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更新时间:2023-01-24 06:25:17 阅读: 评论:0

二次函数的几种表达式-D类火灾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千古名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三)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全文如何画分段落?

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

况:第3~6段为第十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第7、8段为第三部

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二)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第一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

性语句?若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在第一部分,恩格斯对马克思有“科学家”和“革命家”两个评价性

称谓,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

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

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

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则突

出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下文第3、4、

5段。

(三)“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

律”是什么关系?

分析:“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

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

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总起来说,

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

(四)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分析: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

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大家知道,

1838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

定律,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这些跨学科的发现被列为19世纪自然

科学的三大发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三大发现中的前两项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的自然科学前提的话,后一项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强有

力的自然科学论证。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们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

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五)“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

分析: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

思的科学观。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马克思

认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

化,所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18

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广泛采

用新技术的一场革命。先以纺织业开始,到了80年代又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

的发明和使用使产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冶金、采掘、机器制造等

部门。这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大促进

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基于这一系列认识,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六)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

什么不同?说明原因?

分析: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

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

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

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

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

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七)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分析: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

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

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

(八)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

分析: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

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克

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

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稿,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

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

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

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

1852年至1861年经常为该报撰稿。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

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

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九)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分析: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

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

在革命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

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

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

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只有两者相比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更为光

辉,意义更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见,课文第2段中的两个“对

于”位置也是不可更易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并参考《世界历史》第二册第八章《科学共产主

义的诞生》,认真预习课文,做[思考和练习]第一题;课上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

查,重点落实以下知识:

1.词语:

悼(diào)词

不可估量

纷繁芜(wǔ)杂豁(huò)然开朗

肤(fǔ)浅衷(zhǒng)心喜悦

卓(zhuǒ)有成效嫉(jì)恨

诽谤(feǐbàng)诅咒(zǔ(zhòu)

给(jì)予答复诬(wǔ)蔑

2.常识: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

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

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二)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

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2)介绍去世者的简历。

(3)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

价值。

(4)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三)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1、2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这两段,有形象的记叙描写,也有抽象的议论,哪里是形象的记叙描

写?哪里是抽象的议论?

(2)议论的要点是什么?

(3)如果没有第1段这样的记叙描写,作者开头就写“马克思永远离开我

们了”,接着就是第2段的议论,效果将会有什么不同?

(4)第1段记叙描写和第2段的议论是怎样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第一段是记叙描写,第二段是在记叙描写的基

础上进行议论。议论的要点是提出全文的论点——两个“对于”介词结构。第1

段这样的记叙描写,给读者留下了一个鲜明动人的印象——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

命事业,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是坐在安乐椅上逝世的。没有这样的记

叙描写,文章就不能产生这种感人的力量。但这种记叙描写是为第2段的议论服

务的,它与记叙文开头的交待时间、地点、人物,是不同的。

(四)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3~6自然段)

1.分析第3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本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者运用了一个比喻性的词语,

形象地表现了在马克思以前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种种唯心主义说法,以说明马克

思的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用的是哪个词语?这个词语的本义是怎样的?

这里的含义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指出:这个词语是“纷繁芜杂”。本义是杂草杂树

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历史上一

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有的宣扬人类社会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发展的,

有的宣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英雄创造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总是把物质和精

神、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颠倒了,这些无稽之谈,“掩盖”了人类历史的

“简单事实”。是马克思划时代地揭示了这个真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没有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纷

繁芜杂”这个词语用在这里,极为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2.分析第4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①这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作者运用了比喻性

的语句,准确地表达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请找出这样的语句。

②“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具体谈谈。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指出:“在黑暗中摸索”是个隐喻句。“豁然开朗”

是比喻性词语,意思是眼前突然出现光明的境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资产阶级通过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来剥削工人,具有一定的隐

蔽性,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对此虽也作过研究,

但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顺应自然的、永恒的。这是由于他们受时代的

局限和带有阶级的偏见,他们不可能发现真理,不可能正确解释这个问题,所以

作者说他们“是在黑暗中摸索”。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

制度就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工人残酷剥削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学说彻底否定了资产

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的说法,所以作者用了“豁然开朗”这个词语。

“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热烈赞颂了马克思这

一光辉发现的伟大意义。这两个形象鲜明的词语,把抽象的事理表现得可感可见。

3.朗读第5、6自然段。第5段,紧扣上两小节,以极大的热情,对马克思

的理论研究工作以高度的评价。

第6段指出马克思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

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研究科学的最高目标

是为了以此推动革命事业。同时说明了科学也是一种生产力。

4.教师小结:以上四个自然段,承接前文第二个“对于”介词结构,阐述

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贡献,说明马克思是最伟大的思想家。

(五)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7、8自然段)。

1.分析第7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①这段阐述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作者用“得心应手”、“热

烈、顽强”、“卓有成效”、“很少见”等词语来赞颂马克思。这些词语各写出

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怎样的表现?

②对马克思一生的革命活动,作者特别颂扬马克思创建“国际工人协会(第

一国际)”,这是为什么?作者是怎样颂扬马克思这个伟大功绩的?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指出:“得心应手”,表现了马克思高超的斗争艺

术;“热烈、顽强”,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卓有成效”,表现了马

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很少见”,是对上述诸方面的概括。第一国际的建立,

是《共产党宣言》里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的伟大实践,

是无产阶级团结起来进行最后斗争实现共产主义的真正起点,所以作者特别颂扬

这一点。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让步性的假设复句,“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

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这些描写性的词、语、句,极其生动地概括了马克思一

生在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如果不用这些描写性的词、语、句,即使用更多

的笔墨,也不能收到这样动人的效果。

2.分析第8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①马克思毕生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所以革命人民爱戴他,阶级敌人憎恨他。

这一段里,作者也用了形象的描绘,来代替抽象的议论,你认为哪句是形象的描

绘?

②“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个比喻句,具有怎样的含义?如果

不用比喻句,这意思怎么表达?效果将会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出:这个比喻句很含蓄,发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

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

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思想境界。如果不用这个比喻句,就得分别阐述这

两层意思,那样一来,文章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3.教师小结:以上两个自然段承接前文第一个“对于”介词结构,论述马

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说明马克思是伟大的革命家。

(六)朗读第9自然段,指出这是全文的结论。

(七)教师总结:

这篇论文,极其简洁地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

文章不仅令人信服,并且令人感动。令人信服,是因为文章列举了马克思一生的

伟大功绩,他的业绩是客观存在,是无可争辩的。令人感动,则是因为文章在说

理过程中,适当地有机地运用描写性语言,从而打动读者的心弦。这种形象的语

言,有时是一整段,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词语,它与议论性的语言有机地

糅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产生征服人心的力量。这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般地说,优秀的议论文往往具有这个特点,同学们在今后阅读论文、写作

论文时,都要注意这一点。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出处是______。

2.马克思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于______年

______月______日逝世于______国______(市),安葬于______。

3.本文是一篇悼词。悼词是______的文字。

4.本文首段没有直接说马克思逝世,而是说他“停止思想了”、“睡着了”。

这是用了“讳饰”的修辞方法,你能简要地说明什么是“讳饰”吗?

5.第1段尾句的破折号,从语法上讲起什么作用?

6.第2段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说说第4段的“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的表达方法和作用。

8.第1段的三句话,在表达上的关系是什么?

9.马克思在科学理论上的两个发现是:______和______;在革命实践中的

两大功绩是:______和______。

10.本文的最后一句是______。表达了______。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读了这篇悼词,归纳一下,写悼词应写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适宜

采用什么表达方法?

2.你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对本文第3段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3.[预习提示]中说:“本文段落之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全文层次清晰,

结构严谨,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试以结构图表示出来。

(三)精读导引。

1.精读全文,先把文中所述内容归类,这些内容便是一般悼词所应表达的

内容;然后再依不同内容识别各自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掌握悼词这个文体的基本

特点,为今后读或写悼词打下基础。

2.分析一段或一篇文章,说易不易,说难不难,主要取决于个人的阅读水

平。所谓阅读水平,主要是指运用所学各方面的知识准确无误地领会读物的全部

内容和表达方法的程度。同学可就自己的阅读水平,对第3段作些分析。

3.可根据第一题归纳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及联系绘制成表。

(四)疑难讨论。

1.本文第一部分,即第1段,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第十

部分,2~7段,写了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段,写了马克思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

悼念。

以上三部分的内容,即是一般悼词所应具备的内容。应注意的是,第一部分

的内容一般还应加上逝者的享年和身份职务等,但要写得简要;第二部分的内容,

应是悼词的主体部分,即使写得概括,也应详尽,因为这部分内容关系到死者的

评价问题;第三部分一般还有对活着的人的希望和要求等内容,但应力求简要些。

在表达方法上往往是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第一部分内容,一般以哀惋

的记叙表达;第二部分内容,则叙议结合,叙其功德,论其贡献,使人们认识死

者成就的价值;第三部分内容,应尽是抒发对死者的悼念之情,寄托哀思。总的

说来,悼词之类的文章,都就“情主于痛伤,面辞穷乎爱惜”。所以哀悼之情是

应贯穿于全文的字里行间的。

2.本文第3段,作者首先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

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行对比,以突出马克思的“发现”和达尔文的生物

进化论一样,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同样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是整

个历史上的一次大革命。接着作者这样表述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发现了……规律,即……事实:人们首先必

(“即”把“规律”和“事实”构成同位语)(冒号,解释“规律”即“事实”的具体

须……||,然后才能……;|所以,直接的……生产,||

内容)(条件复句,表明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因果关系)

(条件复句,

从而……,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就是……发展起

阐明经济基础的定义,及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关系)(因果复句,阐

明上

来的,|||因而,也必须……,||||而不是……相反。

层建筑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转折)(强调以上唯物主义原则,不能改

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言简明,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即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或意义);

因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也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而不能

反过来,否则就是唯心史观。由于句中恰当地运用了关联词,使内容联系紧密而

又层次清晰,显示出严谨的逻辑。

3.试将本文的段落过渡联系表示如下,供同学参考:

(带○的序号是段次)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共

9分,各3分)

2.1818,5,5,1883,3,14,英,伦敦,海格特公墓。(共9分,各3

分)

3.对死者表示哀悼或悼念。(10分)

4.为了某种忌讳,不愿或不便直接说出,而用别一种说法委婉曲折地把意

思表达出来的方法叫讳饰。(12分)

5.表示说话暂时中断,后面的话是对前面的话的补充说明,同时意思有所

转折。(10分)

6.两个“对于”,从两方面揭示了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概括了

下文所要论及的马克思生前的伟大贡献,以及马克思对于两个方面的指导和领导

作用。(10分)

7.起到对比作用。进一步强调了马克思的重大贡献。(10分)

8.①句,先赞扬有两个发现的可贵,②句,用“即使”和“也”构成让步

复句,退一步讲,③句,用“但是”转折,进一步赞扬。曲折跌宕地层层递进,

表达出对马克思的敬仰和赞扬之意,有如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共10

分,各5分)

9.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参加革命实践,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

起来,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共12分,各3分)

10.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8分)

〖小资料〗

(一)文章结构图示。

(二)语句注释。

1.[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

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

炎使得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气管炎逐

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因此,死亡是意外地来临的。3月14日下午

两点多种,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走上楼去看了一下,

下来说,马克思处在半睡状态。她随即陪同恩格斯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

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

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隔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

分钟光景。

2.第一段最末一句的破折号的作用:从语法意义方面看,它表示说话的暂

时中断,后面的话对前面的作补充说明,同时意思起了转折。它的修辞作用是反

映了恩格斯内心情感上的矛盾和巨大悲痛,他希望马克思是真正的、暂时的,像

往常一样地“安静地睡着”,而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

的话,但却又不能不说出这样的话。这个破折号起到了“潜台词”的作用。

3.(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马克思逝世

后,恩格斯在写给他和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左尔格的信里指出:“人类如失去了一

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无产阶级运动在沿着自己

的道路继续前进,但是,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德国人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

去请教的中心点没有了,他们过去每次都从这里得到只有天才和造诣极深的人才

能作出的明确而无可反驳的忠告。”

4.[有机界]指具有生命及各种生活机能而为若干部分或要素合成的自然物

体的生物界。

5.〔历史科学〕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与自然科学相对的社会科学而言,

与平常所说的“历史”不同。恩格斯说:“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

6.〔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指英国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和大卫·李嘉图等人。他们“研究经济制度的时候奠定了劳动价值的基础”。但

由于他们的资产阶级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而把资

本主义看成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制度。

7.〔社会主义批评家〕指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

国的欧文等。他们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但未能彻底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找

不到真正的出路。

8.〔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1847年8月,马克思在布

鲁塞尔领导成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布鲁塞尔支部和区部,并担任支部主席和

区部委员;1847年8月底他和恩格斯一起组织了布鲁塞尔“德国工人协会”;

1848年3月“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在巴黎成立,马克思当选为主席;

1849年8至9月,马克思在伦敦和以前的伦敦中央委员会一些委员重新组织了

“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1850年1至2月,马克思在伦敦和恩格斯一

起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着手对同盟进行改组。

9.〔保守派〕这里指资产阶级中代表大垄断资产阶级和大地主贵族利益的

派别,政治上极端反动。

10.〔极端民主派〕指资产阶级中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派别。这种人钻

进工人阶级运动中,总是代表机会主义路线。

11.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1818年5

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

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

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的世界历史情况是: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发展到了最高阶

段,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巴

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年9月,马克

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从此

“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

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

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

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

国际成立后才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工人国际组织的基础。

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

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

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

作为马克思完成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

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

1895年8月5日因病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

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

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三)写作背景。

马克思长期患病之后,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

日安葬于伦敦城北海格特墓地他的夫人燕妮·马克思的墓旁。当时参加安葬仪式

的有恩格斯、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同盟时期的老列斯纳和罗赫纳、从法国来的

龙格和法拉格、从德国来的李卜克内西、化学家肖来马和生物学家雷伊·朗凯斯

特等人。马克思的朋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

教育协会”向马克思墓敬献花圈,然后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

(四)讳饰的修辞方法。

“讳饰”,也叫“讳忌”、“婉曲”。

讳饰的手法就是在与人提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由于忌讳、悲痛等各种原因,

不可以直接提出来,而用一种替代的隐语躲避明言,委婉而又含蓄地说出来,收

到既不触忌犯讳,又能表达原意的效果。战场上忌说“负伤”,故人们用“挂花”

去美饰它;少妇讳言“怀孕”,因而人们改说“有喜”;祥林嫂死了,短工因鲁

四老爷忌讳多,而言“老了”。本文中作者不直说马克思逝世(死)了,而说“当

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

了”。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亲密战友,不忍直接说出,只好用讳饰的手法来

叙述。这样写,一方面把作者自己极度悲痛的心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另一方

面表明马克思虽死犹生,他将永远活在革命者的心里。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06:25: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53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侵权责任法
下一篇:雷锋名言名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