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品味诗歌意境。
2、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如何有机融合的。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习过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
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大家还能背诵吗?(学生齐
背),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意象:鸡黍田家绿树青山轩晒场菜园酒
桑麻意境: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画,淳朴诚挚的情谊。情感: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
黍饭的普通款待,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
情谊融为一片,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无比喜爱。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
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夜归鹿门歌》,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
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朗读背诵(老师范背,学生自由读,集体读,请同学试背)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二、知人论事
给大家一张’孟浩然名片”
姓名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诗人
简历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老,晚年隐居汉江东岸鹿门山中
成就作品集《孟浩然集》
风格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特点。
评价隐逸诗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诗风语言清淡,意境清远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
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孟浩然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
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意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小住,
其实是个标榜归隐的创业,所以题目“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
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
三、鉴赏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诗题解读: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
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
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用
典。
(二)初知意象下面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看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
2
你怎样的感受?
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乘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幽人
意象解读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
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诗中所选意象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山寺钟鸣:僻静对比,衬托
渡头争渡:喧闹
三四句叙事:世人回村,诗人进山,对比,显出诗人隐逸的志趣。
鹿门月,烟树:优美宁静
岩扉,松径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三)置身诗境这首诗的意象比较常见,而且通篇基调一致,那么这些意象所构成的
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各是怎样的呢?那就需要我们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联想和
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我们的头脑中,使我们的整个心灵沉浸在一
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现
在就让我们借助想象和联想,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学
生思考,自由讲,然后请一同学讲)参考:黄昏时候,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渔
梁渡头争渡声响成一片,非常热闹。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回家去,我也乘着小船,悠
闲自得的摇橹回到我的隐居地鹿门。鹿门月亮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庞德公隐
居的住处,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隐者在此来去自由。
(四)缘景明情(讲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带着一些问题,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
感即缘景明情)
情感解读: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缘景明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诗歌的开篇两句描写了什么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一、二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渔梁渡
口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达喧闹,形成鲜明
的对比,这是远离人们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这两句是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板书:山寺钟鸣:安静→禅境对比
渔梁渡头:喧闹→尘世
2、仔细体会3、4句诗,这两句诗暗示了诗人和世人的不同选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
人的志向是什么?明确:“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前句承“渔梁”诗意,写村
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村人归家引出诗人回
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
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怀。三、四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
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世人还家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
诗人归鹿门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怀
3、诗人既然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看到了什么景象呢?五、六二句,写
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鹿门山的林木被暮霭所笼罩,朦胧而又迷离,山日一出,
清光朗照,树影清晰,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诗人被如此优美宁静景色所陶醉,
3
他忘情的攀登在崎岖的山路,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鹿门月优美宁静
烟树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山岩之内,石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
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这里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公
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
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七、八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
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5、再现诗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
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6、感悟诗境: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
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
到的意境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
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
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下面,让我们带着一种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的感情来朗读这首诗。从意象、意境、情感
上来分析总结全诗。意象:山寺钟鸣,渡头争渡,鹿门月,开烟树,岩,扉,松径意境:
优美宁静,恬淡,寂寥情感:宁静,超脱,悠然自得。
四、合作探究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侧
重点,说说他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答: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
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
孤独寂寞。两个场景间突出了诗人的隐者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它们
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结合闻一多《孟浩然》一文,谈
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答: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孤独一人,与世
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的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此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
化在一起,心情境宁静、超脱,悠然自得。此诗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
情思也宁静清幽,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所以闻一多说孟浩然“诗如其人”。
3、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答: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形
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
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五、深入探究——诗眼题型
1、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答:“争”
字写得好。“争”为“争夺”之意。“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
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2、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
答:不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
4
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
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六、拓展练习: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问:尾联中的“恨”字,有的版本写作“悔”字,你认为“恨”与“悔”哪个更好?请从
表达主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恨”字更好。“恨”即“遗憾”之意。因为这首诗描摹了诗人被流放渡海时观赏到奇绝的
海天美景、领略到独特的海南风情的场景。抒发诗人虽被流放却不遗憾的情感;体现了诗人
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悔”指“后悔”,诗人是被贬而非主动到海南,无从后悔,用“悔”
不符合诗意。
通过《夜归鹿门歌》的赏析,我们学习了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我
们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王维的《归嵩山作》,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本诗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物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
县北。②长薄: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③闲闲:缓慢悠闲。
附《归嵩山作》译文及简析【译文】: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
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
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
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首联描写作者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归”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清澈的
河以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行,显得那样从容不迫。反映
出诗人出发时的一种安祥闲适的心境)
(2)颈联写到了哪些景象?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这一
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
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
飒的秋山。这是诗人归隐时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反映出诗人离归隐地越近心
情越凄凉的心境。)(3)尾联中的“闭关”二字你是怎样理解的?(“闭关”二字不仅指
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表达了作者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的心情)
同:自然之景与诗人之情高度融合,全诗都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异:孟诗多
用白描,着墨清淡,比王诗更显淳朴;情感上孟诗更多的表现归隐的情趣,而王诗则还有情
感的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
【评析】: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
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
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
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
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5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07:4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57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