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得失
[案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四部分“救护车夫”中出现了“饱经风霜”一词。
下面是我关于“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片断:
师:“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怎样的脸呢?请大家仔细看看课本上的插图再
来回答。
生:这是一张苍白的脸。
师:对呀,他的脸色苍白,没有一丝红光。
生:我觉得有点枯黄。
师:哦,你看得真仔细!是营养不良所致吧。
生:他的脸上有很多灰尘。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他奔跑于大街小巷,一路风尘,脸上沾满了尘土。
生:他的脸很瘦,眼眶深深地陷了进去。
师:嗯,那是一张瘦削的脸。
生:他的额头上有许多道皱纹。
师:那是岁月的风雨在他的额头刻下的痕迹。
生:也许他的实际年龄并不大,但看起来已经很老了。
师:你真会动脑思考。你觉得这张脸与他的实际年龄不相一致了。
同学们,车夫的脸是一张瘦削的脸,苍白的脸,脸上布满了道道皱纹。
从这张脸上,我们看出了他的苍老,看出了他的营养不良,看出了他经历的岁月
沧桑,这就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啊!
[反思]
语文学习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对于“饱经风霜”一词,我没有问它是
什么意思,没有从字面上或词义上去理解,而是从课文插图入手,请学生观察车
夫的脸,说一说这“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怎样的脸,以此达到理解“饱经风霜”
的目的。课文插图毕竟不是放大的婚纱照,那一张脸看起来并不清晰,学生在读
图的同时融进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着自己的想象。他们在看图的时候,脑海
中也许会浮现出某一位三轮车夫的脸,也许会浮现出某位年事已高的农夫的脸。
随着学生对这一张脸的具体描述,“饱经风霜”这个词所代表的意象变得越来越
清晰可见。
但是,我现在认为经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对于“饱经风霜”一词的理解
并未到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饱经风霜”的:“形容经过很多艰苦
困难”。可是,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恐怕只是了解了“饱经风霜”的人的脸
部特征,对于“饱经风霜”的内含并未真正知晓。
因此,我认为应该将“感性理解”与“理性理解”结合起来,让学生对“饱
经风霜”有一个既直观又有深度的理解,不仅知道它的外在特征,还知道它蕴含
着的意思。我应该抓住教学时机,进一步问学生:“那么,这位车夫为什么未老
先衰了呢?为什么会显得这般苍老了呢?”引导学生想象他经历的磨难,思考他
以前有没有经历过像今天这样被玻璃碎片刺伤脚的遭遇——那就是“风霜”啊!
在这堂课上,我未能及时做出这样的反应,正反映了我临场教学机智的缺失。(陈
建平)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09:28: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62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