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咏物诗

更新时间:2023-01-24 03:51:27 阅读: 评论:0

政治中考知识点-商的偏旁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光波炉原理)

咏物诗鉴赏

2

咏物诗鉴赏

一、咏物诗概念:

是指那种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划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

抒怀兴感的诗作。“物”引发了诗,而诗又通过对“物”作形象的描绘,赋予

“物”以美感,诗人还能“困物而兴怀”。因此,没有生活中的万物,便不会

有咏物诗;而优秀的咏物诗,又给物以美感和生命。将“物”与“诗”有机地

结合起来的,是诗人们创造性的劳动。

二、常见咏物诗的特点:

1、形式特点:

a、标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b、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拟人、象

征等手法;

c、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

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

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2、内容特点: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

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莲花(唐·郭震)

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

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

芍药

唐·韩愈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如王维之《辛夷坞》,其借深谷中

自开自落的辛夷坞来寄寓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且表明作者孤芳自赏之性

格:

辛夷坞唐·王维

3

4

5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咏梅(宋)陈亮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1)诗家认为《卜算子·咏梅》虽言咏梅,实为言志之作。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为什么?

(2)简析两首咏物诗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1)同意。作者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根

植于荒凉的驿外断桥边,盛开也无人观赏。加上黄昏时的风风雨雨,处境冷落

凄凉,恰似作者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片写梅花品格,一任百花嫉妒,却无意

同它们争春斗艳。即使零落成泥成尘,也清香依旧,正是作者高洁品格的写照。

(2)前者感情基调深沉,抒写梅的高洁但深感失意、无奈。后者基调高亢,不

仅抒写了梅的高洁,还写出了梅花的顽强和不怕打击。

3、咏物抒怀类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

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

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像初唐诗人虞世南,曾写过一首咏蝉的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

在这里,蝉的“垂瑞”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

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

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

中露出作者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

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

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常处

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他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

6

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

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

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啊!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

到了充分展现。

4、以物喻人类

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

指向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

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

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

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

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雁①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②。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少数民族时时骚扰唐北方边地的各族人

民。百姓流离四散,痛苦不堪。作者时任黄州刺史,闻之有感,因做此诗。②

菰米、莓苔:水生植物。

(1)首联作者想像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惊飞四散哀”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早雁

的情状?

(2)诗歌以“早雁”为题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想像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展翅飞翔的雁群忽然

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从形态、动作、声音等角

度写出了早雁的情况。(2)以早雁为题,托物喻人,表面上描写大雁四散惊飞,

实际上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对他们寄予了深切同情。

5、托物言理类

7

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

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

型诗歌的人最多。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琴诗》就是最好的例子。

诗中写道: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

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

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

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棋裴说

十九条平路,言平又。人心无算处,国手有输时。

势迥流星远,声干下雹迟。临轩才一局,寒日又西垂。

本诗颔联有什么人生寓意?

参考答案:每个人都有失误的时候,正如最好的棋手也会偶然输给别人一样。

说明偶然失误不足为奇,只要善于总结教训,就能很快恢复原先的水平。

五、咏物诗的常见情感

1、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古代文人,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

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成

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屈原、宋玉、李白、李贺、李商隐……名单可以

开出一长串。如以下一首:题榴花(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

榴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有车马,或是

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呢?

2、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当国家政治腐败甚至灭亡、统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时,是

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大多数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是读过书的,不

知不觉中受到先烈们的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

8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花开不并百花丛”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脱俗,“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是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

3、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下有臣子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

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于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

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又如上文中的白居易的《白云泉》。在林间啼叫比在笼中自由自在得多,不是

一种对自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吗?而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呢?山上才没有

风浪险恶,自由自在。

六、咏物诗常见设题特点及答题要点:

1、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内在神韵、品格(描述对象有什么特

点)【注意: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能仅仅抽象概括。】

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分析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

品思想内容是什么?)

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

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

种理趣。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表现/艺术手法)(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咏怀、

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七、【方法点拨】

咏物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

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卢了处环境。当然,体

察物态不仅仅是看诗人扣主了物的哪些特征,而是要体察诗人的招粪物态之妙。

9

2.品味寄托在咏物诗中,咏物是诗的内容,比兴寄托才是诗的灵魂。

所以,我们在鉴赏时,不但要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还要分析其内在品性。

能够自然地由物到人,由实到虚,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

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

之志。

3.明辨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

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

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

烘托的手法,或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4.操作步骤①“读清”全诗。②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

内在品性。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

志。④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

托什么志。

八、【实战演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读下面苏轼的有关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

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

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请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

体分析。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

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

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10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

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

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

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03:5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46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咏物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