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顾城《一代人》读后感
顾城《一代人》读后感
顾城《一代人》读后感1
顾城,中国当代诗人。作为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
作的这首《一代人》具有非常典型的朦胧诗特色。全诗只有两句,简
洁明了,由于用了人们所熟知的事物作为意象,因此所有人都能读懂
这两句诗的意思,但是这种标新立异的搭配方式以及看似相悖的转折,
却蕴含了引人深思的哲理。
“黑”是前半句诗的字眼,黑是什么?黑色是无法反射任何光线,
就像黑洞一样,它能让你恐惧,让你看不到光明的希望。因为对人来
说,阳光是给人希望的东西,黑色只会带给人无尽的窒息。眼睛是黑
色的,这是黑夜赋予的,它在黑夜里一直在追寻光线,追求光明,追
求希望。诗中“黑夜”和“黑色的眼睛”是诗人对于十年动荡背景的
反思和感悟,而“光明”则是代表着诗人所要追求的希望。这种独特
的安排构成了一种相悖的情形,也展现出了一个宏大而又耐人寻味的
标题——一代人。而这代人都是从黑暗中走出来的,只有他们知道夜
有多黑,只有他们知道什么是自由的光明。他们没有因为黑夜害怕,
而是用黑夜赋予的黑色眼睛去寻找光明,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叛逆精
神。
这首诗是非常富有哲学含义的,它深刻阐述了黑夜和光明的对立,
这是这首朦胧诗的魅力所在。“我从浩劫中走来,光明属于我们”,这
首诗也是他们不屈的精神的真实写照。
-2-
顾城《一代人》读后感2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眼睛。我们的眼中不再是低矮的平房,不再是
自行车的长龙,不再是满街的标语口号,不再是清一色的着装。我们
的眼中闪烁着光芒,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更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纷繁世
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全球洽谈,北京奥运成功举办,这是写在
我们这代人眼中的符号。我们看到了屹立的高楼,看到了繁华的港口,
看到了不同肤色的人们奔赴同样的国度,看到了用互联网沟通的世界
正在逐渐缩小。我们眼中的世界不再是单一的纯色调,而是纷繁复杂
的线条交错。于是,目绪的太多,心态也就渐渐平和了,对于那些所
谓早已成文的道德准则,我们选择换一个视角去审视,所以,当问卷
调查中问及“诚实意味着吃亏”这类价值取向问题时,我们有权选择
“难以评价”的回答,因为这不是简单的默认,只是我们觉得,真正
认清事物的本质,需要的不仅仅是道德准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假设将这样一个关乎打得准则和价值取
向的调查放在三个年前我们父辈的身上,他们所做的回答一定会更让
大众满意甚至称赞。然而,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精神世界里多
了更多怀疑的目光。因此,当初出茅庐的我们走向社会,站在价值取
向的岔路口,方向感依然会那样明确吗?我们是否变得犹豫?其实,
这不是谁的过错,也并不能说明我们道德沦丧。只是在做选择题的时
候,我们在尊重道德的前提下,为自己披上了自我保护的面纱。的确,
当我们目睹了太多机遇,同时面临着众多挑战时。我们的脑海中应该
少一点盲从,多一点辩证的汲取。
-3-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双手。我们有时选择沉默是因为我们更明白行
动的意义,“难以评价”的回答也正是因为我们更想用双手去践行道
德的真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80后”的李
想胜任泡泡网首席执行官时,当少年作家们用文字书写绚烂青春时,
当护送奥运生活的队伍中终始飘扬着或红色的年轻旗帜时。当抗震救
灾中年轻的生命排成献血的长龙,在网上发起绿丝带爱心行动时,相
信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得到年轻的双手共同撑起的新天地。这是手的凝
聚,这是新的力量。在挑战面前,我们不在缄默。在“知”和“行”
之间,也许缺乏经验的我们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
这就是我们年轻的下一代,一群曾被称做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
但是我们正在成长,正在成熟。道德伦理,价值取向,不是我们挂在
嘴边的空谈,而是被我们看在眼里,刻在心中,付诸行动。如果说古
城是在黑夜中寻找光明的一代人,那么,我们则是在光怪陆离中敢做
敢行的一代……
顾城《一代人》读后感3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诗的全部
内容,先不说对由于他的赏析,因为我基本也是理解的模模糊糊,但
我却从中领悟到了一个人生道理:量变引起质变。诗题为《一代人》,
可以理解为和也给了“一代人”黑色的眼睛,,使一代人开始觉醒,
并越来越强烈地去寻找光明,从而使“一代人”拥有强大的面对黑暗
的力量。众所周知,黑是因为不反射光的缘故,是扼杀光明的结果,
这本就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于是,“一代人”便拼命地用黑色的眼睛
-4-
寻找并吸收光明。
从古至今,这一哲理一直存在,从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到那“一
代人”的年代人民群众的奋起反抗,再到现在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
从中等生变为尖子生的过程,无不是验证了这一长存却又永不会过时
的哲理,也证明了他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任何事的成功都没有捷径,都需要进过一个努力拼搏,冷静思考
的量变过程,只有认识到这一点,脚踏实地才能获得成功。
顾城《一代人》读后感4
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个简单的意向群构成了一个开放时
空……
历史转折关头特有的社会景象和人的心理结构。有限中表现出无
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这是诗的特有规律。新诗潮的先行者在追寻
人性复归的同时,也在追寻诗向本体的复归。这首小诗体现了一种
现代美的风格。它打破了传统的和谐构图,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
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迫使人对历史进行反思。首先你得知道这是
上个世纪一个诗人顾城在1979年4月写的诗,名字为一代人,一代人
是指那些经历了文革洗礼的人,那时的他们,几乎把整个青春浪费在
了文革上.那是一个几乎黑暗的时代,是一个所有年轻人都迷惘的时
代,寻找理想中的出路也就是诗中所说的光明是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
可以这样理解,在一个黑夜,你的眼中看不到光明,但是在你的内心却
充满了对光明的渴望,这是你在黑暗中前行的唯一支柱,可见,这种无
-5-
比的勇气,能带给一个人冲破黑暗的巨大力量,那么,那一代人,千千
万万的企望光明的人,他们的力量汇聚在一起那就将是无穷的,这首
诗不是对黑暗的绝望,是对光明的向往,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宣言。
顾城《一代人》读后感5
或许,在人类数万年的发展中早已逐步适应了这一种规律的承替,
日常里不会有太多的人关注到这样的一种特点。在占据人类较长时间
的封建社会或是更早的社会形态里,人们就更加不会注意到这样的一
个问题。那样的社会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弱、信息量极低。人们生
活中所发生的演进是极其缓慢的,甚至是数百年才有了一定性质层面
的改变,若不拥有一个绝对高瞻远瞩的视野又怎会发现这一远超出人
类寿命界限的在社会中发生的'微弱变化。西方的工业革命加快了人
类的生产力发展,同时伴随着交通、印刷、传播等各种手段的迅速更
新,人类社会本身的演进也在发生着迅速的演变。而中国人这种“自
觉”的“断代解读意识”要比西方人至少要晚上两个世纪左右,从第
一次工业革命发端到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魏
源提出“以西制西”的观点,这之间已经过去了150余年,更何况林、
魏都是无声的呐喊者,之后的康、梁哪怕是戊戌六君子也只是发出过
微弱的声音,但这声音足以唤醒有识之士的共和观念。1919年的五
四运动用如今批判的眼光来看可能果真存在许多的弊端,大面积的销
毁旧物、毫无选择性地摒弃一切民族传统性的东西、提倡武力革
命……但其在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的性质却不容怀
疑,五四后的社会才具有了较为普遍的“人类自觉”的理念。从18
-6-
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端到1851年《海国图志》编成再到1919年
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又失去了200年的自新良机。
西方人更善于一种理性的归纳,对于前后的纵向以及同时代的横
向差异自然是他们时常会关注到的问题焦点。中国人讲求“实用”,
感性色彩较强,也不乐于归纳一些性质与规律。从语法这一小角度来
说,西方很早就有完备的语法书,而发源于几千年前的古老汉语直至
1898年才有了建忠先生编定的第一部汉语语法书《马氏文通》,虽在
今日看来,里面的许多观点都有疑问,但其在汉语史上的地位是毋庸
置疑的。
顾城可能是中国文人中明确以人物间的断代关系作为关注焦点
的第一人,虽然他的本意并非要可以关注这一现象,但其以“一代人”
入题正是表现了一种对于人类断层的自觉态度。
或许文学史上还有一些比《一代人》更短的诗,但作为诗歌史上
的经典之所,若是能再找出比其字数更少的佳作,或许真是难上加难。
18个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若
是换作其他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会引起这样广泛的关注,顾城用这18
个字表现出了文革中生长、成熟的一代年轻人身上所特有的一种性质。
他有别于先前与先后的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年人的特质,很大程度上是
由文革特定的环境所决定的。
当然,以《一代人》为例只因其具有特殊的典型性和“发端”性
质的重要意义。这之前与之后的任何“一代人”都与前后待人之间有
着诸多“共性的差异”。伴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急遽加快,近代人的
-7-
“断代差异”在不断地变得更加明显,而这样的一种年龄间断也在不
断地压缩,相应的,断代意识的自觉性在不断增强。
其实,很多时候,这种以“代”为单位的集合之间的差异性是尤
为明显的。它不仅表现在外在事物,最重要的还是展现在思想内。上
世纪20年代的人们,也就是我祖父那一代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
保留着封建性的残余。而在我父亲这些出生于60年代末期的人们,
则更加地与目前这个社会的主流精神所接近,他们正是这一时代的中
流砥柱。而我们也会发现,近二十年,随着社会速度的进一步快速发
展,原先以10年为一单位的断代标度已然变得更短,甚至如今有“三
年就是一代人”的说法。即便出生于90年代初期的我们已经发觉相
对于00后来说,我们很多的想法、观念已经很久。而目前则是更加
出现了例如“05后”这样的以更小的数据差额为断代依据的划分概
念。这也与我上面的观点所契合。
这样的一种断代意识已经表现得很强烈、很明显,已经成为一种
自觉化的心理意识。或许再过几年,05后看08后又会有一种存在代
沟的感觉。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的有趣。
顾城《一代人》读后感6
在审美原则上是全新的,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
叙,它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隐喻,在浓重的黑
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
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整首诗,
宛如一幅有立体感的版画。
-8-
'黑夜'与'光明'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经
过变形的意想,渗透出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艺术表现触发了读者的
想象,于是,在想象的屏幕上出现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
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的
顽强求索的精神.……。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个简单的意向群构成了一个开放时
空——历史转折关头特有的社会景象和人的心理结构。有限中表现出
无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这是诗的特有规律。新诗潮的先行者在追
寻人性复归的同时,也在追寻诗向本体的复归。
这首小诗体现了一种现代美的风格,它打破了传统的和谐构图,
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迫使人对历史进行反
思。
顾城《一代人》读后感7
当我还是忍不住要弄清它时,真的没想到,这一句已经是整篇了!
再读评论,再了解作者,我不仅开始惊叹:顾城绝对是天才!他精妙
绝伦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凝成了字字珠玑。
我们所能看到的他的照片很有限,最具标志性的就是:头戴着奇
怪的帽子,像个厨师的那张。除非你用心去看,他脸上流露出犹豫而
沉静的气质,让人觉得他像个诗人之外,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这个人
有些怪!但诗人都是怪的,也就不为怪了。看资料才知道:他头上的
帽子居然都是用废旧裤子的裤腿做成的。而为何带这样的帽子,顾城
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间污染了他思想。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
-9-
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
却是与生俱来的。那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还有顾城的经历,爱情,包括离奇的死亡。让人充满好奇。不是
八卦,而是透过这些更加走进他的内心,走进童话诗人的世界。但诗
不等同诗人,对于顾城,他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诗句,至余其他,我
不想关注!
我想:他的诗也是适合给孩子看的。因为在读他诗时,我仿佛看
到自己3岁孩子的影子。只有孩子才有这样的视角和奇思妙想。所以
孩子听来,也一定会理解的。
不读顾城,怎能算读诗?
顾城《一代人》读后感8
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个简单的意向群构成啦一个开放时
空……
历史转折关头特有的社会景象和人的心理结构。有限中表现出无
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这是诗的特有规律。新诗潮的先行者在追寻
人性复归的同时,也在追寻诗向本体的复归。这首小诗体现啦一种
现代美的风格。它打破啦传统的和谐构图,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
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迫使人对历史进行反思。首先你得知道这是
上个世纪一个诗人顾城在1979年4月写的诗,名字为一代人,一代人
是指那些经历啦文革洗礼的人,那时的他们,几乎把整个青春浪费在
啦文革上.那是一个几乎黑暗的时代,是一个所有年轻人都迷惘的时
-10-
代,寻找理想中的出路也就是诗中所说的光明是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
可以这样理解,在一个黑夜,你的眼中看不到光明,但是在你的内心却
充满啦对光明的渴望,这是你在黑暗中前行的唯一支柱,可见,这种无
比的勇气,能带给一个人冲破黑暗的巨大力量,那么,那一代人,千千
万万的企望光明的人,他们的力量汇聚在一起那就将是无穷的,这首
诗不是对黑暗的绝望,是对光明的向往,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宣言。
顾城《一代人》读后感9
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是在小学的时候,今天在妈妈刚换的手机的铃
声歌词里再一次听到了这句诗句,默默地在脑子里反复理解揣摩了很
久。黑夜、眼睛、光明,这三个词互相交织,却始终想不出该如何真
正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我上网查了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赏析种种,在文革的背景下,给
这首诗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作为一个95后,我可以理解(或是误解)
诗歌所表达的粗浅哲理,但我却无法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理解这首诗歌
所包含的痛苦、恐惧、含蓄等种种感受,我无法感受那时的黑夜是怎
样赋予眼睛黑色的意义,也无法想象作者在黑夜中所要寻找的光明。
我不再查阅资料。
我把自己变成一只衍生在黑夜中的黑色眼睛,被黑夜所赋予黑色
的意义,却有着想要发现光明的天性,在黑暗中探索,探索那从未见
过的光明,结果就是那诗歌的题目,一代人,那一代寻找光明的眼睛。
也许我还要用更多的时间和阅历去扩展和现在的理解,也许是一
辈子。就像眼睛在寻找光明。
-11-
“‘黑夜是黑色的,眼睛也是黑色的,但是眼睛可以看见黑夜中
的光明。’然后这首诗很美。”这是我小学时的理解。
顾城《一代人》读后感10
或许,在人类数万年的发展中早已逐步适应啦这一种规律的承替,
日常里不会有太多的人关注到这样的一种特点。在占据人类较长时间
的封建社会或是更早的社会形态里,人们就更加不会注意到这样的一
个问题。那样的社会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弱、信息量极低。人们生
活中所发生的演进是极其缓慢的,甚至是数百年才有啦一定性质层面
的改变,若不拥有一个绝对高瞻远瞩的视野又怎会发现这一远超出人
类寿命界限的在社会中发生的微弱变化。西方的工业革命加快啦人类
的生产力发展,同时伴随着交通、印刷、传播等各种手段的迅速更新,
人类社会本身的演进也在发生着迅速的演变。而中国人这种“自觉”
的“断代解读意识”要比西方人至少要晚上两个世纪左右,从第一次
工业革命发端到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魏源提
出“以西制西”的观点,这之间已经过去啦150余年,更何况林、魏
都是无声的呐喊者,之后的康、梁哪怕是戊戌六君子也只是发出过微
弱的声音,但这声音足以唤醒有识之士的共和观念。1919年的五四
运动用如今批判的眼光来看可能果真存在许多的弊端,大面积的销毁
旧物、毫无选择性地摒弃一切民族传统性的东西、提倡武力革命……
但其在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的性质却不容怀疑,五四
后的社会才具有啦较为普遍的“人类自觉”的理念。从18世纪初第
一次工业革命发端到1851年《海国图志》编成再到1919年五四运动
-12-
的爆发,中国又失去啦200年的自新良机。
西方人更善于一种理性的归纳,对于前后的纵向以及同时代的横
向差异自然是他们时常会关注到的问题焦点。中国人讲求“实用”,
感性色彩较强,也不乐于归纳一些性质与规律。从语法这一小角度来
说,西方很早就有完备的语法书,而发源于几千年前的古老汉语直至
1898年才有啦建忠先生编定的第一部汉语语法书《马氏文通》,虽在
今日看来,里面的许多观点都有疑问,但其在汉语史上的地位是毋庸
置疑的。
顾城可能是中国文人中明确以人物间的断代关系作为关注焦点
的第一人,虽然他的本意并非要可以关注这一现象,但其以“一代人”
入题正是表现啦一种对于人类断层的自觉态度。
或许文学史上还有一些比《一代人》更短的诗,但作为诗歌史上
的经典之所,若是能再找出比其字数更少的佳作,或许真是难上加难。
18个字:“黑夜给啦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若
是换作其他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会引起这样广泛的关注,顾城用这18
个字表现出啦文革中生长、成熟的一代年轻人身上所特有的一种性质。
他有别于先前与先后的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年人的特质,很大程度上是
由文革特定的环境所决定的。
当然,以《一代人》为例只因其具有特殊的典型性和“发端”性
质的重要意义。这之前与之后的任何“一代人”都与前后待人之间有
着诸多“共性的差异”。伴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急遽加快,近代人的
“断代差异”在不断地变得更加明显,而这样的一种年龄间断也在不
-13-
断地压缩,相应的,断代意识的自觉性在不断增强。
其实,很多时候,这种以“代”为单位的集合之间的差异性是尤
为明显的。它不仅表现在外在事物,最重要的还是展现在思想内。上
世纪20年代的人们,也就是我祖父那一代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
保留着封建性的残余。而在我父亲这些出生于60年代末期的人们,
则更加地与目前这个社会的主流精神所接近,他们正是这一时代的中
流砥柱。而我们也会发现,近二十年,随着社会速度的进一步快速发
展,原先以10年为一单位的断代标度已然变得更短,甚至如今有“三
年就是一代人”的说法。即便出生于90年代初期的我们已经发觉相
对于00后来说,我们很多的想法、观念已经很久。而目前则是更加
出现啦例如“05后”这样的以更小的数据差额为断代依据的划分概
念。这也与我上面的观点所契合。
这样的一种断代意识已经表现得很强烈、很明显,已经成为一种
自觉化的心理意识。或许再过几年,05后看08后又会有一种存在代
沟的感觉。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的有趣。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07:24: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56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