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杜甫三吏三别---无家别赏析
赏析:无家别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2/33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
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
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
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
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回乡之后,看见自己
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
化。“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
“天宝后”如此,那么天宝前怎样呢?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
“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
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
了。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
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
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存者无消
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
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3/33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
广。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
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
“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
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
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距
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空巷”
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
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但对狐与狸”的“但”
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
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
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象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
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
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当读到后面
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
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在
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
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
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狐独!
4/33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
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
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
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近行止
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
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
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
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
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刘辰翁所说:“写
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
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
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
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
见沉痛矣。”
赏析:新婚别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5/33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
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6/33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
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
为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
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
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
这明显地表现在开头这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
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
的心理状态。“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
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
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
“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兔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
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为什么这位新娘子会伤
心到这步田地呢?“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这个问题。“结
发”二字,不要轻易读过,它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
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谁知道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
离死别之时呢!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你的床席都没
有睡暖,这哪里象个结发夫妻呢?“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
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
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你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
眼面前,我这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怎么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呢?古
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
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
7/33
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
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
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现在,边
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自己家门口来了,这岂不可叹?所
以,我们还要把这两句看作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
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
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
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自己非常
疼爱,把自己当作宝贝儿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我一辈子,
还是不能不把我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
“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现在,“君今
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却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
短,我还跟谁呢?想到这些,怎能不叫人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
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
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
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
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
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
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
8/33
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
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
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
说得痛快,不象开始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
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
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好象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
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
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
当着你的面,我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你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
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
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
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
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
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象最初那样强烈、显著,
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象有点人不如
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
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
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
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
9/33
杜甫《垂老别》鉴赏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10/33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在平定安史叛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
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
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宁静”的时代的动乱气氛
中,让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语势低落,给人以沉郁压
抑之感。他慨叹着说:子孙都已在战争中牺牲了,剩下我这个老头,又何
必一定要苟活下来!话中饱蕴着老翁深重的悲思。现在,战火逼近,官府
要我上前线,那么,走就走吧!于是老翁把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
门。“投杖出门去”,笔锋一振,暗示出主人公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老人,
他知道在这个多难的时代应该怎样做。但是他毕竟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战
士看到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欷歔。“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
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苦命运。“幸有牙齿存,所悲
骨髓干。”牙齿完好无缺,说明还可以应付前线的艰苦生活,表现出老翁
的倔强;骨髓行将榨干,又使他不由得悲愤难已。这里,语气又是一扬一
11/33
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内心复杂的矛盾和变化。“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
官。”作为男子汉,老翁既已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
发吧。语气显得昂扬起来。
接下去,就出现了全诗最扣人心弦的描写:临离家门的时候,老
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好省去无限的伤心。谁知走了没有几步,
迎面却传来了老妻的悲啼声。啊!唯一的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褴褛的单
衫正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这突然的发现,使老翁的心不由一下子紧缩起来。
接着就展开了老夫妻间强抑悲痛、互相爱怜的催人泪下的心理描写:老翁
明知生离就是死别,还得上前去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
妻这时已哭得泪流满面,她也明知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但还在
那里哑声叮咛:到了前方,你总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这一小节细腻
的心理描写,在结构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善良凄恻、愁肠寸断、难舍难
分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正如吴齐贤《杜诗论文》所说:“此行已成
死别,复何顾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伤彼之
寒也;乃老妻亦知我不返,而犹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
死也。”究其所以感人,是因为诗人把“伤其寒”、“劝加餐”这类生活
中极其寻常的同情劝慰语,分别放在“是死别”、“必不归”的极不寻常
的特定背景下来表现。再加上无可奈何的“且复”,迥出人意的“还闻”,
层层跌出,曲折状写,便收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土门”以下六句,用宽解语重又振起。老翁毕竟是坚强的,他
很快就意识到必须从眼前凄惨的氛围中挣脱出来。他不能不从大处着想,
12/33
进一步劝慰老妻,也似乎在安慰自己:这次守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很
坚固的,敌军要越过黄河上杏园这个渡口,也不是那么容易。情况和上次
邺城的溃败已有所不同,此去纵然一死,也还早得很哩!人生在世,总不
免有个聚散离合,哪管你是年轻还是年老!这些故作通达的宽慰话语,虽
然带有强自振作的意味,不能完全掩饰老翁内心的矛盾,但也道出了乱世
的真情,多少能减轻老妻的悲痛。“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眼看就
要分手了,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候度过的那些太平日子,不免徘徊感
叹了一阵。情思在这里稍作顿挫,为下文再掀波澜,预为铺垫。
杜甫《潼关吏》诗歌鉴赏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13/33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
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
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经过这里时,刚好看
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
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
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
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
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
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
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
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
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
关键性的一笔。
14/33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
“要(yāo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
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
关还备胡”。杜甫不是忧心忡忡吗?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
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
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
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
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
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
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
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
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
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关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为什
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
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
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
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
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
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复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
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与了多方
15/33
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
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
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
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
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
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
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
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
精神鼓舞的力量。
【題解】
這首詩寫鄴城敗後,官軍又在潼關修工事,以防洛陽失守。詩人認為
潼關利於堅守,告誡守將以當初失守潼關的哥舒翰為戒。
【譯文】
士兵們多麼辛苦,在潼關道上築城。大城比鐵還要堅固,小城也有萬
丈高。借問潼關的守吏,說是修關為了防備胡寇。邀請我下馬走走,為我
指看山勢:「戰柵連接如雲,飛鳥都不能越過。胡兵來了只要自己守得住,
哪裡還用擔憂西都的安危。丈人看那險要之處,窄得只能容一輛車通過。
艱難時只要奮起長戟,自古以來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入的。」可惜,桃
林塞一戰多麼可悲,百萬軍民變成了黃河裡的魚!請囑咐守關的將軍,千
16/33
萬別學哥舒那樣出關迎敵,導致大敗!
【題解】
寫鄴城敗後還鄉無家可歸、重又被徵的軍人,通過他的遭遇反映出農
村的凋敝荒蕪。
【譯文】
天寶以後,農村寂寞荒涼,家園裡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鄉里百餘戶
人家,因世道亂離都各奔東西。活著的沒有消息,死了的已化為塵土。因
為鄴城兵敗,我回來尋找家鄉的舊路。在村裡走了很久只見空巷,日色無
光,一片蕭條淒慘的景象。只能面對著一隻隻豎起毛來向我怒號的野鼠狐
狸。四鄰還剩些什麼人呢?只有一兩個老寡婦。宿鳥總是留戀著本枝,我
也同樣依戀故土,哪能辭鄉而去,且在此地棲宿。正當春季,我扛起鋤頭
下田,到了天晚還忙著澆田。縣吏知道我回來了,又徵召我去練習軍中的
騎鼓。雖然在本州服役,家裡也沒什麼可帶。近處去,我只有空身一人;
遠處去終究也會迷失。家鄉既已一片空蕩,遠近對我來說都是一樣。永遠
傷痛我長年生病的母親,死了五年也沒有好好埋葬。她生了我,卻得不到
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終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卻無家可別,這老百姓可
怎麼當?
杜甫《石壕吏》诗歌鉴赏
17/33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
18/33
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
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
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
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
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
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
的苦难。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
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
“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
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
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
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
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
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
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
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
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
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
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
19/33
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
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
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
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
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
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
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
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
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
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
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
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
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
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
“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
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
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
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
20/33
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
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
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
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
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
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
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
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
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
洗炼,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
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题解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
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
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
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
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
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
21/33
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
句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时分我投宿于石壕村,夜里听到差吏前来抓人。老翁闻声翻
墙逃走,老妇慢移脚步去应门。诗开篇两句起势不凡,清代浦起龙在《读
杜心解》中说有“猛虎攫人之势”。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
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一个“夜”字,含意
丰富,表明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
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差吏又来抓人,老翁立刻翻墙逃
走,由老妇开门周旋。唐代的法律规定:“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
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旧唐书·食货志上》)。老翁早已
超过服兵役的年龄,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见世道的混乱与横征暴
敛的祸害。“石壕”,在河南陕州城东县。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差吏狂呼暴跳多么凶横,老妇哭哭啼啼多么凄苦。只听老妇上前
对差吏说道:我的三个儿子都已当兵去打邺城了。一“呼”,一“啼”,
一“怒”,一“苦”,把矛盾的尖锐性揭示出来,表现了差吏如狼似虎的
狰狞,以与老妇悲苦痛哭的凄惨。“一何”重复运用,把诗人的爱憎感情
22/33
寓于叙事之中。明代陆时雍《唐诗镜》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
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语,便当数十言写矣。文章家所云要会以去形
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邺城”,今河南安阳市。“戍”,非“守卫”意,因当时叛军
守卫邺城。“致词”以下十三句,并非老妇一连说出。依韵脚变化分为三
层,每一层诉说,都针对着差吏的一次逼问。作者使用以答代问、夹带问
答来叙事的手法,略去了至少三次的差吏的问话。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一个儿子托人捎来信,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阵亡了。活着的这个不
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也就永远地长眠了。这两句是老妇的血泪之诉,反
映了民不聊生的真实情况。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家里再无可去当兵的人时,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孙。因为要奶孩子,
她的母亲还在家。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更无人”与母、
孙的存在,在逻辑上发生矛盾。许多作家已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在解释时
想法补救疏通。“更无人”是指家里再没有一个男人了,有人说是老妇掩
饰之词被戳穿,但最好释为再无可去当兵的人。这几句略去了一些细节,
当差吏逼问老妇时,躲在屋内的婴儿受惊吓哭起来了。差吏抓住把柄,进
一步逼迫交出人来,于是有此后面两句。
23/33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虽然老妇我年老无力,也让我连夜跟了你们去,赶快到河阳去服
役,也许还能为部队置备早饭。三个儿子都被征兵,两个已战死,这样的
不幸足已令人悲愤不平,却还是不能博得差吏的同情。老妇生怕儿媳被抓,
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捉人拉夫竟拉到了一位抱孙的老太太,时世可
想而知。“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时郭子仪守河阳。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深人静,语声断绝,依稀听到低声哽咽。天亮后我要赶前面的
路,只与老翁一人告别。老妇被抓走的结局不言自明。从这里可以看出,
杜甫非常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细节。一个“久”字,不仅说出这件事折
腾了很久,也表露出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如”字,化实为虚,
这是老妇家人悲伤泣下,也是诗人心酸、悲哀、无奈、同情、激愤的反映。
一个“独”字,既呼应前文,交代了“吏捉人”的结果,又表明了老翁的
凄惨处境。
评解
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
今驱尽壮丁,与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踰
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
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哉!”
24/33
这首五言古诗篇幅不长,一共二十四句,一百二十字,而内容十
分丰富。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
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
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
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
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
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
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
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
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
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
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
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
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
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
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石壕吏》参考译文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村,这天夜里听到有吏在捉人。我住的这家老
25/33
翁听到声,便爬墙逃走了,老妇这才慢慢地走出屋去应门。
呵,县吏噪噪叫叫的那声音该有多么凶横!老妇哭哭啼啼的声音听着
又有多么叫人伤心!我听到老妇诉说苦情:“我有三个儿子都去围攻邺城。
最近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不久刚刚牺牲。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
生,死了的已招不回他们的灵魂!屋子里再没有一个人,只有个吃奶的小
孙孙;他的妈妈虽没有离去,可是出出入人没有一件遮体的衣裙。我这老
婆婆虽然年迈力尽,但我愿意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之当名伙
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与做饭而不会错过早晨!”
呵,夜深啦,语声已经都断绝,但这时候好像听到有人幽幽咽咽地,
泣不成声。等到天明,我匆匆忙忙地奔向前程,而告别的呀,已独独只有
那个白头老翁!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26/33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
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
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肃
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
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
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
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伕。杜甫这时
27/33
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
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
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
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
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至天宝三载(744),
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
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
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
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吏很狡黠,也跳
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看来,吏敏
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
人。看来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
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
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
许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愿跟杜甫噜苏下去了。这就把
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与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
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吏
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
28/33
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
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但
为什么父亲不来呢?上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还用抓孩子吗?
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见另一番惨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
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无限痛苦,茫茫无堪告语,
这就是“独伶俜”三字给人的感受。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
了多久呢?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象带着哭声。
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
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叫人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
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
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
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照说中男已经走了,话讲给谁听呢?好象是
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象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
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其
茫茫然的心理。照说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
在收。“使眼枯”、“泪纵横”本来似乎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
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
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
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象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
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
29/33
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照说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
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
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
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
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
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当然可以说名正言顺,
但哪里又能谈得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呢?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
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
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
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是很苦的。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
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
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
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
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
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
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
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
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
30/33
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
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
别》《垂老别》
是概括杜甫一生的最有名的作品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31/33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32/33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33/33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0:29: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65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