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

更新时间:2023-01-23 14:33:57 阅读: 评论:0

九年级英语面对面答案2020-顺成语


2023年1月23日发(作者:三角肌前束)

第二单元6.2插秧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创作。

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4、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

动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

出了累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

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走近杨万里,

和诗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

二、写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

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三、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

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

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

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

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

健举。亦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

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今存。

四、题目解说

《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地描

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页,描写插秧的繁忙

第二部分:颔联,反衬劳动的紧张、艰苦

第三部分:颈联、尾联,表现劳动紧张、农人勤劳

六、全文分析

1、边诵边读,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标出诗的韵脚。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插秧歌》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

笔”,请作简要赏析。

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头盔”)和“铁甲”分

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从而突出了农忙抢

种的题旨。

3、《插秧歌》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

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颌联点明雨中抢插秧苗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

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颈

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都

没有,如此便写出了抢插的紧张程度;最妙的是尾联写出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

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诗人运用口语化的语

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七、中心思想

《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地描

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

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

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

斋体的风格。

八、写作特点

该诗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因而从中也

可看出诚斋体的这一特点。较之当时故作艰深、讲究“无一字无来历”的江西派

末流,这样的作品自然是别具一格。该诗所表现的便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

撷取来的劳动场景,所以逼真而又自然。

九、补充资料

诚斋体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他的诗歌学习江西

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体的风格特征

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

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做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

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

十、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

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

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布置作业

背诵《插秧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

前的实景,为虚写。

B.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

开,感觉恍若梦境。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

老气形成了对比。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

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对文中加框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

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

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

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荇/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①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

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诗句,正确的—项是()

我国古诗浩如烟海,对一年四季均有不少称誉。读了高鼎《村居》中“__________”

的诗句,我们可以将春天的风光尽收眼底。提起夏天,我们会想到杨万里的

“_________”。而杜牧的《山行》中的“____________”诗句,则将秋天的无限

风光呈现在我们面前。在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里,你会由衷地赞叹“___________”

真把冬写绝了。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A.④③②①B.③①④②C.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B;2.①故园之思(怀乡之情)。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

春色,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

②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③年华老去,愁

对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

解析:1.B项,“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感觉恍若梦境”说法

错误,“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句中是诗人真的梦见了家乡的海棠,

抑或诗人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并非见眼前之景感觉恍若梦境,“海棠开”并非

眼前所见之景。

2.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因此要结合关键诗句,分点回答

即可。从“故园今日海棠开”“一年过社燕方回”可知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从“无

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可知诗人对春天景色的喜爱之情,从“万物皆

春人独老”可知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伤感。

2.答案:B

解析:文言断句应在通读文段,把握大意的基础上,借助文中充当主语的代词、

名词及起连接作用的连词等的帮助,逐项排除错项,找出正确的点断句子。“而有

母不待求母”说有母亲在身边不用寻找母亲的现象,据此可知A、D两项中“不待”

后点断错误,应排除。“未尝失母”为完整句子,“未尝”后点断错误,据此排除C

项。正确选项为B。

3.答案:1.A;2.B

解析:1.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往岁求浆忆叩门”中的“往岁”二字

表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的往事,“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是作者

做此诗的时间,而非“叩门求浆”的时间。

2.本题考查古典诗歌的内容理解和表达技巧。“声色兼备”即视听结合的手法。A

选项中,“歌馆”和“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B选项中,“横笛闻声”

为听觉,“红旗”和“雪”一红一白为视觉,体现了“声色兼备”;C选项中,“争白”

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D选项中,“留酸软齿牙”体现了味觉,

“分绿”体现了视觉,并没有体现听觉。

4.答案:B

解析:注意物象特征:春天——杨柳;夏天——荷花;秋天——霜叶;冬天——

比喻雪花的梨花。

莘莘学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

的事。每一日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一日高,因为你的生命又消短了一

天,所以每一日都要更用心。这天太宝贵,不就应为酸苦的忧虑和辛

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这天,它不再回来。加油!!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14:33: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10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