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中》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山中》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
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
心境,值得大家一读。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山中的原文翻译等
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山中》原文
唐代: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弯曲的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
人的衣裳一样。
注释
1.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
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
一六。一作“溪清”。
2.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3.元:原,本来。
鉴赏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
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
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
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
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
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
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
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
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
(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
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
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
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
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
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
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
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
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
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
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
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
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
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
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
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
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
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
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
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
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07:26: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56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