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的古诗《海棠》赏析
海棠花素有“国艳”之誉,更有“百花之尊”、“花之贵妃”的
美称,人们把它看作是美好春天、美人佳丽和万事吉祥的象征。接下
来小编为你带来关于诗人苏轼的古诗《海棠》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海棠
宋代:诗人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
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注释
⑴东风: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一作“渺渺”。泛:
摇动。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⑷故:于是。红妆:用美女比海棠。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
烧银烛照红妆”。
参考资料:
1、陈迩冬选注.诗人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第二版):195.
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
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
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
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
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
王恩宠。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
显幽寂。
后两句,诗人苏轼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
惜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
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
幽暗之中。一个“恐”写出了诗人苏轼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
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诗人苏轼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
“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此刻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
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
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
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
钟。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
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
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此句运用唐玄宗
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
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
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
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诗人苏轼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
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
“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
写诗人苏轼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
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
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
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
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
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
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
潇洒的胸襟。
参考资料:
1、徐少舟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419-420
创作背景
这首绝句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时诗人苏轼被贬黄州
(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0:34: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65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