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材料力学

更新时间:2023-01-24 08:36:23 阅读: 评论:0

陕西面对面2019-椭球面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dota剑圣出什么装备)

第一章}

第二章绪论

第一节材料力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

1、组成机械与结构的零、构件,统称为构件。构件尺寸与形状的变化称为变形。

2、变形分为两类:外力解除后能消失的变形成为弹性变形;外力解除后不能消失

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或残余变形。

3、在一定外力作用下,构件突然发生不能保持其原有平衡形式的现象,称为失稳。

4、保证构件正常或安全工作的基本要求:a强度,即抵抗破坏的能力;b刚度,

即抵抗变形的能力;c稳定性,即保持原有平衡形式的能力。

5、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a一个方向的尺寸远大于其它两个方向的尺寸的构件,

称为杆件;b一个方向的尺寸远小于其它两个方向尺寸的构件,成为板件,平

分板件厚度的几何面,称为中面,中面为平面的板件称为板,中面为曲面的板

件称为壳。

6、研究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受力与破坏的规律,为合理设计构件提供强度、

刚度和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第三节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1、连续性假设:材料无空隙地充满整个构件。

2、均匀性假设:构件内每一处的力学性能都相同

3、各向同性假设:构件某一处材料沿各个方向的力学性能相同。

第四节内力与外力

1、外力:⑴按作用方式分①表面力②体积力⑵按作

用时间分①动载荷②静载荷

2、内力:构件内部相连个部分之间有力的作用。

3、内

力的求法:截面法

4、、

5、内

力的分类:轴力

N

F;

剪力

S

F;扭矩

X

M;

弯矩

Y

M,

Z

M

6、截

面法求内力的步骤:①用假想截面将杆件切开,得到分离体②对分离体建立平

衡方程,求得内力

第五节应力

1、K点的应力:

0

lim

A

F

p

A

;正应力:

N

0

lim

A

F

A



;切应力:S

0

lim

A

F

A



;22p

2、切应力互等定理:在微体的互垂截面上,垂直于

截面交线的切应力数值相等,方向均指向或离开交线。

第六节应变

1、正应变:

0

lim

ab

ab

ab

。正应变是无量纲量,在

同一点不同方向正应变一般不同。

2、切应变:tan。切应变为无量纲量,切应变

单位为rad。

第七节}

第八节胡克定律

1、

E

,E为(杨氏)弹性模量

2、

G

,剪切胡克定律,G为切变模量

第三章轴向拉压应力与材料的力学性能

第一节引言

1、杆件受力特点:轴向载荷,即外力或其合力沿杆

件轴线

2、杆件变形特点:轴向拉伸或压缩

第二节拉压杆的内力、应力分析

1、¥

2、轴力符号规定:拉为正,压为负

3、轴力图(两要素为大小、符号)

4、拉压杆受力的平面假设: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

且仍垂直于杆件轴线。即,横截面上没有切应变,正应变沿横截面均匀分布

N

F

A



5、材料力学应力分析的基本方法:①几何方程:

const即变形关系②物理方程:E即应力应变关系③静力学方程:

N

AF即内力构成关系

6、N

F

A

适用范围:①等截面直杆受轴向载荷(一

般也适用于锥角小于5度的变截面杆)②若轴向载荷沿横截面非均匀分布,则

所取截面应远离载荷作用区域

7、圣维南原理(局部效应原理):力作用于杆端的分

布方式,只影响杆端局部范围的应力分布,影响区的轴向范围约离杆端1—2

个杆的横向尺寸

8、拉压

杆斜截面上的应力:

0

cos

/cos

NN

FF

p

AA





2

0

coscosp





,0sinsin2

2

p



;0o,

max0

;45o,0

max2



第三节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1、

2、圆截面试件,标距l=10d或l=5d;矩形截面试件,

标距11.3lA或5.65lA

3、材料拉伸时经过的四个阶段:线弹性阶段,屈服

阶段,硬化阶段,缩颈阶段

4、线(弹)性阶段:E;变形很小,弹性;

p

为比例极限,

e

为弹性极限

5、屈服阶段:应力几乎不变,变形急剧增大,含弹

性、塑性形变;现象是出现滑移线;

s

为屈服极限

6、硬化阶段:使材料继续变形需要增大应力;

b

为

强度极限

7、缩颈阶段:现象是缩颈、断裂

8、冷作硬化:预加塑性变形使材料的比例极限或弹

性极限提高的现象(考虑材料卸载再加载的



图)

9、材料的塑性或延性:材料能经受较大的塑性变形

而不被破坏的能力;延展率:

0100%

l

l

,延展率大于5%的材料为

塑性材料

10、|

11、断面收缩率

1100%

AA

A

,

1

A是断裂后断口的

横截面面积

12、

e

为塑性形

变,

p

为弹性形变

第四节材料拉压力学性能的进一步研究

1、条件屈服极限

0.2

:对于没有明显屈服极限的材

料,工程上常以卸载后产生残余应变为%的应力作为屈服强度,叫做名义屈服

极限。

2、脆性材料拉伸的应力

—应变曲线:断口与轴线垂直

3、塑性材料在压缩时的

力学性能(低碳钢):越压越扁

4、脆性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灰口铸铁):压裂,

断口与轴线成45度角;可以看出脆性材料的压缩强度极限远高于拉伸强度极

第五节应力集中与材料疲劳

1、

2、实际应力与应力集中因数:max

n

K

,其中,

max

为最大局部应力,

n

为名义应力

3、疲劳破坏:在交变应

力的作用下,构件产生可见裂纹或完全断裂的现象

4、疲

劳破坏与①应力大小②循环特

征③循环次数有关;S—N图,

r

为持久极限

5、应

力集中对构件强度的影响:⑴

静载荷,对于脆性材料,在

max

=

b

处首先被破坏;对于

塑性材料,应力分布均匀化⑵疲劳强度问题:应力集中对材料疲劳强度影响极

第六节失效、许用应力与强度条件

1、】

2、失效:断裂,屈服或明显的塑性变形

3、工作应力:构件实际承载所引起的应力

4、许用应力:构件工作应力最大的允许值,

1灰口铸铁拉伸力学性能

3低碳钢的压缩力学性能2灰口铸铁的压缩力学性能

u

n

=,其中n为安全因数,n〉1,一般的,

s

n取—,

b

n取—,

u

为

极限应力(强度极限或屈服极限)

5、强度条件:N

max

max

A

F









6、工程设计当中的等强度原则

第七节连接部分的强度计算

1、剪切强度条件:s

F

A

,对受拉铆钉,Adh

2、挤压强度条件:b

bs,maxbs

bs

F

A

,受压面为

圆柱面时,Ad即圆柱面的投影面积

第四章&

第五章轴向拉压变形

第一节拉压杆的变形与叠加原理

1、拉压杆的轴向变形与胡克定律:N

F

F

AA

,

l

l

,E

N

Fl

l

EA



2、EA为拉压刚度

3、拉压杆的横向形变:

1

bbb,

b

b

,一

般为负

4、泊松比: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

00.5,特殊情况是铜泡沫,0.39

5、21

E

G

,也就是说,各向同性材料独立的

弹性常数只有两个

6、叠加原理:⑴分段叠加:①分段求轴力②分段求

变形③求代数和Nii

ii

Fl

l

EA



⑵分载荷叠加:几组载荷同时作用的总效果,

等于各组载荷单独作用产生效果的总合。

7、|

8、叠加原理适用范围:①线弹性(物理线形,即应

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②小变形(几何线形,即用原尺寸进行受力分析)

第二节桁架节点位移

分析步骤:①平衡方程求各杆轴力②物理方程求各杆变形③切线代圆弧,求节

点位移

第三节拉压与剪切应变能

1、在外载荷作用下,构件发生变形,载荷在相应位

移上作了功,构件变形因此而储存了能量,且遵循能量守恒

2、轴向拉压应变能

2

F

W



(缓慢加载),

2

22

NN

FlFl

VW

EA



。注意:对于非线弹性材料,以上不成立。

3、单向受力情况:

22

dxdzdy

dVdxdydz



,拉伸应变能密度为

2

v



。纯剪切情况:

22

dxdzdy

dVdxdydz



,剪切应变能密度为

2

v



4、用应变能解题:①不用通过画变形图来确定节点

位移②只能求解沿载荷作用线方向的位移③同时作用多个载荷时,无法求载荷

的相应位移

第四节@

第五节简单拉压静不定问题

1、静定问题是由平衡条件即可解出全部未知力的问

题;静不定度=未知力数—有效平衡方程数

2、静不定问题的求解方法:补充变形协调方程

3、关于变形图的画法:①若能直接判断出真实变形

趋势,则按此画变形图②若不能直接判断出真实变形趋势,则画出任意可能变

形图即可③对于不能判断出真实变形趋势的情况,一般可设各杆都是拉伸变

形,即内力为正(设正法),若计算结果为负,则说明真实方向与所设方向相

第六节热应力和预应力

1、热应力:因温度变化在构件内部产生的应力

2、预应力:由于实际杆长与设计尺寸不同,当结构

不受外力时已经存在的应力

第六章扭转

第一节>

第二节引言

1、内力分析仍用截面法,扭矩矢量离开截面为正

2、轴的动力传递:PM,

kW

Nm

r/min

9549

P

M

n

第三节圆轴扭转横截面

上的应力

1、扭转应力问题是

静不定问题

2、变形几何方程:

d

dx

,其中,是距轴线

的径向距离,

是楔形微体在处的矩形平面的切应变,是个角度,d是角

bO2b’

3、物理方程:横截面上处的切应力为

d

dx

GG







4、静力学方面:圆轴扭转切应力一般公式

P

T

I



P

I为极惯性矩2

P

A

IdA

5、<

6、最大扭转切应力:

max/

PP

TRT

IIR



,定义抗

扭截面系数P

P

I

W

R

,

max

P

T

W



7、适用范围:①因推导公式时用到了剪切胡克定律,

故材料必须在比例极限范围内②只能用于圆截面轴,因为别的形状刚性平面假

设不成立

8、关于极惯性矩和抗扭截面系数:

44

2

22

2

2

32

()

D

d

p

A

dAdIDd

,

44

216

(

/

)

p

p

D

W

D

d

D

I



,或者有时提出一个D,令

d

D



第四节圆轴扭转破坏与强度条件

1、扭转极限应力

u

对脆性材料来说是扭转强度极限

b

,对塑性材料而言是扭转屈服应力

s

2、许用切应力[]u

n

,工作应力:

max

max

P

T

W







,强度条件:

max

max

[]

P

T

W











第五节圆轴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

1、

P

dT

dxGI

,

P

T

ddx

GI

,对于常扭矩等截面

圆轴,相差l距离的两截面的相对扭转角

P

Tl

GI

,定义圆轴截面扭转刚度

P

GI

2、·

3、许用扭转角变化率[],工作时扭转角变化率

P

dT

dxGI

,刚度条件为

max

p

T

GI









,注意,一般[]单位为度/米

第六节扭转静不定问题(找出变形协调条件)

第七节非圆截

面轴扭转(只讨论自由扭转)

1、非圆截

面轴,截面不保持平面,和不成

正比,平面假设不适用

2、矩形截

面轴的扭转⑴①

平行于截面周边

②角点处0③截面长边中点有

max

⑵

max

2

t

TT

Whb

,h和b分

别代表矩形的长边和短边,短边中点

处的切应力

1max

,

3

t

TlTl

GIGhb

,其中,,与/hb有关,查表4-1⑶当/hb10时,

和均接近1/3,

max

2

3T

hb

,

3

3Tl

Ghb



3、椭圆等非圆截面杆

max

t

T

W

,

t

Tl

GI

,

t

W和

t

I

与圆截面杆的量纲相同,可查附录

第八节薄壁杆扭转(自由扭转)

1、闭口薄壁杆的扭转应力:①切应力的方向与中心

线平行,且沿壁厚均布②TdTds,是该点离形心的距离,为

壁厚,ds为线微元③所围面积

2

ds



2

T

,则

max

min

2

T

扭转变形

t

Tl

GI

,

t

Tl

I

ds

2、`

3、开口薄壁杆扭转概念①切应力沿截面周边形成环

流②max

max

3

1

3

n

ii

i

T

h

3

1

3

n

ii

i

Tl

Gh

③开口薄壁杆抗扭性能很差,截面产生明

显翘曲

第七章弯曲应力

第一节引言

1、以轴线变弯为主要特征的变形形式称为弯曲

2、受力特征是力或力矩矢量垂直于轴线,变形特征

是轴线变弯

3、以弯曲为主要变形形式的杆——梁

第二节梁的约束与类型

可动铰支,提供一个方向的力;固定铰支提供两个方向的力;固定端提供两个

方向上的力以及弯矩

第三节

第四节剪力、弯矩方程及剪力、弯矩

1、截面法,求得剪力

S

F,使分离

体顺时针转为正;弯矩M使分离体完成凹形为正

2、①求支反力②建立坐标③建立剪力、弯矩方程(截

面法)④画出剪力、弯矩图

3、在集中力作用处(包括支座)剪力有突变;在集

中力偶作用处(包括支座),弯矩有突变

4、刚架的内力分析:刚架受轴力、剪力和弯矩作用,

轴力、剪力符号同前,弯矩符号没有明确规定,画在受压一侧,分析方法还是

用截面法

5、平面曲杆内力分析,同前,但是一般用极坐标表

第五节剪力、弯矩与载荷集度之间的微分关系

1、q为载荷集度,S

d

d

F

q

x

,

S

d

d

M

F

x

,

2

2

d

d

M

q

x

说明剪力图某点的切线斜率等于该点处载荷集度的大小,弯矩图某点的切线斜

率就等于该点处的剪力大小,该截面处载荷集度的正负决定弯矩图某点的凹凸

性,如图所示

2、%

3、q向上为正,

x

轴方向向右为正

4、在集中力作用处,弯矩连续,剪力突变;在集中

力偶作用处,剪力连续,弯矩突变

5、求特征点剪力、弯矩的方法:⑴截面法是基本方

法⑵面积法(积分法)由()S

dF

qx

dx

有

0

()x

S

FqxdxC,即

x

左边分布载

荷的面积加

x

左边的集中载荷(包括支反力),q、F向上为正;由

S

dM

F

dx

0

x

S

MFdxD,即

x

左边剪力图的面积加

x

左边集中力偶(包括支反力

偶),M顺时针为正

6、利用微分关系快速画剪力、弯矩图口诀:剪力图

口诀“跟着箭头走——先求支反力,从左往右去”,弯矩图口诀“根据剪力图,

两点对一段;若遇到力偶,顺上逆下走”

第八章弯曲内力

第一节引言

1、横截面上内

力与应力的关系:

A

MydA

2、中性层和中

性轴的概念

3、]

4、几何方程:

ydy

dxd





5、物理方程:

y

EE



6、静力学方程:由

A

ydAM有

2

A

E

ydAM

,定义2

z

A

IydA,可确定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1

z

M

EI

7、由上得

z

My

I



,则有

max

max

max

/

zz

My

M

IIy



,定义抗弯截面系数z

z

I

W

y

,则

max

z

M

W



8、两种典型的抗弯截面系数:矩形截面

2

6z

bh

W,

圆截面

3

32z

d

W

第二节极惯性矩

与惯性矩

1、静矩:面积

对轴的矩,

z

A

SydA,

y

A

SzdA,

对于均质等厚的板,

zc

SyA,

yc

SzA,即面积乘形心到轴的距离

2、组合截面

的静矩与形心:

z

S

23

1123ccc

yAyAyA,

11

i

nn

ici

z

ii

c

SyA

S

y

AAA







;对于缺口截面,()()整孔

zzz

SSS,

()()

()()

整孔

整孔

zz

c

SS

y

AA

3、—

4、(轴)惯性矩:2

z

A

IydA,2

y

A

IzdA

5、惯性矩的平行轴定理:

z

I2

0z

IaA

6、组合截面的惯性矩:

z

I

1

n

i

z

i

I

,

0

2

11

()

nn

ii

zzzii

ii

IIIaA





7、极惯性矩:截面对某点的矩2P

IAdA;对圆

截面

4

32

P

d

I

,对空心圆截面

4

41

32

()

P

D

I

,对薄壁圆截面

3

0

2

P

IR

第三节弯曲切应力

1、梁在非纯弯曲段,横截面上的弯曲切应力平行于

侧边或剪力,沿宽度均匀分布

2、

()

()Sz

z

FS

y

Ib

,其中()

z

ydAS

代表y

处横线一侧的部分截面(面积为

)对

z

轴的静矩,对于矩

形截面,

()

z

S

2

2

24

()

bh

y,

3

12

z

bh

I,

2

2

3

4

1

2

()()S

F

y

y

bhh

,则

3

3

22



max

SS

FF

bhA

3、工字梁的弯曲

切应力分布如图。y处横线下的截面是由下

翼缘与部分腹板所组成,该截面队中性轴z

的静矩为

2

22

2

0()()()

24424z

h

bhh

Sy

,为腹

板厚度,腹板上y处的弯曲切应力为

2222

0

()[()(4)]

8

z

Fs

ybhhhy

I



,可

见,腹板上弯曲切应力沿腹板高度成抛物线

状分布,在中型周处弯曲切应力最大,为

,max

22

max0

[()]

8

z

zz

FsS

Fs

bhbh

II







,在腹板与翼缘交接处切应力最小,

为22

min0

()

8

z

Fs

bhbh

I

,沿翼缘侧边的切应力较小,一般不予考虑

4、¥

5、盒形薄壁梁的弯曲

切应力分布如图。最大弯曲切应力仍在中性轴

上,

max

2Fs

A

,A为横截面面积

6、一般对称薄壁梁的

弯曲切应力平行于中心线的切线,且沿壁厚均匀

分布

7、剪流的概念:

()

()()sz

z

FS

qsst

I

,利用剪流的概念,可

以形象地确定

的方向

8、弯曲正应力与弯曲切应力比较:

max

max

2

6

z

M

Fl

Wbh

,

max

3

2

F

bh

,max

2

max

62

4()

3

Flbhl

bhFh



,可见薄壁截

面梁和短粗梁弯曲切应力和正应力大小相差不大,而细长非薄壁梁的最大弯曲

正应力远大于最大弯曲切应力

第四节梁的强度条件

1、梁危险点的应力状态如

图,图4为实心与非薄壁截面梁,图5为薄壁截面梁

2、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

max

max

[]

z

M

W











3、弯曲切应力强度条件:

,max

max

max

[]Sz

z

FS

I











4、梁强度问题的分析步骤:

①内力分析,确

定危险截面②

应力分析,确定

危险点③根据

强度条件进行

校核

第五节梁

强度的合理设计

1、梁

图4

图5

的合理截面形状:应将尽量多的材料放在远离中性轴的位置。塑性材料一般关

于中性轴对称;对于塑性材料,一般c

tt

[]

[]

c

y

y

,

t

y与

c

y分别代表最大拉应

力与最大压应力所在点距中性轴的距离

2、变截面梁与等强度梁,横截面沿梁轴变化的梁称

为变截面梁,各个截面具有同样强度的梁称为等强度梁,弯曲等强条件

()

[]

()

Mx

Wx

,剪切等强条件S

3()

[]

2()

Fx

bhx



3、合理安排约束力,如图:

4、合理安排加载方式,尽量分散加载

5、、

6、加配重

第六节弯拉(压)组合与截面核心

1、弯拉(压)组合时,将弯曲正应力和轴力引起的

正应力分别分析再合并,若轴力有偏心,则先将轴力向形心化简

2、脆性材料不宜受拉,脆性材料受偏心压缩时,应

保证横截面上不出现拉应力,而要使横截面上只存在压应力,必须对偏心压应

力作用点进行限制,使其位于一定范围内,此范围称为截面核心

3、截面核心的求法:中性轴方程

1

0y

z

yz

ey

ez

AII

,截面边界方程(,)0fyz,截面边界上一点的曲线斜率

dy

k

dz

第九章弯曲变形

第一节引言

梁变形的表示方法:形心轴的线位移

为挠度

,截面绕形心轴的角位移为

转角,变弯的轴线叫做挠曲轴,挠

曲轴方程()x,梁的转角一般

很小'/ddx

第二节/

第三节梁变形

的基本方程与积分法求位移

1、在建立纯弯曲正应力公式时,曾得到用中性层曲

率表示的弯曲变形公式

1

Mx

EI

,该式也可用于一般非纯弯曲,则该式变

1

()

Mx

xEI

,由高等数学可知,平面曲线()x上任意一点的曲率为

32

2

1()

1[()]

wx

wx





,有



32

2

()

1[()]

Mx

wx

EI

wx





,即挠曲轴微分方程,

因为梁的变形

一般很小,故

21w

,即

211w

,则

挠曲轴微分方

程可简化为

Mx

w

EI



2、坐标系如图,弯矩M与''同号,且x轴的方向

无影响

3、积分法算梁变形:

Mx

w

EI



,

Mx

dw

dxC

dxEI

,

Mx

wdxCxD

EI



4、位移边界与连续条件:①固定铰支和可动铰支处,

=0②固定端出=0=0③连续条件即分段处挠曲轴应该满足的连续光

滑条件,即

左=

5、挠曲线大致形状:根据弯矩图定凹凸性,弯矩图

过零点为拐点,支座限制支座处的位移

第四节确定梁位移的叠加法

1、叠加法的适用范围:应力不超过比例极限;小变

2、!

3、叠加法可以分载荷叠加也可以分段叠加

4、分段叠加用的是逐段刚化法或假象固定法

第五节简单静不定梁

1、分析方法:解除多余约束,代之以支反力;分析

相当系统,使多余约束点处满足位移边界条件(相当系统即左拥有原静不定梁

载荷与多余支反力的基本系统)

2、步骤:①判断静不定数(确定多余约束数)②解

除多余约束,建立相当系统③列出多余约束处的变形协调条件(位移边界条件)

④结合平衡方程,求多余支反力

第六节梁的刚度条件与合理刚度设计

1、刚度条件

max

w,

max



2、梁的刚度设计与强度设计的不同点:①强度是局

部量,刚度是整体量,如小孔,显著影响强度但对刚度影响甚微,辅梁和等强

度梁是增加梁的强度的有效手段,但增加刚度必须整体加强②强度与材料的

s

和

b

有关,但刚度与E相关③刚度对梁的跨度更敏感

3、*

4、提高梁强度的主要措施:①减小M的数值,如合

理安排梁的约束,改善梁的受力情况,适当增加梁的约束,变静定梁为静不定

梁②提高/IA③减小跨度l④提高材料的弹性模量⑤整体提高EI

第十章应力状态分析

第一节引言

1、应力状

态:通过构件内一点,所作各微截面的

应力状况,称为该点处的应力状态

2、应变状

态:构件内一点在各个不同方位的应变

状况,称为该点处的应变状态

第二节平面应力

状态分析

1、平面应力

状态就是仅在微体四个侧面作用有应力,且其作用线均平行于微体不受力表面

的应力状态

2、cos2sin2

22

xyxy

x









,sin2cos2

2

xy

x





,其中,以拉伸为正,使微体顺时针转

为正,

以X轴为始边,指向沿逆时针转为正

3、,

4、上述关系建立在静力学基础上,与材料性质无关

第三节应力圆

1、将上节公式改写成如下形式:

cos2sin2

22

xyxy

x







,

0sin2cos2

2

xy

x





,平方相加,得

2222()()

22

xyxy

x









2、由上式得出在

坐标下的圆:圆心坐标

0

2

(,)xy



,半径22()

2

xy

x

R





3、应力圆的绘制:做出

x

截面的对应点

(,)

xx

D,

y截面的对应点(,)

yy

E,则可确定应力圆,在应力圆上求截面上的应力,

将半径CD沿方位角

的转向旋转2

到CH处,所得到H点即表示

截面

的应力状态

第四节平面应力状态的极值应力与主应力

1、平面应力状态的极值应力:

2

max

2

min

22

xyxy

x













,最大正应力的方位角

0

minmax

tanxx

xy









2

max

2

min

2

xy

x











,最大

正应力的两平面互垂,最大切应力的两平面也互垂,且二者差45

2、主平面是切应力为0的截面,主平面微体是相邻

主平面互垂,构成一正六面微体。主应力是主平面上的应力,通常按其代数值,

123



3、

4、纯剪切状态下,

t,max

,且分别位于45

和45截面上。故圆轴扭转时滑移和剪切发生在

max

截面,而断裂发生在

max

截面(45)

第五节复杂应力

状态的最大应力

1、三向应力

圆:三组特殊的平面应力对应于三个应

力圆,任意斜截面的应力值位于阴影区

2、任意斜截

面的应力为:

222

123

coscoscos

n



,其中

、、分别是与

1

、

2

、

3

的夹角,2222222

123

coscoscos

nn



3、最大应力:

max1

,

min3

,



max13

1

2

,

max

位于与

1

和

3

均成45的截面

第六节平面应变状态分析

1、已知应变

x

,

y

和

xy

,求方向的

和

,

方向角以X轴为始边,逆时针转为正,左下直角增大之为正

2、cos2-sin2

222

xyxyxy







,

sin2cos2

222

xyxy





,且

90



,即互垂方向的切应变方向

相反,大小相等

3、!

4、以上公式建

立在几何关系基础上,所得规律适用于任

何小变形问题,与材料的力学特性无关

5、平面应变转

轴公式与平面应力转轴公式有形式上的相

似性,如下:

cos2sin2

22

xyxy

x









sin2cos2

2

xy

x







cos2sin2

222

xyxyxy













sin2cos2

222

xyxy

可见~

xx

,~

yy

~

2

xy

x

,则应力圆~应变圆

6、应变圆圆心位于



(,0)

2

xy

,半径











22

22

xyxyR

7、最大正应变







2

max

2

min

1

}

22

xy

xyxy

,最大正应变的方位角为









0

minmin

/2

tan

2

xyxy

xx

,最大切应变



2

2

maxxyxy

8、·

9、切应变为0的方位之相应正应变,称为主应变,

主应变位于互垂方位,

123

第七节各向同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1、广义胡克定律:













,,

/,/,/

yyy

xzxzzx

xyz

xyxyyzyzxzxz

EEEEEEEEE

GGG

2、以上结果成立条件:线弹性,小变形,各向同性

3、主应力与主应变的关系:



11231123

11

[()][(1)()]

EE



22132213

11

[()][(1)()]

EE



33122213

11

[()][(1)()]

EE

可见,最大与最小主应变分别发生在最大和最小主应力方向

4、各向同性材料弹性常数之间的关系:

2(1)

E

G

第八节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和畸变能

1、三向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



112233

1

2

,根据广义胡克定律,微体的应变能密度为

222

123123213

1

2

2E







,对于非主应力微体,应

变能密度为1

2xxyyzzxyxyyzyzzxzx



2、微体的体积变化率为体应变,

312

av

E



,

其中,123

3av





3、在外力作用下,微体的体积和形状一般发生变化,

研究的相应的应变能为体积改变能和畸变能(形状改变能)

4、应力偏量的概念:

11av

,

22av

,

33av

,其平均应力为

123

1

30

3avav



5、在平均应力

av

的作用下,微体形状不变,仅体积

改变,体积改变能密度为:2

123

12

6VE





6、)

7、在应力偏量的作用下,微体的体积不变,形状发

生改变,则畸变能密度为222

122331

1

6dE









8、

dV



,即应变能密度等于体积改变能密度

与畸变能密度之和

第十一章复杂应力状态强度问题

第一节引言

1、研究目:利用简单应力状态实验结果,建立复杂

应力状态强度条件

2、两类破坏形式:对于脆性材料而言是断裂,对于

塑性材料是屈服,故有两类强度理论,断裂强度理论和屈服强度理论

第二节关于断裂的强度理论

1、第一强度理路(最大拉应力理论),最大拉应力理

论认为,引起材料断裂的主要因素是最大拉应力,不论材料处于何种应力状态,

只要最大拉应力达到材料单向拉伸断裂时的最大拉应力,材料即发生断裂。实

验表明,脆性材料在二向或三向拉伸断裂时,最大拉应力理论与实验结果相当

接近,当存在压应力时,只要最大压应力值不超过最大拉应力值或超过不多,

最大拉应力理论与实验结果也大致相近。断裂条件为:

1b

,则强度条件

为:

11r



2、(

3、第一强度理路的应用:铸铁试件拉伸断裂

max

max

F

A

,铸铁试件的扭转断裂

maxmax

P

M

W



4、第二强度理路(最大拉应变理论),该理论认为,

引起材料断裂的主要因素是最大拉应变,则断裂条件为

11u

,不论材料处

于何种应力状态,只要最大拉应变达到材料单向拉伸断裂时的最大拉应变,材

料即发生断裂。复杂应力状态下最大拉应变为

1123

1

[()]

E

,而

材料在单向拉伸断裂时的最大拉应变则为

1

b

uE

,则断裂条件为



123b

,则强度条件为



123

,该强度理论适用于非

金属脆性材料,二向拉压,且压应力大于拉应

5、第一强度理论和

第二强度理论的极限曲线如图:

第三节有关屈服的强度

理论

1、第三强度理论(最

大切应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引起材料屈服的主要原因是最大切应力,屈服条

件是

maxs

,不论材料出于何种应力状态,只要最大切应力达到材料单向拉

伸时的最大切应力,材料即发生屈服,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最大切应力

13

max2



,材料单向拉伸屈服时的最大切应力则为

2

s

s

,则屈服条

件是

13

()/2/2-

s

,相应的强度条件是

313

r



2、第三强度理论的适用范围:轴类零件,受内压之

钢管常用

3、第四强度理论(畸变能理论),该理论认为,引起

材料屈服的主要因素是畸变能密度,不论材料出于何种应力状态,只要畸变能

密度

d

v达到材料单向拉伸屈服时的畸变能密度

ds

v,材料即发生屈服,则屈服

条件2

22

2

122331

(1)

(1)

[]

63

---=s

EE





,强度条件

22

2

4122331

1

2

---

r



4、第三强度理论和第四强度理论的极限曲线如图: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压杆稳定问题

第一节引言

1、刚性杆单自由度体系

平衡的三种类型:偏离力矩

e

MPyPL,恢

复力矩2

r

MkyLkL,①

er

MM,PkL,

直线平衡状态不稳定,称为失稳,又叫作屈曲②

er

MM,PkL,直线平衡状态稳定③

er

MM,PkL,临界状态,P为临界载荷,临

界载荷就是使压杆在直线状态下的稳定由稳定变为

不稳定的轴向压力

2、计算临界载荷的基本方

法:建立临界状态平衡方程,确定临界载荷

第二节细长压杆的临界载荷

1、

临界载荷的欧拉公式,

通用公式为

2

2()cr

EI

P

l

,l为相当长度,为长度

系数。对于两端铰支细长压杆,1;对于一端固

定另一端自由的细长压杆,2;对于一端铰支一端可动铰支,和一端固定

另一端轴向移动的细长压杆,

1

2

;对于一端固定,另一端可动铰支,0.7

第三节中、小柔度杆的临界应力

1、



2

2

cr

cr

F

πEI

σ

AA

μl

,其中,μl反映约束条件,

与杆长度,约束条件有关,与材料性质无关

2、定义

I

i

A

为截面的惯性半径,只与截面形状有

3、定义柔度

l

i

,又称长细比,无量纲量

4、综上

2

2

cr

E

,综合反映杆长度l,支撑方式

,截面几何性质i对临界应力的影响

5、

2

2

crp

E



,故

p

E



,令

p

p

E



,欧拉公式适用条件为

p

,

p

为材料常数,仅与材料的弹

性模量E及比例极限

p

有关,

p

的杆称为大柔度杆

6、临界应力总图如下:

第四节压杆稳定条件与合理设计

1、压杆稳定条件:cr

st

st

F

FF

n

,

cr

st

st

n

,

st

F为稳定许用压力,

st

为稳定许用应力,

st

n为许用

安全因数,一般稳定安全因数要大于强度安全因数

2、提高稳定性的措施:①

lA

l

iI



,减小柔

度,则增大I或i,或减小A②加约束,使l减小③

2

2

cr

E

,可选择材料

使E增大④不计局部削弱,对于局部削弱的截面应进行强度校

第十四章疲劳与断裂

第一节引言

1、循环应力作用下,构件产生可见裂纹或完全断裂

的现象,称为疲劳破坏,简称疲劳

第二节循环应力及其类型

1、在一个应力循环中,应力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分

别称为最大应力和最小应力,最大应力

max

和最小应力

min

的平均值称为平

均应力,maxmin

2m



2、最大应力与最小应力的代数差之半,称为应力幅,

maxmin

2s



3、应力变化的特点可用最小应力与最大应力的比值

r表示,称为应力比或循环特征,min

max

r

4、1r,称为对称循环应力;0r,称为脉动循

环应力

第三节SN曲线与材料的疲劳极限

1、疲劳实验中,由计数器记下试样断裂时所旋转的

总圈数获所经历的循环应力循环数N,即试样的疲劳寿命

2、以最大应力

为纵坐标,疲劳寿命的对数值lgN

为横坐标,根据实验数据所绘制的最大应力与疲劳寿命关系的曲线,称为

SN曲线

3、作用应力越大,疲劳寿命越短,对于寿命410N

(或510)的疲劳问题,一般称为低周疲劳,反之,称为高周疲劳

4、SN曲线中渐近线的纵坐标所对应的应力,称

为材料的持久极限,用

r

表示

5、对于不存在水平渐近线的材料,常根据构件的使

用要求,指定某一寿命

0

N对应的应力作为极限应力,并称为材料的疲劳极限

或条件疲劳极限

第四节影响构件疲劳极限的主要因素

1、合理设计构件外形

2、合理选择构件截面尺寸,大试样疲劳极限更低

3、提高表面加工质量

第十五章应力分析的实验方法

第一节电测法的基本原理

1、实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敏感栅的电阻变化率

与正应变

R

k

R

,式中,比例常数k称为应变灵敏度,一般为—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08:36: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59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材料力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