚丽的色彩,有“染”“透”“击”
这些极富表现力的字。这里写景又不单纯写景,从景物的选择到对景
物的描写都打上了词人的情感烙印。
明确:远近结合,错落有致;高低结合,层次分明;动静结合,
鲜活逼真;色彩绚丽,极富表现力;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4)通过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上面7句所描绘出来的景
色或画面。
明确:远山层峦迭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
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捷矫健,奋
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6、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
人的品格的高下。”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
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
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明确:这广阔苍茫的大地呀,谁才是你兴衰命运的主宰呢?
字面意义——深层意义
“谁主沉浮”能单纯地理解为词人在问大自然的主宰吗?仅仅是
大自然的主宰吗?
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湖南、广东
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
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
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
点。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
导权的阴谋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
个迫切问题。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
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作为革命的参与者、领导者他面对眼前生机勃勃的一切,看到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绚烂的景象,想到自然界中的万物都能
自由自在、蓬勃生长,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什
么时候才能自由?什么时候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这国家、民族
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谁才是主宰国家民族兴衰的真正主人呢?“怅
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
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写
出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7、背诵词的上片。
五、课堂小结:
上片作者主笔写景,最后三句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
社会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词眼,问题的提出是由物
及人,由大自然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过渡
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
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
怀、高远的抱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
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一、赏析下片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
作用?
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
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
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
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旧地
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以前那些不寻常的岁月,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
的革命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么他所回忆的都是些怎样的
人和事呢?
明确:(资料)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
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a.1913-1918年,他在湖
南第一师范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b.1918年4月,
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
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
的重视。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
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那他是怎样概括的呢?
诗人在这里不仅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也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斗志昂扬的
“峥嵘岁月图”,我们一起来看。
“恰”——正值,统领下面的七句话,我们朗读一遍,体会作者
要表达的情感: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
气概。这里的“江山”代指什么?国家大事。“指点”就是评点、关
心。“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这几句的
含义: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
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
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
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同学少年”雄姿
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3、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
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都很困难,但我
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述
的是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诗人和战友当年在湘江游
泳,大家昂扬激越,富有气势,激起的浪花挡住了江面上行驶的大船。
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到中流击水”实际预示在新时代的浪潮
中,这些年轻人必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
4、从全词的主旨方面理解,上下片有什么关系?
明确:上片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艺术地回答了“同
学少年”主宰世界沉浮的答案: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以天下
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
的重任。
二、鉴赏手法
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明确:①词的上片虽然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词以“独立”
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
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
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
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
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
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
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
②词的下片虽然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三、指导朗读
注意停顿、节奏、语气、重音。明确:“看”、“恰”后面稍作停
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后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
情;“恰”后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四、讨论
《沁园春·长沙》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
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你想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积极乐观,不断进取
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命运以天下为己任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勇于竞争,求生存,求发展
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要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学好文化知识,学好专业技能,为社会出一份力量
五、总结全词
《沁园春•长沙》一词,不仅使我们欣赏了壮丽的秋景,也使我们
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可谓是景
中寓情,情中显志。
第五篇:《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原文】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
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
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
志的特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抒
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
豪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
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2、理解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三、教学设想
1、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有一个与初中知识衔接的问题,所以设想在
导入中联系初中学过的课文,形成知识的系统联系,调动学生的知识
积累,提高热情。
2、本文相对是一篇比较简单的现代诗词,不准备在字词句的理解
上花太多的时间。考虑学生基本能够读懂文章大意,准备让学生自己
研究。
3、在研习中,让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方法
1、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
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3、拓展阅读法。适当补充中国古代帝王的诗词,拓展学生的阅读
面,形成对比,巩固所学知识。
—2—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领导中国走向解放,
同时他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他的诗词有一个重要特点,就
是格调高雅、积极向上,没有任何的虚假造作。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
首词,叫做《沁园春·雪》,大家跟着我来温习一下,能记得的同学跟
着我一起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
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
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从《沁园春·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
的气势。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会给你留下更加深刻的
印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凝练铿锵、极富表现力的语
言,同时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领会诗歌深远优
美的意境。
二、背景介绍(词)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什么是词?
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萌芽于隋,兴起于唐,
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两宋,是唐宋新兴的诗歌体裁。
注:
1、萌芽于隋,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为这一点提供
了充分的证据:
南歌子〃夫妻问答
夫问词:斜影朱帘立,情事共谁亲?分明脸上指痕新。罗帯同心
谁绾?甚人踏破裙?
蝉鬓因何乱,金钗为甚分。红妆泣泪忆何人,分明殿前直说,莫
沉吟。妻答词:自从君去后,无心恋别人。梦中面上指痕新。罗帯同
心自绾,被狲儿踏破裙。
蝉鬓朱帘乱,金钗旧股分。红妆垂泪哭郎君,妾似南山松柏,无
心恋别人。
2、兴起于唐
忆江南(三首)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
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
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
得相逢!
—3—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不须归。
3、成熟于晚唐、五代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
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
词,原本是音乐文学,是为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词,所以全称为
曲子词,简称为词。既要按曲子节奏填词,就很难都用整齐的五、七
言来填,因为曲子总有长短快慢;所以除有极少数的例外,一首词中
句子总是长短参差的,故词又称长短句。词还有乐府、歌曲、乐章等
名称,也都可以看出它与音乐的关系,只有较为晚出的诗余之称,是
忽略了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的。所谓诗余,是将词说成是诗的余绪
(贬低词的说法),或以为词是由诗增减字数、改变形式而演化成的。
这都是只着眼于诗词语句篇章的异同而没有考虑音乐对词的产生的决
定性作用而形成的片面看法,因而是不太符合实际的。
词除句有长短外,尚有些体裁特点是有别于诗的。首先是每首词
都有个词调,也叫词牌。它表明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因而也
就等于是词在文字上的格律规定。词在初起时,词调往往就是题目,
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一致;以后继作时,因为内容不同,又另加题目或
小序(当然也可以不加),词调便只有曲调与格律的意义了。也有作
者在择调时,有意识让词调的名称同时充当题目用,那是另一码事,
词调还是词调,不是题目。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
在词牌下会有另外的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
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
59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叫“沁园春”,标题是长沙,是以
地点作为标题。这就要联系毛泽东写这首词的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
年初秋,当时,毛泽东在韶山从事革命运动,后来为躲避军阀的逮捕,
秘密离开韶山,南下广州开展革命斗争,路过长沙,重游橘子洲头,
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沁园春”这个词牌都分上下两阕,每阕的句数、字数都有规定,
所谓“词有定阕,阕有定句,—4—
句有定字”。我请大家齐声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
上阕和下阕在写作上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也就是,哪一部分着重写
景,哪一部分着重抒情,然后咱们再来看,他如何将写景和抒情结合
在一起的。
明确:上阕着重写景,描写这一次重游橘子洲的情景,景中有情。
下阕着重抒情,回忆过去的往事,情中见景。
四、上阕:写景,寓情于景
1、既然上阕重在写景,那么我们来看看毛泽东给我们展示了一幅
什么样的湘江秋景图。请大家朗读上阕,思考:前三句作者交代了哪
些内容?
注: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日夜
不息地向北流去。这一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引出作者,铺垫下
文。
“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用法,倒装的目的在于强调,那么作者
要强调的是哪个词呢?“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
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诗人受到追捕,逃亡途中,秘密
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
环境。
2、下一句中的“看”是一个领字,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
一般词的上下阙都有一个,它们在句中起着领起下文的作用,非常重
要,读诗词的时候要注意找准这些领字。那么这个“看”字,统领了
下面的那几句话呢?
注:一共统领了下面的7句,(全体学生一起朗读这七句话,注
意节奏)思考: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
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远眺”,
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是
“近观”,这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是“仰视”,写的是
“高景”;“鱼翔浅底”是“俯瞰”,写的是“低景”。
重点字词:“万”——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红”——这里运
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遍”——写出
了红之广,红得彻底。“染”——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
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
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漫”字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碧透”
写出了湘江之水清澈见底的特征。“遍”与“透”为互文,都是副词,
含有“极”的意思。“争”——的使用,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
扬奋进的气氛,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击”——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展翅翱翔,迅猛有力的矫健身姿。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
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
水浅。“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这几句话运用了对
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从远景、近景,天上、水中为我们进行了有序的
描写,互有照应,相映成趣。
—5—
3、作者是如何写景的,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
清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
欢快地畅游。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诗人通过
看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将寒秋写的生机盎然、
多姿多彩、蓬勃向上,充满强烈的动感、强劲的力度、浓烈的色彩,
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这几
句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
了气氛。
4、接下来我们再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同学解释一下“怅”、“寥廓”、“问”、
“谁主沉浮”几个字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设问。“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
慷慨的思绪。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词,一方面是湘江寒秋的景色引发
了诗人蓬勃的思绪,另一方面,又是这激昂的思绪引发了对主宰国家
命运的思考。这些忧国忧民地深度思考,显示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
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和高远志向。“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
“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谁主沉
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这三句的大意:面对这
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
这广阔无垠的大地,由谁来主宰,这国家、民族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
谁才是主宰国家民族兴衰的真正主人呢?
5、小结:
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
问题: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
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
发自内心的感慨。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
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
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
五、下阕:抒情,情中见景
1、下阕重在抒情,那么我们来看作者到底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
感。
(集体朗读下阕)思考:“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
稠。”“百侣”与上阕的“独立”呼应,“携来百侣曾游”与上阕
“独立寒秋”形成对比。
这两句写道: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
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峥蝶岁月”概括了毛泽东和他的革命战友们聚会、游览所度过的不
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岁月
比作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异的崇高美。“携”、
“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峥嵘”、“稠”表明时
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2、“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
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以前那些不寻常的岁月,
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6—
那么他所回忆的都是些怎样的人和事呢?
资料: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
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
范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B、1918年4月,与何叔
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
《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
视。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
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
段往事。
3、那他是怎样概括的呢?
诗人在这里不仅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也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斗志昂
扬的“峥嵘岁月图”。“恰”——正值,统领下面的七句话,我们朗
读一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
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这里的“江山”代指什么?国家大事。“指
点”就是评点、关心。“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
到好处。这几句的含义: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
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
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
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
“同学少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如何解?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
进都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描述的是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诗人和战
友当年在湘江游泳,大家昂扬激越,富有气势,激起的浪花挡住了江
面上行驶的大船。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到中流击水”实际预
示这些年轻人必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曾
记否”:既是设问,又是回答。整首诗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
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5、小结:下阕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
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巧妙、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
革命青年。他们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六、归纳总结
《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
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
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纵观全词,上阕
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
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
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7—
七、拓展阅读
1、帝王诗:
垓下歌
西楚霸王·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
奈若何!
大风歌
汉高祖·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短歌行
魏武帝·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
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
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
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
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
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豪放词: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
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
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8—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
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
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
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3、毛泽东诗词:(见课本第5页)
—9—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0:52: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66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