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卫星通信
【摘要】卫星通信是以卫星作为中继的一种通信方式,它代表了未来通信的
发展方向,笔者在参考大量卫星通信方面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在本文中对卫星通
信的概述、特点、发展、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关键词】卫星通信通信卫星发展应用
卫星通信是以卫星作为中继的一种通信方式,是在地面微波中继通信和空间
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不受地面条件的
约束、建站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灵活机动、能多址连接且通信容量较大等优点,
在全球许多领域应用效果很好。
一、卫星通信的概述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在两个或多个地
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它是微波通信和航天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无
线通信技术,所使用的无线电波频率为微波频段(300MHz~300GHz,即波段1m~
1mm)。这种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在地球站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则称为卫星通
信系统,而把用于实现通信目的的人造卫星称为通信卫星,其作用相当于离地面
很高的中继站。因此,可以认为卫星通信是地面微波中继通信的继承和发展,是
微波接力通向太空的延伸。
二、卫星通信的特点
卫星通信在无线电通信的历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成为现代化的通信手段
之一。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卫星通信有其独到之处。
1、通信距离远,建站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一个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各地球站
之间,是靠卫星联接的。只要这些地球站与卫星间的信号传输满足技术要求,通
信质量便有了保证,地球站的建设经费不因通信站之间的距离远近、两通信站之
间地面上的自然条件恶劣程度而变化。
2、以广播方式工作,便于实现多址联接。通常微波接力、散射、地下电缆等,
都是“干线”或“点对点”通信。而卫星通信系统则类似于一个多发射台的广播
系统,每个有发射机的地球站,都是一座广播发射台,在卫星天线波束的覆盖范
围内,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收到所有的广播,而我们可以通过接收机选出所需
要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发射台的信号。既然地球站有发射机,也装有接收机,只要
架设起来,相互间都可以同时通信,这种能同时实现多方向、多地点通信的能力,
称为“多址联接”。
3、通信容量大,能传送的业务类型多。卫星通信覆盖面积大,且费用与通信
距离无关。利用卫星作为中继站,中继通信距离远,理论上一颗静止卫星的无线
波束可覆盖地球表面积的42.4%,三颗等间隔(120度)的静止卫星就可以建立
除地球两极之外的全球通信。卫星通信是目前远距离越洋通信的主要手段之一。
4、通信频带宽,传输容量大。卫星通信工作在微波频段,可利用频带宽(500MHz
以上)。加入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空分多址(SDMA)等接入方
式,可使卫星的通信容量达到上万条话路。
5、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卫星通信的电磁波传播主要在接近真空的外层空
间传输,而且通常只经过一次转发,噪声影响小,通信质量好,稳定性高。
卫星通信有其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包括:1、通信卫星使
用寿命短;2、存在日凌中断和星蚀现象;3、电波的传输时延较大且存在回波干
扰,天线受太阳噪声的影响;4、卫星通信系统技术复杂;5、静止卫星通信在地
球高纬度地区通信效果不好,并且两极地区为通信盲区;6、由于两地球站向电
磁波传播距离有72000Km,信号到达有延迟;7、10GHz以上频带受降雨雪的影响。
卫星通信有优点,也存在一些缺点。这种缺点与优点相比是次要的,而且有
的缺点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得到或正在解决。
三、卫星通信的发展
早在1945年10月,英国空军雷达军官阿瑟・克拉克在《无线电世界》杂志
上发表论文《地球外的中继站》,最先对利用静止卫星进行通信提出了科学的设
想,大约20年之后,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
卫星通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1)卫星通信试验阶段(1954~1964年)
无源卫星通信试验:从1954年到1964年,美国先后利用月球、无源气球卫
星等作为中继站,进行电话、电视传输试验。由于种种原因,接收信号质量不高,
实用价值不大。
有源卫星通信试验:主要有:①低轨道延迟式试验通信卫星:1958年12月,
美国用阿特拉斯火箭将“斯柯尔”卫星射入椭圆轨道。为使远离的甲乙两站通
信,卫星飞到甲站上空时先将甲站发出的信息录音,待卫星飞到乙站上空时,再
将录音信息转发。此外也试验了实时通信。②中、高轨道试验通信卫星:1962
年6月,美国航空宇航局用德尔它火箭把“电星”卫星送入1060~4500公里的
椭圆轨道;1963年又发射了另一颗。③同步轨道试验通信卫星:1963年7月和
1964年8月,美国宇航局先后发射“新康姆”卫星。第一颗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第二颗则送入周期为24小时的倾斜轨道,进行了通信试验;最后一颗射入圆形
的静止同步轨道,成为世界上第一颗试验性静止通信卫星。利用它成功地进行了
电话、电视和传真的传输试验,并于1964年秋向美国转播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
奥运会。
(2)卫星通信的实用与提高阶段(1965~)1965年4月,“国际卫星通信
组织”把第一代“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Ⅰ,简记为IS-Ⅰ,原名“晨鸟”)
射入静止同步轨道,正式担任国际通信业务。两周后,前苏联发射第一颗非同步
通信卫星“闪电”-1,对其北方、西伯利亚、中亚地区提供电视、广播、传真和
一些电话业务。这标志着卫星通信开始进入实用与提高、发展的新阶段。
总体发展趋势:卫星容量增大,地球站尺寸减小。
四、卫星通信的应用
到目前为止,人类发射的各类卫星已达数千颗,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用途、运
行轨道、外型与结构。据统计,目前在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已达150余颗,利
用卫星通信的国家和地区近200个,有两千多座卫星通信地球站及上百万个卫星
电视接收站,分布遍及全球。
随着通信业务的增加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各国研制了许多不同用途的通信卫
星。例如,适用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国内通信卫星;专门为军事服务的国防
通信卫星;提供船舰使用的海事通信卫星(如INMARSAT);提供卫星测轨和数据
传输的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为家庭提供直接电视广播服务的广播卫星;提供无
线电导航业务的通信卫星(如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为气象业务服务的通信
卫星等等。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23:08: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33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