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
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生平简介,希望能够
帮助到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
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
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
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
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生平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
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
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
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
“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
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
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
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
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
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
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
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
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
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
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
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
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
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
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
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
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
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
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
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
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
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
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
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
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
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
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
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
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
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
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
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
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
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
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
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
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1093年(元
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
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
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
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
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
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
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
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
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
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
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
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
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
苏轼像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
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
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
人正锐意于诗文的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策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
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
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
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
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
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
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
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
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
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
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
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
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
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徙知徐州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
任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使梁山泊泛滥,南清河水溢出故道,洪水
汇聚在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不时泄出,城墙即将被洪水冲毁,富有
的百姓争相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民出城,全城百姓都会动摇,
我和谁来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能冲毁城墙。”驱使富民重新回
到城里。苏轼到武卫营,呼喊士兵长官说:“河水即将冲毁城墙,事
情危急,虽然你们是禁军,但也请你们为我尽一点力。”士兵长官说:
“太守尚且不躲避路上的洪水,我辈小人,应当效命。”带领他的士
兵们拿着畚箕铁锹出来,修筑东南长堤,头起戏马台,尾连着城墙。
雨日夜不停地下,城墙露出水面仅仅只有三版那么高。苏轼搭建小草
屋住在城墙上,路过自己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别堵塞缺口以守护
城墙,终于保全了徐州城。又请求征调明年夫役增筑徐州旧城,修建
木质护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苏轼在《上皇帝书》
中说:“及移守徐州,览观山川之形势,察其风俗之所上,而考之于
载籍,然后又知徐州为南北之襟要,而京东诸郡安危所寄也……州之东
北七十余里,即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
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而兵卫寡弱,有同儿
戏。”
苏轼在徐州期间,建苏堤、筑黄楼、种植青松、访获石炭,于徐
门石潭祈雨,于徐州汉高帝庙祈晴,于萧县雾猪泉祈雪,与弟弟苏辙
会宿于逍遥堂百余日,“同泛清河古汴”,与客游泗水,登魋山,吹
笛饮酒,乘月而归。苏轼对王巩说:“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
矣!”苏轼离开徐州之际,卜田徐州城南的尔家川,“欲买尔家田,
归种三顷稻。因营山前宅,遂作泗滨老。”称“余为彭城二年,乐其
土风。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
焉。”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
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
苏轼画像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四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
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
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
“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
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
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七月二十八日,上
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
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
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
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
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
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
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
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
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
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
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
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
起的。
东山再起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
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
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
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
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
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苏轼于
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
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
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
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
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
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
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
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
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二任杭州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第二次
到杭州做官,杭州大旱,饥馑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
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
饥饿的百姓。
元祐五年(1090年)春天,又减价出卖常平米,做了很多的厚粥
和汤药,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苏轼说:
“杭州,水陆交会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于
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二千缗,苏轼又拿出自己的黄金五十两,办起病坊,
稍微积蓄一些钱粮收治有病的百姓。苏轼看到茅山有一条河专门容纳
钱塘江潮水,盐桥有一条河专门容纳西湖水,于是疏浚这二条河道以
通航。再修造堤堰闸门,控制西湖水的蓄积与排泄,钱塘江潮水不再
进入杭州城内。又用剩余的人力修复了六井,再把挖出来的淤泥堆积
在西湖中,南北长三十里,修筑成长堤以来往行人。吴地百姓种菱,
春天就除草,不留寸草。苏轼又雇募人力在西湖中种菱,水草不再生
长。把种菱的收入备作以后修浚西湖的费用,取救济荒灾剩余的一万
缗钱、万石粮食;以及申请得到的一百张僧人度牒用来雇募民工。长
堤筑成,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望去好像图画,杭州人把长堤命名
为苏公堤。
流落儋州
苏东坡夜游承天寺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元祐六年(1091
年),他又被召回朝。不久即元祐六年八月,又因为政见不合,调往
颍州任知州。
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是年高太后去世,哲宗
执政,新党再度执政。
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
州(今广东惠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
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
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
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
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
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
“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
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
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
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身逝常州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
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
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
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
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宋孝宗时,追
谥“文忠”。
轶事典故
应考趣闻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
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
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
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
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
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修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
《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
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
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
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建筑苏堤
苏轼像“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多条长堤。北宋熙宁
十年(1077年)秋,徐州大水围城。苏轼通知大家“备畚锸,蓄土石,
积刍茭”,同时急调5000人加固城基、高筑城墙。苏轼在水情严峻的
城南,组织徐州军民修筑了一条防洪长堤。《宋史·苏轼传》记载:苏
轼“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明
嘉靖《徐州志·山川·苏堤》:“宋苏轼守徐时,河决为患,因筑以障城,
自城属于台,长二里许,民赖以全,活着众,今尚存。”徐人至今思
焉。
北宋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
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
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
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
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
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
公堤”,简称“苏堤”。
元祐六年(1091)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
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
东惠城区)安置。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
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
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
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南北不二
晚唐五代以来,文人对《坛经》的阅读和接受更为普遍与深入。
据《坛经》记载,惠能初见五祖弘忍时,弘忍大师说:“汝是岭南人,
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答道:“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苏轼接受了这种“南北不二”
的观念,并在《闻潮阳吴子野出家》一诗中表达了“当为狮子吼,佛
法无南北”的思想。在此诗之前,他在《送小本禅师赴法云》中也曾
有“是身如浮云,安得限南北”的说法。
在“南北不二”观念的影响下,苏轼逐渐将南北融为一体,这在
他的诗歌中多有表露,如“人间底处有南北,纷纷鸿雁何曾冥”、
“片云会得无心否,南北东西只一天”。既然“南北”本无分别,那
么随心适意的生活状态便成了苏轼的人生追求,所谓“我行无南北,
适意乃所祈”。《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进一步展现了他的这种思
想:“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之所,便是
故乡。南北融合的思想观念以及“随缘自娱”的生活心态,对苏轼的
诗歌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心态的平和缘自对《坛经》南北观念的接受和对佛禅义理的深入
理解,也正是这种平和的心态,让苏轼与南宗禅结下了不解之缘。谪
居岭南时期,他在诗歌中多次表达了对南宗禅的向往:“不向南华结
香火,此生何处是真依”,“南行万里亦何事,一酌曹溪知水味”。
程苏结怨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
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
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
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
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是苏轼、
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
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
食?”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
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
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
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佛禅因缘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在不少诗文用此号署名。创作佛禅诗几乎贯
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
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
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巨大影响,使苏诗具
有更为深邃的精神境界和更为洒脱的人生情怀。苏轼在学佛过程中主
要吸取了华严宗“圆融无碍”的宇宙观和禅宗心性本净、见性成佛的
顿悟学说,形成空静圆通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在黄州时苏轼常与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
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
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
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
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八风吹不动”可见于《佛地经论》卷
五,诗僧寒山诗歌亦有此句,八风是佛教用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
讥、毁、誉、利、衰、苦、乐。
苏轼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有僧友维林陪伴,可见禅宗义理对他生
命的慰藉。在绝笔诗《答径山琳长老》中,他写道:“与君皆丙子,
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这里不仅有对生命“无身则无疾”这种
禅辩,还有对于生老病死之苦的超脱,也是苏轼思想臻于至境的表达。
美食大家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
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
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
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
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
“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
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
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雷州西湖
广东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
醉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
宋绍圣七年苏轼从惠州贬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有幸与其
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游罗湖泛舟,被罗湖秀丽
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苏城游趣尚浓,
“万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时此地写就的。
朝云识我
苏轼一日饭后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内中所装何物,一婢说是文章,
一婢说是见识,苏轼皆不以为然。独有王朝云朗声道:“学士一肚皮
不合时宜。”苏轼大笑曰:“知我者朝云也!”
寄托了苏轼人生之感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是传诵一时的
名篇,朝云亦常为其吟唱。但每每唱至“枝上柳绵吹又少”时,朝云
便会感于句中所寓的悲情而恸哭不能自已,她说:“所不能竟者,
‘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正因为朝云是这样一个有着敏锐感受力
和洞察力的知音,所以,她死后苏轼竟“终生不复听此词”。
元丰六年(1083年),朝云为苏轼生下一子,取名遯儿。“遯”
即“遁”也,表达了其时苏轼已无意官场的决心。苏轼被贬惠阳时已
年近花甲,虽然他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放
达,但人们都明白他在政治上已很难东山再起。随着家势的每况愈下,
曾经簇拥在他身边的侍儿姬妾都陆续散去,陪他的只有朝云。
苏轼到惠阳的第三年,朝云染瘟疫不幸亡故,年仅34岁。“不合
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这是在朝云
死后,苏轼无奈而深情的低语。
宽容大度
苏轼在杭州上任之初,都商税务捕到一个逃税的人,是南剑州
(今福建南平)乡贡进士吴味道。他冒用苏轼的名衔密封两大卷轴要
送到京师苏辙的府第。
苏轼问他卷轴里装什么东西。吴味道惶恐地说:“我今年秋天荣
幸地得到推荐成为乡贡进士,同乡凑集了十万钱做为赠别的礼物送我。
我买了四百丈建阳薄丝,但想到沿路所有的税务官署都要抽税,到京
城时怕剩下不到一半数,所以私下设想:“当今天下最有名望、且爱
提携奖掖读书人的,只有先生您和苏侍郎(苏辙)而已。纵然事情败
露,也一定能得到宽恕。”于是假借先生的名衔把丝封了起来。来到
此地,却不知道先生已经先来到这里任职。真是倒霉,我也无话可说
了。”
苏东坡看了好一会,笑着让管文书的家仆把旧封条除去,换题上
新的名衔,附上“送至东京(今河南开封)竹竿巷”字样的笺条,又
亲手写了一封给弟弟苏辙的信交给吴味道,说:“前辈这回即使拿到
上天去也无妨了。”
第二年,吴味道考中进士,特地前来答谢。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03:49: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46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