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年初一语文教案第9讲:说明文阅读训练10篇
(含答案)
【说明文阅读10篇】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何祚庥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
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
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
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
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
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
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
“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
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
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
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
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
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
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
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
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
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
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
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
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
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
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
2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
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
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
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
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
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
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
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
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
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
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
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
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
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3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列出两条。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
①中国西部是什么概念?中国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
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
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为5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7%;
人口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
②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
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
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这两处古人类都
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资格更老。
③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
多彩的文化资源。
④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秦皇汉武以后,东西
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
陇深寺的暮鼓晨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__________的
恢宏气度,展现出__________的艺术形式和__________的文
化内涵。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
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
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⑤西部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遵义、延安、红岩村
等革命圣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侍统。毛泽东的《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革命文艺发展的一面旗帜。延安
4
的“鲁迅艺术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
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这些宝贵的财,奠定了西部
文化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实基础。
⑤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这里生活
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在
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
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
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戏曲、
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它们特色鲜明、
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⑦西部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
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
势,加强对它们的抢救、保护、涵养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
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
11.第①段从______________、行政区域、______________、
人口数量等四个方面说明了“中国西部”的概念。
2.第②段中“华夏祖先的脚步”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元谋人、蓝田
人与北京猿人的年代作比较,是为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下列词语,将序号分别填入下面句子的横线处。
A.精美绝伦B.博大精深C.兼收并蓄
形成了自己__________的恢宏气度,展现出____________的
艺术形式和__________的文化内涵。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西部文化的主要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段中写道:“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
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
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
石’……”这段文字中的“贫困”意味着失去,“保留”意
味着得到。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着这种“得”与“失”
5
的辩证关系,“得”与“失”往往是相伴相随的。请写200
字左右议论性文字,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
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
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
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
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
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
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
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
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
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
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
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
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
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
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
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
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
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
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
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
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
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
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
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
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
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
6
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
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
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元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
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
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
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
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
永存。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
的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罪魁祸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休养生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从沙尘暴的形成来看,它与大风降雨的主要区别在于;
产生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尽量用原文语句)
4.第三自然段中的“过度开发”是指什么?这段文字采用
了大量的数字说明方法,请举一例简要说明运用数字说明的
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
大自然无情的惩罚。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
应的改善措施。
7
举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
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
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
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
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
“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
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
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
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
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
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
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
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
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
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
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
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
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阅读选文,具体说说“策”与“缩微图书”的主要区别。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四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选文中举法国谍报人员用信鸽传递情报的事例,意在说
明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策”到“缩微图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
期,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三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子“一
般”一词有何表意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
书的特点。(50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的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
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
力和想象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
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
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
9
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
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
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
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
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
满了皱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
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
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
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选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选文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
的什么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
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10
①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奇
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书以及缩微型的书,
等等。
②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
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
音。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唱针接
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
的声音。
③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
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把
图像和声音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放像机接到电视机
上,就可以把图像和声音还原。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
可以使画面随时停下来。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
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
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售。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
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
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
法显示。
④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
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
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
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
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
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⑤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
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
胶片只有15公斤。
⑥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
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选文中最能体现说明对象共同特征的一个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④⑤两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1
3.第④段画线句子在选文结构上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缩微图书”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书籍不断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短期气候预测:帮你“听风便知雨”
①短期气候预测,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吧?如果
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三
五天内的气温、温度、风力等“一切尽在掌握”,大大便利
了日常起居。但是,想不想在酷夏里知道这个冬天冷不冷?
想不想在寒冬中预知到明年夏天发不发洪水?——那就要
靠“短期气候预测”了。
②中国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旱涝、高温、冷害等气候灾
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约1000亿元,死亡人数年均6000
人以上。同时,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靠天吃饭”,气
象预测工作尤显重要。因此,刚刚过去的5年里,一个关于
气候预测的“九五”攻关项目,引来全国105个单位、400
多名科研人员为之奔忙,这个项目,就是“中国短期气候预
测系统研究”。
③“短期气候预测”,是相较“长期气候预测”而言,后者
做的是未来50年、100年的气候分析,难度极高。而“短期”,
也不像天气预报时段那么“短”,它的时间概念不是“日”,
而论“月”、“季”、“半年”、“一年”。它所要承担的
是,帮助国家决策部门了解掌握未来数月里或一年里的气候
变迁,减免不必要的人财物损失。
④例如,预测即将来临的冬天何时更冷,石油开采部门由此
决定油井需要何时封井,稍有迟缓,冰就会像刀子般把油管
割裂;天气冷到何种程度,便可预知某些海湾会不会结冰,
破冰船之类的交通运输工具要不要及早调度;而农业部门也
12
可根据预测的气候冷暖,提前选择明年播种的作物品种。甚
至于,明年的空调产量乃至于扇子、饮料产量,相关行业都
会随时看“短期气候预测”的“脸色”行事。农业、水利、
文通、工业等等,短期气候预割的作用无处不在,说它与老
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绝非夸张。
⑤短期气候预测,印度做了百余年,日本、俄罗斯做了七八
十年,与之相比,中回这方面的“资历”同样不算短。1958
年,我国首次发布“长期气候预报”,这就是“短期气候预
测”的前身,40多年来经验积累了不少,一直到90年代,
我国始终处于各地零散研究的状态,从未将之“业务化”,
换句话说,完整的预测系钝尚未建立。
⑥科研的每一点进展都不会是来自一两个人的一蹴而就。预
测系统包括全球各国的各种气候资料收集齐全,随之建立一
个包括预报大气、海洋与大气耦合模式、中国及邻近区域地
区细化、厄尔尼诺系统预报等繁杂的模式系统……这一切,
意味着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5年奋战,终使“中国短期
气候预测系统研究”大功告成。
⑦作为“九五”重中之重的科技项目,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
统曾在“1988抗洪年”准确预报了长江、松花江洪水以及
2000年的汛期。目前,该系统在国家气候中心用于年、月、
季节、年及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预测业务试报。
⑧与天气预报相比,短期气候预测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凭
啥判断下一个季是热是冷、是旱是涝?即便掌握征兆、周密
演算,也还可能要面对一些不可预知的变数。
⑨1988年大洪水之所以能准确预报,正缘于一些重要征兆被
我们及时抓住:1997年冬天,青藏高原大雪频频,与此同时,
“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光顾我国。科学家通过系统中众多模
式对其进行了繁杂的演算,从而判定,第二年有洪水。这套
系统主攻的是汛期预报,每年4月间都会向有关决策部门通
报当年夏天汛情预报结果。对于今夏还会不会干旱下去、雨
水多不多,目前仍意见不一。
13
⑩气象变幻莫测,短期气候预测绝非万能,在误差中不断修
正,气象科学才能进步。1.本文围绕着“短期气候预测”,
主要说明了哪些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开篇用了一个设问句。如果不用设问句,这话该怎
样说?作者运用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答:改写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根据第三段的内容,用一个“是”字句给短期气候预测
下一个定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五段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
5.给第十段中的“变幻莫测”写出两个同义成语和一个反
义成语。如能多写且正确,每多写一个可加1分,最多加2
分。
6.文中说:“对于今年夏天还会不会干旱下去,雨水多不
多,目前仍意见不一。”“短期气候预测绝非万能,在误差
中不断修正,气象科学才能不断进步。”透过这些话,你对
气象学研究的本身或说明文写作产生了怎样的认识?(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些黑头
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然而,我们是怎样对待这条母亲河的呢?
说句实话,我们对不起黄河。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多年前,
黄河并不姓“黄”,而是叫“河水”或者“大河”,河水也
是相当清澈的。随着她儿女的渐渐增多,她周围的森林面积
却一天比一天减少,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水土流失,终于使她
由绿变黄了。由于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有
些地方,比如河南省开封市,河面比房顶还高,成了流在人
们头顶上的“悬河”!。大概是母亲生我们的气吧,河水一
次又一次地跑出来教训我们,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
②那么,目前的情况又怎样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
题又产生了。黄河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
也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据专家们
统计,黄河污水排放量高达21.2亿吨,工业垃圾及生活垃
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年使用量分别为3.75万吨和
600万吨。以宁夏为例,黄河流经宁夏13个市县,全长397
公里。宁夏每年3亿吨工业和生活污水大约有80%排放进黄
河。据检验,黄河水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近年来显著增加。
由于污染严重,河水不进行处理就不符合饮用标准。然而现
在,宁夏南部山区许多农民就直接饮用黄河水。即使是那些
不直接饮用黄河水的人,也不是不受危害的。因为被污染的
黄河水影响到了地下水,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程度已相
当严重。饮用这样的地下水,怎能保证身体健康呢?
③黄河污染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
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如果我们不高度重视,不赶快控制
污染,情况将更加严重。那样的话,黄河母亲会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们想保护自己,保
护中华民族,就必须先想办法保护母亲,保护黄河。
1.根据第①段,请你概括说出造成黄河成为“悬河”的原
因。
15
答: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文中第②段加点词“旧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分别是
指什么问题?请概括写出。
答:旧的问题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新的问题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文中画横线部分主要运用
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据此,请你说说造成黄河污染的主要物质有
哪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参照①段中加曲线的句子,在③段中横线上补出一句话,
请写在下面,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语气顺畅。
答:那样的话,黄河母亲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点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16
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
生物的生殖细胞就是永生不死的。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
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没有生殖细
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
亡,也是永生的。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
子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
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
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海拉早已死亡多年,
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这里的奥秘何在呢?
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
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
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
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
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
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用于
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
也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是否也可无限期分裂而长生不
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学将哺乳动物的神经
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
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依
然生机蓬勃。
1.简要概括上文第一段的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介绍看,癌细胞为什么能够”永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第二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4.第二未尾一句为什么要用“也许”一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①不用染料,不用着色,你就能穿上色彩艳丽的衣服。这是
变魔术吗?不,21世纪,一个新兴的产业——彩色棉产业就
有这样的神奇本领。
②农村的孩子都知道,棉花的花朵是洁白的,人们收获洁白
的棉花后,脱籽、纺纱,纺成了一锭锭的纱,再织成纺织物,
就成了布料。如果染上色或印上花,就是美丽的衣料、窗帘、
床单等等。
③而彩色棉花的棉花纤维中却含有天然的彩色色素。不用印
染,用彩棉织成的布就可直接做成花衣裳。彩色棉花是新的
棉花品种吗?不是。彩色棉古代就有,可考证的历史可追溯
到上千年之前。在18、19世纪,墨西哥和秘鲁以及我国长
江中下海地区,都种植有彩色棉。然而,由于彩色棉花产量
低、纤维短,因此逐渐被人遗弃,以至许多人都不知道棉花
还有彩色的。
④20世纪60年代,美国、前苏联、墨西哥等国家,又开始
对彩色棉进行研究。90年代初,美国在改造利用野生彩色棉
技术上取得突破,培育出多种颜色的长纤维彩色棉花,并进
行了大面积种植。不久,面目一新的彩色棉纺织品及服装进
入市场。随后,其他一些国家在研究中也相继取得成功。缤
纷多彩的彩色棉服装,在一些城市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1994年,我国也从美国引进了一批彩色棉种子进行试种。
⑤彩色棉花不仅色彩自然柔和,而且在种植过程中不需要农
药,在纺织过程中也不需要化学染料。这样,就使得产品及
周围环境不会受到污染。美国年销售额为100亿美元的牛仔
裤用料斜纹粗棉布,再也不用染色了。制成服装后,柔软舒
适,永不褪色。彩色棉因没有沾染任何化学物质,不会引起
皮肤病,被人们誉为“绿色产品”“环保产品”,而用彩色
棉制作的服装则被称为“生态服装”或“保健服装”。
18
⑥我国对彩色棉的研究后来居上,使淡蓝、橘黄等8种颜色
的遗传基因达到稳定状态。1998年彩色棉种植面积一跃成为
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产品远销欧美和日本等国,供不应
求。专家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我国彩色棉产量可达1.2
万吨,可生产成衣2000万件,老百姓也有望穿上这种“保
健服装”了。1.彩色棉产业的“神奇本领”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波浪线划出文中说明彩色棉花的本质特征的语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文阅读题参考答案
(一)
1、①地球上的资源能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多少
年正常生活。②人类能否合理利用资源。2、因为在4000
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3、对
资源过度的消耗(意思相近即可)。4、①太阳将持续而稳
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答出
第一句即可)②a.控制人类对资源的损耗。b.控制人类对生
存环境的破坏。(答出一种即可)。5、答出文章所涉及的
两点知识即可。
(二)
1、地理位置,土地面积。2、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华夏文
明的发展、华夏文明)。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3、C、A、
B。4、历史悠久和资源丰富。5、评分说明:能围绕“得”
19
与“失”的辩证关系进行较为充分的议论,语言通顺,给满
分。其余酌情扣分。
(三)
1、沙尘暴。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和严重危害。2、沙源是造
成沙尘暴灾害的首要因素。大自然经过休息调养,恢复元气,
达到生态平衡。3、有沙源。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4、
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①……长2400公里,宽1500公
里,高3公里……连续三天……横扫三分之二土地(任举一
个数字即得1分)。②这里运用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
说明了沙尘暴来势凶猛、规模巨大、危害严重的特点。5、
示例:对森林乱砍滥伐。封山育林(举例恰当,措施合理即
可)。
(四)
1、“册”是由竹片或木片制成;用绳子串编;笨重、体积
大,使用不方便。“缩微图书”由胶片制成;采用缩拍技术;
轻便、体积小。2、作比较、列数字。3、缩微图书体积小、
重量轻;缩微技术的运用时间早。4、科学技术的发展。5、
“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这样说更符合实际。
6、设想有创意,特点表述清楚即可给满分。
(五)
1、智力。2、逻辑顺序。3、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4、
准确性;严密性。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
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了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
多。6、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唯一答案。
(六)
1、奇妙。2、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3、承上启下(“起
过渡作用”也可)。4、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5、科学技
术的发展,推动了书籍的不断发展演变。
(七)
1、①短期气候预测的意义;②短期气候预测的含义;③短
期气候预测的作用;④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发展的进程;⑤短
期气候预测的局限性。2、示例:如果你认为短期气候预测
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那就错了。或:短期气候
20
预测不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运用设问句,可以引
起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3、短期气候预测是
相对于长期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以“月”、“季”“半年”
“一年”为时间概念的气候预测。4、但;而。5、同义成
语:变化多端、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变化无常。反义成语:
一成不变、始终如一。6、对气象学本身,可以谈“科学研
究允许失败”、“科学研究要不断修正失误”、“科学研究
无止境”等;对说明文写作,可谈“实事求是”“准确”等。
(八)
1、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森林面积逐年
减少(造成水土流失)。2、泥沙增多,河底增高(或:成
为悬河,河水泛滥)。河水受到污染。3、①黄河受污染的
程度极其严重。②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工业垃圾和生活垃
圾,农业和化肥。4、更加生气,并且用更加严厉的方式教
训我们。5、不能。“主要”表示除黄河之外,附近污水还
有别的排放渠道;去掉后就变成了附近污水全部排放进了黄
河,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准确。
(九)
1、介绍两种永生的细胞。或:说明两种细胞可以“永生”。
2、因为它能与病毒或其它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
自身生命不息。3、作比较、举例子。4、因为作者认为海
弗利克的研究结果是否真正揭示了永生的奥秘,还不十分肯
定。
(十)
1、彩色棉产业用“不用染料,不用着色”的彩色棉就能产
出彩色棉纺织品及色彩艳丽的衣服。2、第3节第一句(或
“彩色棉花色彩自然柔和”)。3、举例子、列数字,意在
说明这种彩色棉具有在种植过程和纺织过程中使产品及周
围环境不受到污染的优点。4、彩色棉(或:神奇的彩色棉)。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21:18: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28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