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报告未来15年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
导读
未来15年是我国⽐较优势转换期,是中国作为新兴⼤国崛起的关键期,也是国际格局⼤调整期。新⼀轮技术⾰命、全球
经济治理变⾰、⼤国博弈等重要因素……
未来15年是我国⽐较优势转换期,是中国作为新兴⼤国崛起的关键期,也是国际格局⼤调整期。新⼀轮技术⾰命、全球
经济治理变⾰、⼤国博弈等重要因素,将深刻改变未来国际经济格局。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将呈现“⼗⼤变化”趋势:全
球经济将处于低速增长期;全球经济格局多极化将更加明显;新技术⾰命推动的⽣产⽅式变⾰将重塑全球产业分⼯格
局;国际贸易结构与格局将发⽣改变,数字化、服务化突显,规则更趋强调⾼⽔平的便利化、⾃由化;全球跨境投资将
在波动中上升,跨境投资规则制定出现新趋势;全球⼈⼝⽼龄化加速,发展中国家中等收⼊群体将超越发达国家;绿⾊
发展将成为各国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取向;全球能源结构与格局将深刻变化;全球粮⾷安全总体状况将有所改善;国际
⾦融中⼼将多元化。外部环境的这些重⼤变化,将对中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应把握好国际经济格局
变化新趋势,在新⼀轮对外开放中趋利避害。
未来15年是我国⽐较优势转换期,是中国作为新兴⼤国崛起的关键期,也是国际格局⼤调整期。这⼀时期,以信息技术
为代表的新技术⾰命、⼤国竞争与博弈加剧、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快速变⾰等,将深刻改变国际经济格局。中国发展外部
环境的这些重⼤变化,将给中国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认清形势、把握⽅向,做好对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影响的研判,具有⾄关重要的意义。中国需顺应⾃
⾝⽐较优势变化,以扩⼤开放塑造外部环境,抓住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带来的机遇,应对外部挑战,不断提升国际竞争⼒
和全球分⼯地位,为我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复兴⽬标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影响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关键因素
未来15年,技术变⾰、⼈⼝、粮⾷、资源与能源、⾦融和区域经济合作、全球经济治理等都是影响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
因素。在这些影响因素中,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命、全球经济治理变⾰、⼤国博弈,将是影响国际经济格局变
化的重要变量。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命将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
当前,全球新⼀轮科技⾰命和产业变⾰呈加速趋势,并呈现出“⼀主多翼”的演进格局。所谓“⼀主”就是以信息技术深度和
全⾯应⽤为特征的技术⾰命迅猛发展,带动应⽤领域的创新突破以及新业态的不断出现,数字化、⽹络化、智能化加速
推进。所谓“多翼”就是新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和⽣物技术等新技术创新发展。在新能源技术领域,风⼒发电、太阳能发
电技术、智能电⽹、能源互联⽹等进⼊⼤规模应⽤阶段,电动汽车等有望突破市场化初期瓶颈、进⼊规模发展阶段,⼈
类进⼊逐步摆脱化⽯能源对经济增长约束的时代。⽣物技术在基因技术、⼲细胞组织⼯程技术、快速测量技术等基础技
术领域取得重⼤突破,并在⽣物育种、⽣物医药、⽣命健康领域不断得到应⽤。材料技术在开发新型功能材料、⾼性能
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等领域取得重⼤进展。另外,航天、深海领域的技术创新也⼗分活跃。
未来,新⼀轮技术⾰命中,信息技术的深⼊发展将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源于数字技术的颠覆性新兴技术将不断涌现。数
字技术发挥主导和催化作⽤,以交叉融合带动各领域技术突破,⽣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成为新⼀轮技术
⾰命的次主导技术,共同促进全社会技术进步。智能化技术推动数字化⾛向更⾼⽔平。
数字技术⾰命将引发“关键⽣产要素”的变迁,并进⼀步推动⽣产⽅式变⾰和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当前新⼀轮技术⾰命
中,数字技术的深度应⽤催⽣了海量数据资源,与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技术融合应⽤,从⽽使数据成为新的关
键⽣产要素,互联⽹、物联⽹等⼤⼤增强要素的流动性和“连接性”,⼈⼯智能(机器⼈)快速替代劳动。新的⽣产要素
及其新的组合应⽤将引发⽣产⽅式的重⼤变⾰,推动研发设计向开放合作、国际化和专业化⽅向发展,制造业加速向数
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发展;数字技术的“连接”、“融合”功能引发产业形态平台化、⽹络化和深度服务化。数字技术等新
技术的深⼊发展,将深刻改变国家的⽐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对全球格局产⽣深刻的影响。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进⼊加速变⾰期
对国际经济格局和我国外部环境⽽⾔,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关重要的制度性影响因素。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进全球
经贸格局的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进⼊快速变⾰期,呈现出新的特点: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多极化趋势;全球性议
题和挑战持续增加,技术⾰命、绿⾊发展和全球价值链深⼊发展带来新的治理理念和规则制定需求,加强国际合作需求
不断增强;治理机制与平台⽇益丰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平台成为重要补充;全球经贸规则制定权之争⽇
不断增强;治理机制与平台⽇益丰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平台成为重要补充;全球经贸规则制定权之争⽇
益突显,⾼标准趋势显著增强,涉及“监管⼀体化”和21世纪议题的规则谈判成为重要内容。随着国际经济和贸易投资格
局的变化,全球治理在推进政策措施落实的有效性和适应形势变化的创新性等⽅⾯的不⾜更为凸显,各⽅推进全球经济
治理体系改⾰的呼声⽇益⾼涨。
展望未来,全球竞争将进⼀步加剧,各种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博弈,全球经济治理⾯临新形势与新挑战,将给全球经济
格局带来长期⽽深远的影响。
⼀是经济全球化深⼊发展的趋势未发⽣根本性改变,但为了应对贫富差距扩⼤、受益不均等抱怨,⼀些发达国家从提
倡“⾃由贸易”转向所谓的“公平贸易”、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导致国际环境中不确定因素提升,贸易摩擦
与投资争端将⼤幅增加。
⼆是现有全球治理的有效性⾯临挑战。“国际承诺恶化”和⼤国对抗等风险加⼤,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停滞、国际宏观
政策协调难度加⼤,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议题的努⼒⾯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三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不适应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如代表性和公平性不⾜,不适应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和话语权提
升的要求,不适应其⼴泛参与议题设置的诉求;规则碎⽚化,不能适应全球价值链深⼊发展的要求;包容性不够,不适
应贫富分化加剧、发展⽔平与诉求的差异。
四是绿⾊发展理念正在转化为⾏动、为各国经济带来新动⼒的同时,绿⾊壁垒和环境约束逐步增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
的国际制度构建和各国合作⾏动,推动形成新的全球治理机制。
五是多种治理平台与路径选择共存,⾯临在强治理的有效性与灵活治理的包容性中的取舍,⽹络时代“⾮缔约⽅参与
者”作⽤⽇增并对各国治理能⼒提出新的要求。
(三)新兴⼤国与守成⼤国的博弈将进⼀步加剧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崛起,既是影响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增⼤,将在2030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创新实⼒在快速提升,产业
不断转型升级并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上游攀升,与发达国家的正⾯竞争加剧。⼀个⼈⼝规模与现有发达经济体⼈⼝总和
相当的新兴⼤国进⼊⾼收⼊社会,必将促进全球经济格局加速变⾰。
以美国为代表的守成⼤国与新兴⼤国之间既有合作⼜有竞争,相互之间的博弈将加剧,使得形势更趋复杂多变。⼀⽅
⾯,守成⼤国希望分享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机遇,期待中国等新兴⼤国在解决全球性议题、应对全球危机、促进世界经济
复苏中分担更多国际责任。另⼀⽅⾯,守成⼤国为保持领导地位,会采取打压、遏制等措施,加剧与新兴⼤国的博弈。
2017年美国的国家安全报告正式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中美关系将发⽣深刻变化。竞争与合作是⼤国博弈的常
态,合作并不意味着没有⽭盾,美国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在贸易、投资、⾦融、科技、安全等多个领域加快采取措施以全
⽅位围堵遏制中国发展和快速追赶;竞争也并不意味着全⾯开战,两国都需要避免战略误判。⼤国之间持续的互动,导
致未来前景具有巨⼤不确定性。可以确定的是,⼤国博弈将令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变得异常复杂,⽽且将对全球经济格
局与竞合关系产⽣极为深刻的影响。
⼆、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趋势
未来,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下,国际经济格局将产⽣重⼤变化。总体上,未来15年国际经济格局将呈现⼗⼤变化趋
势。
(⼀)全球经济将处于低速增长期
未来15年,部分发展中国家将延续城市化进程,新⼀轮技术⾰命、城市化仍将是部分发展中国家未来增长的潜⼒所在,
到2035年全球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1.7%,这将是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个重要动⼒。但全球经济增长⾯临⼈⼝增速放
缓、⽼龄化加速和环境保护⽇益严格等诸多约束。这些有利因素将可能带领全球经济进⼊下⼀个长周期的繁荣阶段,但
这主要体现在⽣产率增速的恢复,全球经济整体增速未必能恢复⾄历史平均⽔平。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增长仍⾯临诸
多挑战:
(1)⼈⼝增速的放缓和⽼龄化程度的加剧,将成为拖累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联合国
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7年世界⼈⼝展望预测,全球⼈⼝将由2015年的73.5亿增长⾄2035年的88.9亿和2050年的97.7
亿,全球⽼龄⼈⼝(65岁以上)的⽐重将由2015年的8.3%上升到2035年的13.0%、2050年的15.8%。
(2)能源资源利⽤新技术的涌现在带来新旧技术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同时,也会改变全球能源供给和产业分⼯的格
局,⽓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将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约束。
(3)尽管长期看全球化仍将继续深⼊发展,但近期内全球化⾯临诸多挑战。当然,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以及在全球舞台
中⾓⾊转变,也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综合考虑技术、城镇化、⼈⼝、环境等重⼤基础因素变化,课题组模型模拟结果显⽰,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呈现趋势性
下降,在未来较长⼀段时间可能会保持较低的增速。2020~2035年,全球经济增长平均速度为2.6%。发达经济体的增
长速度将可能进⼀步放缓,整体增长速度⼤约在1.7%左右,要低于过去50多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
有所下降,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4.9%左右。
(⼆)全球经济格局多极化将更加明显
未来15年全球经济格局多极化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
新兴经济体崛起,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地位更加重要。部分亚洲和⾮洲国家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领跑者,其
中,印度、尼⽇利亚、埃及和菲律宾有望保持5%以上的经济增速。到2035年,发展中国家GDP规模将超过发达经济
体,在全球经济和投资中的⽐重接近60%。部分亚洲和⾮洲国家将是全球经济的领跑者。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将从欧美
转移到亚洲,并外溢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美国、⽇本和欧盟仍将是全球主要的经济强国,新兴经济国家实⼒将持
续崛起。
中国将成为第⼀经济⼤国,美国将保持全球超级⼤国地位。短期内,美国消费需求有望进⼀步释放,成为⽀撑经济增长
的关键因素。美国⼈⼝将保持低速增长,2035年⽼年⼈⼝将⾸次超过未成年⼈⼝,到2050年⼈⼝总量将接近4亿。根据
美联储预测,美国长期的GDP增长率约为2%,2035年美国将成为全球第⼆⼤经济体。课题组预测,以GDP衡量,中国
将于203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经济体,美国将成为全球第⼆⼤经济体。以综合国⼒论,美国将继续保持全球超级
⼤国地位。
未来15年,欧洲、⽇本仍然是全球重要经济体,但地位将有所下降。根据课题组测算,到2035年,世界上最⼤的7个经
济体可能只剩下⼀个欧洲国家(德国),欧洲作为⼀个整体,仍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经济未来增速将长期
保持低位,2035年⽇本经济排名预计在第五位左右。
(三)新技术⾰命推动的⽣产⽅式变⾰将重塑全球产业分⼯格局
在以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轮技术⾰命引发的产业⾰命中,⽣产⽅式和产业组织将呈现出⽣产⽅式智能化、
产业组织平台化、技术创新开放化的特征,对全球分⼯也将带来全⾯⽽深刻的影响。预计未来15年,中美数字经济发展
有望领先,新兴经济体创新实⼒快速上升,⽣产分⼯进⼀步深化,数字附加值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占⽐重⽇益提升,数字
等⽆形资产的贸易和投资占⽐上升。
预计未来15年,信息技术与新兴数字经济发展将为后发经济体赶超提供机遇。数字经济兴起将加快知识向发展中国家扩
散,有助于本地化⽣产,助推发展中国家的⼯业化进程。如果应⽤得当,将会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信息技术
正在改变产业特性,⼀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不仅会改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全球
的布局,还会加速推动后发经济体转型发展。信息技术与后发经济体资源等优势相结合,可以强化后发经济体优势。
技术变⾰可能带来⼀些新的有全局性影响的⼩概率事件,主要包括:社会变⾰严重滞后于技术变⾰导致的社会动荡、⼯
业信息安全重⼤事故导致的连锁反应。对此必须⾼度重视,加以防范。
(四)国际贸易将呈现数字化、服务化、区块化发展
未来,经济全球化深⼊发展,国际分⼯不断深化,仍将是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未来全球贸易发展,将呈现
新的趋势和特点。
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的形式发⽣改变。数字产品贸易、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占⽐将明显提⾼。贸易⽅式发⽣改变。
在信息技术推动下,跨境电⼦商务将快速发展,新的国际贸易⽅式将催⽣新的监管模式。全球贸易格局将发⽣改变。国
际分⼯价值链区域化特征进⼀步增强;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地位上升。全球贸易失衡状况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
值,⽽后逐步改善。国际贸易规则更加强调⾼标准、⾼⽔平的便利化与⾃由化。规则制定的重点在竞争中⽴、监管⼀致
性、环境标准、劳⼯标准等边境后措施和21世纪新议题上。全球贸易体系发⽣变化。区域经济合作协议和双边⾃由化协
议⽇益重要,多边贸易体系⾯临更⼤挑战。
(五)跨境投资规则制定出现新趋势,全球跨境投资将在波动中上升
制定跨境投资规则将是未来20年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内容。跨境投资规则不断完善。⾃由化、便利化⽔平将继
续提升。虽然个别国家调整外资政策,短期内出台⼀些限制性措施,但开放、促进和吸引外资仍将是未来主要政策基
调。以往的双边投资协定注重投资保护,未来将更多纳⼊投资⾃由化、便利化内容;投资规则体系复杂化。双边、区域
协定的发展,将加剧国际投资协定体系的复杂性,多边投资体系逐步形成;跨境投资合规性要求更⾼。可持续发展原
则、企业社会责任新内容等将不断纳⼊投资规则,企业⾯临更⾼的合规性要求;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可能被纳
⼊投资协定,投资保护程度加强;国家安全审查在东道国政府规制跨境投资中的重要性上升。
全球跨境投资⾦额将在波动中上升。跨境投资中,服务业占⽐上升,制造业占⽐下降;有形资产投资占⽐减少,⽆形资
产投资占⽐上升。
跨国公司将继续是全球跨境投资和价值链布局的主要⼒量。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数量将持续上升。发展中经济体在跨
境投资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六)全球⼈⼝⽼龄化加速,发展中国家中等收⼊群体将超越发达国家
全球⼈⼝发展正在经历深刻的调整。⼈⼝增长总体趋缓,全球的⽣育⽔平普遍下降,发展中国家的降幅更为明显,部分
国家长期处于低⽣育率⽔平;主要经济体⼈⼝呈现上升趋势,部分经济体未来⾯临着⼈⼝数量减少。健康状况明显改
善,⼈⼝预期寿命提⾼。从⼈⼝分布看,未来20年全球⼈⼝增长主要来⾃于发展中国家;⽣育率仍将⾯临下滑的趋势,
死亡率受到年龄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上升;⼈⼝⽼龄化加快,发达国家进⼊深度⽼龄化阶段,发展中国家
总体也在呈现⽼龄化趋势。全球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持续上升,但增长速度近年来下降明显,且低收⼊国家的进步速度
相对较慢。
预计到2035年,全球⼈均国民收⼊将达到16000~18000美元区间,在2016年10300美元的⽔平上增长60%~80%。发达
国家技术优势的弱化和⼈⼝⽼龄化将持续,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仍将保持技术进步加快和劳动⼒资源丰富的⽐较优
势,⾼收⼊国家与中低收⼊国家收⼊差距缩⼩的趋势还会延续。随着⼈均收⼊⽔平的提⾼,中等收⼊群体将会有所扩
⼤。到2020年,全世界的中等收⼊群体将超过32亿⼈,2030年将会⼤幅攀升到48亿⼈左右。分地区看,当前中产阶层
的⼀半都集中在欧美发达经济体,⽽到2030年2/3会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预计会超过32亿⼈。拉丁美洲、中东和北
⾮以及撒哈拉以南⾮洲地区中等收⼊群体的规模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欧洲和北美由于长期处于低⼈⼝⾃然增长率状
态,占全球中等收⼊群体的⽐重将明显下降。全球反贫困⼯作也依然⾯临着⼀些关键挑战,如战争和冲突仍旧是⼈类发
展的最⼤威胁、贫困⼈⼝容易受⽣态环境恶化的影响、制定反贫困政策所需的关键数据仍有较⼤缺⼝。
(七)绿⾊发展将成为各国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取向
近年来,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碳⽣产率、能源⽣产率、原材料⽣产率等均有所提升,同时社会对实现绿⾊发展、应对⽓
候变化也有⽐较⼴泛的民意基础。但⼴⼤发展中国家仍然⾯临如何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实现协调平衡的严峻挑
战,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国民健康是发展中国家的优先政策取向,但改变能源结构、控制温室⽓体排放对包括中
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压⼒。
展望2035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标和推动世界发展,控制污染、实现低碳转型的绿⾊发展正在成为各国的主流。绿⾊
发展对国际经济格局产⽣重要的影响。绿⾊是⼀种道义,将影响全球发展观、价值观和⽂化观;绿⾊是⼀种规则,将影
响各国经济活动和跨国间投资和贸易;绿⾊是⼀种约束,对环境标准、能源结构的要求,超过⼤多数发展中国家现阶段
的经济承受能⼒,需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努⼒,寻找低成本发展的新路径;绿⾊是⼀种激励,将对技术创新、
产业发展、污染减排形成倒逼机制,促进绿⾊创新和绿⾊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球能源结构与格局将深刻变化
能源供需结构正在出现深刻变化。
⼀是清洁化。⾮常规油⽓开采技术的重⼤突破⼤幅提升了油⽓资源的供应能⼒,预计2040年前全球天然⽓增长45%。
⼆是低碳化。可再⽣能源成本出现⼤幅下降,将在2020年前后与常规化⽯能源平价上⽹。
三是电⼒化。电⼒在未来全球能源系统中的作⽤更加突出。新增能源消费的2/3将⽤于发电,但燃煤发电快速增长的势
头将接近尾声。电池技术效率快速提升,在乘⽤车领域,电动汽车预计在2025年前后在成本上和传统化⽯能源汽车竞
争。
争。
四是数字化。数字技术在能源供给与需求中的⼴泛应⽤,将提⾼能源供给能⼒、降低成本,也将提⾼能效、节约成本。
分布式能源将成为新的能源供给⽅式。
全球能源供求格局将发⽣深刻变化。从全球能源需求格局看,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预期增长30%左右,发展中国家特
别是“⼀带⼀路”区域将成为全球未来能源需求增长的中⼼,亚洲成为全球⽯油天然⽓的主要进⼝地。从全球能源供给格
局看,除了欧佩克、俄罗斯等传统的能源出⼝⼤国,美国将成为全球能源新的供给国。美国的页岩油⽓⾰命,使得⽯油
天然⽓对外依存度快速下降,到2020年美国将成为能源净出⼝国,2030年美国天然⽓年出⼝量有望从2020年的700亿
⽴⽅⽶达到1400亿⽴⽅⽶,成为全球天然⽓出⼝⼤国。美国能源独⽴将对国际政治、外交和⾦融格局产⽣重⼤影响。
(九)全球粮⾷安全总体状况将有所改善
全球农业资源潜⼒巨⼤,有利于保证全球粮⾷安全。根据联合国粮⾷和农业组织与国际应⽤系统分析研究所联合构建的
GAZE(GlobalAgro-ecologicalZones)计算(Merlet,2013),全球⼟地资源中尚存⾮常显著的潜在耕地规模。全球
实际可利⽤开发的农业耕地达到35亿公顷,有14.67亿公顷的潜在耕地尚未得到有效利⽤。如果考虑到⽣产技术进步与
作物适应性的不断改良,全球还有26亿公顷潜在农业耕地未得到有效开发利⽤。
在⼈⼝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驱动下,未来全球粮⾷消费仍将持续增长。到2035年,全球⾕物产量预计将达到28亿吨左
右,⾕物消费量将达到27.7亿吨,⼤⾖产需量基本保持平衡(4.2亿吨)。与此同时,全球⾷物消费升级。到2035年,
预计全球将有超过30亿⼈进⼊⾷物消费“吃得更健康”第三阶段,近32亿⼈进⼊⾷物消费“吃得好”第⼆阶段,25亿⼈进⼊
⾷物消费“吃得饱”第⼀阶段。
粮⾷供需格局有所调整。⾮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洲)与亚洲(中亚地区)将成为全球粮⾷产量增长的新亮点。到
2035年前全球粮⾷消费⼤国,仍将是那些⼈⼝⼤国和经济⼤国,⽽粮⾷消费增长将主要来⾃那些⼈⼝和经济增长都较快
的国家,如印度、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尼⽇利亚、巴西、巴基斯坦、墨西哥、菲律宾、孟加拉国等。
粮⾷国际贸易持续增长。由于粮⾷增产与消费增长的不平衡性,推动全球农产品贸易也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35年全球
⾕物贸易量将达到4.5亿吨,占全球粮⾷产量的16%。贸易流向也会出现变化,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世界粮⾷贸易净进⼝
的增长点。
总的来看,2035年全球粮⾷安全总体状况会有所改善,但部分地区粮⾷安全形势仍然严峻,区域间不平衡问题更加突
出,撒哈拉以南的⾮洲地区及南亚地区粮⾷安全形势仍然严峻。
(⼗)国际⾦融中⼼将多元化
国际货币多元化。到2035年,美国仍是对全球综合影响⼒最⼤的国家,美元仍将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地位。随着经
济全球化的深化,越来越多的经济体进⼊到国际货币体系当中,国际货币体系的覆盖范围也⼤⼤拓展,国际货币有逐渐
多元化的趋势。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应⽤范围将变得更加⼴泛,也更受国际社会⽀持。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融安全机制从
不同渠道得到强化。
国际⾦融中⼼多元化。以上海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融中⼼城市在全球⾦融体系中排名缓慢上升,并与排名相近的
发达国家城市直接竞争。但伦敦和纽约仍将是国际主要⾦融中⼼城市。⾦融中⼼按区域划分的趋势逐渐增强。
三、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
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将为中国带来机遇和挑战。总体来看,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仍将延续,但内涵与条件发⽣变
化。新⼀轮技术⾰命将给中国赶超带来重⼤机遇,世界多极化发展和经济治理架构改⾰将拓展中国发展的空间、提升国
际影响⼒。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速低迷、国际竞争加剧、针对新兴⼤国的疑虑与打压等,将给中国带来诸多严峻挑
战。总体⽽⾔,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于挑战。
(⼀)机遇
1.新⼀轮技术⾰命与产业变⾰,将为中国赶超提供历史性机遇
新技术⾰命,将给中国带来利⽤新技术“变轨”实现跨越的新机遇;产业分⼯格局重塑,中国有可能利⽤全球价值链“重
构”机会,实现产业结构的跃升。⼀是在新⼀轮技术⾰命中,中国凭借快速的技术学习和能⼒积累,充分利⽤多层次国
内⼤市场、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及市场环境,逐步成长为引领全球数字化发展、改变数字化格局的重要⼒量。⼆是通过
内⼤市场、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及市场环境,逐步成长为引领全球数字化发展、改变数字化格局的重要⼒量。⼆是通过
将新兴技术运⽤到传统产业领域,推动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不断提升中国在传统产业国际分⼯中的地位。三是新
技术⾰命将推动形成新的⽣产⽅式、国际分⼯⽅式和新的贸易⽅式,信息化可改变国家⽐较优势,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全
球分⼯中的地位。
2.经济全球化深⼊发展,将为中国贸易投资发展带来更⼤发展空间
尽管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以美国为⾸的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的技术防范⼒度增⼤,但是,经济全球化⽅向不会逆转,贸易
投资⾃由化与便利化的平台与⽅式发⽣改变,区域合作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等⼴泛应⽤带来新的贸易⽅式和
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将加速要素的跨国流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巨⼤市场,将吸引世界各国不断扩⼤和深化与我经
贸合作。只要我们坚持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构建全⾯开放新格局,仍然可以利⽤全球资源与市场为推进⾼质量
发展提供战略⽀撑。
3.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将为中国提升在国际分⼯中地位提供机遇
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将从欧美转移到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实⼒进⼀步提升。根据WTO研究测算的不同
情景下预测结果,全球2/3以上的中产阶层将集中在亚洲地区。印度、中东、北⾮、撒哈拉以南的⾮洲地区在全球进⼝
占⽐将明显上升,为我国实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提供发展空间。
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和进⼀步融⼊世界经济,将为提升中国在国际分⼯中的地位提供重要机遇。新兴经济体在过去10年
中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根据课题组测算,预计到2035年,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
中的⽐重将达到60%,在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中的⽐重也将相应⼤幅上升。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深⼊开展经贸合作,可充
分发挥双⽅互补的优势,有助于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形成以我主导的区域乃⾄全球⽣产⽹络,将有助于中国在全
球分⼯中地位的提升。
4.全球绿⾊发展和能源转型,将为中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全球绿⾊发展和能源转型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问题。由于可再⽣能源、电动汽车和数字技术等
能源开发利⽤技术获得重⼤突破,资源不再是制约能源⾏业发展决定性的因素,这为中国乃⾄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打破
了能源瓶颈的约束。另外,全球的绿⾊发展和能源转型也为⾃⾝的发展和转型提供资⾦、技术、⼈才等⽀持。到2035年
中国更加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绿⾊增长,⽣态环境质量将得到改善,资源利⽤⽅式将得到优化,能源供应更为清洁和安
全。
中国有可能在全球绿⾊发展和能源转型中扮演领导者⾓⾊。中国市场巨⼤,且在可再⽣能源技术、电⽹技术和电动汽车
技术、数字经济技术的研究开发特别是商业化应⽤上⾛在世界前列,有可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成为全球领导者,从⽽为
中国在全球绿⾊发展治理中赢得主动地位和话语权。
5.全球经济治理加速变⾰,为中国提升制度性话语权提供机遇
全球经济治理正处于加速变⾰期,随着全球性议题和挑战的增多,各国对中国发挥更⼤作⽤的期盼增强;新兴经济体和
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推动加快全球治理体系改⾰。美国从多边转向单边主义的做法,将对美国的全球领导⼒和国际公信
⼒产⽣长期损害。国际社会对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寄予厚望,在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与完善全球经贸规则上,中国的政策
选择为各⽅瞩⽬。这为中国发挥负责任⼤国作⽤、深⼊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新的空间,有助于中国切实提升国际影响⼒和
制度性话语权。
(⼆)新格局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1.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显著增强
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世界经济发展仍将处于动能转换期。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仍在进⾏,深层次结构性⽭盾未能根本解
决,⼈⼝⽼龄化加快,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减弱,新技术不断涌现但短期内⽆法对经济增长提供⾜够⽀撑。
未来全球经济风险不容忽视。未来5~10年风险将进⼀步加剧,⼤国对抗风险、摩擦持续升级导致贸易战、⾦融风险导致
政策失效、不平等固化、不兑现国际承诺、⽹络安全与冲突升级等。此外,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外溢效应冲击全球
⾦融市场,新兴经济体汇率⼤幅波动,需警惕再次爆发较⼤规模全球性⾦融危机的风险。
2.全⽅位国际竞争显著增强
未来,经济全球化深⼊发展进程仍将继续,商品、资⾦、⼈才、技术流动将更加⾃由,全球对资源、资⾦、⼈才等⽣产
要素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产业⾰命,中国⾯临各国对前沿科技,特别是在数字
化、⽹络化、智能化技术发展和⾼新技术领域的激烈竞争。随着全球分⼯⽇益深化、细化,各国对利益分配更加关注,
未来围绕全球经贸规则制定权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
中国将⾯临双重竞争的挤压。⼀⽅⾯,需要警惕国内产业过快对外转移产⽣的负⾯影响。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开
放发展战略,随着⽐较优势转换,中国将会⾯临来⾃发展中国家⽇益增强的竞争与挑战。另⼀⽅⾯,中国与发达国家的
竞合关系发⽣变化,贸易投资摩擦将会长期存在并逐步增强。随着中国不断提升在全球⽣产价值链中的地位,与发达国
家互补关系逐渐转向竞争;发达国家为防范中国快速的技术追赶将出台更多贸易投资领域的针对性限制措施。
3.中国经济实⼒快速提升引发外部担忧与遏制
历史经验揭⽰,⼤国崛起必定不会⼀帆风顺。随着中国经济实⼒、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
速度和⽅式的担忧与质疑与⽇俱增。处理好与守成⼤国的关系,关乎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局。
美国视中国为对其核⼼价值观和全球经济主导地位最具挑战性的国家,明确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强调经济安
全就是国家安全,中美关系将发⽣深刻变化,竞争与合作成为常态,美国既想分享中国发展机遇,⼜会极⼒围堵遏制中
国,两国摩擦和碰撞不可避免。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全球风险报告》指出,93%的受访者认为⼤国间的政治或经济对抗
将更加激烈。欧⽇等其他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升级与快速追赶也存在疑虑和担忧。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实⼒快速提升也是期待、质疑、防范等各种情绪相互交织,既要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希
望寻找其他⼤国平衡中国影响⼒的快速提升。⼤国博弈与多⽅⾓⼒,使得中国的外部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处理好与其他
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仍然是中国⾯临且必须处理好的重⼤挑战。
4.全球经贸规则重塑提出改⾰开放新要求
未来,各国意欲通过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维护⾃⾝利益的趋势将进⼀步增强。发达国家在全球经贸规则制定中仍具有较强
的主导权,更加重视对中国的针对性、⾼标准的贸易投资⾃由化新趋势、将市场开放的重点转向服务业市场准⼊与投资
⾃由化、着⼒“监管⼀致性”的边境后议题和21世纪议题,将给中国的市场开放与体制改⾰带来前所未有的压⼒。此外,
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催⽣的贸易模式,对我国监管模式创新和规则制定能⼒,提出了更⾼、更为迫切的要求。
未来,受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影响,经济议题政治化,多边谈判受阻,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和投资限制的举措与
制度性安排等呈现明显增多、增强势头,都将会给中国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外部环境带来新挑战。
需要强调的是,必须⽤辩证的眼光看待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机遇与挑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要取决于我国的⼯作。
⼯作做好了,挑战可以转化成机遇;⼯作没做好,机遇也会转为挑战。因此,必须准确判断形势,调整战略,发挥优
势,弥补短板,才能在新的国际经济格局下实现趋利避害。
四、中国的战略应对
⾯对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要充分利⽤⼤国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主动营造外部环境。同时,要
适应中国⽐较优势转换,充分发挥本⼟市场优势、⼈⼒资本优势、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优势,加快体制机制的改⾰创
新,⼤⼒吸引全球⽣产与创新资源、⾼端制造与现代服务产业,增强创新能⼒,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进⼀步提
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国际影响⼒,确保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牢牢把握住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命和绿⾊发展带来的机遇
中国在新技术领域具备良好的创新发展基础,加上政府重视和社会积极投⼊,未来15年,数字技术、能源技术和绿⾊技
术⾰命为中国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要发挥好市场规模巨⼤、⼈⼒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完备等优势,弥补
制度短板,克服⾯临的挑战,⿎励产业创新,⼒争⾛⼀条从应⽤创新到原始创新演进的新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甚⾄
赶超。
⼀是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加强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云、⽹、端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数字基础
设施普及⽔平。加快推进⼯业互联⽹平台建设和推⼴。加强⽹络安全、数字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数字主权等领域的全
球合作。⼤⼒推进可再⽣能源、电动汽车和能源数字化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政府管理体制改⾰,并为世界能源变
⾰提供可靠产品、解决⽅案和治理⽅案,引领全球能源变⾰。加快环境保护和循环发展重⼤共性或瓶颈式技术装备研
发,构建市场导向的绿⾊技术创新体系。
⼆是不断提⾼科技创新能⼒。推进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科技创新模式从需求驱动转向需求和供给交互驱动,提升原
⼆是不断提⾼科技创新能⼒。推进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科技创新模式从需求驱动转向需求和供给交互驱动,提升原
始创新能⼒,在部分领域实现前瞻性、原创性、引领性重⼤科技突破,逐步从科学技术的“跟随者”、“追赶者”、“并跑
者”向“创新者”、“领跑者”转变。围绕新兴技术领域,实施国家重⼤科技项⽬,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
⼯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应⽤基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打造良好的产业创新发展环境。发挥我国市场巨⼤的优势,坚持从应⽤创新向原始创新演进的创新道路,破除传统
制度障碍,积极构建与新技术⾰命相适应的产业发展制度,建⽴适应创新发展的良好市场监管制度,⽀持创新创业,促
进科技成果应⽤,加快新⼀轮技术⾰命在中国“落地⽣根、开花结果”。
四是推动⼈⼒资源和教育市场的适应性改⾰。根据新⼀轮技术⾰命的⼈⼒资源需求,加快科技体制和教育改⾰,培育创
新型⼈才,激励⼈才创新。针对⼈⼝年龄结构和数字化需求,设计过渡计划,构建终⽣学习体系,加强职业培训,适应
新技术⾰命引发⼯种变动新需求。
五是要积极构建⾼⽔平的开放创新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为了迎接新技术⾰命下的⾼⽔平国际竞争、融⼊
全球化科技创新,亟须建⽴良好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环境和与国际接轨的创新环境,吸引和集聚⼈才、技术和资本等国
际⾼端创新要素。⾯向未来新技术⾰命和⾼质量发展对创新提出的更⾼要求,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建设营造良好的环
境,包括建⽴和完善与吸引⼀流海外创新⼈才相配套的税收、医疗等制度。加强企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能⼒,培育世界
级的创新型企业。
(⼆)着眼提升产业国际竞争⼒,着⼒推进关键领域市场化改⾰
着⼒推进产业国际竞争⼒升级。充分利⽤新技术⾰命的成果,加快推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正确处理“转
型”与“转移”的关系,构造以我为主的国际分⼯体系;在资本、技术密集领域实施开放发展新战略,以扩⼤开放和深化改
⾰为动⼒,加速提升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业的国际竞争⼒。
积极推进关键⽣产要素的市场化改⾰。深⼊开展电⼒管理体制、油⽓管理体制、户籍管理制度、财税管理体制、⾦融管
理体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挖掘要素成本下降的空间,培育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加快重点领域的市场化改⾰。
⼀是在基础设施领域引⼊市场竞争,加强对⾃然垄断性质基础设施的规制。
⼆是通过培育绿⾊信贷、绿⾊保险、绿⾊债券、绿⾊股票、公募私募基⾦等多种绿⾊⾦融产品,形成成熟稳定的绿⾊⾦
融市场,将环保成本内在化,并嵌⼊社会⽣产全过程。三是加快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建⽴良好的数据流通制度,使数字
化进程中的企业竞争更加公平。
(三)加快推进⾼⽔平对外开放
⼀是进⼀步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平。进⼀步扩⼤服务业和⾼端制造业开放,完善外商投资环境。不断提⾼贸易投资便
利化⽔平,主动降低关税。对标国际⾼标准经贸规则,进⼀步提升⾃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平,充分发挥⾃贸试验区的压
⼒测试和先⾏先试作⽤,并加快创新经验的复制推⼴,不断增强⾃贸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作⽤。
⼆是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外商直接投资实施准⼊前国民待遇加负⾯清单的管理体制,建⽴健全事中事后监管
体制建设;完善安全审查制度和风险防范体系;增强地⽅更⼤的⾃主权和创新空间,充分发挥地⽅在体制机制改⾰创新
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加强法律法规与能⼒建设,为扩⼤开放提供⽀撑与保障。完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国内协调机制;加强对外谈
判的组织协调机制,通过提升授权与沟通协调的层级,提⾼⼯作效率;完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改⾰与重⼤涉外谈判的第
三⽅评估机制;⼤⼒加强应对贸易摩擦能⼒建设,应对经贸摩擦长期化、常态化趋势。
(四)积极稳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需保持战略定⼒,⼒争为国内发展赢得更长战略机遇期和有利的外部环境。可选择国际合作需求迫
切、与中国实⼒能⼒和现实需求相匹配的领域等为重点,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完善,提升我国制度性话语权。
对符合经济全球化深⼊发展需要的现存体系和规则,要维护其权威,通过改⾰完善以善加利⽤。如:多边体制对维护国
际经贸秩序良性发展不可或缺,需坚定维护基于规则的、开放公平、透明可预测、包容⾮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主导地
位,维护构建开放性世界经济和⾃由贸易,提⾼其有效性和灵活性。
位,维护构建开放性世界经济和⾃由贸易,提⾼其有效性和灵活性。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新机制的建设。参与TISA/GPA等诸边谈判,不断完善⾦砖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发展中国家关注的发
展议题和2030年后发展议程的落实,在新经济、新模式、绿⾊发展等领域积极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需注意,不另起炉
灶,不挑战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与经贸规则,不搞势⼒范围。
(五)处理好与守成⼤国的关系
从维护战略机遇期的⾼度处理好与守成⼤国的关系,以合作共赢为⽬标,保持战略定⼒,审时度势、沉着应战,着⼒练
好内功,趋利避害、把握机遇。
⼀⽅⾯,深化利益融合,以创新的视⾓和⽅式挖掘合作共赢潜⼒。处理好与美国等⼤国关系,要以静制动、避其锋芒,
通过多层次沟通对话,寻求利益契合点。另⼀⽅⾯,趋利避害,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短期内,树⽴底线思维,做好预
案、精准反击。对美国在双边经贸关系中挑起的争端,在总体克制、不激化⽭盾的原则下,有理有⼒有节地妥善应对,
针对其极端和反常规举措,准备好应对预案和反制措施,“以⽃争形成威慑、以⽃争求合作”。长期来讲,虽然我⽆意挑
战美国全球主导地位,但美国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中美结构性⽭盾不可超越。为此,我们在全球治理上需谋定⽽后
动、发挥集体推动⼒,切忌因急于“填补空间”、突显中国作⽤⽽过早引发全⾯对抗与冲突。
(六)以“⼀带⼀路”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九⼤提出“推动构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实现持久和平与繁荣稳定,是⼈类社会努
⼒的⽅向。在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加快变⾰的关键历史时刻,加快推进“⼀带⼀路”建设,将为构建“⼈类命
运共同体”提供重要平台。
以“⼀带⼀路”建设,促进新型区域合作,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发展;以“⼀带⼀路”引领中国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全⽅位开
放新格局;以“⼀带⼀路”建设为纽带,团结⼀切可以团结的⼒量,扩⼤朋友圈,维护更为稳定、紧密、互利的双边和区
域经贸关系,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
导读
您可以选择弹出内容感兴趣的选项回复(1~8),或者致电,即可参与我们的活动!
本文发布于:2023-01-24 00:22: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36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