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论法的精神 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1-23 23:01:30 阅读: 评论:0

初中英语教材的电子版-戚戚焉


2023年1月23日发(作者:lol统治战场)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1500字】

贵族是什么?想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番理解。在一些人眼中,贵族阶层

是一群社会的寄生虫,食利者:生活奢华无比,愚蠢无知,依靠家族的实力和吃祖

宗饭的人。但是,这种思想就有些片面。在历史的进程中每种阶层的出现都有其必

然性和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贵族阶层也同样如此。

历史上的贵族阶层同样也为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的功绩,在

读过《论法的精神》之后,我认为贵族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在生产力极其低下

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贵族起到了整合有限的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二、

在封建社会的不断的集权的过程中,贵族起到的抵制封建皇权和宗教势力的扩张;

三、在战乱时代,贵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护佑劳动者,保存社会生产力的作用。

就像建国初期我们无法同时实现共同富裕一样,只能通过一部分特殊地方

或阶层的优先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然后在已扩散的形式逐步提高。而当

时的贵族阶层就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他们占有大量的社会生产资料,有能力接受

系统的教育。

从而注定他们能够在历史的进程中担任一个具有巨大社会推动力的阶层。

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检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的重担就落在了贵族阶层的肩

上。而随着这个责任的重担不断增加,社会的资源也不断向贵族集团靠拢。至于在

后期贵族阶层不断地腐化、堕落。

成为社会单纯的寄生阶层,我认为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制度出现的一种

惯性,一种异变。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就曾经提到过制度的精神与制度一样。当

一个阶层,一种制度的中心的精神因素发生质变之后,那么他可能就只具其表,而

失去其内在的精华。就像老子、庄子、孔子等一批贵族(虽然是没落的),他们对我

国历史的进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有人可以否认吗?他们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贵族与皇权和宗教的斗争。每一个盛世的出

现都是三种势力达到相对平衡的时期。在一个权力平衡的状态之下,往往是政治比

较清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对较快,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的时期。在这种平衡的构建

之中,贵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在元代之前,贵族在历史上都是一个相

对比较活跃的阶层,皇权也并没有向后期那样,变成一匹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

拾。

但是,当蒙古帝国入主中原,中国的阶级构成发生巨大变动之后,再加上

战争的破坏,中国的贵族阶层普遍衰落,逐渐消失于历史之中。同时中国政治进入

了专制主义发展的高速时期。在明清之前,皇权并未发展到顶峰的时候,每个参政

的贵族团体都力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影响当政者的施政。

在为本团体争取利益的同时,统治者为了避免政治权利的丧失而时时保持

警惕;同时,当时的宗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贵族的参与也为社

会保存了大量的而有效社会劳动力。这三种政治势力的平衡为封建社会的发展发挥

了重大的的作用。

孟德斯鸠在其作品《论法的精神》中就提到了贵族的这种监督作用。欧洲

社会能够在封建社会时期一直保持相对比较民主的状态,贵族发挥了主要的限制君

主权利的作用。当欧洲的路德教派的创始人在发表《九十五条论纲》被教会通缉的

时候,对路德进行庇护的就是当地的大贵族。在这段时间内路德的创作活动和社会

活动为以后路德教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于贵族阶层在历史的进程中,占有大量的人口与社会资源,在一个王朝

的末期,为了争夺国家的统治权而不断进行的战争。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贵族对

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的更新和对人民的庇护作用。当一个封建王朝腐败到一定阶段

的时候,就会有大量的人们去寻找一个强有力的势力范围去寻求庇护。

但战争爆发的时候,贵族在向农民收取一定代价的情况下,同时还会给予

农民强有力的保护作用,士族大庄园有能力提供一整套封建社会生活需要的生产生

活环境。,所以当一个国家发展到末期的时候,总会有大量的农民脱离国家而成为

附庸而存在,而贵族为了自己的生存会努力培植自己自己的力量,客观上起到了保

护作用,为人民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23:01: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32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 大漠谣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