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糖代谢概况
葡萄糖
酵解途径
丙酮酸
有氧
无氧
H2O及CO2
乳酸
糖异生途径
乳酸、氨基酸、甘油
糖原
肝糖原分解
糖原合成
核糖
+
NADPH+H+
磷酸戊糖途径
淀粉
消化与吸收
无氧分解(糖酵解)
糖酵解(glycolysis)是指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
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糖酵解的全部反应过程在胞液(cytoplasm)中
进行,代谢的终产物为乳酸(lactate),一分子葡萄
糖经无氧酵解可净生成两分子ATP。
无氧酵解的反应过程可分为活化、裂解、放能
和还原四个阶段。
酸的生醇发酵及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葡萄糖
EMP
NADH+H+
NAD+
CH2OH
CH3
乙醇
NADH+H+
NAD+
CO
2
乳酸
COOH
CH(O
H)
CH
3
乙醛
CHO
CH3
COOH
C==O
CH
3
丙酮酸
葡萄糖的生醇发酵
1.活化(activation)-己糖磷酸酯的生成
活化阶段是指葡萄糖经磷酸化和异构反应生成
1,6-二磷酸果糖(FDP)的反应过程。该过程共由三步化
学反应组成。
(一)糖酵解途径
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G-6-P)
G-6-P异构为6-磷酸果糖(F-6-P)
F-6-P再磷酸化为1,6-二磷酸果糖(F-1,6-BP)
……(1)
……(2)
……(3)
ADP
ATPADP
*
*
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
(1
磷酸己糖异构酶
(2
磷酸果糖激酶-1
(3
ATP
无氧酵解的活化阶段
第一阶段总结:
消耗ATP
不生成ATP
从葡萄糖开始→2分子ATP
从糖原开始→1分子ATP
2.裂解(lysis)——磷酸丙糖的生
一分子F-1,6-BP裂解为两分子可以互变的磷酸丙糖
(triophosphate),包括两步反应:
F-1,6-BP裂解为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
磷酸二羟丙酮异构为3-磷酸甘油醛
……(5)
……(4)
第二阶段总结:
1、一分子六碳糖分解为2分子能够互变的磷酸丙糖。
2、既不消耗ATP,也不生成ATP。
3.放能(releasingenergy)——丙酮酸的生成
3-磷酸甘油醛经脱氢、磷酸化、脱水及放能等
反应生成丙酮酸,包括六步反应。
3-磷酸甘油醛脱氢并磷酸化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
1,3-二磷酸甘油酸脱磷酸,将其交给ADP生成ATP
3-磷酸甘油酸异构为2-磷酸甘油酸
……(6)
……(7)
……(8)
(8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7
ATP
ADP
磷酸甘油酸
激酶
(6
3-磷酸甘油醛
脱氢酶
NAD++PiNADH+H+
2-磷酸甘油酸
脱水生成磷酸
烯醇式丙酮酸
(PEP)
⑾
自发
……(9)
烯醇化酶
⑼
H2O
……(11)
烯醇式丙酮酸
自发转变为丙
酮酸
(pyruvate)
……(10)
⑽
*
ATP
ADP丙
酮
酸
激
酶
磷酸烯醇式丙
酮酸(PEP)将
高能磷酸基交
给ADP生成ATP
第三阶段总结:
3-磷酸甘油醛脱
氢生成的NADH+H+
用于丙酮酸还原为乳酸无氧条件
通过穿梭作用进入呼
吸链氧化
有氧条件
2、生成丙酮酸
1、
3、生成ATP
1分子磷酸丙糖→2分子ATP
1分子葡萄糖→2分子磷酸丙糖→
4分子ATP(两次底物磷酸化)
4.还原(reduction)—乳酸的生成
利用丙酮酸接受酵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NADH,使
NADH重新氧化为NAD+,以确保反应的继续进行。
乳酸脱氢酶
NAD+NADH+H+
⑿
糖酵解特点
全部反应过程无氧参与.
糖酵解代谢途径可将一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乳酸,净生成2分子ATP。
糖酵解代谢途径有三个关键酶,即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在糖酵解的过程中,所有物质都带有磷酸基团。
(二)糖酵解的调节
糖酵解中大多数反应是可逆的。有3步反应是不可逆的,是糖酵解途径流量的3个调节点。催化这3步反应的酶分别
受变构效应剂和激素的调节。
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葡萄糖激酶或己糖激酶
(三)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是葡萄糖在生物体内进行有氧或无氧分解的共同途径;在无氧和缺氧条件下,作为糖分解供能的补充途径。在有氧条
件下,作为某些组织细胞(如成熟的红细胞)主要的供能途径。形成多种重要的中间产物,为氨基酸、脂类合成提供
碳骨架;在病理情况下引起机体缺氧,组织细胞增强糖酵解获得能量。
二、糖的有氧氧化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绝大多数组织细胞通过糖的有氧氧化途径获得能量。此代谢过程在细胞胞液和线粒体(cytoplasmandmitochondrion)
内进行。一分子葡萄糖(gluco)彻底氧化分解可产生36/38分子ATP。
(一)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糖的有氧氧化代谢途径可分为:葡萄糖酵解、丙酮酸氧化脱羧和三羧酸循环三个阶段。
1、葡萄糖经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
有氧氧化第一阶段的特点:此阶段在细胞胞液(cytoplasm)中进行,一分子葡萄糖(gluco)分解后净生成2分子丙酮酸
糖
酵
解
反
应
的
全
过
程
(pyruvate),2分子ATP,和2分子(NADH+H+)。2分子(NADH+H+)在有氧条件下可进入线粒体(mitochondrion)
产能,共可得到2×2或者2×3分子ATP。故第一阶段可净生成6或8分子ATP
2、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mitochondrion),在丙酮酸脱
氢酶系(pyruvatedehydrogenacomplex)的催化
丙酮酸脱氢酶系
NAD++HSCoANADH+H++CO2
*
丙酮酸脱氢酶系由三种酶单体构成:丙酮酸脱羧酶(E1),
硫辛酸乙酰基转移酶(E2),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该多酶
复合体有六种辅助因子:TPP,硫辛酸,NAD+,FAD,HSCoA
和Mg2+。
NAD++H+
丙酮酸
脱羧酶
FAD
硫辛酸乙
酰转移酶
二氢硫辛
酸脱氢酶
CO
2
乙酰硫辛酸
二氢硫辛酸
NADH++H+TPP
硫辛酸
CoASH
NAD+
O
CH
3
-C-SCoA
由一分子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两分子丙酮
酸,故可生成两分子乙酰CoA,两分子CO2和两分
子(NADH+H+),可生成2×3分子ATP。
反应不可逆;丙酮酸脱氢酶系是糖有氧氧化
途径的关键酶。
有氧氧化第二阶段特点
3、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或Krebs循环)是指在线粒体中,
乙酰CoA首先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然后经过一系列
的代谢反应,乙酰基被氧化分解,而草酰乙酸再生的循环反
应过程。
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进行。一分子乙酰CoA氧化分解后
共可生成12分子ATP,故此阶段可生成2×12=24分子ATP。
+
柠檬酸合酶
*
H2OHSCoA
⑴
顺乌头酸酶
⑵
异柠檬酸脱
氢酶
NAD+NADH+H++CO2
⑶
*
α-酮戊二酸
脱氢酶系
NADH+H+
+CO2
*
NAD+
+HSCoA
⑷
琥珀酰CoA
合成酶
GTP
GDP+Pi
(HO)
⑸
FADFADH2
琥珀酸脱氢酶
⑹
H2O
延胡索酸酶
⑺
NAD+
NADH+H+
苹果酸
脱氢酶
⑻
草酰乙酸
柠檬酸
异柠檬酸
a-酮戊二酸
琥珀酸
辅酶A
琥珀酸
延胡索酸
苹果酸
乙酰辅酶A
+
三
羧
酸
循
环
三羧酸循环的特点:1)循环反应在线粒体中进行,为不可逆反应。(2)每完
成一次循环,氧化分解掉一分子乙酰CoA。经过两次脱羧反应,生成两分子CO2。
循环中有四次脱氢反应,生成三分子NADH和一分子FADH2。循环中有一次底物水
平磷酸化,生成一分子GTP。共生成12分子ATP。三羧酸循环中有三处消耗水。(3)
循环中的各酸既不能通过此循环反应生成,也不被此循环反应所消耗。但是各酸
在有机体中不断参与其它物质的形成。(4)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柠檬酸合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三羧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是有机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途径
是糖、脂、蛋白质等物质代谢和转化的中心枢纽形成多种重要的中间产物
是发酵产物重新氧化的途径
糖有氧氧化总的反应
1、葡萄糖+2NAD+=2丙酮酸+2NADH+2H+
2、2丙酮酸+2NAD++2HSCoA=2乙酰CoA+2NADH+2H++2CO2
3、2乙酰CoA+6NAD++2FAD+6H2O=6NADH+6H++2FADH2+4CO2+2HSCoA
总反应:
葡萄糖+10NAD++2FAD+H2O=10NADH+10H++2FADH2+6CO2
(三)糖有氧氧化调节
第一阶段:EMP
第二阶段: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调节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的调节
第一个调节点是柠檬酸合成酶。其反映速度取决于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的量及琥珀酰CoA的浓度。
CoAS
NADH+H+
NAD+
CO
2
NAD+
NADH+H+
CO2
GTP
GDP+Pi
FAD
FADH
2
NADH+H+
NAD+
H
2
O
H
2
O
H
2
O
CoASH
CoASH
苹果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酶
H
2
O
柠檬酸合酶
异柠檬酸
脱氢酶
α-酮戊二酸脱
氢酶复合体
GT
GD
ATPAD
琥珀酸
脱氢酶
琥珀酰CoA
合成酶
顺乌头酸梅
顺乌头酸梅
第二个调节点是异柠檬酸脱氢酶。AMP、ADP是其变构激活剂,ATP是其变构抑制剂。
第三个调节点是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该酶调节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类似。
三磷酸戊糖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pentophosphatepathway)是指从G-6-P脱氢反应开始,经一系列代谢反应生成磷酸戊糖
等中间代谢物,然后再重新进入糖氧化分解代谢途径的一条旁路代谢途径。
该旁路途径的起始物是G-6-P,返回的代谢产物是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其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
是5-磷酸核糖和NADPH。
整个代谢途径在胞液中进行。关键酶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一)、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
磷酸戊糖途径(pentophosphatepathway)的总反应式:
G-6-P+12NADP++6H2O=6CO2+12(NADPH+H+)+H3PO4
即六分子G-6-P可生成6分子CO2,4分子F-6-P,2分子3-磷酸甘油醛和12分子NADPH。
磷酸戊糖途径的两个阶段
2、非氧化分子重排阶段
6核酮糖-5-P5果糖-6-P5葡萄糖-6-P
1、氧化脱羧阶段
6G-6-P6葡萄糖酸-6-P6核酮糖-5-P
6NADP+NADPH6NADP+6NADPH
6CO2
6H2O
磷酸戊糖途径的氧化脱羧阶段
NADPNADPH+H++
H
2
O
NADPH+H+
NADP+
5-磷酸核酮糖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6-磷酸葡萄糖酸
CO
2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内酯酶
6-磷酸葡萄
糖酸脱氢酶
1、氧化性分枝即从G-6-P氧化生成5-磷酸核酮糖:
2、非氧化分枝即磷酸己糖的再生成
磷酸戊糖途径的非氧化分子重排阶段
H2OPi
65-磷酸核酮
25-磷酸核糖
25-磷酸木酮糖
23-磷酸甘油27-磷酸景天庚酮糖
24-磷酸赤藓丁
26-磷酸果
25-磷酸木酮糖
23-磷酸甘油
26-磷酸果糖
1,6-二磷酸果糖
16-磷酸果糖
转醛酶
异构酶
转酮酶
转酮酶
醛缩酶
阶
段
之
一
阶
段
之
二
阶
段
之
三
磷
酸
戊
糖
途
径
第
一
阶
段
第
二
阶
段
5-磷酸木酮糖
C
5-磷酸木酮糖
C
7-磷酸景天糖
C
3-磷酸甘油醛
C
4-磷酸赤藓糖
C
6-磷酸果糖
C
6-磷酸果糖
3-磷酸甘
油醛
6-磷酸葡萄糖(C
6
)×3
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C
6
)×3
6-磷酸葡萄糖酸(C
6
)×3
5-磷酸核酮糖(C
5
)×3
5-磷酸核糖
C
5
3NADP+
3NADP+3H+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3NADP+
3NADP+3H+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CO
2
二、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1.是体内生成NADPH的主要代谢途径:
NADPH在体内可用于:
⑴作为供氢体,参与体内的合成代谢:如参与合成脂肪酸、胆固醇,一些氨基酸。
⑵参与羟化反应:作为加单氧酶的辅酶,参与对代谢物的羟化。
⑶使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⑷维持巯基酶的活性。
⑸维持红细胞膜的完整性:由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遗传性缺陷可导致蚕豆病,表现为溶血性贫血。
2.是体内生成5-磷酸核糖的唯一代谢途径:
(1)体内合成核苷酸和核酸所需的核糖或脱氧核糖均以5-磷酸核糖的形式提供,这是体内唯一的一条能
生成5-磷酸核糖的代谢途径。
(2)磷酸戊糖途径是体内糖代谢与核苷酸及核酸代谢的交汇途径。
第三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原(glycogen)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带有分支的高分子多糖类化合物。
糖原分子的直链部分借α-1,4-糖苷键而将葡萄糖残基连接起来,其支链部分则是借α-1,6-糖苷键而形
成分支。糖原是一种无还原性的多糖。
糖原合成或分解时,其葡萄糖残基的添加或去除,均在其非还原端进行。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肾和肌肉组织细胞的胞液中。
一、糖原的合成作用
一)反应过程: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糖原合成的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活化:由葡萄糖生成,是一耗能过程。
⑴磷酸化:
磷
酸
戊
糖
途
径
G+ATPG-6-P+ADP
G-6-P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⑶转形:G-1-P转变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
⑵变位:G-6-P转变为G-1-P
G-1-P
UDPG焦磷酸化酶
G-1-P+UTP
UDPG+PPi
+PPi
UDP-葡萄糖
焦磷酸
+
葡萄糖-1-磷酸
三磷酸尿苷(UTP)
UTP-葡萄糖
焦磷酸化酶
二)糖原合成的特点:
1.必须以原有糖原分子作为引物;2.合成反应在糖原的非还原端进行;
3.合成为一耗能过程,每增加一个葡萄糖残基,需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2分子ATP);
4.其关键酶是糖原合成酶为一共价修饰酶;5.需UTP参与(以UDP为载体)。
二、糖原的分解代谢
(一)反应过程:
糖原的分解代谢可分为三个阶段:
1.水解:包括三步反应,循环交替进行。
⑴磷酸解:由糖原磷酸化酶催化对α-1,4-糖苷键磷酸解,生成G-1-P。
(G)n+Pi(G)n-1+G-1-P
⑵转寡糖链:当糖原被水解到离分支点四个葡萄糖残基时,由葡聚糖转移酶催化,将分支链上的三个
葡萄糖残基转移到直链的非还原端,使分支点暴露。
⑶脱枝:由α-1,6-葡萄糖苷酶催化。将α-1,6-糖苷键水解,生成一分子自由葡萄糖。
(G)n+H2O(G)n-1+G
(二)糖原分解的特点
1.水解反应在糖原的非还原端进行;
2.是一非耗能过程;
3.关键酶是糖原磷酸化酶,为一共价修饰酶,其辅酶是磷酸吡哆醛。
(三)、糖原合成与分解的生理意义
1.贮存能量。
2.调节血糖浓度。
3.利用乳酸:肝中可经糖异生途径利用糖无氧酵解产生的乳酸来合成糖原。这就是肝糖原合成的三碳
途径或间接途径
2.缩合:
UDPG+(G)n(G)n+1+UDP
3.分枝:当直链长度达6个葡萄糖残基以上时,在
分枝酶的催化下,将距末端6-7个葡萄糖残基组成的
寡糖链由α-1,4-糖苷键转变为α-1,6-糖苷键,使
糖原出现分枝。
糖原合成酶
*
糖原的分解(示磷酸化酶的作用)
2.变位:
G-1-PG-6-P
3.脱磷酸:
由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生成自由葡萄糖。
该酶只存在于肝及肾中。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葡萄糖-6-磷酸酶
三、葡萄糖异生作用
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糖异生代谢途径主要存在于肝及肾中。
糖异生主要沿酵解途径逆行,仅有三步反应为不可逆反应,故需经其他的代谢反
应绕行。
UDPG焦磷酸化酶
G-1-P
UTP
UDPG
PPi
糖原n+1
UDP
G-6-PG
糖原合酶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己糖(葡萄糖)激酶
糖原n
Pi
磷酸化酶
葡萄糖-6-磷酸酶(肝)
糖原n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异生的原料
1.生糖氨基酸:
Ala,Cys,Gly,Ser,Thr,Trp→丙酮酸
Pro,His,Gln,Arg→Glu→α-酮戊二酸
Ile,Met,Ser,Thr,Val→琥珀酰CoA
Phe,Tyr→延胡索酸
2.甘油:
甘油三酯→甘油→α-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
3.乳酸:
乳酸→丙酮酸。
(一)、糖异生作用反应途径
1.G-6-P→G:
由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进行水解。该酶不存在
于肌肉组织中,故肌肉组织不能生成自由葡萄糖。
葡萄糖-6-磷酸酶
*
G-6-P+H2OG+Pi
2.F-1,6-BP→F-6-P:
3.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果糖双磷酸酶-1
*
F-1,6-BP+H2OF-6-P+Pi
丙酮酸+CO2
草酰乙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
GTP
GDP+Pi
CO2
丙酮酸羧化酶(生物素)
ATPADP+Pi
*
(二)、糖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
1.在饥饿情况下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2.回收乳酸分子中的能量:
葡萄糖在肌肉组织中经糖的无氧酵解产生的
乳酸,可经血循环转运至肝脏,再经糖的异生作
用生成自由葡萄糖后转运至肌肉组织加以利用,
这一循环过程就称为乳酸循环(Cori循环)。
四、糖原代谢的调节
激素
腺苷酸环化酶
(无活性)
腺苷酸环化酶
(活性)
ATPcAMP
A激酶
(无活性)
A激酶
(活性)
糖原合酶糖原合酶-P
⊕
Pi
磷蛋白磷酸酶-1
⊕
磷酸化酶b酶
磷酸化酶b酶-P
Pi
磷蛋白磷
酸酶-1
⊕
磷酸化酶b磷酸化酶a
磷蛋白磷酸酶-1Pi
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P
_
_
_
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
A激酶
(活性)
⊕
激素对血糖水平的调节
I:胰岛素G:胰高血糖素Ad:肾上腺素C:皮质醇
肝脏
血液
肌肉等外周组织
肝糖原葡萄糖血糖
葡萄糖肌糖原
乳酸
乳酸
氨基酸
氨基酸
蛋白质
AdG
(+)
I
(+)
(-)
(+)Ad
GC
I
I
(+)
(+)
(+)
C
(+)
Ad
糖代谢主要途径:
糖原或淀粉
G-6-P
甘露糖
葡萄糖
果糖
纤维素等
磷酸戊糖途径核糖
磷酸丙糖
脂类
丙酮酸
生糖氨基酸乳酸、乙醇
乙酰CoA
TCA
糖
代
谢
各
途
径
之
间
的
联
系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18:31: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6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