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
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
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
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
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
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
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
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
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
容。
标题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
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
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
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
物体的长度。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
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
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
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
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
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
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
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
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
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
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
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
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
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
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
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
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
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
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
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
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
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
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
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
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
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
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
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
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
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
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
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
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
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
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
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
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
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
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
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
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落花生优秀教学教案
落花生优秀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辟、茅、榨、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居
然”、“爱慕之心”。
2、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花生)
板书课题20、落花生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认识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学生读音。
3、本文主要内容及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父亲的话
(1)什么是“爱慕之心”,“之”什么意思?“生爱慕之心”
什么意思?
(2)、父亲对什么产生爱慕之心?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3)、“可贵”是什么意思?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五、学生再读课文,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
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1、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2、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
不好的。
3、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六、生活中有没有其它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有没有具
有花生品质的其它事物?
七、讲读“我”的话
1、什么叫只讲体面?
2、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我们要做怎样的人?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
一说。
八、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九、小结
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花是种给别人看的》原文、教
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花是种给别人看的》原文
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深切感
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
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背影。我问女房东:“你这样
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道:“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前都是花团
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令
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的时候,自己的
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种的花。
许多年后,我又来到德国,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
的窗口上都堵满了鲜花。一个朋友问道:“离开德国这样久,你发
现这儿有什么变化吗?”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
变。”“美丽”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
在德国,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我觉得这种做法颇耐人寻味。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教案
1、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生字。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
“莞尔一笑”、“姹紫嫣红”等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2、读懂课文,想象花满窗前、汇成花海的美丽景象,理解有关
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德国人把花种给别人
看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句子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明白真正的美来源于真正无私的爱。
教学准备
教师:1、生字、词卡片;
2、准备几幅花卉图画;
3、了解作者季羡林生平及美好行为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导质疑
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儿是美好的象征,人们爱用五颜六
色的花装点生活,也爱亲手种花,领略那份独特的花香花色。德国
人也不例外,不过他们种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花是种给
别人看的)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花要种给别人看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用两种不同符号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再把它们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识记生字情况。(全班读,或开火
车读等)
3、抽学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精读第1~3段,感受德国人爱花的美好情怀。
①默读课文,德国人是怎样种花的?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分
别用“”和“”画出来。
②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联系课文和实际理解:莞尔一笑、花团
锦簇、姹紫嫣红。
③对比朗读写种花人在自家养花和街上看花的句子,一边读,一
边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
④老师把准备好的花卉图画发给坐在中间的同学,朝同一方向
(左边和右边)高高举起,让看到正面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⑤师小结:德国的种花人就和举画的同学一样,虽然自己只能看
到花的背影,但是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花儿美丽的笑脸。德国的种花
人用自己的勤劳和爱心创造了美,并把美的东西与人分享,这是一
种多么高尚的情怀啊!与此同时,他们自己也收获到了美,这才是
美的真谛。
⑥齐读第2、3段,读出自己的感情。
2、抓住中心句,学习第4、5段。
(1)自由读课文,谈谈“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这句话的意思。(提示:“变化”包括哪些变化?没有变的是什
么?)
(2)“美丽的东西很多”,这里“美丽的东西”有哪些?(建
筑;公园、服饰,人们美的心灵、美的情怀)
(3)作者说这种做法“耐人寻味”,你“寻味”到了什么?德
国种花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花是种给别人看的”这种美
好情怀。
四、补充拓展,指导积累
1、老师讲讲作者季羡林的作品与人品的小故事。
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背一背。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把目标定为三个方面: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
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
情。
3、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体会句子的内在含义,感受花美
人更美,懂得分享和奉献。
在设计课时,我利用图片展示德国的民族风情,让学生们通过直
观的形象,整体地感知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情景。并抓住“多么
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
提出问题,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在德国看到这种奇丽景色时的
感受,让学生找出德国人的做法有何与众不同,从而理解“分享与
奉献带给人的快乐”,并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做总结。
但遗憾的是有部分学生依然不能把心放入课文当中,理解只是凸
显在课文的表层,并未真正的深入课文。在朗读时间的把握上也略
显拖沓。故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尽力弥补不足,使课堂教
学更加尽善尽美。
另外,指导朗读和评价做得不够好。在一段课文的朗读上只有两
三个同学朗读和评价了,没有让更多的同学去朗读,这也是时间没
有掌握好,后来还多了几分钟的直接原因。学生朗读的水平是参差
不齐的,应该多找一些同学去读,读出他们的感受,以提高学生整
体的朗读水平。
小学三年级语文《鸟的天堂》原文、教案及教学
反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鸟的天堂》原文
我们走过一条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
现了几条小船。
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
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儿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
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
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
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
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
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
水面上。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
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
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
“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我
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
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
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
想。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地移向河中心。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
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树梢上,一切都显得更加
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
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
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
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
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
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
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
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
“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鸟的天堂》教案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多鸟纷飞的壮观
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习本课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美丽的南国的
树。)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录像、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游览胜地,它们有的是以
种类繁多的游乐设备吸引众多的游客,有的则以绮丽的景观闻名遐
尔。我们同学去过哪些自以为较好的地方?它以什么吸引你?是否
听说过一处以大榕树而闻名的旅游胜地?
2、同学介绍有关资料。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这棵大榕树的课文。(板
书:鸟的天堂,齐读课题。)
天堂是什么意思?
鸟的天堂指什么?
大榕树和天堂有什么关系?
二、各自读文,思考:
①、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
②、每次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找出有关语句。
③、每次看后分别有什么感受?请用划出语句。
1、相互交流。
2、集体交流。
三、学习(14)小节
1、指名读14小节,思考:写了什么?
投影显示句子:
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
动。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品一品:哪些词用得好?
拨、移让人感觉船行驶轻快,与下文的没有一点波浪相呼应。
声音像乐曲写出了心情的愉快。
四、质疑。
五、布置作业:
1、写出反义词
热闹()茂盛()不可计数()
2、选词填空
似乎、几乎
他高兴得()要跳起来了。
()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陆续、继续
我们()跳上一只船。
我们()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灿烂的()茂盛的()翠绿的()
平静的()美丽的()热闹的()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一、初步设想
这篇文章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容易,所以我采用与
学生交流以的方式开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巴金,然后让学生自
由读文,谈一谈你对鸟的天堂的印象。教师介绍鸟的天堂的资料。
第二步让学生再阅读课文说一说鸟的天堂的特点,总结出树很大、
很茂盛,鸟多等特点。第三步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表现这些特点
的句子或词语。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感情去读,读出他的特点。第
四步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这样写的好处。
二、课堂成功之处
1、重视朗读训练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
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
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
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
“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
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
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
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
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鸟的天堂给自己的感受。在领悟作者
两次所看到的景观时,又让学生阅读其中的重点段谈感受。在交流
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
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2)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
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当学生领悟到了景观的美之后,再让他们
感情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对照画面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
促进学生对美的感悟。
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
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
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
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特别是最后
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
3、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
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
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
提高。
三、不足之处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02:10: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41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