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_左丘明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曹刿论战_左丘明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在平时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
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是不是有很多人
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_左丘明的文
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
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
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
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
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
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
“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
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
(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
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
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
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
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
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
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
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
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
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
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
们。”
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
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
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
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
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
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
(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
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
的。
文言现象
三行对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伐:进攻,攻打。齐师:齐国的军队。
2.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将:将要。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
与呢?
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间:参与。谋:谋划。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
5.乃入见。问:“何以战?”
于是他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
乃:于是,就。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
靠。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
一定把它们分给臣子。”
衣:衣服。食:食物。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
专有。
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
的。”
徧:通“遍”普遍,遍及。惠:恩惠。从:听从,服从。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
必须对神说实话。”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
玉和丝织品。加:虚报。信:实情。
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被人所信服,神不会保佑(你)。”
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
10.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
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必:一定。以:根据。情:(以)
实情判断。
11.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
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可以:可,可以;以,凭借。
请:请允许。从:跟从。
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共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
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鼓:击鼓进军。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战。之:此为助词,
补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13.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
14.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追击齐军。
驰:驱车(追赶)。败绩:大败。之:齐军(也有一些教材译为“补
足音节”同“公将鼓之”的“之”,两个解释都可以用,或者听老师
的要求。)
15.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曹刿说:“(还)不行。”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
下:下车。视:察看。其:他们的。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16.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又登上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了。”
于是追击齐军。
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遂:于是,就。逐:
追击。望:瞭望,眺望。
17.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克:战胜,攻下其:其中的。故:
原因。
18.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
盈,故克之。
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
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鼓:
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衰:衰弱。竭:枯竭。彼:他们的。盈:
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所以克:战胜。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
测:估计,推测。惧:恐怕。伏:埋伏。焉:“于之”,语气助
词。
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迹杂乱,望见战旗倒下,所以才追击齐军。”
靡(mǐ):倒下。故:所以。之:代词,指,齐军。
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古义:进攻今义:讨伐)。
2.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
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5.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6.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7.<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
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8.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9.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诚信)。
10.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11.必以<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12.<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3.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4.<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15.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6.<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所以(故逐之)。
2.(民弗从)从:跟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可以一战)。
按照(必以信)。
把(必以分人)
5.请:请求(曹刿请见)。
允许(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8.间:暗暗地,私自(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当中(颓(tui)然乎其间(jīan)者)。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表示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
一会儿,顷刻,(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断,(虽与外人间隔)。
时刻,(奉命于危难之间)。
偶尔,(时时而间进)。
9.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
兼词,于此,在哪里。(惧有伏焉)
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动词,下车。
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大败。
7.必以情:名词用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文言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忠之属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可以一战:省略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
宾语“鼓”。
5.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6.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
7.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的主
语应为曹刿
段意
第一段(曹刿问战)
总: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
作战的先决条件。
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第二层(“问”到段末):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曹刿参战)
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曹刿论战)
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
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消失,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
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
个特点。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
的向曹刿请教。
分析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
民。
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
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
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
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
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
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
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第二层记述曹
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
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
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
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
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
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
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
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们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
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
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
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
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
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
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
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
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
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
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
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
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
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
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
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
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
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
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
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
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
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
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
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
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
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
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主题
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
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
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
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
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
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
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创作背景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论战》
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
写作特点
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
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
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
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
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
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
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
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
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
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
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
然,第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
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以第二段
与第三段为例,“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
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轼而望之”相照应;
“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
应。第二段只写“其然”,第三段补写“所以然”,一记一议、一实
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3、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
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
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
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
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
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解析
本文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虽
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但却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中国战争史中
因为主观指导的正确,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春秋时候,
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
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
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
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
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
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
御的原则。”毛泽东这段精辟而深入的分析,是我们研究本篇作
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它把古人某些片断的感性认识和军事实践
经验,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为系统的军事理论,为我们树
立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光辉范例。
题解
“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
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战”指齐鲁之间
的“长勺之战”。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
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
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
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
的《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
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
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
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
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
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因此后来一批文学家就开始
为它作注。《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
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
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
称之为“传”。其中注解最好的为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
《春秋公羊传》,榖梁赤《春秋榖梁传》。现今流传下来的只剩下左
丘明《春秋左氏传》。
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盲史官左丘明所著。有许多学者持怀疑态
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近人认为,成书时
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
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
他战国时人编写。
此文收录于沪教版七年级下第30课、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25课、五四版九
年级下册第19课、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
13课、长春版九年级上册第10课。
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
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
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
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
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
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
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这件事也成为以弱
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
“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
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
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
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
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
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
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
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
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
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04:27: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48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