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更新时间:2022-11-13 18:23:04 阅读: 评论:0

数学题初二下册-电焊种类


2022年11月13日发(作者:2017年安全生产月主题)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

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

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15、《离骚》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

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

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

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

人。他出身于楚国

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

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

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

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

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

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

“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

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

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

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

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

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

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孟陬(zōu):正月揆(kuí)揣度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yù):水急流貌搴(qiān):攀、折阰(p

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惮(dān):害怕捷径:比喻政

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謇謇(jiǎn):忠贞的

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全句译为,只怕年岁

不等待我。

(4)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5)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

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

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

n一、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

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

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

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

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

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

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

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

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

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

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

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

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

作适当点拨〕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

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

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

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

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

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

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

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

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

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

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

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

象征手法的运用

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芳草:比喻贤臣

对比手法的运用

尧、舜:“耿介”——桀、纣:“猖披”

吾:“恐年岁之不与”——党人:“偷乐”

灵活的诗歌体式

“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三、探究阅读

(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

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

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

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2)(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

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

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

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

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

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4)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

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18:23: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5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碳酸氢钠分解
下一篇:who的用法
标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