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1-23 15:29:36 阅读: 评论:0

广东最好的复读学校-贵州简称黔怎么读


2023年1月23日发(作者:千千阙歌 歌词)

1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

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描

写具体、情感真挚,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

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

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

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

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

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

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

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

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文本解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文章讲述了美国洛杉矶

一次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明知儿子生存机会渺茫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生

死,凭一己之力在废墟上坚定不移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同样坚定不移等待

2

救援的儿子及他的同学。就在这扣人心弦的故事、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我

们能看到父与子之间浓浓的爱。

全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浸润着的是父与子之间难以割断的

深情。“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先

后出现了三次,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就是这样朴实的话给了孩子爱

的力量,让孩子对父亲无比信赖,在灾难面前勇敢、镇定,从容应对,充

满生的希望。所以,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文章就是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三、目标定位

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联系本课教材,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深意,感受父爱的伟

大。

3、同时明确本课教学的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救儿子的经过,

感受父爱的伟大。(2)理解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

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

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3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将让我们感受到父

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第17课(师板书课题)《地

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三)检查生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儿呢?

(五)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父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二).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

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一、复习导入

1、简单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重点段,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2.全班交流。

3.抓重点段进行深入体会。

4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想象画面,丰富形象。

(2)联系上文,揣摩心理。

4.感受父亲为什么这样了不起。

5.感情朗读。

三、抓补白点,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师生对读。

2、想象说话。

3、感情朗读。

四、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不论……总……

了不起在一起

儿子:等只要……就……

《地震中父与子》教学反思

5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

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

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

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

点:

一、以疑促读,简化教学环节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

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

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我觉得,教师应该教在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

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

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

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

现、自我建构的过程。上课伊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

阅读;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

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

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

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

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

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

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二、挖掘资源,丰富学生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

和评价的能力。”崔峦老师也曾经说过:“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是培养

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

6

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

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

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

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又比如,学生在

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

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

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

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

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

展。

叶圣陶先生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

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实的果。生活永远涵儒于情感之中,就

觉得生活永远是充实的。”总之,这节课,我将会把饱含情感的教材作为

新知识的载体,通过多种方法来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

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课堂氛围,努力使学生在饶有趣味和充满情感

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提高语文能力。但课堂是多变的。课

堂也是遗憾的。课堂需要反思。在遗憾中反思。在遗憾和反思中,会带给

我新的收获。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15:29: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13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