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令人发指

更新时间:2023-01-24 06:52:55 阅读: 评论:0

初三数学难题集-名人传简介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国家领土面积排名)

《南京大屠杀》

这篇报告文学,真实地记录了1937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南京进行三次集体大屠杀和两

次最典型的零散屠杀,以铁证如山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惨绝人寰的疯狂暴行,提醒

中国人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橱窗()蹒跚()悚然()蹂躏()

庵观()自焚()侥幸()虐待()

徘徊()尸骸()褴褛()恶煞()

笼罩()簇拥()逾()熏天()

蛊惑()撰写()人寰()寻觅()

2、形近字

┏悚:悚然┏躏:蹂躏┏庵:庵观

┗敕:称敕┗蔺:姓蔺┗奄:奄奄一息

┏骸:尸骸┏侥:侥幸┏蛊:蛊惑

┗骇:惊骇┗绕:环绕┗盅:酒盅

3、词语解释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语出《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

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壤,现在写作“攘”。

【举世闻名】全世界闻名。形容非常出名。

【生气勃勃】形容生命力十分旺盛,充满活力。

【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人碰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的恐惧感觉。毛,

毛发。骨,脊梁骨。悚(sǒng),害怕的样子。

【蹂躏(lìn)】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蹂(róu),踩;践踏。

【令人发指】叫人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令,使。发指,头发直竖起来,形容人愤怒

到极点的样子。

【逝者如斯】指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不舍昼夜!’”

【褴褛(lánlǚ)】(衣服)破烂。

【凶神恶煞】泛指凶恶害人的鬼神。也用来形容恶人。

【簇涌】课文中指许多人聚集一起涌向(某地)的样子。

【逾】超过。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鼓噪】喧嚷。

【蛊(gǔ)惑】毒害,迷惑。

【杀戮】屠杀,杀害(多指大量地)。

【寻觅(mì)】寻找。

【惨绝人寰】人世上再没有那样凄惨的了。人寰(huán),人世。

4、根据课文填空

《南京大屠杀》是一篇____________(体裁)。本文所举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人证

是_______________。南京大屠杀中,南京军民共_________________人遇难。作者写本文的

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橱窗(chú)蹒跚(pánshān)悚然(sǒng)蹂躏(róulìn)

庵观(ānguàn)自焚(fén)侥幸(jiǎo)虐待(nüè)

徘徊(páihuái)尸骸(hái)褴褛(lánlǚ)恶煞(shà)

笼罩(zhào)簇拥(cù)逾(yú)熏天(xūn)

蛊惑(gǔhuò)撰写(zhuàn)人寰(huán)寻觅(mì)

4、报告文学静缘老太太三十多万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二、课文学习

1、请你仔细阅读文中开头的景物描写,说说作者这样开头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景与人形成的反差、对比,给人震撼力、冲击力,提醒人们毋忘国耻。

2、在南京大屠杀的惨案中受害人不计其数,而文章却以一位老太太的发疯引入故事,请

你仔细阅读对老太太的细节描写,说说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老太太的精神失常证明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

3、请你细读下面句子。说说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并体会它们分别表达了

怎样的深层含义。

①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

②在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前夕撰写这篇文章,我又感到欣慰——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

宰割的羔羊;作为80年代的青年,我又感到自豪——在我们的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

面,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③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

有南京大屠杀。

【明确】

①议论;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毋忘国耻。

②抒情;抒发了为祖国强盛而倍感欣慰、自豪之情。

③议论;强调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民族的光荣,也应牢记祖国的深重

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

4、列举日寇1937年12月在南方犯下的滔天罪行。

【明确】

(1)1937年12月10日,日军军官向井敏明、野田岩展开屠杀中国人比赛,半天分别

杀死毫无抵抗之力的中国平民106人、105人。

(2)1937年12月13日,在燕子矶日寇枪杀5万中国人。

(3)1937年12月15日,日寇焚烧庵观,疯狂蹂躏静缘。

(4)1937年12月15日夜,数千中国人被日军绑缚枪杀后丢进江中。

(5)1937年12月17日,日军集体枪杀被俘的中国士兵。

5、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举例说说“报告”与“文学”在文中的结合。

【明确】“报告”,讲究事实的真实性。“文学”讲究典型性、艺术性等。

6、日本为什么不承认“南京大屠杀”?

【明确】因为这毕竟是不光彩的历史,不利于日本在国际上的形象,也不利于日本国内

对青年人的统治,尤其是少数日本政客和极右翼分子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使

不明真相的日本青年再次上当受骗。发生在1982年、1986年及2001年的审定通过歪曲历史

的教科书事件,便是明证。

7、怎样看待中国放弃战争赔偿一事?

【明确】这是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做出的正确选择。并不

是中国人健忘,也不是中国人麻木。中日关系的原则应是正视历史、放眼未来。所以国家放

弃了战争赔偿,但不放弃民间的赔偿。

8、说说你对下面的句子的理解。

①入夜,我在长江边徘徊。大江东去,逝者如斯。时光可以流逝,受害者终离人世,然

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

②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了。

【明确】

①夹叙夹议。其中末句的议论,强调了牢记民族灾难,毋忘国耻的重要性。

②这里的议论既提示了日寇杀人竞赛的惨无人道,又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9、由于作者对真实材料进行了加工取舍和组织安排,注意点面结合,既有场面描写,又

有人物形象刻画,因此具有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试举例说明。

【明确】文章开头选取了静缘老人路经老槐树下受刺激精神失常的描写,引出半个世纪

前她所遭受的令人发指的暴行,把读者的思绪拉回到令人无法忘却的“南京大屠杀”。作者

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增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第1段:描写老太太身体瘦弱、右目

残缺、步履蹒跚、眼睛流露出恐惧和绝望、双手哆嗦、没命奔跑、绝望地呼叫。表现出作者

对受害者的无限同情,对日寇暴行的愤怒的控诉与声讨。

在对燕子矶大屠杀的描写中也做到了点面结合。写江边聚集着近十万黑压压的人群,他

们极度恐惧,四散逃去,子弹像雨点般向人群飞来,遍地都是死尸,层层叠叠。在这十万逃

难者队伍中,作者把镜头对准一位衣着华丽的少妇,详细描写了她惨遭杀害的整个过程:她

满面泪痕,毫不犹豫地跳入刺骨的江水中,几乎快摸到船舷了,突然右手被人用木桨狠狠地

砸了一下,她尖叫一声沉入水里,……少妇中弹倒下,刺刀穿过母亲心脏扎入孩子右肋,又

一刀穿透母亲的腹部扎到孩子下身……。整个过程惨不忍睹。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使人有

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在取材方面颇具匠心。因为限于篇幅,作者的叙述难以表达历史灾难的万一,日军

犯下的暴行绝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作者力求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有幸存者的控诉,

有当年杀戮者的叙述,有当年日军新闻媒体的报道,有军事法庭的统计数据。

10、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作者写本文有什么用意?

【明确】

①让我们记住这场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自强奋进,振兴祖国,绝不让历史重演。

②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年、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企图否定南京大屠

杀,作者写作此文正是为了警告那些企图抹杀历史的人:中国人民绝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否认、

抹杀或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思潮和势力抬头。

【解析】报告文学的现实性很强,回答时要结合其写作背景。

11、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寇令人发指的兽行的?

【明确】作者从三个方面叙述了日寇的兽行。

第一层次主要写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件惨案。燕了矶大屠杀、下关大屠杀和草鞋峡大屠

杀。

第二层次主要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型惨案。两个杀人恶魔的杀人比赛和田中军吉以

“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三百多人的血腥事件。

第三层次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个数。

【解析】此题较简单。回答时应注意语言要简练。

12、“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课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

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细读课文,概括一下课文着重记述了哪几起大屠杀惨案。

【明确】写了三大屠杀惨案:

(1)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

(2)12月15日夜的下关大屠杀;

(3)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13、学完课文,我们对南京大屠杀有了更真实,更具体的了解。应当说,这是我们民族

的耻辱。对“耻辱”二字,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果你面临同样的情况,难免一死,你准备怎

么做?

【明确】对于耻辱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人数上说,被屠杀的南京市民竟有三十

多万;一是从精神上说,被屠杀的市民竟毫无反抗,甘心被杀戮。

我准备拼死一搏。因为同样是死,一定要轰轰烈烈地死,象李清照说的那样“死亦为鬼

雄”。

【解析】可将此事件与历史上盛唐时期日本屡次来华学习比较;也可想象假如事件的双

方交换,各自反应如何。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有骨气的例子,如文天祥、闻一多等。事情虽不可同日而语,但做人

的原则是相同的,像毛泽东说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4、请你站在第三国的立场上,公正地评价南京大屠杀。

【明确】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罕见的大屠杀,是对人性、人的尊严的严重践踏。

【解析】可将此与纳粹德国疯狂屠杀犹太人相联系。

15、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朝日新闻》等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1946年2月中

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说一说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上,引用这些资料起了

怎样的作用。

【明确】首先,引用这类资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既活现了幸存者亲身经历的大屠杀,

又反映了外国人目睹的日军暴行,还以法庭查证证实史实的毋庸置疑,也通过战犯本人的交

待,道出了大屠杀的真相。这样多角度、多侧面叙述南京大屠杀惨状,更具现场感、真实性,

更有冲击力、震撼力。其次,引用这类资料还有其现实意义:现在在日本有人甚至企图把南

京大屠杀事件当作“无稽之谈”。文中大量引用日本众多媒体的报道和战犯本人的交待,无

疑起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作用,有力批驳了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者的弥天大谎。

16、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并说说它们的作

用。

【明确】

第一部分末段“入夜,我在长江边徘徊。大江东去,逝者如斯。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

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夹叙夹议。其中末句的议论,强调了

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在写三个集体大屠杀后,转入写“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前,有“人类历史

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一句议论,这里的议论既揭

示了日寇杀人竞赛的惨无人道,又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同样由写日军杀人竞赛转到写田中军

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三百多人时,也用了一个议论句(“如果说向井敏明和野

田岩是两只杀红了眼的恶魔,那么田中军吉简直比恶魔更凶残”)起承上启下作用。文章第

二部分末段,也是夹叙夹议。

第三部分是较为集中的议论、抒情部分,也是文章的总结、点题及升华主题的部分。其

中第一自然段,借记叙抒情。第二自然段,夹叙夹议,揭露日本法西斯难以计数的令人发指

的罪行。第三自然段,前一句夹叙夹议,后一句借议论抒情,抒发了为祖国强盛而备感欣慰、

自豪之情。第四自然段,议论,强调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文明、民族的光

荣,也应该牢记祖国的深重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第五自然段,议论,是对第四自然段的

阐释,也是点题。

17、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文章结构图

(2)段落分析

课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用倒叙手法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突出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都无法抹

平静缘老太太心中的裂痕。

文章开头先写举世闻名的南京城当今的城市风光,接着写在一派生机勃勃、和平繁荣的

景象中,一位老太太因见到当年惨遭蹂躏的老槐树而又一次发疯。景与人形成的反差、对比,

给人震撼力、冲击力,提醒人们毋忘国耻。接着文章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证实是日寇令

人发指的暴行,使老太太精神失常。这一部分最后一小节夹叙夹议,通过议论强调时光可以

流逝,历史却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毋忘国耻。

第二部分:揭露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

这部分可以分三个层次,先总后分地叙述。

(1)“风景秀丽的燕子矶……长江简直成了叫唤地狱。”,这一层次主要写日军集体大

屠杀的三件惨案:

①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

②12月15日夜的下关大屠杀;

③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2)“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了……对田

中军吉的杀人过程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照片。”主要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型惨案:

①两个杀人恶魔的杀人比赛;;

②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300多人的血腥事件。

(3)“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恐怕很难做出甚至是粗略的统计。”

这个层次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人数。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南京大屠杀是经过国际法庭判定的,是有历史定论的。文章第二部分

的安排也颇具匠心,在写了三个集体大屠杀惨案、两个令人发指的零散屠杀案后,结尾处还

引用了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材料。从结构上看,写查证的法律证据也起到了总

写的作用。法庭查证材料铁证如山,不容置疑。从内容上看,用数字说明增强了说服力。在

引用“查证”后,文章还补上了外国观察家的看法和当时情况的补述,说明事实上日寇在南

京大屠杀中杀害了我们多少同胞是难以计数的。

第三部分:点题——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民族的奇耻大辱,

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三、深入探究

1、对课文主旨的整体理解

【明确】

本文选自1987年第7期《解放军文艺》,有删节。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

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

余人。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

军在中国南京进行的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

恐怖暴行。六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国大地上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南京的三十

多万军民遇难。对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这一滔天罪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包括日本人民

在内的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不会忘记。本文写于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在这之前

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中国人民绝不容许任何形式的

否认、抹杀或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思潮和势力抬头。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史料证

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2、对本文写作特点的理解

【明确】

(1)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开头,有助于突出幸存受害者巨大的心理创伤,为后文描述南京

大屠杀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便于读者理解、接受。本文写于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前夕,

距离当年的惨案为五十年。一些读者,尤其是五十岁以下的读者对这段历史相当陌生,对当

年的大屠杀不太了解,也难以理解。因此为了让读者有更形象直观的认识,作者先描绘了熙

熙攘攘的南京街头,一派和平繁荣的气象中,一个老太太见到老槐树发疯的反常场面,引发

读者思考,接着叙述她的遭遇,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心,进而产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强烈愿

望。作者的这种倒叙手法使用得非常巧妙,用事实激发读者兴趣,使读者自然地理解那一段

灾难。

(2)所引数字确凿,语言形象,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揭露日军暴行时,引用具

体数字或约数来说明集体屠杀或零散屠杀的人数,还引用法庭查证有力揭露了日军的残暴,

让读者面对面感受那次惨绝人寰的灾难。作者在描述某一屠杀场面时,描绘了南京市民的惊

慌与恐惧,如“伸长脖子”“翘望”写盼望过江的急切心情。作者还描绘了日军的惨无人道。

如用“狰狞”形容两个日本军官杀人时的面部表情,突出其残忍,用“津津乐道”写出日本

报纸的助纣为虐等。这些词语的使用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自己正面对那场血淋淋的屠

杀,从而更加痛恨日本右翼势力歪曲教科书的罪恶行径。这也显示了作者熟练驾驭语言的能

力。

(3)文章结构完整,结尾发人深省。文章以倒叙手法描述那场实难,对南京大屠杀从三

个方面来写,先总后分地叙述,结尾呼吁我们要记住灾难,振兴民族,不让历史重演!明确

了写作目的,读者也就会深思自己应该怎么做。

3、“报告文学”体裁简介

【明确】报告文学是借助形象来迅速反映真人真事的文学体裁。它是文艺性的通讯、

特写、速写的总称。

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三是政论性。它必须

把现实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或史实、迅速、准确、真实地报告给广

大读者,这是它的新闻性。但它又必须把具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以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

也就是说,它必须注重人物形象描绘,重视情节结构的艺术组织与安排,语言必须具有文学

色彩。报告文学的内容完全属于真人真事,是作家采访、调查,观察所得的材料,但是由于

对这些采访材料作了加工取舍和组织安排,注意了人物形象刻画,因此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

力,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报告文学要求作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把自己对客观事

物的审美情感,审美观点倾注于作品之中。作者有权对他所见的事实发表评论。这就形成了

报告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政论性。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小论有明显之区别。它尽管与新闻报道一样,必须做到事实准确、

反映迅速,但它可以对客观事实进行提炼和概括,而新闻报道则不需要;尽管报告文学同小

说一样,强调描写人物和事件,但它可以从事件和人物出发进行直接议论,发表作者自己的

见解。而小说则是强调作者的见解只能通过形象的塑造体现出来,作者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

课外拓展

历史悲剧的现场实录

——访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进行的六个星期屠杀三十

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

坐落在南京水西门大街四百一十八号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就是这一

人类悲剧的现场遗存。该馆的所在地,既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的遗址,又

是遇难者丛葬地。为悼念遇难者,南京市政府于1985年建成这座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了

扩建。纪念馆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五千平方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由中国目前最具影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齐康教授设

计。整个纪念馆造型就像一座墓地,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庄严肃穆,是一处

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

列馆。

走进纪念馆,正大门左侧镌刻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手书的题字“侵华日军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悼念广场上,一座巨大的石碑耸立在人们面前,其外形如十

字架,上部刻有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时间的标志碑、“倒下的三十万人”、“古城的灾难”

等大型雕塑及和平鸽;祭奠广场石壁上,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三十万”的大字;

墓地广场有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十七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

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整个纪念馆构成了以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悲怆景象。

遗骨陈列室里陈列着该馆1985年建馆以及1998年4月两次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

人坑”中挖出的遇难者遗骨(表层土层中)。这批万人坑遗骨经过法医学、医学、考古学、

历史学者的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走进呈墓穴形状且半地下的史料陈列大厅,就仿佛走进了一座人间地狱。这里陈列着一

千余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图表和见证资料,采用了灯箱、沙盘、泥塑、油画、复原景

观、多媒体触摸屏、电视和电影等多种陈列手段,并配有中、英、日文字说明,再现了南京

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暴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该馆现在已成为国际间祈求和平与历史文

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开馆以来,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海部俊树以及美国、法国、英国、加

拿大、荷兰、丹麦、泰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智利等数十个国家的著名

人士曾来这里参观和悼念。每年来此参观的中外游人达六十万人,累计已达八百多万人。(陈

光明)

历史不容抹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今天在此间谈了他对日本教科书事件的

看法。

朱成山说,这是一起很严重的事件,它的严重性在于日本政府使右翼势力歪曲史实的行

为合法化。日本曾在1982年和1986年发生过类似事件,但那两次都是日本民间组织的行为。

而这一次是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了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右

翼势力企图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说和疑问说等不明确的概念误导青少年,但南京大屠杀

是经过国际法庭判定的,是有历史定论的,南京的千余名大屠杀幸存者、遇难同胞纪念馆内

的一千多幅图片资料和累累白骨都是有力的证据,历史不容抹杀。

朱成山还说,日本右翼势力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企图抹杀这段不光彩

的历史。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也驱使他们试图通过其他方式来重塑“大日本帝国”的形象,

但世界人民不会答应。

据朱成山介绍,日本的一些日中友好协会和友好人士是反对右翼势力的这种做法的,他

们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是承认的。每年的4月、8月和12月,遇难同胞纪念馆都要接待很

多前来表示忏悔和悼念的日本友人。(杨艳)

南京大屠杀又有新证据

中国江苏网6月18日消息:昨天上午,明妮•魏特琳的亲属辛迪•魏特琳及其女儿,在美

国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副会长陈婉秋的陪同下,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

念馆。辛迪表示,愿意将明妮•魏特琳生前的书信复印件提供给南京有关方面,而这些信件将

是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又一铁证。

明妮•魏特琳1912年曾来中国合肥办学传教,1919年至1940年5月,任金陵女子文理

学院教授、教务主任、教育系主任,两度代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在惨烈的南京大屠杀

期间,留守学院的魏特琳与20多位西方人一起,组织安全区,不顾日军的屠杀与威胁,奋力

救助处于危难之中的南京难民。当时魏特琳所在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收容和保护了一万名

以上的妇孺难民。

此次来宁的辛迪•魏特琳表示,明妮•魏特琳在南京期间,一直和家人书信联系,与她的

日记一样,这些书信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家人都愿意将这些书信的复印件提供给南京有关

方面,以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卢斌远强)

专家细说南京江东门“万人坑”

近年来,在南京江东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万人坑”遗址,陆续发掘

出208具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关注。在昨天举行的2000年南京大屠杀

史学术交流会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向记者介绍了两年来对

江东门“万人坑”遗址发掘、考证的情况。

填补了历史空白

在南京,在许多南京大屠杀的现场,立起了石碑,将历史记载的血腥的一页刻在了石碑

上。每到清明节,这些地方都摆满了祭奠者放上的鲜花和花圈。

过去埋在地下的血腥场面,谁都不想重新翻开。因此,南京过去在施工中发现的大屠杀

遗址,都没有做现场保存。包括建在江东门“万人坑”上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

念馆,在1984年到1985年的施工过程中,推土机曾推出过许多白骨。但是,施工人员只捡

回了几件日军的子弹壳和衣扣等物品。

谁能想到,近年来,日本一些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所谓“学者”,竟然不断散布“南京大

屠杀”是“虚构”的,在历史的结论里找“茬”。因此,保留历史证据成为中国学者义不容

辞的任务。

1998年4月30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职工在整理草坪时,挖出四

具排列密集的遗骨骨架。南京有关部门立即组织了“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遇难同胞遗骨埋葬地

考古发掘队”,填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申请书”。经过两年的发掘,在这块只有

40平方米的坡地上,发掘出208具死者遗骨。

朱成山说,这次发掘填补了南京大屠杀史料保存的一个空白,南京有了一个原貌保存的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现场。从此,南京大屠杀的现场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科学鉴定正好60年

日本右翼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荒唐言论令人惊讶,他们甚至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遇难同胞纪念馆里陈列的遗骨是“文化大革命的遗骨”。这次发掘江东门“万人坑”后,让

这种谎言不攻自破。

这次发掘的遗骨,经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南京鼓楼医院等单位用多种科学仪器进行

检测,其中双线X线骨密度测定仪检验,其股骨密度为1.803,接近国际公认的“地下掩埋

56年的尸骨骨密度值为1.81”的数值。专家肯定:该处遗骨埋葬时间距检验时间为60年。

据史料记载和幸存者回忆,慈善机构曾于1938年初在此掩埋,到1998年,正好是60

年。

滥杀无辜的铁证

日本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虚构派”代表人物田中正明谎称,“根据红十字会统计表,这

里埋葬8427具,其中妇女和儿童一具都没有,称为万人坑的白骨堆,埋葬的一定是战死的士

兵。”

朱成山说,在这208具遗骨中,可鉴定年龄的120具遗骨中,从3岁到60岁都有。其中

儿童遗骨32具,老年人遗骨12具;在可鉴别性别的82具遗骨中,女性成人遗骨为16具,

占20%。

在这批遗骨中,还留下了死者生前被蹂躏的证据。6号遗骨生前是18岁至20岁的女性,

右侧骨盆有一刀刺痕迹,而且与当时日军所使用的枪刺完全吻合。106号遗骨和91号、109

号、114号遗骨,都有铁钉钉入人体的痕迹。

还只掀开冰山一角

目前,南京已将这40平方米的遗骨埋葬地向世界公布和开放。

但实际上,整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都建在白骨堆上。有资料证实,这

个万人坑周围,共埋尸达28730具。

由于近年来南京市政建设的发展,江东门地区已经从荒郊变成了市区。已经不可能把这

片当年埋尸的大水塘全部发掘出来。

就是这40平方米的白骨丛中,当年建设施工时,还埋下了两条水管。80年代在这里修

路时,也迁走很多遗骨。因此,这里的建筑和围墙下,都埋着当年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遗骨。

今天,人们只能从这40平方米的白骨堆中,窥见昔日那惨绝人寰的一幕。(陈光明)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06:52: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54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麾下
下一篇:邓拓
标签:令人发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