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孔子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3-01-24 08:52:05 阅读: 评论:0

圆锥曲线方法大全-孱怎么读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欧莱雅男士劲能极润护肤霜)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

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

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

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

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

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

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

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

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第二个故事: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

「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

「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

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

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

点头准了他的假。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

东人。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

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

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

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

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

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

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

起。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做官的要点——孔子故事之七四

子贡要担任信阳令,上路之前向孔子辞行。

孔子说:“尽心尽力地去顺应百姓的心意,把握好时机,不要侵夺,也不要居功子傲,不要

采取残暴的的方式,不要盗取什么东西。”

子贡说:“弟子端木赐虽然跟随着夫子学习君子之道的时间很短,但是,既然学君子之道,

怎么还会去做盗取之事呢?”

孔子说:“自己不肖却把贤者的功劳据为己有,这就叫做侵夺;自己虽然贤德,却把不肖者

的功绩据为己有,这就叫做居功自傲;号令下得缓慢,责罚却很急促,这就叫做用残暴的方

式;把别人的善事窃为己有,这就叫做盗取。名为君子,难道一定是盗取钱财才叫做盗取吗?

我听说过这样说法:懂得做官之道的人,遵奉法令而求有利于百姓;不懂得做官之道的人,

徇私枉法而侵害百姓。徇私枉法和侵害百姓,这两者都是怨恨产生的原因。”

子贡道:“弟子记在心中了。请问还有什么要告诫弟子的吗?”

孔子说:“面对上级官员的时候,没有比心平气和更重要的了;面对财物的时候,没有比廉

洁更重要的了。能够守住廉洁和平心静气,就没有什么可被人攻讦的了。隐藏起别人的善言

善行,这是遮蔽贤德的人;宣扬他人的恶事,这是小人的做法;不在私下相指正却在公开场

合相攻击,这是不足以使人亲近的做法。说出他人的善言善行,只会有所收获而不会有所伤

害;宣传他人之恶事,不会有什么收获而只会有所伤害。所以,君子言语一定要谨慎。不要

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话说出口的时候要加以选择,使自己口中所说的和耳朵听到的他人

的议论相一致。”

(《说苑·政理》)

百姓的安危与个人尊严哪个更重要?——孔子故事之七五

孔子去拜见季康子,季康子很不愿意听孔子的话,孔子就又一次去拜见。

孔子的弟子子路说:“我听夫子说过:‘王公大人如果不按礼仪来询问就不做任何举动。’

现在您去拜见担任司寇的季康子,是不是稍微频繁了一些?”

孔子说:“鲁国人凭借人多势众而互相欺凌,凭借着兵器而相互残害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然

而负责的官员却不加以治理,你认为鲁国百姓的安危与按照礼仪来问我,这两方面相比较,

哪一方面更重要呢?”

于是,鲁国人听说孔子这个说法以后,说:“圣人将要治理国家了,我们怎能不先自己根据

法令处罚自己的过错呢?”

从此以后,国内没有了互相争夺的事。

孔子对弟子说:“距离山头十里路,仍然能够听到蝼蛄的叫声,从政治国,没有比顺应百姓

的心意更好的办法。”

为君之道——孔子故事之七六

鲁庄公二十八年,鲁国遭遇了灾荒,大臣臧孙辰提议向齐国买米。

孔子说:“君子治理国家,一定要准备下三年的积蓄。遇到灾荒的当年就向别的国家买粮食,

这是国君的失职。”

(《春秋繁露·王道》)

孔子说:“国家有道,即使是刑罚增加了,也等于没有刑罚。国家无道,即使把所有犯法的

人都杀掉,也永远杀不尽。”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孔子说:“商汤与周武王并非因为一方面的善而兴盛起来的,夏桀、商纣并非因为一方面的

恶而亡国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亡,在于平时的所作所为,平时积聚的善多,即使有一方

面的恶,这也只算是过失,不足以使它灭亡;积聚的恶多,即使有一方面的善,这也只算是

无意之中碰上的,不足以兴盛。”

(《潜夫论·慎微》)

不尊贤、不远不肖都会怨——孔子故事之七七

子路向孔子询问道:“治理国家应该怎么办?”

孔子说:“在于对贤德的人尊敬,让不肖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

子路说:“范中行氏就是这么做的,为什么结果灭亡了呢?”

孔子说:“范中行氏虽然好像是对贤德的人很尊敬,但是,他并不任用贤德的人;虽然让不

肖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却不能让不肖的人远离自己。贤德的人因为范中行氏不任用自己而

怨恨他,不肖得人因为范中行氏让他们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仇恨他。贤德的人怨恨他,不肖的

人仇恨他,这种怨恨再加上仇恨,范中行氏如果想不灭亡,怎么可能呢?”

(《说苑·尊贤》)

无众如何守?——孔子故事之七八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我想在国力弱小的时候就防守,国力强大的时候就向外攻占扩大,有

什么办法呢?”

孔子说:“如果朝廷有礼义,上下能够相互亲近,国内的民众都是您的百姓,您将要攻占谁

的地方呢?”如果朝廷没有礼义,上下之间不相亲近,国内的百姓都会成为您的仇敌,您将

跟谁来防守呢?“

(《说苑·指武》)

打孩子、罚百姓的后患——孔子故事之七九

孔子说:“用鞭子打出来的孩子,不会听从父母的教导;用刑罚与杀戮管理出来的民众,不

会听从国君的政令。这是说用过激的方式是难以行得通的。所以,君子不急于决断,不任凭

个人的心意而做事,因为这是祸乱的根源。”

(《说苑·杂言》)

后悔莫及——孔子故事之八十

高墙上面厚而下面薄,不一定会坍塌(tan1ta1),但是,下起大雨的时候,大水冲击的时候,

却必然会先坍塌。

草木的根扎得浅,平时不一定就会歪倒,但是,在狂风暴雨袭来的时候,却必然会先被连根

拔起。

君子在国家之中,不崇尚仁义、尊重贤臣以处理各种事务,不一定会亡国,但是,一旦有了

特殊的事变,遇到诸侯互相争战的时候,人忙着逃跑,车子飞奔,祸患突然降临,才开始产

生忧愁,以至于喊得口干舌燥,仰天长叹,希望着获得安宁,岂不是太晚了吗?

孔子说:“事前不谨慎小心,而过后悔恨,唉!即使悔恨也已经来不及了。”

进善关键在于任贤——孔子故事之八二

齐国国君向晏子问道:“成立政事最令人忧患的是什么?”

晏子回答道:“最令人忧患的是善恶不分。”

齐国国君道:“怎么样分别是善还是恶?”

晏子回答:“审慎地选择左右大臣。左右大臣能够善,那么,群臣同官就都能各自得到合适

的人选,从而使善恶分明。”

孔子听说之后说:“此话丝毫不错。善言能进入朝廷,那么,不善之言也就没有途径进入朝

廷;如果没有人进善言,那么,善言也就没有途径进入朝廷了。”

(《说苑·政理》)

有法律却用不到才好——孔子故事之八三

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

孔子说:“不可杀。民众不知道儿子状告父亲不是好事,已经很久很久了,这是上级官员的

过错啊。如果上级官员有道义,那么这样的人也就不会有了。”

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吗?”

孔子说:“不先用孝道来教化就采用杀戮的方式,这是暴虐地杀害无辜。三军打了败仗,不

可因此而杀掉军兵;诉讼之事处理得不正,不可因此而用刑罚进行惩罚。上级官员先行教化

而能使百姓服从善政,那么,百姓就会顺风而从。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顺从善道,然

后再设置刑罚来加以惩治,那么,百姓就能知罪了。几尺高的墙,百姓不能越过;几百尺高

的山,即使是儿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顶。这是因为循序渐进。如今的情况是,仁义已经

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会不违背仁义呢?《诗经》中说:‘使民不会迷心性。’当初,君

子引导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严暴戾之法,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使用。”

于是,状告父亲的儿子听说了此话之后,就请求放弃状告了。

(《说苑·政理》)

树德与树怨——孔子故事之八四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4)刑。

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守门的人就是那

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

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我现在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

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

候,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

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

个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

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善于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总是会多

构成怨敌。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说苑·至公》)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08:52: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60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游子吟的诗意
下一篇:千年一叹
标签:孔子的故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