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2012年江苏省高中化学优秀课评比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吕锋南京师大附中
一、课标、教材、学情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能通过实验研究碳酸钠的性质,能通
过实验对比研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并知道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并没有进行深入
的性质实验探究和分析,教师授课应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进行,注重学习研究方法的指导和
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对比的学科思维来认识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承前启后,为后面的“离子反应"学习埋好伏笔。最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
程中必须紧紧围绕“生活中充满化学,用化学看懂生活”的基本学科理念,完成教学目标和要
求,激发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另外,作为教学来说,不一定拘泥于哪一版本的教材,而是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合理的教学素
材即可,所谓“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两者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能利用比较学习方法,分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其相互转化和
鉴别方法。
(3)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
(4)体会在科学研究中大胆推测和仔细观察同样重要,关注宏观现象和想象微观过程同样
重要。
三、教学重难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流程图
流程1、引入:认识实验室和生活中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流程2、“微波炉发面”实验
流程3、总结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流程4、通过一组实验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
流程5、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转化关系
流程6、呼应开头,对“微波炉发面”实验再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药品实物,熟悉药品外观。
展示超市售纯碱、口碱、小苏打,熟悉物质俗名.
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俗名。
表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物质碳酸钠碳酸氢钠
化学式Na
2
CO
3
NaHCO
3
颜色、状态白色、固态白色、固态
俗名纯碱、口碱、
苏打
小苏打
(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实验:微波炉发面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展示加热之后的三个面团。
提问1:加热之后发生了什么?捏一捏,
手感如何?
生:加入碳酸氢钠的那个面团胀大了,
感觉比较松软.
提问2:这中间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
生:生成了气体,碳酸氢钠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碳酸钠不会分解生成气体。
提问3:为什么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不会是面粉分解得来的呢?
生:根据元素守恒可以看出,碳酸氢钠中有碳元素;对比实验可以看出面粉加热不会胀大。
学生活动: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NaHCO
3
=Na
2
CO
3
+H
2
O+CO
2
↑
总结: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
利用碳酸氢钠的这一性质,可以做食物发酵剂。
图片展示:碳酸氢钠做膨松剂的例子,蛋糕,苏打饼干等。
过渡:那么,碳酸钠买回家又有什么用呢?
生:清洗油污。
演示实验:用碳酸钠固体、热水清洗沾满油污的烧瓶.
过渡:碱是油污的克星。那么如何来检验碳酸钠溶液有碱性呢?
生:滴加酚酞,石蕊,用pH试纸测其pH值。
(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碱性
实验:在分别装有1mL0.5mol/LNa
2
CO
3
和0.5mol/LNaHCO
3
溶液的试管中,各滴2滴酚酞,振
荡,观察现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汇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呈碱性,相同
浓度的Na
2
CO
3
溶液的碱性比NaHCO
3
溶液碱
性强。
向刚才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稀盐酸,观
察现象。
围绕“操作、现象、结论”进行汇报交流。
生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和盐酸反应,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更剧烈。
学生活动:写出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Na
2
CO
3
+2HCl=2NaCl+H
2
O+CO
2
↑;NaHCO
3
+HCl=NaCl+H
2
O+CO
2
↑
生2:碳酸钠溶液滴加盐酸,一开始没有气泡产生。
演示实验:向滴有酚酞的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
现象:一开始没有气体生成,后来又气体生成.待溶液退至浅红色时,有大量气泡生成。
结论:Na
2
CO
3
+HCl=NaHCO
3
+NaCl,NaHCO
3
+HCl=NaCl+H
2
O+CO
2
↑。由此可见,碳酸钠和盐酸反应需要
经过两步,因此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要比碳酸氢钠慢。
演示实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现象对比
在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底部用针筒注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
第一次:将2mL盐酸缓慢注入玻璃管。
第二次:将2mL盐酸快速注入玻璃管.
现象:第一次,气球没有变化。第二次,气球胀大。
计算可知,碳酸钠物质的量和盐酸的物质的量恰好相等.因此,只能生成碳酸氢钠:
Na
2
CO
3
+HCl=NaHCO
3
+NaCl。
那么,当快速注入盐酸时,为什么气球却鼓起来了呢?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生:碳酸钠在局部接触较多的盐酸,生成了二氧化碳.有的碳酸钠没有接触到盐酸,没有来得及
反应。
Na
2
CO
3
+2HCl=2NaCl+H
2
O+CO
2
↑
总结:反应的现象是受到诸多复杂因素影响的,即便反应物浓度和体积一模一样,操作的不同也
可能引起实验结果的不同。
演示实验:第三次:将2mL盐酸慢慢注入玻璃管,仔细观察玻璃管。
现象:玻璃管中出现气泡,逐渐上升消失。
结论: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被碳酸钠溶液吸收,Na
2
CO
3
+CO
2
+H
2
O=2NaHCO
3
.
(四)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转化关系
2NaHCO
3
=Na
2
CO
3
+H
2
O+CO
2
↑,
Na
2
CO
3
+HCl=NaHCO
3
+NaCl,
Na
2
CO
3
+CO
2
+H
2
O=2NaHCO
3
。
从这三个方程式中总结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转化关系。
追问:碳酸钠转化成碳酸氢钠需要加入酸性物质,那么碳酸氢钠转化成碳酸钠可以加入那类物质
呢?
NaHCO
3
+NaOH=Na
2
CO
3
+H
2
O。
(五)结尾
呼应开头:碳酸钠氢钠作为发酵剂如果作发酵剂使用过多会使食物有碱味.因此,现在我们
在超市还可以买到“泡打粉"来作发酵剂。
“泡打粉"中除了有碳酸氢钠,还加入了一种物质硫酸铝钾,硫酸铝钾为什么能中和碱性呢?在
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反思及设计意图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从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出发,进而认识物质的性质,是学习新物质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教学
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充分“想”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验
设计探究.这个“想"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是锤炼科学思维的必经过程。
我们平常强调生活与化学的关联,我想这种关联并不是简单的看到表象的关联,而是通
过化学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化学,用化学看懂生活”。学习化学的一个目标
就是让学生慢慢用化学的眼光去看生活,逐步培育科学思维和理性精神。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18:2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5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