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
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
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
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
地,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
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
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
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
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
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
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
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
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
去。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曾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
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
德。”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
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
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
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
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
成的优良道德。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
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
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和
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是社会关系的
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
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
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具有法律意识
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
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0:45: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65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