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敬业与乐业

更新时间:2023-01-24 10:02:22 阅读: 评论:0

以沈巍事件写一篇作文-厘米换米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cba全明星投票)

1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哀时客、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著名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

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文章分析

课文共9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

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和乐业。

其中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①(2~5段)有业之必要。②(6~7段)敬业之重要。

③(第8段)乐业之重要。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勉励人敬业乐业。

发展中领略乐;奋斗中感知乐;竞争中体味乐;专注中享受乐。

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

“安其居,乐其业”的本意:使人民安居乐业。提炼成语:“安居乐业”的意思: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

自己的职业。

写作特点

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让文章有活力。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

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认清对象,确立主旨;2.思维清晰,

节奏明快;3.感情充沛,例证动人;4.语言准确,形象生动,具体,使人简明易懂。

分析感知

1、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

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

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

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第六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

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

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

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七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

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

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

2

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

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3、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作者在第八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接着,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

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4、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

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5、应该怎样理"敬业"的含义?

"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

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

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

活体验来阅读本文。

6、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

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

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字音字形

旁骛(pángwù)亵渎(xièdú)敬业乐群(jìngyèlèqún)佝偻(gōulóu)

断章取义(duànzhāngqǔyì)不二法门(búèrfǎmén)言行相顾(yánxíngxiānggù)

强聒不舍(qiǎngguōbùshě)蜩翼(tiáoyì)骈进(piánjìn)

生词解释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得很融洽。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断,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者独一无二的方法。

主眼:主要的着眼点,意即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主一无适:专心于一件事,一点也不向别处分心。适,指朝别的路上去。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意指不专心致志,分心。骛,追求。

惟其: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跟“正因为”相近。

佝偻:曲背,一般形容老人。

亵渎:轻慢,不敬。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聒,喧扰。舍,舍弃,放弃。

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指困难和阻力重重。

3

骈进:一同前进,并进。

淘神:使人耗费精神。

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征引:1.引用事实或言论、著作做根据;引用2.指推荐选拔人才

容赦:优容赦免,宽大饶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这个道理的人,喜爱这个道

理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课文研讨

1.一、整体把握

这篇演讲,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演讲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

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又用“责任心”和“趣味”

总结全文旨意。

“敬业与乐业”的前提是“有业”。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

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在论证“敬业”问题时,先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

着,提出“为什么该敬呢”一句设问。作者从人类生存的需要(为生活而工作)与个体生活的意义(为劳动

而生活)出发,论证“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道理。在作者看来,当大总统与

拉黄包车,在职业的神圣性质上,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别。因此,“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

至于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只要“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于

是,他又设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庄子、孔子、

曾文正公的名言,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的比较,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

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价值。论述“乐业”重要性

时,梁启超先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气声中谈起,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对

于无法逃避的事,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

呢?”这句设问下面,列出了四个理由。这四个理由,浸透着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哲理,相信任何一个曾经专

注于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人,都会有同感和共鸣。

演讲最后,梁启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

此”,并“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

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口语和演讲特色的体现:(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

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

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对“主一无适便是敬”的解释:“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

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

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又如,

“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3)

4

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

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

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此外,几处设问句的使用,恰到好处地把几个分论点提

炼出来,有利于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

二、问题研究

1.应该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

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有利于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本文。

2.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

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

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

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

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但他在论证“敬业”的必要性时,有两点可质疑处:其一、为什么人必须为劳动而生活?为什么“劳作便

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动”,“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这里

的“休闲”,不只是狭义的吃喝玩乐,还包括精神享受)。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

还在不断提高。“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是鲜明的基督教新教伦理(参见马克斯·韦伯的《新教

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事实上,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如果说,马

克思所说的克服了异化的劳动,具有人类解放的意义,那么这种意义也是梁启超这里未尝论及的。其二、

人既然是社会动物,其职业地位、从业心理就不可能不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在特定时代,拉黄包车的,即

使再敬业,也要饱受欺凌、困苦卑贱(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与大总统的生活判若天壤。这时候,要

求拉黄包车的要安心拉车、乐于拉车,可能吗?合理吗?是否有“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之嫌?梁启超认为,

当木匠与当政治家、当挑粪工与当,“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更有无视阶级鸿沟的倾向。

三、练习说明

1.反复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作者先后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文章最后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合理

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

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

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1.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

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

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例子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10:02: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63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英语绕口令
标签:敬业与乐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